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有删改)材料二:在如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自我包装、自我夸耀、自我炒作的倾向,例如某些人在公众面前或媒体面前发言时,通常会用“世界一流”“国内领先”“零的突破”等词汇夸大事实,以突出自己或团体的成绩和地位,但这些修辞并不符合事实。这些词汇的盲目滥用,造成了领导发言、工作报告等内容上的假大空;经过他人传播和模仿,更会引起恶劣的社会效应。这样的修辞行为违反了“修辞立其诚”的原则,不仅会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加剧了文化的泡沫化。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修辞立其诚”原则就是在中国修辞学界贯彻诚信原则。“修辞立其诚”出自先秦经典《易传》,是中国早期修辞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文人说话和自我约束的准则之一。西方的修辞学一度不重视“修辞”要“诚”以致被诡辩派利用而陷入困境,尝到了声名狼藉的恶果。然而,“修辞立其诚”也并非尽善尽美。过于强调“诚”,会使修辞陷入寸步难行的僵局,无疑是作茧自缚,使语言变得索然无味。封建制度强调各安其位、上贤下孝的封建伦理,但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打破并建立新制度、制定新原则。过分强调伦理,就会忽视修辞规律。修辞活动中过于强调伦理制约,会阻碍修辞活动的进行,不符合交际效果最大化的原则。从这个方面来说,“修辞立其诚”过于重视操作层面,相对忽视了效果层面。提高表达效果是修辞的最终目的,因此“修辞立其诚”要适度。从其内涵入手,欲达到“修辞立其诚”,必先言之可信,措辞得当,谦恭诚恳,涵养丰富。这就要求人们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独特的气质。但是纸上谈兵容易,还必须考虑其操作性。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如果必须保证话语的真实性,还要兼顾态度诚恳,甚至要体现自我涵养,那么开口之前的准备阶段未免太长了。所以说,做到“修辞立其诚”不是轻而易举的,须“辞欲巧”且“情欲信”。此外,随着时代变化,“修辞立其诚”的内涵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修辞立其诚”是修辞学的重要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修辞理论研究需要多角度的创新之见。(节选自周强《浅析“修辞立其诚”》,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立其诚”指修辞表达应写真话、抒真情,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原则,应当无所畏惧展示自己的思想见解,这有利于科学研究。C.修辞活动强调“诚”,意味着不能使用夸张、含蓄、虚构等手法,因为这样会使内容显得虚假,从而影响表达效果。D.任何社会行为都应该讲究节制,语言修辞也不例外,说话写文章能做到“修辞立其诚”自是好事,但也要警惕过犹不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修辞立其诚”是中国早期修辞理论的核心,但在今天依然可以作为社会言语交际、文章写作的重要原则。B.“修辞立其诚”并不强调文章的外在形式,而是指文章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实际,作者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C.有些领导不懂“修辞立其诚”原则,所以喜欢用“世界一流”“零的突破”等词语,造成了发言内容的假大空。D.我们如果不重视“修辞立其诚”,就会像西方的修辞学一样,被诡辩派利用而陷入困境,尝到声名狼藉的恶果。3.下列对材料一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大致采用“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层进式论证结构,逐层深入,明确了“立其诚”的现实意义。B.第2段为总说,提出了对“修辞立其诚”的个性化理解,即“立其诚”的三层含义,以下三段分别作了解释与分析。C.文中引用《汉书·儒林传》中的话,批评曲学阿世的行为,指出其背离端正的学风,在对比中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D.本文论证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有较强的理论说服力;论证语言既理性严谨,典雅优美,富含理趣,且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4.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上各种表达方式层出不穷,一些媒体为了赚取流量,不惜夸大事实,所谓“标题党”“跟风党”制造噱头,故弄玄虚,不少用户深受其害。为此,中共网信办向媒体人发出如下倡议。你还能从“修辞立其诚”的角度再提两点倡议吗?请结合两则材料予以补充。致自媒体朋友的倡议书自媒体朋友: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自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作为新媒体领域的重要组成力量,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时代责任,维护好清朗的网络空间。现向自媒体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公众需求,倾听民众声音,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二、自觉抵制“标题党”“跟风党”等信息内容,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三、四、中共网信办2023年11月28日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结构和思路。〖答案〗1.C2.A3.D4.①自觉抵制夸张失真、歪曲事实的文风,端正文风,写文章坚持真实性的原则。②谦恭诚恳,丰富涵养,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5.①先总说提出问题,再分说解决问题逐渐深入的结构思路。②先列举社会现象,提出话题;再分析内涵;之后指出“修辞立其诚”要适度,最后提出了达到“修辞立其诚”的两种方法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辨析文中信息能力。C.“意味着不能使用夸张、含蓄、虚构等手法”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第一段“‘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材料二第三段和“过于强调‘诚’,会使修辞陷入寸步难行的僵局,无疑是作茧自缚,使语言变得索然无味”可知,“诚”是坚持真实性,但这与使用夸张、含蓄、虚构等表达手法并不矛盾。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并不强调文章的外在形式”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第三段“过于强调‘诚’,会使修辞陷入寸步难行的僵局,无疑是作茧自缚,使语言变得索然无味”可知,强调要适度,外在形式也要注意。