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指南_第1页
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指南_第2页
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指南_第3页
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指南_第4页
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指南TOC\o"1-2"\h\u23011第1章引言 3305461.1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379041.2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416338第2章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现状分析 442502.1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概况 4215332.2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存在的问题 5138112.3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524961第3章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理论体系 6105193.1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理论基础 6315613.1.1循环经济理论 6129943.1.2产业链理论 6182653.1.3系统动力学理论 6186873.2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6298173.2.1产业链结构优化度 6216883.2.2资源利用效率 6287123.2.3生态环境效益 7319353.2.4经济效益 7163753.2.5社会效益 7272043.2.6技术创新能力 7170763.2.7政策支持力度 722990第四章农业生产环节循环发展 7327494.1种植业循环发展 795264.1.1优化种植结构 783434.1.2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756824.1.3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 7168574.1.4发展生态农业 736934.2畜禽养殖业循环发展 869894.2.1优化畜牧业布局 8146624.2.2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8318034.2.3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8237274.2.4发展生态牧业 8326524.3水产养殖业循环发展 8188744.3.1优化水产养殖结构 852644.3.2推广绿色养殖技术 8130164.3.3提高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8109634.3.4加强水域生态保护 873874.3.5发展休闲渔业 8388第五章农产品加工环节循环发展 823595.1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与创新 8243905.1.1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 9110295.1.2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 9239085.2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179735.2.1废弃物饲料化利用 924895.2.2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935105.2.3废弃物材料化利用 9319545.2.4废弃物肥料化利用 9189995.3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与优化 9117875.3.1产业链纵向延伸 1025485.3.2产业链横向拓展 10239965.3.3产业链优化 1029382第6章农产品流通环节循环发展 10280856.1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 10197626.1.1流通体系概述 106556.1.2流通主体培育 10227666.1.3流通渠道优化 10237146.1.4流通政策支持 10159996.2农产品流通信息化与智能化 1034956.2.1信息化建设 10201956.2.2智能化应用 1162106.2.3电商平台发展 1124006.2.4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11125556.3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11248116.3.1冷链物流概述 11217226.3.2冷链设施建设 11178716.3.3冷链技术创新 11180076.3.4冷链标准化与规范化 11239276.3.5冷链政策支持 1121790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249637.1农业废弃物分类与特性 1189537.1.1农作物秸秆与稻壳 12103877.1.2动物粪便 1217.1.3农膜与病死畜禽 12118907.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2319047.2.1直接还田技术 12241937.2.2饲料化技术 1222527.2.3能源化技术 12149977.2.4材料化技术 12291707.2.5无害化处理技术 1224657.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构建 12239177.3.1农业废弃物收集与运输 13217397.3.2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1329427.3.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开发 13285657.3.4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 1320242第8章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创新 13255368.1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模式 13186738.1.1纵向一体化概述 13147538.1.2纵向一体化模式创新 13104878.2产业链横向联合模式 13287198.2.1横向联合概述 1337248.2.2横向联合模式创新 13318328.3产业链混合发展模式 14106208.3.1混合发展模式概述 1427908.3.2混合发展模式创新 141749第9章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政策与制度 14252059.1政策体系构建与完善 1444759.1.1政策目标与原则 14282019.1.2政策框架设计 14195979.1.3政策实施与评估 14325199.2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 14158329.2.1财政支持政策 142829.2.2金融支持政策 15288999.2.3税收优惠政策 1527699.2.4产业扶持政策 15326029.3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法律法规建设 1582479.3.1法律法规体系构建 15127759.3.2法律法规修订与完善 1543369.3.3法律法规宣传与培训 1594019.3.4法律法规监督与执法 1520260第10章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实践案例与启示 153001710.1国内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案例 152015810.1.1案例一:东北地区粮食产业链循环发展 152738410.1.2案例二:山东省蔬菜产业链循环发展 161425110.2国外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经验借鉴 162333110.2.1美国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 161919110.2.2欧洲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 161842010.3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未来展望与建议 16665710.3.1未来展望 163212410.3.2建议 16第1章引言1.1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作为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重意义。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产业链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研究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2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概念与内涵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是指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高效利用: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强调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2)产业协同: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注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3)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强调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4)社会经济效益提升: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渠道等途径,实现农业产业链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5)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第2章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现状分析2.1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概况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历经多年改革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从上游的种子、种苗、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到中游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再到下游的销售、物流、消费等环节,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和拓展。在此过程中,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产业链条逐渐完善。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产业链条不断拓展,涵盖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方面。(2)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比例逐渐优化。(3)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产业链的效益。(4)产业链主体多元化。农业产业链参与者日益增多,包括农户、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链主体。2.2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产业链循环不畅。