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真题汇编_第1页
第十九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真题汇编_第2页
第十九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真题汇编_第3页
第十九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真题汇编_第4页
第十九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九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考点1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1.(2019课标Ⅲ,34,4分)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1947—1948年,美国全面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为由,拒绝对其提供救济,体现出意识形态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影响美国政府政策的因素,不涉及权力制约,故A项错误;美国政府对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抵制与国家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抵制“共产主义”式的生活方式不属于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故D项错误。2.(2021海南,18,2分)1948年,英国政府确定:把柏林空运作为开展对苏外交谈判的手段,在柏林空运取得重大进展前,暂不同苏联接触;英国的实力难以单独担负起西柏林的物资运输任务,须充分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英美联合空运机制,以便督促美国对空运行动投入人员和物资。此举意在()A.依附美国共同对抗苏联 B.加速联邦德国的军事化C.争取对苏政策的主动权 D.刺激法国挑战美国霸权答案C根据材料可得出:二战后,针对柏林空运问题,英国自知实力有限,意图拉拢美国完成柏林空运,以争取对苏政策的主动权,故选C。材料表明,英国利用美国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外交意图,而非依附美国共同对抗苏联,排除A;材料未体现联邦德国军事化问题,排除B;二战后,英国实力削弱,不得不借助美国力量来对抗苏联,而非刺激法国挑战美国霸权,排除D。3.(2024山东,14,3分)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年份私人投资政府投资1935135101194012222119451472221950190354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答案】D考查点:二战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比重先降后升,而政府投资比重不断增加并且超过私人投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战期间和战后,基于反法西斯战争和冷战中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政府加强对外经济投资力度。因此,材料所示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故选D项。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恢复,之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美国对外投资情况,没有具体指向拉美,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排除C项。4.(2021全国乙,35,4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答案D从材料可知,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纽约画派,以显示“自由、个性”,这符合当时美国同苏联进行冷战的需要,故选D项。“受到各国民众欢迎”的表述过于绝对,A项错误;从材料看,纽约画派的创作本来并没有意识形态色彩,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其加以利用,B项错误;美国政府扩大纽约画派影响力的根本目的是宣扬美国价值观,渗透冷战思维,C项错误。5.(2022全国甲,35,4分)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答案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面对黑人团体合理争取民权的请愿活动,美国政府却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结合当时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可知,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形态的影响,故选C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排除A项;民权大会的指控符合当时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现实,排除B项;D项中“漠不关心”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6.(2023全国甲,35,4分)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答案D本题考查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民主种子”项目,在给予菲律宾物质支持的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结合“1952年”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可知,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凸显了其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故D项正确。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于195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加强对菲律宾的经济援助和价值观传播,目的是服务于其称霸世界这一政治需求,而非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此时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情况,故排除C项。7.(2022江苏,16,3分)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展览国展览地点主要展品美国莫斯科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苏联纽约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答案B1959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到苏联展览的主要是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产品,符合苏联轻工业和农业相对滞后的情况,而苏联到美国展览重工业产品意在展示其工业化成就,双方都试图通过展览向对方宣传本国制度的优越性,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B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展品类别,展览后的社会反响如何无从得知,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是在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后,排除C项;材料中仅反映了文化交流情况,并未对比美苏双方的重工业实力,排除D项。8.(2021重庆,15,3分)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肯尼迪想让国家安全委员会重视()A.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B.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C.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D.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答案B据材料时间“1962年”“国家安全委员会”“军事冲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其目的是应对古巴导弹危机,避免美国与苏联爆发核战争,即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B项正确。肯尼迪的做法是为了应对古巴导弹危机,而不是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也不是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排除A、C两项;当时美国并没有收缩海外军事力量,排除D项。解题技巧因果关系是历史选择题中的常见题型。本题包含两个因果关系:一个“因”是,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对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提出的要求;“果”是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第二个“因”是,为什么是这本书,“果”是书中叙述了国家间的小事件演变为军事冲突。这两个因果关系都以古巴导弹危机作为逻辑起点,由此可分析出B项为正确答案。9.(2020山东,15,3分)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答案D结合所学可知,1969年,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弱,继续大力推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政策已力不从心,于是放松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调整了外贸政策,故选D项。