C.“有些领导不懂‘修辞立其诚’原则,所以……”因果关系不当。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在如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自我包装、自我夸耀、自我炒作的倾向,例如某些人在公众面前或媒体面前发言时,通常会用‘世界一流’‘国内领先’‘零的突破’等词汇夸大事实”可知,有些领导喜欢用“世界一流”“零的突破”等词语,是因为“在如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自我包装、自我夸耀、自我炒作的倾向”,并非是因为“不懂‘修辞立其诚’的原则”。D.“如果……就……”表述绝对化。依据材料二第二段“西方的修辞学一度不重视‘修辞’要‘诚’,以致被诡辩派利用而陷入困境,尝到了声名狼藉的恶果”可知,由此无法推出我们如果不重视“修辞立其诚”,就会像西方的修辞学一样……。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且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分析错误。本文属于美学论著节选,以理性的学术语言为主,语言特点是平实、质朴,文学色彩不浓。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依据材料一第七段“‘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可知,讨论“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指出坚持真实性原则,要端正学风,表达真实的思想,避免哗众取宠。故提出端正文风,写文章坚持真实性的倡议。②依据材料二第四段“欲达到‘修辞立其诚’,必先言之可信,措辞得当,谦恭诚恳,涵养丰富……做到‘修辞立其诚’不是轻而易举的,须‘辞欲巧’且‘情欲信’”可知,提出了达到“修辞立其诚”要“辞欲巧”“情欲信”,要“言之可信,措辞得当,谦恭诚恳,涵养丰富”,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独特的气质”。故提出作为媒体人要态度谦恭诚恳,注重丰富自己的涵养,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第一段先列举社会上的不正常现象,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自我包装、自我夸耀、自我炒作的倾向,指出其违反了“修辞立其诚”的原则,从而把“修辞立其诚”作为中心论题。属于提出问题部分。②第二段指出“修辞立其诚”就是“在中国修辞学界贯彻诚信原则”,指出其具体内涵。属于分析部分。第三段指出“修辞立其诚并非尽善尽美”,指出不可过分强调“诚”,也不能过分强调“伦理”,要注意效果层面,要适度。第四段从“修辞立其诚”内涵入手,即要“言之可信,措辞得当,谦恭诚恳,涵养丰富”,然后提出达到“修辞立其诚”的两种方法,须“辞欲巧”且“情欲信”,并要适应时代变化。三、四段属于方法层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丁字路口到了,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几乎接近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筐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极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B.“她”已经知道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是一对母子,但仍觉得更像是一对父子,因为在“她”的眼里和感觉中,这位母亲不仅外形举止像男性,更主要的是有“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更像一位父亲。C.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表达出城市的“她”对农民工母子乐观、坚强精神的赞美。D.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点明时间,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也符合人物的年龄特征。B.小说以“暮鼓”为题,富有艺术魅力,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C.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D.小说情节平实,语言简约洗练,比喻生动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更让人感动,字里行间让人领会到人生启悟。8.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9.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暮鼓”。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答案〗6.A7.B8.①情节上,运用戏剧性反差手法,形成突转。推动情节发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人物上,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外貌,侧面描写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艰辛;③主题上,为后文体现“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做铺垫。“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9.(1)“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2)“暮鼓”象征着文中母亲人已暮年却依然积极面对生活的倔强品格;(3)“暮鼓”象征着“她”感悟到生活应具有的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极为自信”错,文章第一段“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显示“她”对年龄有一种担忧。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是串联故事的线索”错,“暮鼓”没有贯穿小说始终,只出现在小说结尾部分,起点题作用。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巧妙构思的能力。分析情节设计的好处,可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作答。小说中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在3—9段,从情节上看,“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与“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几乎接近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运用戏剧性反差手法,形成突转。