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教育和教学目标:(一)知识素质要求1、基本概念识记:内因、外因、量变、质变2、基本原理:理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最根本的分歧。运用:(1)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二)能力素质要求1、通过基本原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即“懂”和“信”。2、通过方法论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3、通过《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及本课小结的教学,培养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三)思想觉悟素质要求1、对学生进行个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的教育。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包括顺境与逆境、机遇、适度原则、远大理想与埋头苦干、前进与曲折等。2、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遇到的问题的教育。正确对待深化改革、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2)在个人成长中,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的作用。(3)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4)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做起。(5)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2、难点:(1)在个人成长中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2)事物构成成分在排列结构和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3)坚持适度原则。(4)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5)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三、教学时间:七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通过学习二、三课,我们知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那么,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内部还是外部?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有什么基本的状态或形式?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怎样?这些问题将在第四课得到正确回答。讲授新课: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内外因的含义引导学生看书分析:(1)种蛋变成小鸡的原因是什么?(种蛋和温度)(2)种蛋和温度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种蛋是根本原因,温度是重要条件)(3)温度这个条件作用是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必须通过种蛋起作用)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矛盾又可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1)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内部联系)(2)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外部联系)2、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1)内因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所谓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理论依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事实依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俗语说明内因是根据。还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有其父,必有其子”等。自然领域:生物的自然选择过程,虽然外界环境的变迁和生物自身的适应能力都在起作用,但是,生物自身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即内因是起根本的作用。通过遗传,生物的后代才能保持上一代的特性,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如果没有变异,生物体就会代代相同,也就不会有生物的进化和发展。社会领域: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社会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的。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适应我国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理论依据:A、原因: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着。B、外因作用有两种情形: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事实论据:种瓜种豆,都需要阳光、水分、肥料、温度等外因。今天,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说明,外因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否则,事物也不可能发展。想一想:科学家在辽宁省挖掘出一些在泥炭层中沉睡了一千多年的莲子。人们把古莲子种下,两年后竟开出了粉红色的荷花。你能用哲学观点对这一现象作出简要解释吗?这一事例说明:虽然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但是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古莲得到水分、氧、适宜的温度,才能实现发展,即开出粉红色的荷花。说明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能够起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生活中还有大量成语和俗语说明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如:“名师出高徒”、“病从口入”、“望梅止渴”、“风平浪静”等。C、程度:外因有时的作用非常巨大。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医疗条件优越,可挽救患者于垂危;反之,则可致患者与死地。风调雨顺可带来五谷丰登;反之,自然灾害可导致颗粒无收。另外,如外敌入侵可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等。都说明了外因不仅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而且有时可能起非常重大的作用。(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理论论证:外因通过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事实说明:化学反映电解水的过程。2H2O通电2H2+O2提问:试分析这个化学变化中的内因、外因以及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可见,水分子中氢与氧的分解与化合的矛盾是内因,而外因是电流中自由离子的移动。离子在水中运动,破坏了水分子中氢与氧的平衡关系,使两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旧的矛盾被打破,新的矛盾产生。氢元素与氢元素组合,形成氢气;氧元素与氧元素组合,形成氧气。我们使用特定的器材,就可以收集到氢气和氧气。在这个实验中,内因是水分子自身包含的元素之间的化合与分解的矛盾,这是得到氢气与氧气的根本原因。而通电是我们加的外部条件,是外因,这个外部条件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矛盾,即将水分子分解为氢元素和氧元素,从而完成了这一变化过程。可见,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如果电流通入的不是水,而是固态NaCL,,我们得到的不是氢气和氧气,而是氯气和钠。2NaCL通电2Na+CL2郭老向高考落榜姑娘书赠蒲松龄落第自勉联的故事。郭沫若的回春妙笔是外因,姑娘的思想矛盾是内因,诗词(外因)是通过促使姑娘思想矛盾(内因)的转化,使生欲战胜了死念而起作用的。进一步说明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议一议: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用内外因关系原理对这段话解释。孟子这话说明:“富贵”、“贫贱”、“威武”,只是不能“淫”、“移”、“屈”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关键在于大丈夫自身,即内因。因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本框小结。含义作用关系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综合练习。一、选择(教材142页)1、BCD二、分析(教材143页)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夸大了外因的作用)4、严师出高徒。(外因对事物发展有重大作用)6、堡垒容易从内部攻破。(内因的决定作用)三、说明(教材143页)1、运用有关哲学道理对下面这幅漫画进行分析说明。(1)这幅漫画蕴涵内外因相互关系的原理。(2)在个人成长中,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淫秽录象带等是腐蚀青少年思想,引诱青少年上当的圈套,危害性大,不能忽视。但只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腐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可以使意志薄弱者迷失方向,而对思想健康、意志坚强的人却无能为力。