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应急预案_第1页
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应急预案_第2页
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应急预案_第3页
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应急预案_第4页
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应急预案TOC\o"1-2"\h\u7681第一章概述 3149381.1编制目的 3215551.1.1目的概述 3242981.1.2具体目的 318381.1.3法律法规依据 34101.1.4行业标准依据 449611.1.5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 427771.1.6本预案主要针对以下感染性疾病进行防控: 4200221.1.7本预案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部各部门、各科室及相关人员的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 4138881.1.8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需要。 46512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4186631.1.9组织架构的建立 4283191.1.10组织架构组成 4254861.1.11制定防控策略 528621.1.12组织协调 558791.1.13监督指导 5270861.1.14信息报告 5215381.1.15应急处置 5236291.1.16组织实施 5243911.1.17技术指导 5289571.1.18培训与宣传 5255361.1.19监测与评估 5271561.1.20协作与沟通 530799第三章预防与控制措施 6302531.1.21强化手卫生 677621.1.22加强环境消毒 6118601.1.23实施标准防护 6235321.1.24加强呼吸道防护 655021.1.25提高疫苗接种率 6205251.1.26艾滋病防控 678381.1.27肺结核防控 6229731.1.28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 739001.1.29新冠病毒感染防控 7275421.1.30建立健全感染监测体系 729951.1.31加强感染报告工作 7186371.1.32提高感染报告质量 716988第四章感染性疾病爆发应对 7265011.1.33识别 754361.1.34报告 7318591.1.35启动应急预案 8240401.1.36隔离病例 8316571.1.37加强防控措施 814671.1.38救治患者 81191.1.39信息发布与沟通 8155111.1.40调查 8239791.1.41处理 910946第五章院感防控培训与教育 9246941.1.42培训内容 978411.1.43培训方法 9255271.1.44培训对象 10320991.1.45培训要求 10323921.1.46评价方法 10137771.1.47评价标准 1012345第六章个人防护与消毒隔离 11120071.1.48目的 11156471.1.49适用范围 11143001.1.50具体措施 11191721.1.51目的 11280981.1.52适用范围 11511.1.53具体措施 11273771.1.54目的 12191931.1.55适用范围 12304071.1.56具体措施 1218844第七章院感监测与信息管理 12247211.1.57监测指标 12304061.1.58监测流程 13180731.1.59信息收集 13298871.1.60信息分析 13211531.1.61指导防控策略制定 14318531.1.62提高防控意识 14326101.1.63优化资源配置 14218681.1.64改进医疗质量 14222061.1.65促进部门协作 1410214第八章应急物资与设备管理 14222151.1.66防护用品 14158791.1.67消毒用品 14235041.1.68检测设备 14149191.1.69治疗设备 1582191.1.70其他物资 15125181.1.71采购 1596981.1.72储备 15179871.1.73应急调配 15181301.1.74使用 1616635第九章感染性疾病防控法律法规 16154091.1.75法律法规的制定背景 16138091.1.76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16197691.1.77法律责任 16260351.1.78处罚措施 17321301.1.79法律法规的宣传 17240151.1.80法律法规的执行 179061第十章应急预案演练与评估 17179491.1.81演练目的 18201531.1.82演练组织 18166471.1.83演练实施 18272411.1.84评价内容 18162071.1.85评价方法 1860561.1.86问题整改 18306691.1.87预案修订 19107581.1.88培训与演练 195491.1.89监测与评估 19第一章概述1.1编制目的1.1.1目的概述为保证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能力,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特制定本预案。1.1.2具体目的(1)明确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具体措施。(2)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性疾病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3)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识别、报告和处置能力。(4)加强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全院防控意识。(5)保证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在发生疫情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应对。第二节编制依据1.1.3法律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3)《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4)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1.1.4行业标准依据(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技术规范》(2)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3)其他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性文件第三节适用范围1.1.5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1.1.6本预案主要针对以下感染性疾病进行防控:(1)传染病:包括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2)医院感染性疾病:包括医院内感染性疾病和医院外传入的感染性疾病。(3)新发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1.1.7本预案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部各部门、各科室及相关人员的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1.1.8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需要。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一节组织架构1.1.9组织架构的建立为保证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医院应建立健全组织架构,设立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及相关部门,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1.1.10组织架构组成(1)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2)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小组:由感染性疾病防控专业技术人员、临床医护人员、护理人员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3)相关部门:包括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药剂科、检验科、预防保健科、后勤保障部等。