推动情节发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从人物上看,“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对人物的动作、外貌描写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外貌,侧面描写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艰辛;从主题上看,这一设计为后文“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体现“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做铺垫。使“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在老母亲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意蕴的能力。分析本篇小说标题“暮鼓”的意蕴,应从本义、象征义两方面分析,而象征义既有文中老母亲的象征义,又有文中“她”的象征义。根据原文“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可知,“暮鼓”是指“暮色中的鼓声”,寓意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根据原文对文中老母亲的描写“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可知,“暮鼓”象征着文中母亲人已暮年却依然积极面对生活的倔强品格;根据原文“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可知,“暮鼓”象征着“她”感悟到生活应具有的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后闻陵降,上怒甚,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𫐓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列传》)材料二: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一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王夫之《资治通鉴论》)〖备注〗王夫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南明永历元年,抗清未果,隐居衡阳著书。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降而A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F污G而已H缁之素I不可复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亲孝,亲,指父母双亲,事亲孝意思就是侍奉父母孝顺,古人重视孝,求贤于孝子之门。B.北首,古代葬礼,人死入葬,尸体头朝北,北首争死敌,即意为舍生忘死地同敌人战斗。C.暴于天下,暴同曝,意为显露,与成语暴跳如雷中的暴意思不同,这里的暴是脾气急躁的意思。D.使使匈奴,使使意思是派遣使者,与《屈原列传》中“使使如秦受地”中的使使意思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解释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匈奴后,十分愤怒,其他大臣为了保全自己及家人纷纷指责李陵,但司马迁却为他仗义执言。B.李绪投降之后曾为匈奴训练士兵,汉朝误以为这是李陵所为,族灭了李陵家族,李陵因此派人刺杀了李绪。C.在王夫之看来,司马迁编纂《史记》的时候裹挟私情,东汉的班固认为司马迁为人不够忠诚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D.王夫之认为李陵虽然有汉匈之间两面讨好的心思,但是匈奴却十分信任他,让他手握重兵,能够深入汉地同汉将对峙。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2)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1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在看待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上,司马迁、王夫之有何不同,为何不同。〖答案〗10.DGI11.D12.D13.(1)我替汉朝率领步兵五千人,在匈奴之地横行,因为没有救援而失败,有什么辜负汉朝的地方要诛灭我的家族?(2)司马迁的书,是背弃公义、为朋党而死的言论,哪里值得相信呢?14.司马迁认为李陵孝顺、诚信,作战勇猛、顽强,他投降是想找机会报效汉朝。王夫之认为李陵的投降有损于臣节,罪过明显,是不能掩盖的。二人之所以看法不同是因为所处时代不同,司马迁处在汉武帝时期,重视军事人才,且司马迁与李陵有交往,故而为他辩护,肯定他;王夫之处在明清改朝之际,因此最看重臣节,故而否定李陵。〖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投降却为匈奴拼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他的污秽,然而,已经染黑的生绢,是不能再次变白的。“为之”做“效死以战”的状语,“效死”是“战”的修饰成分,中间均不可断开,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虽……,而……”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在中间的G处断开。“不可复白”,谓语单独成句,表强调,I处断开。故DGI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句意:然而他所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够在天下显耀了。/急怒叫跳,象打雷一样猛烈,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D.错误。“使使匈奴”完整的原文是“汉遣使出使匈奴”,因此第一个使是名词,使者,第二个使是动词,出使。“使使如秦受地”中的“使使”是派遣使者,因此第一个使是动词,派遣,第二个使是名词,使者。句意:使者出使匈奴。/派遣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王夫之认为李陵虽然有汉匈之间两面讨好的心思”错误,原文“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令,意思为假如。译为,假如李陵有汉匈之间两面讨好之心,匈奴怎么会信任李陵将重兵交给他。由此可至,王夫之认为李陵是死心塌地投降的,并不是怀着两面讨好之心。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替、给;“将”,名词作动词,率领;“亡”,通假字,同无。(2)“背公”,背弃公义;“死党”,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朋党而死;“恶足”,哪里值得……。【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及分析理解相关内容的能力。结合“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可知,司马迁认为李陵孝顺、诚信,作战勇猛、顽强,他投降是想找机会报效汉朝。结合“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可知,王夫之认为李陵的投降有损于臣节,罪过明显,是不能掩盖的。