(3)我们要不断加强思想修养,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就不会上当受骗,落入圈套。第二课时复习提问: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如何?导入新课: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事例告诉我们:(BD)A、科学家的发现、发明是偶然的外部机遇B、机遇是外因,有准备的头脑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机遇是决定性的因素D、机遇有时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讲授新课:二、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1)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因为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A、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基础、目的、动机、态度、方法的不同),才导致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但是,有些同学往往把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归结为学习环境、老师教学等,这是不能正确对待内外因作用的具体表现。王安石作品《伤仲永》,其中说仲永5岁时能“指物作诗立就”,而到20岁时“泯然众人矣”,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放弃了主观努力,父亲贪图小利“日扳仲永环谒(ye)于邑人,不使学的外因有关系。B、要正确看待机遇。机遇仅是外因。个人的主观努力才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机遇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之中有必然。要抓住机遇,首先要具备捕捉和利用机遇的能力。最重要的在于人们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在于勤奋钻研,即通过主观努力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否则,机遇就会稍纵即逝。如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机遇使他当上了赵国大将,但在长平大战中,仍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漫画: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这幅漫画说明,机遇往往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漫画中的人,不思进取,只是在睡梦中幻想机遇的光临,最后只落得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一事无成。C、要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顺境可以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而逆境会给人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但是,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身处顺境时,要头脑清醒,抓住时机,早日成材。身处逆境时,也要以坚强毅力迎接困难的挑战,扬长避短,变害为利。司马迁语录:略西伯侯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在里时,把古代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成为《周易》的骨干;孔子周游列国宣讲儒道,在陈地和蔡地受到围攻和绝粮之苦,返回鲁国作《春秋》一书;屈原两次被楚王放逐,幽愤而作《离骚》;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失明而著《国语》;孙膑被庞涓割去膝盖骨,而著有《孙子兵法》;吕不韦于始皇十年被贬到蜀,著有《吕览》。这都是逆境成材的事例。说明逆境毕竟是外因,如果充分发挥内因的著有,变压力为动力,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就能够做出通常情况下作不出的奇迹。因此,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在困境中磨炼自己。(2)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因为,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对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A、对周围的环境要一分为二。外部环境有两种:不能自由选择和可以自由选择。外部条件有有利与不利条件。对有利的条件要积极有效利用;对不利条件要尽量抵制、削弱不良影响,努力做到“近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议一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包含了什么哲学寓意?是否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提示: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了外因虽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但外部环境对人的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2、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因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B、当我们处于外因位置时,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事物向有利方向转化。如作为老师,要努力使学生早日成材;作为医生要努力使病人转危为安;作为科技人员要努力推进科技进步。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外因结合起来。(1)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我国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而加快发展的关键又在于深化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2)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实行对外开放,提高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巨大作用。(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外开放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关键是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把引进、开发、创新结合,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利用外资要平等互利,量力而行,有利壮大民族经济,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管理现代化。(4)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与扩大对外开放是辨证统一的。我们要反对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一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二是崇洋媚外。要抵制资本主义腐朽东西的侵蚀。练一练:语录一:邓小平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语录二:邓小平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以上两段语录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略。见上述分析)综合运用。一、选择(教材142-143页)1、BCD3、ABC二、简答。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致力于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扶贫的重点必须由经济扶贫转向开发性扶贫。运用内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坚持实施开发性扶贫的必要性?1、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略。2、实现开发性扶贫的首要任务是动员贫困地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地人民的积极性,着重开发本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内因,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原因。国家扶持、外地帮助也是重要条件。但是主要依靠当地人民艰苦创业,外部条件才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总之,消除贫困必须把当地自身努力与国家扶持相结合,实行开发式扶贫。第三课时导入新课:《荀子·劝学》篇讲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话说明(ABC)A、跬步、小流的积累比起千里、江海虽然很小,但却是实现千里、江海等显著性、根本性变化不可缺少的B、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量变比质变更为重要讲授新课: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一、量变与质变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1)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在量变阶段,事物在数量、程度等外在规定性上发生变化,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变。我们平时所见的平衡、静止、统一相持等就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2)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由一种性质向另一种性质事物的根本转变。表现为突变、飞跃,我们平常所见的平衡、静止、统一相持的破坏,就是事物处在质变状态。