第二节领导小组职责1.1.11制定防控策略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的整体策略,包括预防、控制、救治、培训等方面。1.1.12组织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相关部门,保证防控工作顺利进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1.1.13监督指导领导小组对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对工作进度、质量、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1.1.14信息报告领导小组负责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情况,保证信息畅通。1.1.15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感染性疾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保证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第三节工作小组职责1.1.16组织实施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实施防控工作,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1.1.17技术指导工作小组负责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导,提高防控能力。1.1.18培训与宣传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感染性疾病防控培训,提高全院工作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技能,同时开展宣传工作。1.1.19监测与评估工作小组负责对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进行监测与评估,分析防控效果,提出改进建议。1.1.20协作与沟通工作小组负责与各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协同开展防控工作,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第三章预防与控制措施第一节基本预防措施1.1.21强化手卫生(1)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保证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以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均进行有效的手卫生。(2)加强手卫生设施建设,保证洗手设施齐全、便捷,提供充足的洗手液和免洗手消毒剂。1.1.22加强环境消毒(1)医院应定期对病房、治疗室、卫生间等区域进行清洁、消毒,保证环境清洁卫生。(2)对于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开关、床栏等,应每日进行清洁、消毒。1.1.23实施标准防护(1)医务人员在接诊、治疗患者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感染风险,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2)医务人员应掌握各种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保证防护效果。1.1.24加强呼吸道防护(1)医院应设置专门的呼吸道疾病就诊区,减少交叉感染风险。(2)医务人员在接诊呼吸道疾病患者时,应佩戴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1.1.25提高疫苗接种率(1)医院应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疫苗接种率。(2)加强疫苗接种宣传,提高群众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接受度。第二节特殊感染疾病防控措施1.1.26艾滋病防控(1)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控意识。(2)严格执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报告制度,保证及时发觉、报告、隔离和治疗。1.1.27肺结核防控(1)加强肺结核患者的早期发觉、诊断和治疗,减少传播风险。(2)对肺结核患者实行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1.1.28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1)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时发觉和控制感染源。(2)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行隔离治疗,减少传播风险。1.1.29新冠病毒感染防控(1)严格执行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2)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实行集中隔离治疗,保证及时发觉、报告、隔离和治疗。第三节感染监测与报告1.1.30建立健全感染监测体系(1)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监测体系,包括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病原体监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等。(2)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定期收集、分析监测数据,为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1.1.31加强感染报告工作(1)医院应建立感染报告制度,明确报告流程、责任人和时限。(2)医务人员发觉感染病例时,应按照规定及时报告,保证感染病例得到及时处理。1.1.32提高感染报告质量(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感染报告的审核、分析和反馈,提高报告质量。(2)医务人员应加强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感染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四章感染性疾病爆发应对第一节爆发事件的识别与报告1.1.33识别感染性疾病爆发事件的识别应基于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和临床观察,发觉病例数异常增加、病例症状相似或病原体相同等情况时,应及时识别为爆发事件。1.1.34报告(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在发觉疑似爆发事件后24小时内向医院领导报告。(2)医院领导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3)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4小时内向上一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4)报告内容应包括:爆发事件的基本情况、病例数、病情、病原体、已采取的措施等。第二节爆发事件的应急响应1.1.35启动应急预案感染性疾病爆发事件发生后,医院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应急工作。1.1.36隔离病例(1)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隔离,防止病原体传播。(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隔离治疗。1.1.37加强防控措施(1)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个人防护等制度。(2)限制人员流动,减少人员聚集。(3)加强病例监测,及时发觉和报告新增病例。1.1.38救治患者(1)对确诊病例进行针对性治疗,积极救治患者。(2)做好病例救治记录,为后续调查提供依据。1.1.39信息发布与沟通(1)医院应及时向公众发布感染性疾病爆发事件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2)加强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享信息,共同应对爆发事件。