司马迁处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时长面临北边匈奴的威胁,常年和匈奴交战,所以重视军事人才,且司马迁与李陵有交往,故而为他辩护,肯定他;王夫之处在明清改朝之际,是思想家和学者,作为知识分子他最看重臣节,认为李陵投降匈奴是“大节丧”,故而否定李陵。故二人之所以看法不同是因为所处时代不同。参考译文:材料一:后来听闻李陵投降,皇上非常生气,因此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说:“李陵侍奉亲人很孝敬,结交士人很诚信,经常奋不顾身来解救国家的危难。他一向所表现出来的样子,是有国士的风范的。如今他办事一有不幸,(只顾)保全自身性命和妻儿的臣子,便借机构陷他稍做不好的地方,实在是令人痛心啊!况且李陵率领不到五千人的步兵,深深地踏入敌军的地盘,阻挡几万的敌军,匈奴没有空救死扶伤,招来全部会射箭的民众一同攻打包围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箭尽路绝,士兵张开空手,冒着刀剑,向北与敌人拼死搏斗,能得到士兵拼死之力,即使是古代名将不能超过他啊。他虽然失败被俘,然而他所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够在天下显耀了。李陵不选择自杀,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后来,汉朝派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为汉朝带领步兵五千人,在匈奴境内纵横驰骋,因为没有救兵而兵败,有什么对不起汉室的地方,竟诛灭我全家?”使者说:“汉朝听说李少卿教匈奴练兵。”李陵说:“那是李绪,不是我。”李绪本为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打他,后来李绪投降,单于像对待客人那样对待李绪,常常坐在李陵之上。李陵痛恨自己全家因李绪而被杀,派人刺杀了李绪。材料二:司马迁挟带私心写成史书,班固讥讽他不忠诚,说的很公允啊。李陵投降匈奴,罪行显著而不可掩盖。如果说他孤军奋战而无援助,那么他率领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无法推辞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祸,他将灾祸转嫁给了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责推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受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转战,那么匈奴难道没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单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让他深入敌境与汉将对峙呢?司马迁为李陵文过饰非好像不够,却不断地称赞李广,以此来奖掖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司马迁的书,是背弃公义、为朋党而死的言论,哪里值得相信呢?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乌夜啼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①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备注〗①梭,织布用的织梭。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欲”字与“云青青兮欲雨”中的“欲”一样,都是将要的意思,本诗写乌鸦将栖未栖,后诗写雨将来未来,正是引人情愫的时候。B.本诗每句七言,两句一联,较七言律诗少一尾联,虽然并不严格符合七律的形式,但是后两联与七律的颔颈两联意义、作用一样。C.第二联中织锦的秦川女便是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并未直接刻画她的容貌服饰,但是我们仿佛能透过碧纱窗感受到她的孤独。D.本诗言简意深,乌鸦归巢既点明了黄昏的时间,又反衬了诗中征夫有家难回,思妇寂寞痛苦,而乌鸦的啼叫又烘托了这种氛围。16.本诗歌的五、六两句,另有一种敦煌唐人写本异文,作:“停梭问人忆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你认为此异文和通行本相比哪个更好,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答案〗15.B16.示例一:通行本更好。通行本“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思妇在闺房之内放下手中的梭子,悲伤地思念着自己远征在外的丈夫,孤独地在房间内流泪。通行本中思妇是自言自语,没有与窗外人对话,这样更显出思妇的孤独寂寞。通行本中也没具体写到征人何在,使思妇的相忆也没有依据,更好地显示出思妇的悲苦。示例二:敦煌异文本更好。异文本,“停梭问人忆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思妇碧纱窗外偶有归客路过,她便急切地向他询问自己丈夫的境况,当得知自己的丈夫尚在流沙时终于忍不住留下了眼泪。敦煌异文中多了一个回到故乡的征夫形象,更好的从反面衬托出思妇的悲凉。敦煌异文中具体提到了丈夫的所在,让人联想到征人在边疆的艰辛,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更突出了思妇的担忧和思念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后两联与七律的颔颈两联意义、作用一样”错误,乌夜啼属于乐府旧题,不是七言律诗。中间两联不符合律诗对仗严格,尽力驰骋才情的模式。该诗不能简单的看做是少了尾联的七言律诗。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句情感及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认为哪个好都可以,分析时可从具体内容、形象、情感等角度比较,言之成理即可。通行本更好。通行本“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思妇在闺房之内放下手中的梭子,悲伤地思念着自己远征在千里之外的丈夫,独守空房,泪如雨下。通行本中思妇是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她没有与窗外人对话,而是自言自语,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这样更显出思妇的孤独寂寞。通行本中也没具体写到征人何在,使思妇的相忆也没有依据,更好地显示出思妇的悲苦。敦煌异文本更好。异文本,“停梭问人忆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思妇的碧纱窗外偶有归客路过,她便急切地向他询问自己丈夫的境况,当得知自己的丈夫尚在流沙时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诗句中不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窗外人对话。