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信息不对称、物流成本高、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导致产业链循环受阻。(2)产业链附加值低。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加工环节相对薄弱,产业链附加值不高,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3)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4)产业链风险管理不足。农业产业链面临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影响了产业链的稳定运行。2.3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机遇①政策支持。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产业链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②市场需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农业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③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助于提高产业链效益和竞争力。④国际合作。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可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机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业链水平。(2)挑战①资源环境约束。我国农业资源紧张,生态环境脆弱,对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农业产业链发展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③产业链协同不足。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协同效应不强,制约了产业链循环发展。④风险防控压力大。农业产业链面临多种风险,如何有效防控风险成为产业链循环发展的重要课题。⑤农业劳动力流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3章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理论体系3.1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理论基础3.1.1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是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基础,其核心理念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中,循环经济理论强调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3.1.2产业链理论产业链理论指出,农业产业链是由多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形成的有机整体。循环发展要求各环节之间实现有效衔接,降低产业链内部交易成本,提高整体运行效率。3.1.3系统动力学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认为,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过程。通过对产业链各环节的相互作用、反馈机制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内在机制。3.2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3.2.1产业链结构优化度产业链结构优化度反映了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调程度,包括产业链长度、环节完整性、环节间关联度等指标。3.2.2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是衡量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重要指标,包括土地、水资源、化肥、农药等利用效率。3.2.3生态环境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评价主要包括农业产业链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方面,反映了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2.4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包括产业链总产值、农民收入、成本利润率等,反映了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2.5社会效益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就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农民增收等方面,反映了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对社会福祉的改善。3.2.6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农业科研投入、专利申请、新技术推广等,体现了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水平。3.2.7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支持力度评价主要包括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法律法规制定等,反映了在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第四章农业生产环节循环发展4.1种植业循环发展4.1.1优化种植结构种植业循环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地区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及生态环境,合理调整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通过轮作、间作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病虫害发生,提升农产品品质。4.1.2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4.1.3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农业资源,通过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生物质能等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4.1.4发展生态农业以生态循环为核心理念,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2畜禽养殖业循环发展4.2.1优化畜牧业布局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调整畜牧业布局,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养殖业效益。4.2.2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2.3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通过粪便发酵、尿液分离等技术,将畜禽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生物质能等资源,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4.2.4发展生态牧业利用草地资源,发展生态牧业,提高草地生产力,促进草地生态恢复。4.3水产养殖业循环发展4.3.1优化水产养殖结构根据水域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提高水产养殖业效益。4.3.2推广绿色养殖技术采用生态养殖、低碳养殖等绿色养殖技术,降低化肥、饲料等投入品使用,减少养殖污染。4.3.3提高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通过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生物质能等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4.3.4加强水域生态保护实施水域生态保护工程,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4.3.5发展休闲渔业结合旅游业,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水产养殖业功能,提高产业附加值。第五章农产品加工环节循环发展5.1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与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进步与创新。5.1.1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1)物理加工技术:包括切割、粉碎、干燥、冷冻等,旨在改善农产品的外观、口感、保质期等。(2)化学加工技术:通过添加食品添加剂、调整pH值、采用酶解等方法,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改善品质。(3)生物加工技术:利用微生物、酶等生物制剂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5.1.2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1)绿色加工技术:采用环保、节能的加工方法,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2)智能化加工技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加工的自动化、智能化。(3)多功能加工技术:开发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农产品加工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5.2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具有较高的资源价值,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资源化利用途径。5.2.1废弃物饲料化利用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转化为动物饲料,提高资源利用率。5.2.2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利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生产生物质燃料,如生物质颗粒、生物油等。5.2.3废弃物材料化利用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制备成新型材料,如生物质复合材料、活性炭等。5.2.4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5.3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与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与优化是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循环发展的重要途径。5.3.1产业链纵向延伸(1)上游:拓展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提高原料供应能力。(2)下游: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5.3.2产业链横向拓展(1)农产品加工与农业观光相结合,发展休闲农业。(2)农产品加工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开发特色农产品。5.3.3产业链优化(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效应。(2)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提高整体竞争力。(3)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实现农业产业链的绿色循环发展。