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事理说明文》名师课件_第1页
《学写事理说明文》名师课件_第2页
《学写事理说明文》名师课件_第3页
《学写事理说明文》名师课件_第4页
《学写事理说明文》名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写事理说明文单元写作优教高中语文名师系列单元写作任务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佳作展示2名师点评3目录CONTENTS1写作指津写作指津说明性文章,有的以介绍事物为主,有的以说明事理为主。以介绍事物发展规律、解释抽象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被称作事理说明文。什么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要求从事物的发展以及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全面深刻地说明事理,不仅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还要说明其规律、成因和内涵的道理。事理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一)事理科学,知识准确一篇优秀的事理说明文主要具备如下特点:(二)逻辑清晰,顺序合理(三)笔法灵活,表述形象(四)考证严谨,语言周密事理说明文要以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基础,使用准确清晰的说明语言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描绘其特征,揭示其本质。(一)事理科学,知识准确不论事物还是事理,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事理说明文多以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写作时需要眉目清楚、有条不紊。(二)逻辑清晰,顺序合理事理是比较抽象的,要尽量利用人们熟悉明白的方式将其解说得通俗易懂,还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使其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三)笔法灵活,表述形象事理说明文要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科学严密的说明。(四)考证严谨,语言周密事理说明文之“明事写作事理说明文时,要想对读者讲述清楚,则需自己先把事理明了于胸,即“明事”。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易懂,就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理有深入的研究。“明事”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认识事理,明确对象要明晰事理,就要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向别人请教等方式来掌握第一手材料,感性地认识事理,观察事理呈现的现象,了解其一般性特征。(二)收集资料,梳理考证一般而言,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作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其本质,因此需要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从多方面搜集材料,在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然后运用恰当的理论对其加以理解把握。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因此在写作时,要综合此前的考证结果,不断地探究思考,透过现象分析背后的原因,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三)深入分析,探究奥秘落笔之前,要根据所写事理进行谋篇布局,何处说现象、举实例、析原因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注意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不能将其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四)谋篇布局,明确文体比如“常识中的‘理’”一题,要求写一种常识中蕴涵的具体之理。如《话说“三伏”》《幸存者偏差》《浅析座次尊卑中的“理”》都很切题,而讨论常识与理的关系、漫谈理或常识的重要性、分析如何探究理等内容就过于议论化了。事理说明文之“说理”写事理说明文的关键是把“理”说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抓住关键要素,明确核心概念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梁思成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说“木叶”》就是围绕“树叶”“木叶”“落木”这些核心概念进行写作的;其中,要格外注意写清核心概念和关键术语,并围绕这些核心概念进行阐释说明。例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则是通过“方药”“分离提纯”“青蒿素胶囊”“青蒿素衍生物”等核心概念,呈现出青蒿素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二)选准论述角度,展开系统论证明确核心概念后,文章要从多个论证角度展开系统的论述。通过精练的概括性语句表述论证角度,建构文章框架,引领说明内容。注意每个论述角度的解说要与阐释分析结合起来,不能以说步骤、说过程代替对事理的说明。例如《中国建筑的特征》在引入概念后这三个角度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完整而严谨的论述系统,推理准确、缜密有序。三个角度进行论述。中国建筑九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中国建筑的“文法”中国建筑的“可译性”从文章按话题分角度行文,从人们生活中的小常识“三伏是什么”引起又如,习作展评的第一篇《话说“三伏”》以三伏划分日期看古人智慧以气候特点说科学知识以饮食讲究论中医道理的角度条分缕析,将三伏的“理”阐述得生动有趣。从再如,《浅析座次尊卑中的“理”》一文古代房屋布局、古代建筑朝向、我国古代文化礼仪三个角度对我国的座次尊卑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说。从(三)发表独立见解,展现科学精神事理说明文最能展现作者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科学态度与思维方式。一方面:我们需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或简单有趣的想法入手,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个人的见解和基本观点,体现探究意识和价值;另一方面:在分析现象或问题时,要站位高、格局大,从历史角度、跨学科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例如《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充满了科学探索精神,富有启发性。首先是想象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对空间的观察存在局限性,从而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性。文章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出作者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再如,《常识中的“理”》一文从民间谚语“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出发,通过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来阐明人类免疫系统作用机制以及“不干不净”的食物对人类健康的有利影响。从而论证民间谚语的合理性。原本文章的说明对象专业性强,不易被读者理解,但作者视角独特,分析通透,科学严谨,让读者读来轻松自如,又深受启发。(四)情感与理趣碰撞,知识与审美结合说明性文章同样可以承载丰厚的情感,有理有情还有美,让人文之美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真切而富有个人特色。析人文之理的文章要深入挖掘理的文化基因、历史成因。析自然之理的文章要注重科学精神和发现者的探索意识。两者都不应局限于现象进行就事论事。例如《说“木叶”》的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不仅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还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不管是一开始对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现象的推理,还是对“木叶”暗示性特征的分析,作者均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名篇佳句信手拈来,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学术造诣,以及充满诗人气质的心性,读来既让人深深折服,又觉趣味盎然。