同时敦煌异文中多了一个回到故乡的征夫形象,征夫的去向明确在边地的流沙,让人联想到征人在边疆的艰辛,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更突出了思妇的担忧和思念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2)鲁迅的《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是一个有着被害妄想症,说话颠三倒四,意识混乱,被众人当成疯子的人,但换个角度看他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尚书》叙事里的主角是尧、舜、禹、汤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不苟言笑,很少见到他们情绪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置疑。这样的历史叙事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左传》对小事件、小情绪、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必须强调的是,“闲笔”看似“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但其绝不是对历史主题的游离之笔,而是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深化,是对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这种文学上的闲笔看似无足轻重,却更富有艺术趣味,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围绕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表现了小事件推动大历史。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心灵叙事向外在叙事,从诙谐幽默向拘谨肃穆,从生活细节向宏大事件B.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C.从生活细节向宏大事件,从心灵叙事向外在叙事,从诙谐幽默向拘谨肃穆D.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19.有人认为第一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词语“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置疑”,显得冗杂多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答案〗18.D19.不同意。①三个词语的侧重点不同,“高屋建瓴”突出训话的站位高,“一言九鼎”突出训话的分量重,“不容置疑”突出训话的权威性。②三个词语层层递进,且不可调换顺序,具有内在的逻辑性。③连用三个词语,起强调作用,突出这些英雄人物的庄严崇高。20.①搭配不当,把“围绕”改为“用”或“通过”②成分残缺,改为“表现了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上文说《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之后提及在“正笔”之外,《左传》对小事件、小情绪、小趣味的历史叙述,应指“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的转变;后文“‘闲笔’看似“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而是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深化,是对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对应“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本段最后一句说“这种文学上的闲笔看似无足轻重,却更富有艺术趣味”则对应“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依据文本的前后内容,正确排列为: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和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作答时首先明确观点“我不同意”,然后再从内容、逻辑关系、效果等方面进一步分析理由。①高屋建瓴:指在很高的屋顶上把水瓶里的水倒下来,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当。在现代汉语中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可见,“高屋建瓴”突出训话的站位高;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可见,“一言九鼎”突出训话的分量重;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可见,“不容置疑”突出训话的权威性。从内容上看,三个词语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并不冗杂多余。②从逻辑上看,“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置疑”,三个词语先凸显训话的站位高,再体现其分量重,最后强调其权威性,层层递进,不可调换顺序,逻辑严密。③从效果上看,“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置疑”,连用三个词语,起强调作用,说明自上而下的训话对事物了解得全面透彻,既有高度,又值得人们信任,影响力大,突出这些英雄人物的庄严崇高。【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围绕细琐的世俗生活”介宾搭配不当,把“围绕”改为“用”或“通过”。二是成分残缺,“表现了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缺宾语的中心词,在其后加上“的历史观”。修改后:通过(或“用”)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表现了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征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军事史上的独创性,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称赞长征是①的事件。她还认为: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则②,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其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谈话中读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所言更形象。他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主席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种理想信念让人超越自我,超越自然,因此敢于“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人的理想信念是③的。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项是()A.别里科夫说:“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B.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C.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D.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答案〗21.①独一无二②相形见绌③坚不可摧22.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①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长征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