注意: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质变)归根到底是由于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原来的统一体破裂,新的统一体产生。事物的运动呈现出显著运动的状态,这就是质变的状态。如,在常压下,当水温在100ºC之前,凝聚趋势(矛盾主要方面)大于扩散趋势(矛盾次要方面),水仍然保持原来的液态性质,这属于量变过程;当水温达到100ºC时,扩散趋势(矛盾的次要方面)战胜了凝聚趋势(矛盾的主要方面),扩散趋势占主导地位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了水的液态变成了水蒸汽的物理性质的根本变化,这就是质变。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为什么?第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就没有质的变化。地质地理学证明,秀丽的西湖是约两百万年前普通的浅海湾变来的。由于海水对岩石不停地拍打和剥蚀,海湾周围无数江河溪流经年累月地冲刷,海湾里泥沙渐渐增多。先是形成沙嘴,进而连成沙洲,最后变成一片陆地。于是,原来的浅海湾被截断了,地球上从未有过的西子湖出现了。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钟乳、石笋等形成过程也说明此道理。社会领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会有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的认识领域,要形成概念,就必须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反复实践。如,“下笔如有神”(质变)是以“读书破万卷”(量变)为前提的。议一议:下列格言包含什么哲学原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丈只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焚。”“伟大出自平凡。”第二,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A、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程度的变化而引起质变。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地走,工作要一步一个脚印,知识要一点点地积累。“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飞落玉渊长”。化学元素周期表上,氢元素的核电荷数是1,只要每次增加一个核电荷,就依次变为氦、锂、铍(pi)、硼、碳、氮等元素。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是一种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是内涵的量的变化。例如,石墨和金刚石是典型的同素异形体,它们都由相同的碳元素组成,但是它们内部的碳原子具有不同的空间排列形式,而产生了质的差异。石墨的晶体是层状结构,在每一层内,碳原子排列成六边形,一个个六边形排列成平面的网状结构,每一个碳原子都跟其他3个碳原子相结合。因此,片层之间容易滑动,石墨质软。而金刚石晶体里,每个碳原子都被相邻的4个碳原子包围,处于4个碳原子的中心,成为正四面体结构,构成一种坚实的彼此联结的空间网状晶体,因此坚硬无比。语录:恩格斯说,“化学可以说是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成分的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这段名言说明,由于事物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的情形普遍存在于化学研究领域。如,甲醚和乙醇是同分异构体,它们的分子式相同(C2H6O),但因二者的分子中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两者的性质也不同。在常温常压下,甲醚是气体,几乎不溶于水。乙醇是液体,溶于水。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的数量,而只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还可以举出以下例子说明:“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三马,对等比赛。结果田忌三比零落败。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主意,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结果田忌二比一获胜。音乐符号1、2、3、4、5、6、7本身并不表达什么具体形象,但经过作曲家的创造,就能组成各种不同的音乐旋律;同样数量的黑白围棋子,既可以组成凌厉的攻势,也可以组成破绽百出的败局。有些学校流传“4+4〈8”和“8-1〉8”的公式,是说每天苦读8小时效果并不好,每天学习7小时,抽出1小时参加身体锻炼,学习效率反而更好。对联引出的官司:明代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一年除夕给同村的财主写了两幅对联。其中一幅是:“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另一幅是;“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财主对这两幅对联的断句是这样的:“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财主把祝枝山告到县衙,县令质问祝枝山为何辱骂财主。祝枝山说,我写的全是吉庆之词。于是,他按照另一种断句方式念了一遍:“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另一幅是;“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县令和财主听了,都目瞪口呆,无言以答。一句“不得随处小便”的卫生用语,可以重新组合为一句修身养性的警语“小处不得随便”。(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的地位: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就没有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质变产生的原因:第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矛盾双方相互斗争力量的增减还没有引起依存关系的破裂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而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事物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事物由量变达到质变。第二,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时,才会发生质变。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农夫,看见他的小毛驴驮着东西愉快行走时,他继续一两一两地不断增加它的负担。一直到后来。这驴子担负不起而倒下。宇宙速度示意图:如果人造地球卫星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上不了天;如果达到或超过第二宇宙速度,它就会摆脱地球引力,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行星或飞向其他行星。议一议: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和限度”的理解?可理解为:事物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下,矛盾主次方面为保持各自地位,所允许的限度。还可以结合下列例子说明:“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庄稼离不开肥料,但施肥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限度,庄稼死亡。适量饮酒可以舒络活筋,但过量会导致酒精中毒致残致死。读书要劳逸结合,“过犹不及”“物极必反”。3、事物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4、本框小结。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变化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质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变化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区别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联系事物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循环往复向前发展事物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循环往复向前发展综合运用。一、分析(教材143页)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中包含什么哲学道理?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3、好事多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二、说明(教材143页)2、下图是甲、乙两个乒乓球队首场对阵的格局。两队都是按实力由强到弱派出1-5号队员,第一场比赛的结果是甲队0:5负于乙队。第二场比赛时,乙队出场顺序没有变化,而甲队却调整了对阵布局,结果以4:1获胜。请你画出甲队第二场的布局图,并分析说明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甲队乙队1122334455获胜有两种方法:(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11112222333344445555结果:4:1结果:3:2第四课时复习提问: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怎样?2、什么样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导入新课: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杰米扬的汤》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BCD)A、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B、任何事物都有其度,这是普遍现象C、不懂得适度,就会适得其反D、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讲授新课: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方法论)1、要坚持适度原则(1)理论分析:由于量变只有保持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要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时,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这就要坚持适度原则。