第6章农产品流通环节循环发展6.1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6.1.1流通体系概述农产品流通体系是指在农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过程中,通过组织、管理、设施和技术等手段,实现产品的高效、顺畅流动。构建合理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对提高农产品价值、减少流通损耗、促进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1.2流通主体培育培育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包括生产者、流通企业、批发市场、零售商等,提高其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6.1.3流通渠道优化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无缝对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6.1.4流通政策支持制定完善的农产品流通政策,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康发展。6.2农产品流通信息化与智能化6.2.1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市场预测、决策能力。6.2.2智能化应用推动农产品流通智能化发展,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流通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6.2.3电商平台发展鼓励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6.2.4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保证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6.3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6.3.1冷链物流概述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通过制冷技术保持产品新鲜、减少损耗的物流方式。6.3.2冷链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提高冷链物流的覆盖范围和效率,降低农产品损耗。6.3.3冷链技术创新推动农产品冷链技术创新,研发节能、环保的冷链设备,提高冷链物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6.3.4冷链标准化与规范化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提高冷链物流的管理水平,保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6.3.5冷链政策支持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冷链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7.1农业废弃物分类与特性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稻壳、农膜、动物粪便、病死畜禽、屠宰废弃物等。各类农业废弃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其处理与利用方式亦各有特点。7.1.1农作物秸秆与稻壳农作物秸秆和稻壳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含有较高的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成分。秸秆和稻壳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直接还田、饲料化、能源化、材料化等。7.1.2动物粪便动物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有机肥源。根据来源不同,动物粪便可分为畜禽粪便和渔业废弃物。7.1.3农膜与病死畜禽农膜是一种难以降解的农业废弃物,对土壤和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病死畜禽含有较高的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需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7.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废弃物,研究开发了一系列资源化利用技术,旨在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7.2.1直接还田技术直接还田技术是将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稻壳等直接翻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7.2.2饲料化技术饲料化技术是将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稻壳、动物粪便等加工成动物饲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饲料粮消耗。7.2.3能源化技术能源化技术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气、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7.2.4材料化技术材料化技术是将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稻壳等加工成新型环保材料,如生物质板材、生物质纤维等,减少木材砍伐,保护生态环境。7.2.5无害化处理技术针对农膜、病死畜禽等特殊农业废弃物,采用高温消毒、化学处理、生物降解等技术,实现无害化处理。7.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的构建,旨在实现农业废弃物从产生、收集、处理到利用的全程管理,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7.3.1农业废弃物收集与运输建立农业废弃物收集、运输体系,实现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和高效利用。7.3.2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保证废弃物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7.3.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开发开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拓展市场渠道,提高农业废弃物附加值。7.3.4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农民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产业链的健康发展。第8章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创新8.1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模式8.1.1纵向一体化概述纵向一体化是指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资本、技术、市场等纽带实现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循环发展。该模式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8.1.2纵向一体化模式创新(1)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创新;(2)优化产业链分工与协作,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水平;(3)推进农业产业链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战略合作。8.2产业链横向联合模式8.2.1横向联合概述横向联合是指农业产业链内同一环节的企业之间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市场拓展等手段实现合作,共同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8.2.2横向联合模式创新(1)推动产业链内企业间的技术创新与交流合作;(2)发挥产业链优势,共同开拓市场,提高市场份额;(3)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互利共赢;(4)推动产业链内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8.3产业链混合发展模式8.3.1混合发展模式概述混合发展模式是指农业产业链内企业间在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联合的基础上,实现跨环节、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发展格局。8.3.2混合发展模式创新(1)推动产业链内企业间的资本融合,实现产业链优势互补;(2)鼓励企业跨界合作,拓展产业链新领域,创造新的增长点;(3)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服务链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4)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产业链混合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通过以上三种模式的创新,农业产业链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循环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第9章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政策与制度9.1政策体系构建与完善9.1.1政策目标与原则围绕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总体目标,构建政策体系,明确政策制定的原则,保证政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政策目标应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增强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等。9.1.2政策框架设计构建涵盖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政策框架,包括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政策框架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协同推进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合力。9.1.3政策实施与评估加强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测与评估,及时发觉问题,调整优化政策。建立政策评估机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9.2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9.2.1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9.2.2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题。9.2.3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9.2.4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链技术水平。9.3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法律法规建设9.3.1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结合我国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产业链各环节的合法合规发展。9.3.2法律法规修订与完善针对农业产业链循环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