第三节爆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1.1.40调查(1)成立调查组,对爆发事件进行调查。(2)调查内容包括:病例来源、传播途径、病原体、防控措施等。(3)调查组应在爆发事件结束后15天内提交调查报告。1.1.41处理(1)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爆发事件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2)对涉及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3)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感染性疾病爆发事件的能力。(4)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护人员防控意识。(5)对爆发事件进行总结,为今后类似事件的防控提供经验教训。第五章院感防控培训与教育第一节培训内容与方法1.1.42培训内容院感防控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防控基本知识、医院感染监测及报告、消毒隔离技术、个人防护、医疗废物管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等。(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2)医院感染防控基本知识:包括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防控原则等。(3)医院感染监测及报告:包括医院感染监测的方法、指标、报告程序等。(4)消毒隔离技术:包括消毒剂的选择、消毒方法、隔离措施等。(5)个人防护:包括手卫生、穿戴防护用品、防护操作等。(6)医疗废物管理:包括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等。(7)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原则、不良反应等。1.1.43培训方法(1)理论培训:通过授课、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对院感防控知识进行系统讲解。(2)实践操作培训:通过模拟操作、现场演示、互动练习等方式,提高参训人员实际操作能力。(3)网络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学习、考试、问答等,方便参训人员自主学习。(4)考核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考核,保证参训人员掌握院感防控知识。第二节培训对象与要求1.1.44培训对象(1)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行政人员等。(2)新入职员工、实习生、进修生等。(3)与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的其他人员。1.1.45培训要求(1)培训内容要全面、系统,紧密结合实际工作。(2)培训形式要多样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培训师资要具备丰富的院感防控经验,保证培训质量。(4)培训时间要合理安排,保证参训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培训。第三节教育效果评价1.1.46评价方法(1)理论考试:对参训人员进行定期理论考试,评估其对院感防控知识的掌握程度。(2)实践操作考核:对参训人员进行实际操作考核,评估其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3)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参训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培训效果的评价等。(4)跟踪评估:对参训人员在培训后的实际工作中,院感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1.1.47评价标准(1)理论考试成绩:以满分100分为标准,合格分数线为60分。(2)实践操作考核成绩:以满分100分为标准,合格分数线为80分。(3)问卷调查结果:以参训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培训效果的评价等为主要评价指标。(4)跟踪评估结果:以参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院感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为主要评价指标。第六章个人防护与消毒隔离第一节个人防护措施1.1.48目的为保证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中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安全,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制定本节个人防护措施。1.1.49适用范围本节适用于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过程中,医护人员、患者及陪护人员的个人防护。1.1.50具体措施(1)严格遵守手卫生制度,接触患者前后、操作前后均需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2)佩戴口罩,特别是在接触患者、操作过程中,保证口罩佩戴正确,避免口罩潮湿。(3)穿戴隔离衣、防护服、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根据感染性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4)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必要时使用专用容器和工具。(5)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6)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第二节消毒隔离技术1.1.51目的通过实施消毒隔离技术,有效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1.1.52适用范围本节适用于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过程中,对环境、物品、空气等进行的消毒隔离。1.1.53具体措施(1)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包括地面、墙壁、家具等。(2)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分类处理,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3)对空气进行消毒,使用紫外线消毒灯、空气净化器等设备。(4)对医护人员及患者进行定期体检,发觉感染性疾病及时隔离治疗。(5)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限制探访人数,探视者需进行个人防护。(6)对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第三节防护用品的管理与使用1.1.54目的保证防护用品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效果。1.1.55适用范围本节适用于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过程中,防护用品的采购、储存、发放、使用等环节。1.1.56具体措施(1)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防护用品采购、验收、储存、发放等管理制度。(2)建立防护用品清单,明确各种防护用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使用方法等。(3)定期检查防护用品的库存情况,保证数量充足、质量合格。(4)对防护用品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防护用品的认识和使用技能。