(2)事例论证:服药治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正当防卫等事例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不懂得适度,就会适得其反。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做过了头而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举例。如开玩笑开过了头,评价人或一无是处,或完美无缺;学习或一曝(pu)十寒,或急于求成。(3)具体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和克服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议一议: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一下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如:种植水稻,要保持一定的密度。适度密植可以增产,但不是越密越好。密得过度,影响稻子的光合作用,不但不能增产,而且走向反面,大大减产。又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要适度。坚持适度原则对于个人成长和现代化建设都有重大意义。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质变,这就要求我们在许多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推动事物的发展。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1)理论分析: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更为重要。因为,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就要不失时机促成质变。如果畏缩不前,就会贻误时机。(2)事例说明:青年人在成长中既要进行艰苦的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奋力一搏,使理想变为现实。如在体育比赛、知识竞赛中,有些人具备了捧金夺银的实力,但由于在关键时候瞻前顾后贻误时机而痛失良机。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果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发展。无论是坚持适度原则,还是不失时机促进事物的飞跃和质变,都需要以充分的量的积累为基础。3、要重视量的积累。(1)理论分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没有质变。(2)事例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解放战争,毛泽东就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进行量的积累,最后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重视量的积累,要有步骤、分阶段、一步一步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现在,我国前两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三步奋斗目标。现实生活中要重视量的积累的成语、俗语许多: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等。现实生活中不重视量的积累的例子,如“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等。(3)具体要求:要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因为,第一,我国是由一个个的我组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是一个一个的我。“从我做起”是国家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第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辉煌业绩,都是一个个现在的量的积累而成的。李大钊语录。过去——现在——将来,是人类历史长河无限发展的整个链条。“现在”是把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的并永远发展的关键环节。他启示我们,要把握好今天,才能有明天的业绩。第三,小是大的基础,大由小组成。一切丰功伟绩都是一点一滴着手做出来的。李时珍历尽千心万苦,历时27年写成《本草纲目》,就是一种种药物、一个个药方积累起来的。B、必须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把坏思想、坏习气消灭在萌芽状态。古语说得好:“一趾之疾,丧七尺之驱;蝼蚁之穴,溃千里长堤。”语录: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段话体现了大与小的辨证关系。对善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成大善——成名。对恶只有不断铲除,才不会因大恶而灭身。雷锋就是从微不足道、十分平凡的小事为人民服务,而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刘备遗诏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警示我们,凡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善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凡是对社会、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害的思想和行为,要坚决抵制,防微杜渐。总之,学习以上知识,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要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德智体个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本框小结:量变引起质变(原理)量变引起质变要注意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注意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坚持适度原则(方法论)综合练习:一、最佳选择1、下列选项,符合量变质变辨证关系原理的有(A)(1)防微杜渐(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3)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A、(1)(3)(5)B、(1)(2)(3)C、(2)(4)(6)D、(4)(5)(6)二、简答。简要说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答案:1、这句话说明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这话说明,不要以为好事太小就不去做,也不要以为坏事太小就去做。因为任何事物都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3、我们青年学生立志成材,就必须重视量的积累,凡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善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凡是对社会、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害的思想和行为,要坚决抵制,防微杜渐。三、辨析。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因此,量变比质变更为重要。(答案略)第五课时导入新课:在学习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了解事物发展的原因,事物发展的状态后,我们来学习事物发展的趋势。在白色恐怖笼罩,红色革命根据地弱小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BC)A、新事物尽管开始时弱小,但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最终必定战胜就事物B、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D、任何量变都能引起质变讲授新课:第三节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因而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成长壮大。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只有50多个党员,力量十分弱小。但是,她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她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国情和革命发展的规律,领导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所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二,新事物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抛弃了旧事物的消极的东西,吸取了积极的因素,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自然科学:任何物种的进化要符合“适者生存”的规律,该物种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克服了爬行动物的消极特征,保留了其积极因素,增加了恒定的体温、发达的大脑和完善的生殖方式等新特征,因而更能适应环境。社会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在短时期内,逐步取代计划经济,就在于其内在的优越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能够迅速形成,就在于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第三,社会领域的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解放战争,正是广大人民的支持,人民解放军才能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坦克”的数百万国民党军队。