1969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美苏正进行军备竞赛,“关系缓和”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西欧因其一体化发展增强了实力,加剧了与美国的竞争,这是美国外贸政策调整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是美国实力削弱的原因,而不是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10.(2022广东,16,3分)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答案C根据材料“1970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基于欧洲(西欧)经济实力的壮大、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的现实,主张与西欧建立伙伴式的合作关系,以缓解美国的困境,故选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1973年,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但材料未涉及“滞胀”危机,排除B;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此时美国的做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与中国、日本、西欧的关系等减少美国的外部压力,故排除D。11.(2021福建,16,3分)1979年,苏联一官方媒体评论道:“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团结、人道的社会关系,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处。”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A.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B.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C.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D.环境保护成效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答案C1979年正值美苏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在诸多领域尖锐对抗。从材料可知,苏联官方媒体认为,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处,这说明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故选C项。12.(2021广东,16,3分)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年份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1948年3975821949年1457651950年1—6月41268上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答案D1948—1950年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根据表格名称“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和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呈现断崖式下降,本质上反映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呈现起伏趋势,反映了西欧虽受两大阵营对峙影响,但并未完全与苏联、东欧国家断绝贸易,本质上说明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有所分化,D正确。马歇尔计划出台是在1947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于1944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A、C错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源是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其根源也并非表格反映的外贸现象,B错误。13.(2022湖南,15,3分)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答案B解读题干信息可知,题中时间为二战后,故材料中“欧洲统一”“引起欧洲变化”指的是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变化”指的是世界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化。因此这里的“变化”指的是欧洲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选B。欧洲统一是国家联合,而非消除国家边界,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参与“欧洲统一”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排除C;D保卫世界和平的表述过于理想化,且不符合史实,排除。14.(2021湖北,15,3分)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条约文本因故无法打印。为免迁延生变,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代表决定先在空白纸上签名,这就是著名的“空白页面”故事。这一违背常规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A.西欧货币同盟建立迫在眉睫B.欧洲各国形成高度政治互信C.与会各国实现联合愿望迫切D.共同应对石油危机刻不容缓答案C二战后,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西欧国家决定走上联合的道路,材料所述“空白页面”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会各国迫切希望实现联合,故选C项。《罗马条约》即《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并非为了建立西欧货币同盟而签署,排除A项;“为免迁延生变……先在空白纸上签名”说明与会各国尚未形成高度的政治互信,排除B项;石油危机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此时尚未发生,排除D项。15.(2022山东,15,3分)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答案C材料强调,欧洲国家若不确立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即使繁荣昌盛,也会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摧垮和控制,这反映出欧洲社会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欧洲国家应该迅速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而不仅仅是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美国在二战后的国际地位以及马歇尔计划可知,“更为发达的文明”指的是美国。在意识形态之争下,西方国家显然不会认为苏联是“更为发达的文明”,且材料强调的是“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并未强调对“欧洲联合”的反思,故排除D项。16.(2020北京,14,3分)20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访西欧六国,协商贸易问题,法国总统戴高乐称他是“半导体推销员”。这是战后日本领导人首次出访欧洲。同时,池田还表示“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现在可以和中国大力开展经济、文化的交流”。可见,当时的日本()A.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B.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C.表现出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D.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答案C据材料“没有必要和美国采取完全相同的态度”可以看出,日本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故C项正确。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与欧洲协商贸易问题,并非联合欧洲共同对抗美国,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日本推行积极的经济外交,未体现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排除D项。17.(2021湖南,16,3分)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A.修改宪法无法阻挡 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C.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答案C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因此出现材料中“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的现象,故选C项。材料仅是强调日本国民对修改宪法的认识逐步增强,并非强调修改宪法成为主流,A项错误;据材料“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可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并不会促进地区和平稳定,B项错误;虽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但因此就说“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有些夸大化,D项错误。18.(2019江苏单科,13,3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70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答案C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故C正确。当时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并未改变,A错误;当时各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依然存在,B错误;D中“决定”表述错误,排除。