②句式整齐,简短有力,增强语势。23.A〖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史沫特莱在此处是突出长征的独特性,将它与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等著名事件相比较,指出这些事件无法和长征相比,故此处可填“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第②空,从后文“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可以推知,列举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为了突出长征的伟大,那么,由此可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虽然是历史上一件非常成功的军事行动,但它与长征比起来就显示出自己的不足。故此处可填“相形见绌”。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之后,显出了不足。第③空,通过前文“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人的理想信念”可知,通过检验,证明苦难、曲折、死亡,是无法摧毁人的理想信念的。故此处可填“坚不可摧”。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及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的运用,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句中将长征说成“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属于比喻中的暗喻。将长征比喻为宣言书等,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长征的重要意义。②这句话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构成排比句式。排比修辞的运用,可以让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连绵,增强了句子的语势,加强了表达的强度,强调内容、加重了感情,突出了长征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巨大作用。【2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A.表示补充说明。B.表示语意转折。C.表示内容转换。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A。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保持战略定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忍穷定力见,返照浩气增。——宋·方回《客舍读书》学道欠定力,一寒便生嗔。——宋·敖陶孙《旅舍七首》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定力”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针对“定力”这一关键词,分别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材料第一则选自的相关论述。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某些敌对势力的欺压,我们之所以要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是因为必须要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唯有守好定力这个大关,我们才能赢得有利地位,不至于向更糟的方向发展。材料第二则从读书为人的角度,指出了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更能培养和见证一个人的定力。材料第三则从反面对没有定力的情况进行了批评。一个人没有定力,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是永远不可能有所成就的。由此可知,这里的定力,既有不为他人(国)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也有面对环境的诱惑,不忘初心,勇敢坚持自己的方向。围绕“定力”这一个关键词,考生可以结合材料阐释“定力”的内涵,可以从一个角度,也可以从多个角度阐释,如面对成功与荣誉,头脑清醒、不骄不躁是定力;面对诋毁与中伤,心态平和、坦然面对是定力;面对自身的不足,不遮不掩、及时弥补是定力;面对突发的灾难,不慌不乱、从容应对是定力等。可以结合材料所给出的不同层面,论证“定力”在个人的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方面的意义,可以着眼于个人,也可以从集体、社会甚至更大的角度切入;既可以从发展的角度谈,也可以从守成的角度谈;可以立足于一种情境,也可以选取关联性较强的多种情境;顺逆、成败、悲欢都可作为立意的生发点。立意:1.定力是成功路上的必修课。2.心不动于微利,目不眩于五色,方得大道。3.不困于所溺,方能练就智勇。4.文化自信就是文化的“定海神针”。5.定睛、定心、定力方得定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有删改)材料二:在如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自我包装、自我夸耀、自我炒作的倾向,例如某些人在公众面前或媒体面前发言时,通常会用“世界一流”“国内领先”“零的突破”等词汇夸大事实,以突出自己或团体的成绩和地位,但这些修辞并不符合事实。这些词汇的盲目滥用,造成了领导发言、工作报告等内容上的假大空;经过他人传播和模仿,更会引起恶劣的社会效应。这样的修辞行为违反了“修辞立其诚”的原则,不仅会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加剧了文化的泡沫化。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修辞立其诚”原则就是在中国修辞学界贯彻诚信原则。“修辞立其诚”出自先秦经典《易传》,是中国早期修辞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文人说话和自我约束的准则之一。西方的修辞学一度不重视“修辞”要“诚”以致被诡辩派利用而陷入困境,尝到了声名狼藉的恶果。然而,“修辞立其诚”也并非尽善尽美。过于强调“诚”,会使修辞陷入寸步难行的僵局,无疑是作茧自缚,使语言变得索然无味。封建制度强调各安其位、上贤下孝的封建伦理,但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打破并建立新制度、制定新原则。过分强调伦理,就会忽视修辞规律。