我国的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得到了实惠,因而支持改革,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毛主席语录:(略)这段名言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新事物不可战胜的根本依据。(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第一,新事物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在刚出现时,在旧事物中还是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如“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从“有巢氏”、“燧人氏”的时代发展到今天,走过了艰难曲折的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探索中,也走过了曲折的路。第二,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总要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要受到封建制度的竭力反抗;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也会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疯狂的反抗。如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可是,“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到胜利——这是人民的逻辑”。第三,社会领域的新事物,人民群众有一个认识、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如对我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的认识,如“下岗再就业”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扶贫政策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原理总结: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列宁生动描绘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2、学习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第一,要承认和充分估计困难的存在;第二,要有乐观精神,勇于克服困难。议一议:你认为高中学生在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上,主要存在着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害怕挫折,经受不起挫折,对困难和挫折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严重问题。还有束手无策,缺乏勇气和信心,沮丧、悲观、甚至轻生。事例:如南京两名女生因高考落榜或升学学费问题而自杀身亡。这就向社会、学校、家庭提出了一个沉重的课题——“如何提高当代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贝多芬、陈景润等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2)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遇到的困难。第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社会主义在前进中有困难和曲折,但它有强大的活力和生机。列宁语录:谁害怕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谁被这些困难吓倒,谁见了这些困难就悲观起来或者张皇失措起来,谁就不是社会主义者。列宁的话告诫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都应该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第二,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改革要在实践中探索,我们要支持、爱护改革中的新事物,不能思想僵化,也不能讽刺、压抑,更不能动摇。历史事实证明,对新事物讽刺讥笑的人,最后被历史所讥笑。总之,我们既要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又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主义改革大业紧密结合,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本课小结: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方法论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意义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综合练习。一、分析说明题。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证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和个人遇到的挫折。二、最佳选择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是(D)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C、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D、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三、辨析。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新事物发展趋势。答案:(1)这个观点指出了新事物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有一定的道理。(2)但这个观点忽视了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没有看到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3)正确的态度是看到一切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满怀信心克服看病和挫折,实现伟大理想,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所以,题中观点片面。2、“好事多磨”提示:(1)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分析。(2)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原理分析。(3)启示。第六课时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与此相反的是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方法。讲授新课:二、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1)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影响自古以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表现在对世界的看法上不同。例:第一组A、“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况B、“生到死,彼此孤立互不相干。”——郭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组A、“世异则事异,事变则备变。”——韩非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第三组A、“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是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黑格尔B、“矛盾……不能归属于现实,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杜林三组言论表明,对于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原因问题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有不同的观点,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他们有什么分歧?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所以要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中全面考察。形而上学用孤立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互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况都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不见联系。(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将来。所以,要看过去、现在,还要预见将来。形而上学用静止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静止不动,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只见现在,不见过去和未来。(3)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用全面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所以要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形而上学用片面观点看问题,它否认矛盾,所以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为什么?