19.(2021山东,15,3分)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答案B首先通读材料,根据材料提供的四个不同时间发表的文件名称,总结规律和特点,1970年的宣言名称中有“和平”“发展”“经济发展”,1973年、1976年、1979年都发表了《政治宣言》和《经济宣言》,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目标不只涉及政治领域,也涉及经济领域。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兴起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目标之一便是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B项正确。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C项,主要原因在于只看到该组织的政治诉求,未能全面认识其性质和宗旨。20.(2024湖北,18,15分)[大国对外政策的转变]材料一19世纪末,法国共和党领袖茹尔·费里曾直言不讳地宣称:“对于富强的国家来说,殖民地是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之一。”戴高乐同样是一位竭力维护法兰西殖民利益的帝国派军人,一向视遍及全球的殖民地为法兰西辉煌业绩的一部分。他在首次执政期间(1944年9月至1946年1月),奉行老殖民主义政策。1946年8月17日,戴高乐在向报界讲话时强调:“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一个大国;失去这些领地,法国将不再成为大国。”——摘编自陈永祥《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材料二1958年,戴高乐重新上台后,着手调整对外政策。政策之一是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共同体,以代替之前的法兰西联邦,给各成员国以内政方面的自治权,允许它们随时退出共同体。1964年9月至10月,戴高乐出访拉美十国。此次行程二万多千米,发表演说五十多篇,主旨是抨击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调维护民族独立,并号召拉美国家“向法国看,向欧洲看”。他还呼吁美国“在适当的和确定的限期内从印度支那撤走,让其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摘编自罗会钧《戴高乐与法国殖民主义的终结》(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坚持殖民主义政策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戴高乐1958年重新执政后法国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变,并予以评述。(10分)【参考答案】(1)殖民主义传统的影响;法国政治人物戴高乐固守殖民帝国的政策;殖民地与法国大国的地位相结合。(2)转变:建立法兰西共同体,许可殖民地对内政的自治权;抨击美国霸权主义;支持民族独立。评述:美苏两极对峙逐步形成,欧洲成为美国与苏联对峙的前沿阵地。二战后,法国经历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戴高乐政府谋求法国重新建立大国地位,法国和联邦德国和解并组建欧洲共同体,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冲击两极格局。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冲击战后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因此,综合以上因素,戴高乐政府调整了法国的对外政策。【解析】考查点:法国对外政策的转变。(1)根据材料一“殖民地是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之一”可得出,殖民主义传统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戴高乐同样是一位竭力维护法兰西殖民利益的帝国派军人”可得出,法国政治人物戴高乐固守殖民帝国的政策;根据材料一“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一个大国”可得出,殖民地与法国大国的地位相结合。(2)“转变”,根据材料二“政策之一是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共同体,以代替之前的法兰西联邦,给各成员国以内政方面的自治权”可得出,建立法兰西共同体,许可殖民地对内政的自治权;根据材料二“抨击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可得出,抨击美国霸权主义;根据材料二“强调维护民族独立”可得出,支持民族独立。“评述”,结合1958—1964年的时代背景,从冷战、欧洲一体化、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等方面评述即可。21.(2023海南,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7分)参考答案(1)特征: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先后成为海上霸主;工业革命以来,英国长期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上霸权地位下降,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掌控海上霸权;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日益明显。(6分)(2)因素:世界贸易的变化;科学革命的发展;世界大战的影响;大国力量的竞争;海洋规则的博弈;国际秩序的构建;国家实力的状况。(7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海上格局的演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抓住材料“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等信息,以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等为时间节点,围绕“海上格局”的演变分阶段概括作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结合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的影响,归纳作答。考点2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2020海南,18,2分)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在1952年和1958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B.“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答案C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吸取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代”,故C项正确。二战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西欧此时“福利国家”的规模扩大,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2.(2024广东,16,3分)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国家干预的减少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C.民权运动的高涨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答案】C考查点:“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解析】根据材料“最初主要……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黑人占了近一半”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推进,黑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权益得到一定保障,因此他们在社会福利项目中的占比提升,故C项正确。“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说明国家干预加强,而不是减少,排除A项;经济危机通常会使整体社会福利支出减少,而非特定群体在援助项目中数量增加,B项错误;移民问题更多关注的是外来移民的权益和地位,而非本土黑人,D项错误。3.(2024山东,15,3分)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答案】A考查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解析】从材料来看,英国制成品和半成品进口额占比上升,原料进口额占比下降,反映出英国制造业地位下降。这说明,与20世纪50年代后期相比,20世纪80年代前期,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示意图占比变化与环境保护主义的关系,排除B项;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三大产业结构所占比重的变化,图中并未涉及,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材料中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占比变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4.(2021海南,19,2分)下图“欧洲站立”摘自《扩张》(1986年12月),站台上显示的是1970年各方的购买力数额。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C.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D.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答案B图片中鹰代表美国,相扑选手代表日本,一群人代表欧共体,题干呈现的“局面”是指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西欧的购买力并不悬殊,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格局逐渐形成。