(5)建立防护用品使用记录,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6)对过期、损坏的防护用品进行及时更换,保证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第七章院感监测与信息管理第一节监测指标与流程1.1.57监测指标为保证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以下监测指标应当被纳入院感监测体系:(1)医院感染病例数:包括新发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2)医院感染病例的病原体类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3)感染部位: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4)感染病例的科室分布:包括各科室的感染病例数及占比。(5)医院感染病例的死亡病例数及死亡率。(6)医院感染病例的治疗转归情况。(7)医务人员感染情况。1.1.58监测流程(1)制定监测方案: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院感监测方案,明确监测指标、监测周期、监测方法等。(2)数据收集:各科室、部门按照监测方案要求,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3)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便于后续分析。(4)数据分析: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感染病例的分布规律、感染原因等。(5)结果反馈: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科室,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第二节信息收集与分析1.1.59信息收集(1)医院感染病例信息: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治疗转归等。(2)医务人员信息:包括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感染情况等。(3)医院环境信息:包括医院环境的清洁度、消毒情况等。(4)医疗设备信息:包括医疗设备的清洁、消毒、维修等情况。1.1.60信息分析(1)感染病例分析:对感染病例的分布、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等进行分析,找出感染的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人群。(2)医务人员感染分析:对医务人员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3)环境与设备分析:对医院环境与设备的清洁、消毒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院感防控效果。第三节监测结果的应用1.1.61指导防控策略制定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和完善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策略,保证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1.62提高防控意识通过监测结果的反馈,提高医务人员对院感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防控意识。1.1.63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监测结果,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保证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1.1.64改进医疗质量针对监测结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医疗质量,降低感染风险。1.1.65促进部门协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第八章应急物资与设备管理第一节物资设备清单1.1.66防护用品(1)防护服(2)医用口罩(3)护目镜(4)防护面罩(5)手套(6)鞋套(7)头套1.1.67消毒用品(1)消毒液(2)消毒湿巾(3)消毒粉(4)消毒喷雾器1.1.68检测设备(1)病原体检测仪器(2)快速检测卡片(3)采样设备(4)生物安全柜1.1.69治疗设备(1)呼吸机(2)心电监护仪(3)除颤仪(4)吸氧机(5)一次性使用注射器1.1.70其他物资(1)一次性床单(2)一次性被套(3)一次性隔离衣(4)一次性帽子(5)一次性鞋套第二节采购与储备1.1.71采购(1)根据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应急预案,制定应急物资设备采购计划。(2)采购部门应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应急物资设备的质量和供应。(3)采购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采购行为合规。1.1.72储备(1)建立应急物资设备储备制度,保证储备数量满足应急预案需求。(2)储备物资应定期检查、维护,保证物资设备处于良好状态。(3)储备物资应分类存放,便于快速查找和使用。第三节应急调配与使用1.1.73应急调配(1)建立应急物资设备调配机制,保证在应急情况下快速、高效地调配物资设备。(2)应急调配过程中,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物资设备合理分配。(3)应急调配部门应与各部门保持紧密沟通,了解应急物资设备需求,保证及时补充。1.1.74使用(1)应急物资设备使用前,应进行严格检查,保证设备功能良好。(2)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应遵循操作规程,保证安全、高效使用。(3)使用后,应对应急物资设备进行清洁、消毒和保养,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4)应急物资设备使用过程中,如有损坏或故障,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维修或更换。第九章感染性疾病防控法律法规第一节法律法规概述1.1.75法律法规的制定背景感染性疾病防控法律法规是为了规范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我国在感染性疾病防控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1.1.76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2)部门规章:如《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报告管理办法》等。(3)地方性法规:根据我国各地实际情况,地方人民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感染性疾病防控的地方性法规。(4)其他规范性文件:包括相关政策、指南、技术规范等。第二节法律责任与处罚1.1.77法律责任感染性疾病防控法律法规明确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在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1)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开展感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导致感染性疾病传播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2)医务人员:未按照规定履行感染性疾病防控职责,导致感染性疾病传播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3)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未履行监管职责,导致感染性疾病传播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1.1.78处罚措施(1)行政处罚:对违反感染性疾病防控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执业许可证等行政处罚。(2)刑事责任:对于严重违反感染性疾病防控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节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执行1.1.79法律法规的宣传(1)加强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提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对感染性疾病防控法律法规的认识。(2)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感染性疾病防控法律法规,增强全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