修辞活动中过于强调伦理制约,会阻碍修辞活动的进行,不符合交际效果最大化的原则。从这个方面来说,“修辞立其诚”过于重视操作层面,相对忽视了效果层面。提高表达效果是修辞的最终目的,因此“修辞立其诚”要适度。从其内涵入手,欲达到“修辞立其诚”,必先言之可信,措辞得当,谦恭诚恳,涵养丰富。这就要求人们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独特的气质。但是纸上谈兵容易,还必须考虑其操作性。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如果必须保证话语的真实性,还要兼顾态度诚恳,甚至要体现自我涵养,那么开口之前的准备阶段未免太长了。所以说,做到“修辞立其诚”不是轻而易举的,须“辞欲巧”且“情欲信”。此外,随着时代变化,“修辞立其诚”的内涵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修辞立其诚”是修辞学的重要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修辞理论研究需要多角度的创新之见。(节选自周强《浅析“修辞立其诚”》,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立其诚”指修辞表达应写真话、抒真情,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原则,应当无所畏惧展示自己的思想见解,这有利于科学研究。C.修辞活动强调“诚”,意味着不能使用夸张、含蓄、虚构等手法,因为这样会使内容显得虚假,从而影响表达效果。D.任何社会行为都应该讲究节制,语言修辞也不例外,说话写文章能做到“修辞立其诚”自是好事,但也要警惕过犹不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修辞立其诚”是中国早期修辞理论的核心,但在今天依然可以作为社会言语交际、文章写作的重要原则。B.“修辞立其诚”并不强调文章的外在形式,而是指文章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实际,作者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C.有些领导不懂“修辞立其诚”原则,所以喜欢用“世界一流”“零的突破”等词语,造成了发言内容的假大空。D.我们如果不重视“修辞立其诚”,就会像西方的修辞学一样,被诡辩派利用而陷入困境,尝到声名狼藉的恶果。3.下列对材料一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大致采用“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层进式论证结构,逐层深入,明确了“立其诚”的现实意义。B.第2段为总说,提出了对“修辞立其诚”的个性化理解,即“立其诚”的三层含义,以下三段分别作了解释与分析。C.文中引用《汉书·儒林传》中的话,批评曲学阿世的行为,指出其背离端正的学风,在对比中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D.本文论证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有较强的理论说服力;论证语言既理性严谨,典雅优美,富含理趣,且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4.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上各种表达方式层出不穷,一些媒体为了赚取流量,不惜夸大事实,所谓“标题党”“跟风党”制造噱头,故弄玄虚,不少用户深受其害。为此,中共网信办向媒体人发出如下倡议。你还能从“修辞立其诚”的角度再提两点倡议吗?请结合两则材料予以补充。致自媒体朋友的倡议书自媒体朋友: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自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作为新媒体领域的重要组成力量,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时代责任,维护好清朗的网络空间。现向自媒体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公众需求,倾听民众声音,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二、自觉抵制“标题党”“跟风党”等信息内容,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三、四、中共网信办2023年11月28日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结构和思路。〖答案〗1.C2.A3.D4.①自觉抵制夸张失真、歪曲事实的文风,端正文风,写文章坚持真实性的原则。②谦恭诚恳,丰富涵养,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5.①先总说提出问题,再分说解决问题逐渐深入的结构思路。②先列举社会现象,提出话题;再分析内涵;之后指出“修辞立其诚”要适度,最后提出了达到“修辞立其诚”的两种方法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辨析文中信息能力。C.“意味着不能使用夸张、含蓄、虚构等手法”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第一段“‘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材料二第三段和“过于强调‘诚’,会使修辞陷入寸步难行的僵局,无疑是作茧自缚,使语言变得索然无味”可知,“诚”是坚持真实性,但这与使用夸张、含蓄、虚构等表达手法并不矛盾。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并不强调文章的外在形式”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第三段“过于强调‘诚’,会使修辞陷入寸步难行的僵局,无疑是作茧自缚,使语言变得索然无味”可知,强调要适度,外在形式也要注意。C.“有些领导不懂‘修辞立其诚’原则,所以……”因果关系不当。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在如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自我包装、自我夸耀、自我炒作的倾向,例如某些人在公众面前或媒体面前发言时,通常会用‘世界一流’‘国内领先’‘零的突破’等词汇夸大事实”可知,有些领导喜欢用“世界一流”“零的突破”等词语,是因为“在如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自我包装、自我夸耀、自我炒作的倾向”,并非是因为“不懂‘修辞立其诚’的原则”。D.“如果……就……”表述绝对化。依据材料二第二段“西方的修辞学一度不重视‘修辞’要‘诚’,以致被诡辩派利用而陷入困境,尝到了声名狼藉的恶果”可知,由此无法推出我们如果不重视“修辞立其诚”,就会像西方的修辞学一样……。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且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分析错误。本文属于美学论著节选,以理性的学术语言为主,语言特点是平实、质朴,文学色彩不浓。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依据材料一第七段“‘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可知,讨论“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指出坚持真实性原则,要端正学风,表达真实的思想,避免哗众取宠。