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多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使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故选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是其经济实力上升后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A;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C;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崩溃是在1970年后,排除D。5.(2019课标Ⅲ,35,4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答案A20世纪70年代,法国经济出现“滞胀”,这正是国家干预经济导致的,密特朗政府却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结果必然是加剧经济恶化,A正确。密特朗政府的措施进一步加剧“滞胀”,造成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不可能造成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B、C排除;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排除。6.选必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021北京,15,3分)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史实结论A16世纪,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马六甲、澳门等地葡萄牙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B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达56.8万吨,超过了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17世纪末,荷兰开始成为海上霸主C19世纪,德国开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还与美国缔约通商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答案D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其召开的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从而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故选D。仅凭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等几个地方不足以证明其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排除A;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数超过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能证明当时荷兰已成为海上霸主,但不能证明荷兰是从17世纪末才开始成为海上霸主的,排除B;仅凭德国开通的两条航线和与美国缔约通商,不足以证明世界市场以德国为中心,排除C。7.选必2·科技发展的影响(2021山东,14,3分)1952年,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这反映出()A.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B.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C.战争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答案D题干材料一方面肯定了电视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人们收看电视时间过长,会导致时间浪费、视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说明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电视机数量及收看电视时间的变化,而不是强调多元化精神需求,故A错误;材料未阐明收看电视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以电视机为代表的科技,而不是战争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故C错误。8.(2023浙江1月选考,17,2分)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增加,故①②正确;英国最先建立“福利国家”,③错误;二战后,现代科技的进步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第三产业得到了大发展,④正确。综上所述,B项符合题意。9.选必2·社会保障体系(2022湖北,16,3分)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B.减缓老龄化进程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D.缩小贫富间差距答案A根据“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以减轻公共财政负担,A项正确。上述政策不能做到减缓老龄化进程,也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B、C两项错误;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旨在减少公共财政支出,而非缩小贫富差距,D项错误。10.(2024北京,19,12分)和平与发展材料一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材料二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南—北:一个生存纲领》(1980)材料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6分)(2)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对材料三加以解释。(6分)【参考答案】(1)19世纪60年代,在美苏冷战格局下,获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发起不结盟运动。他们强调霸权主义会导致冲突,世界正在向合作、平等、共同繁荣的秩序转变;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可以和谐共处,各国超越冷战思维,为本国政治经济发展创造新秩序。20世纪80年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鸿沟日益加大,贫穷与饥饿、战争与资源匮乏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强调了南北发展的差距,指出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呼吁加强双方合作,缩小鸿沟。(2)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各国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但人类仍面临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如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等。中国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与此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国“以和为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身体力行,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亚投行建设的实践。中国方案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作出的重大贡献。【解析】考查点:二战后的世界。(1)首先,概括两则材料对世界的认识。其次,分别对两则材料的认识进行分析。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时空背景和认识提出者的身份。审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为“分析”认识,因此不能只简单的对两则材料观点进行概括。材料一,依据“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得出,霸权主义会导致冲突,世界正在向合作、平等、共同繁荣的秩序转变;依据“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得出,不同社会制度可以和谐共处;依据“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得出,各国需要和平共处,超越冷战思维。结合1961年和“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冷战时期,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开展不结盟运动,反对霸权主义的时代认识。材料二,依据“我们必须……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可以得出,“南—北”,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鸿沟,贫穷、饥饿、战争依然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依据“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得出,南北都有需要发展的共同利益,需要加强合作。结合1980年和“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发展不平衡、战争、贫困、恐怖主义等问题依然存在的认识。(2)首先明确材料中“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什么,然后要对其进行解释,包括原因、背景的解释,也包括作用、影响的解释。依据“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可以得出,中国方案提出的背景;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可以得出,中国方案的内容和思想来源;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11.