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1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2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3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4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故而知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2.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3.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4.新民主主义革命

指导思想、开始标志、领导力量、三大法宝、性质、两个步骤、胜利标志、理论成果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01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是不是马上就能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国际环境建国初期,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家一穷二白,河山亟待重整。国内环境基本国情: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主要阶级力量经济上: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际环境美苏冷战,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1950-195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建国初期,西方国家对我国围追堵截。国际环境恶劣,实力差距悬殊。面对极端落后的工农业生产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围堵,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中国成立后,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国家掌握了电力、钢铁、水泥、铁路、邮电和大部分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等,从而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经济条件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条件/历史必然性新中国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原则,合理调整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方式,使私营工商业摆脱销路呆滞、生产萎缩的困境。并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极作用。(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重要经验。(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为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了迫切要求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经营规模十分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国家开始引导、动员农民发展互助合作运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外部环境。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只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倒向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边倒”方针。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为中国提供了经济、技术、人才多方面的援助。1949-1960年,苏联派往中国的专家约18000人,向中国提供了约600吨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体两翼)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过渡时期生产力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总和反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景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私有和公有多种形式的经济成分并存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工农业极端落后,与西方国家差距悬殊恢复国民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现状目标一化社会主义社会三改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侧重解放发展生产力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贫穷并且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现状决定的“一五”期间,我国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重型机器、发电设备、冶金和矿山设备、精密仪表、新式机床、塑料、无线和有线电器材制造等。我国中部地区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至今,这些重点企业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汉长江大桥、沈阳飞机制造厂)(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三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旨在变革生产关系部门改造前性质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改造方式改造后性质公私合营、和平赎买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农业资本主义私有制个体手工业私有制个体农业私有制目的: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体地位,成为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实质/核心: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一化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一转变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2)一道路成功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3)一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4)一变革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坚实基础。(5)一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刻意义02在艰辛中探索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历史课题(1)时间:1956年(2)地位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3)最重要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中共八大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决定服从于50年代,中央集中力量建设鞍钢,其钢铁产量一度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被誉为钢铁行业的共和国长子1956年,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1)工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带领农民克服各种困难,大规模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兴修了红旗渠等一大批防洪灌溉工程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增长(2)农业: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3.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3)基础设施: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1957年,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使得天堑变通途,它是当时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长的铁路、公路两用桥70年代,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也正式通车(4)科教: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在教育方面,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教育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05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培育和发扬了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5)精神面貌: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06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中日建交、中美建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6)对外: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风,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4.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的曲折(2)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3)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一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意义(4)打下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2)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