故提出端正文风,写文章坚持真实性的倡议。②依据材料二第四段“欲达到‘修辞立其诚’,必先言之可信,措辞得当,谦恭诚恳,涵养丰富……做到‘修辞立其诚’不是轻而易举的,须‘辞欲巧’且‘情欲信’”可知,提出了达到“修辞立其诚”要“辞欲巧”“情欲信”,要“言之可信,措辞得当,谦恭诚恳,涵养丰富”,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独特的气质”。故提出作为媒体人要态度谦恭诚恳,注重丰富自己的涵养,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第一段先列举社会上的不正常现象,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自我包装、自我夸耀、自我炒作的倾向,指出其违反了“修辞立其诚”的原则,从而把“修辞立其诚”作为中心论题。属于提出问题部分。②第二段指出“修辞立其诚”就是“在中国修辞学界贯彻诚信原则”,指出其具体内涵。属于分析部分。第三段指出“修辞立其诚并非尽善尽美”,指出不可过分强调“诚”,也不能过分强调“伦理”,要注意效果层面,要适度。第四段从“修辞立其诚”内涵入手,即要“言之可信,措辞得当,谦恭诚恳,涵养丰富”,然后提出达到“修辞立其诚”的两种方法,须“辞欲巧”且“情欲信”,并要适应时代变化。三、四段属于方法层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丁字路口到了,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几乎接近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筐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极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B.“她”已经知道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是一对母子,但仍觉得更像是一对父子,因为在“她”的眼里和感觉中,这位母亲不仅外形举止像男性,更主要的是有“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更像一位父亲。C.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表达出城市的“她”对农民工母子乐观、坚强精神的赞美。D.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点明时间,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也符合人物的年龄特征。B.小说以“暮鼓”为题,富有艺术魅力,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C.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D.小说情节平实,语言简约洗练,比喻生动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更让人感动,字里行间让人领会到人生启悟。8.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9.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暮鼓”。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答案〗6.A7.B8.①情节上,运用戏剧性反差手法,形成突转。推动情节发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人物上,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外貌,侧面描写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艰辛;③主题上,为后文体现“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做铺垫。“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9.(1)“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2)“暮鼓”象征着文中母亲人已暮年却依然积极面对生活的倔强品格;(3)“暮鼓”象征着“她”感悟到生活应具有的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极为自信”错,文章第一段“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显示“她”对年龄有一种担忧。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是串联故事的线索”错,“暮鼓”没有贯穿小说始终,只出现在小说结尾部分,起点题作用。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巧妙构思的能力。分析情节设计的好处,可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作答。小说中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在3—9段,从情节上看,“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与“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几乎接近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运用戏剧性反差手法,形成突转。推动情节发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从人物上看,“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对人物的动作、外貌描写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外貌,侧面描写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艰辛;从主题上看,这一设计为后文“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体现“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做铺垫。使“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在老母亲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意蕴的能力。分析本篇小说标题“暮鼓”的意蕴,应从本义、象征义两方面分析,而象征义既有文中老母亲的象征义,又有文中“她”的象征义。根据原文“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可知,“暮鼓”是指“暮色中的鼓声”,寓意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根据原文对文中老母亲的描写“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可知,“暮鼓”象征着文中母亲人已暮年却依然积极面对生活的倔强品格;根据原文“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