(2022海南,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①1870—1913②1913—1950③1950—1960④1960—1970法国1.60.75.05.8英国2.21.72.82.7美国4.32.93.24.0德国2.91.37.74.8——摘编自J.M.阿尔贝蒂尼《国家报告》(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表内国家在第②和第③时段的经济活动对世界产生的主要经验和教训。(8分)答案(1)①法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1950—1970年,高速增长。②英国:总体上平稳缓慢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有所下降;1950—1970年,恢复增长。③美国:1913年前高速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仍保持优势;1950—1970年,恢复高速增长。④德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下降;1950—1960年,高速增长;1960—1970年,增速有所放缓。(2)在第②时段,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下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经济增速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保持优势。在第③时段,二战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稳定了国际金融和贸易秩序,有利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战后,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逐步走向联合,也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主要经验: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世界各国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实施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政策;各国要加强经济交流和合作,促进国际金融和贸易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建设。教训:战争和掠夺不符合本国和世界的发展利益;金融战和贸易战等反全球化措施使经济危机愈演愈烈。解析(1)通过横向对比材料中的数据,判断各国在每个时间段的发展趋势,并归纳概括。(2)结合所学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等内容进行论证。如1913—1950年,要联系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50—1960年要结合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等发展的史实,分析不同时间段所呈现的经济发展状态,再总结经验、教训。12.(2024安徽,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20世纪70年代至欧元诞生之前,欧洲货币危机频发,美元汇率波动对欧洲货币存在着单向冲击。对外战争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削弱了美国的综合实力,美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降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从1999年的72.7%下降到2008年的64%,而欧元则由16.7%上升到25.6%,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欧元双主导货币”的状态。在双主导条件下,其中任何一个主导货币滥发都会引起另一个大货币跟随,然后波及所有中小货币。美国和欧洲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使得这两个主导货币比任何时候都有借口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而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它们造成的任何后果。一些国家无法忍受旧秩序的约束甚至损害,凭上升的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摘编自成思危、刘骏民《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逻辑》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评价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持有的标准。(6分)【参考答案】(1)由固定汇率制到浮动汇率制;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地位下降,欧元地位上升;主导货币由单一到二元;二元双主导货币体系缺乏稳定性;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加剧国际金融动荡;国际货币体系实质是日益制度化的国际经济利益格局;(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取决于大国的经济状况和政策走向,特别是美国的意志)国际货币新秩序亟待建立。(2)标准:能否维系公平;能否维系稳定;能否促进世界经济繁荣。二战后初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基本上维持了公平。随着欧洲和日本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战后初期的经济实力格局与经济利益格局的均衡受到了破坏。美国单方面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遭到破坏,随后国际性的货币危机频发。欧洲各国货币抵制美元失败之后,欧元诞生,这一方面减小了美元对欧洲货币的冲击,另一方面打破了美元独大的局面,开启了二元国际货币体系。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果仅剩空壳,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功能几乎丧失殆尽。【解析】考查点:国际货币体系。(1)据材料“美元汇率波动”并结合所学归纳出由固定汇率制到浮动汇率制;据材料“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下降”“欧元则由16.7%上升到25.6%”归纳出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地位下降,欧元地位上升;据材料“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欧元双主导货币’的状态”归纳出主导货币由单一到二元;据材料“在双主导条件下,其中任何一个主导货币滥发都会引起另一个大货币跟随,然后波及所有中小货币”归纳出二元双主导货币体系缺乏稳定性;据材料“美国和欧洲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它们造成的任何后果”归纳出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加剧国际金融动荡;据材料“两个主导货币比任何时候都有借口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归纳出国际货币体系实质是日益制度化的国际经济利益格局(或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取决于大国的经济状况和政策走向,特别是美国的意志);据材料“一些国家无法忍受旧秩序的约束甚至损害,凭上升的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归纳出国际货币新秩序亟待建立。(2)据第(1)问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能否维系公平、能否维系稳定、能否促进世界经济繁荣三个角度进行论述。13.(2021湖北,19,14分)[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材料一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材料二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答案(1)特点:科学与生产直接结合;科学研究集体化;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大量创办;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提高。(任意一点2分,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2)变化:19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二战后科研主体由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2分)影响:推动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一系列重大领域的突破;导致了美苏实力的增强,强化了美苏争霸的格局。(任意一点2分,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即可回答“特点”。(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以及材料二“‘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可以概括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第二小问,据所学可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推动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可联系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组织形式、大国实力、政治格局的影响等方面回答。考点3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2018海南单科,11,2分)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答案C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但没有对其功过做出全面、科学的分析,与材料中“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相符,C正确。