再如,《四方中的“理”》一文这篇文章通过今昔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北京四合院承载的深厚情感与其独特的魅力。虽然现代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但是四合院仍然承载着北京人对“家”的热爱,小小四合院中却有着满满的家园情。短短小文,却有长长深意。事理说明文之“巧说明”能否精当说理,既和所说之理相关,也取决于作者写作的专业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而提升写作技巧,把事理说明文写得更加精彩。(一)梳理说明顺序,注意说理层次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有序说明,要合乎逻辑,顺应自然。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性。另一方面,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等事理说明文常见的几种逻辑顺序包括我们可以从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说“木叶”》从对众多诗句的解读中抽绎出创作、欣赏的规律。《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建筑语汇的“可译性”,其中的思路都值得我们借鉴。先破后立的顺序,或是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写作。我们还可以采用对读者来说陌生甚至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事理,由个别到一般。宜先写状态后写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质特征在具体说明中说明时可先说一般,再叙说个别现象,人们可先获得对事物或事理的总体认识,然后再具体理解。而对读者来说并不陌生的说明对象(二)灵活使用方法,变晦涩为通俗对于比较抽象的事理,要想将其解说得通俗易懂,就要尽量利用人们熟悉的方式,比如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高度概括,科学严谨,可以下定义;为了用具体实例说明抽象事理,易于理解,可以举例子;为了能完整而又清晰地把握事物特点,可以分类别;为了考察异同,对比鲜明,可以作比较;为了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可以打比方;为了准确简洁,可以列数字;为了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可以画图表。选择何种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而定。例如,《中国建筑的特征》谈到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时,作者将之比作“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形象地叙述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的观点。作者又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把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而把梁、柱、门、窗等称为建筑上的“词汇”,还有“大文章”和“小品”之差别,化艰深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在建筑体系中的特点,展现出深刻的洞察力,读来通俗有趣。语言生动,由浅入深,为读者进行了一次精彩的科普。再如,《为何蟑螂难以根除》一文在介绍特点的部分充分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三)支撑材料丰富,事例分析清晰为了让事理说明文更具信服力和可信度,不能以一时的特殊现象以偏概全,而是要在写作时援引充分真实的支撑材料或事例,同时要注意材料的分类和剪裁。此外,在选择支撑材料时,要全面,要切题,但不可赘述,更不可全篇以例代析。例如,《幸存者偏差》一文举英国空军加固飞机的策略阐明“幸存者偏差”这一概念的来源;随后又援引“抽烟无害”“国外电影无烂片”等例证说明“幸存者偏差”的原理;最后举“股神骗人”“读书无用”两个利用“幸存者偏差”来骗人的例子,说明人们被“幸存者偏差”欺骗的原因。文章对大量生活实例进行深度剖析,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再如,《浅谈“湖南人辣不怕”背后的理》一文在进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文化风俗的解说时作者或呈现知识,或引经据典,事出有据,理出有因,激发了读者的探索欲。(四)语言准确严谨,兼具活泼生动事理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的基本特点。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在界定特征体系的形成时间时,作者说“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已经”和“基本上”这两个词语在这里使用得准确、严密,符合科学论文的语言特点。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繁复的修辞,而是以平实、准确的语言道来,能够让读者比较顺畅地把握作者所要重点叙述的事实和道理,从中获得科学的认识,这显示了科学工作者理性、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体会并加以借鉴。再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例如,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作者写道:一个小男孩“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饶有兴趣地设想那个“截然不同的宇宙”的事情,鲤鱼们的“困惑不解”,鲤鱼“科学家”因为被投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而惊诧不已……语言很有表现力,生动活泼,富有趣味,行文远比平铺直叙有趣得多。事理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生动活泼,富有趣味。这样的文章,不但不会把普通读者拒之门外,反而会吸引读者沉溺于作者所营造的神奇世界中。(五)善于“卖关子”,引发读者兴趣这里的“卖关子”是指不直接抛出观点,而是凭借出色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从而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例如,《说“木叶”》开篇时并没有直接阐发“木叶”的内涵,而是从古代的诗歌钟情“木”而少用“树叶”说起,向读者提出问题: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以这个问题为基础,作者向纵深发展,挖掘“木”的内涵。又如,《话说“三伏”》中说三伏是从生活中几个常见的现象入手,引起读者共鸣和兴趣,进而抛出问题:究竟何为“三伏”?随之再展开对事理的说明。再如,《涮出来的讲究》开篇说道:“南方火锅,重庆为首;北方涮锅,北京第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北京人冬日涮羊肉的情形,让读者垂涎欲滴。作者接着展开说理:“可就这普普通通的一顿涮羊肉,也有着不少讲究。”佳作展台话说“三伏”吐着舌头的小狗、门前摇扇的老大爷、“头伏饺子三伏面”,无疑是你的“三伏”印象。一年最热数盛夏,盛夏最热数三伏,这是中国人的常识。可究竟何为“三伏”?“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持续三四十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一段日子。“伏”意为“伏邪”,即所谓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说法初见于春秋,《史记·秦纪元》中云:“秦德公二年初伏。”三伏的划分与古人“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开头带“庚”日有关,据《渊鉴类函》记载:“自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总是在7月11—21日。每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三伏各阶段有着不同程度的“酷热”,足见古人计算之精准巧妙。“三伏”背后是科学知识的积累。三伏之所以热者有三:其一,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晴朗少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