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排除A;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排除B;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排除D。2.(2019课标Ⅱ,35,4分)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表格数据显示,1970年,苏联钢、煤、肉、蔬菜与瓜类的实际产量均低于1961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尤其是肉、蔬菜与瓜类的生产缺口更大,这反映出苏联经济建设中经济结构失调等问题积重难返,A正确。表格信息仅涉及苏联1970年部分计划完成情况,无法据此判断经济政策实施情况,排除B;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工业领域,排除C;根据材料中苏联1970年部分计划完成情况无法判断社会生活需求的变化,排除D。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3.(2022重庆,15,3分)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答案D材料反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材料信息看,1972年,苏联重新启动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优厚待遇在全国征召志愿者,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铁路建设,而非分配制度,排除A项;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非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动员民众参加铁路建设,而非引进西方技术,排除C项。4.(2022海南,9,3分)下图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五大贡献国,1980—2019年(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计算)A.体制机制创新 B.生产要素增加C.产业结构优化 D.信息技术推动答案A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在2000—2019年超越美国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联动性,正是这种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故选A。考点4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1.(2022福建,15,3分)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成立于19世纪末,是一个庞大的垄断集团,在拉丁美洲地区拥有广泛权势。1944年,该公司以拉美歌舞演员卡门·米兰达为原型,设计了会唱歌的香蕉人广告形象(右图)。这体现了当时的美国()A.实施文化侵略 B.笼络拉美国家C.操纵拉美政治 D.盛行种族歧视答案B依据材料,美国联合果品公司设计的“会唱歌的香蕉人”广告形象,以当时拉美歌舞演员卡门·米兰达为原型,明显是为了迎合拉美人民喜好的营销行为,B项正确。广告形象是以拉美歌舞演员为原型,不是以宣传美国文化为主,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商业行为,与操纵拉美政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跨国公司在拉美地区的经济扩张,没有涉及美国种族歧视的内容,D项错误。2.(2024湖南,16,3分)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C.可用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D.显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答案】B考查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解析】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英法镇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斗争时花费巨大,客观上说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故选B项。此时,民族解放运动正在进行,不能体现其“背景”,排除A项;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花费不能衡量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英法镇压民族解放运动花费巨大,无从体现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排除D项。3.(2024黑、吉、辽,15,3分)下图是某书封面使用的漫画。据此推断,该书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民族解放与殖民帝国瓦解B.种族歧视与民权运动C.霸权主义与非洲地区冲突D.南北差距与泛非主义【答案】A考查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析】图片中树干上写着“非洲”,而树冠却是“白人至尊之巢穴”,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列强对非洲的殖民统治;图片左侧的人物吹倒了代表“白人至尊之巢穴”的树冠,反映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殖民统治,导致殖民帝国瓦解,故A项正确。“种族歧视与民权运动”主要发生在美国,与图片中文字信息“非洲”不符,B项错误。图片主要强调非洲殖民地与殖民主义国家的冲突,而非“非洲地区冲突”,C项错误。虽然泛非主义与非洲有关,但图片并未涉及南北差距,D项错误。4.选必3·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2021湖北,16,3分)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答案A从材料可知,小说《动荡》的主人公奥比在伦敦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遇到只能用英语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羞耻,这反映了该书作者对于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文化认同问题,未涉及批判殖民经济霸权和推崇国家开放,排除B、C两项;材料并未强调对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排除D项。5.(2023北京,15,3分)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A.托管制度B.“大国一致”的原则C.安理会投票程序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该项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与投资应达到一定的比例,这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符合联合国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D项正确。托管制度主要是指依《联合国宪章》建立的将有关非自治领土置于联合国管理和监督之下的制度,这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大国一致”原则是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原则,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拥有一票否决权,这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程序,排除C项。6.(2023山东,14,3分)1961年,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许多地区在文化、语言和思想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他力图()A.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B.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C.保持非洲地区文化的多元性D.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答案B恩克鲁玛在其著作中承认了非洲各地区的诸多差异,但是认为这种差异“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是可以超越的,并以“我们都是非洲人”发出号召,其实际上是想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故B项正确;由材料不能看出恩克鲁玛希望非洲“各国”的独立,A项错误;材料虽然谈到了非洲各地区有不少差异,但重点在于他认为这种差异是可以战胜的,其意图并不是要保持非洲地区文化的多元性,C项错误;材料确实提到了非洲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但是并没有涉及非洲各国发展不平衡的信息,D项错误。7.(2020海南,19,2分)20世纪70年代以前,拉美各国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一直很浓。70年代,拉美大多数国家承认国际关系中的多种意识形态,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这一变化()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B.推动了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C.表明了“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D.旨在应对欧盟国际地位提高带来的挑战答案A材料表明拉美的大多数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开展“多元外交”,这是一种顺应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故选A。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成立,与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B;“一超多强”出现在1991年冷战结束后,排除C;欧盟成立于1993年,排除D。8.(2023全国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