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能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形而上学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所以就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2、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要努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运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想一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刻舟求剑;盲人摸象这三件事情在思维上有什么特点?分别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毛泽东同志语录:(略)这段话告诫我们,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正确认识世界,必须学习它掌握它。更重要的是用它来指导改造世界,造福人类。(2)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青年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容易产生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如好走极端、固执一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非此即彼,顾此失彼。(3)在实践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一,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例如,取得一点成绩,把个人努力绝对化,看不到党的培养、老师、同学的帮助,以为自己聪明过人,智力超常,导致骄傲自满、故步自封;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以为前程无望,丧失勇气和信心;只看别人短处比自己长处,缺乏自知之明。以上都不利于自己的进步。议一议: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再举几种在中学生中常见的片面性、绝对化的例子。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其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危害。第二,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也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如正确看待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A、要看到腐败现象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是支流。B、我党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是主流。C、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它与我党的性质、宗旨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根本不相容的。二者没有必然联系。D、我党和政府始终旗帜鲜明地反腐败,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党风、政风不断好转。E、我党坚持三个代表,一定能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4)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A、基本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必须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灵活运用。B、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唯物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避免失误,少走弯路,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本课小结:懂得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知道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道理;初步学会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综合练习。一、不定项选择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事物发展问题上的分歧是(ABCD)A、前者承认事物的发展,后者认为事物是绝对静止的B、前者承认量变和质变,后者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C、前者认为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后者认为新事物永远是新事物,旧事物永远是旧事物D、前者认为事物绝对运动,后者认为事物绝对不动2、下列成语、俗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C)(1)水滴石穿(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统筹兼顾(7)失败乃成功之母(8)不依规矩,不成方圆A、(1)(2)(3)B、(3)(4)(5)(7)C、(3)(4)(5)D、(3)(4)(6)(7)(8)二、论述。综合二、三、四课的内容,试述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主要观点。答案:1、(发展的实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2、(发展有规律)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3、(发展与联系的关系)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1)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2)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4、(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5、(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七课时单元复习及练习一、知识结构图示内因正矛盾在事物内因、外因的含义外因确发展中的作用内因和外因内因是认事物发展的作用外因是识的原因通过起作用事坚持内外因对个人成长要正确对待内外因物相结合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把内发外因结合起来展量变:的事物发展量变与质变含义质变:原的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和因关系质变是量变的、用量变引起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状的道理看问题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态要重视量的积累和事物发展是前进必定战胜前途光明趋性与曲折性统一成长壮大要经历道路曲折势事物发展要求正确对待人生道路的趋势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唯物辩证法二者的三个分歧、最根本分歧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知识联系1、全面理解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见第六课时教案练习部分)2、划清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见教案第六课时内容)3、把握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及作用(略)4、把握好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略)5、把握好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6、理解辨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第一,内涵不同。前者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学说,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后者是关于世界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说,回答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第二,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前者是与唯心论对立的;后者是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第三,基本观点不同。前者回答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有反作用。后者回答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并揭示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第四,方法论意义不同。前者从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出发,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后者要求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第一,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它们相互渗透。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7、发展的实质与发展的总趋势(1)区别: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面和总趋势。(2)联系:发展的实质构成发展的总趋势;发展的总趋势包含发展的实质。三、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1、中日两国经过多轮磋商,2001年12月21日终于就解决农产品贸易争端达成共识:日方决定不启动对大葱、鲜香菇、蔺草席三种农产品的正式保障措施。中方决定撤消对产于日本的汽车、受机和车载无线电话、空气调节器三种进口商品加征100%的特别关税的措施。中日两国达成的共识事实表明的哲学道理有(C)(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使事物发生质变(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4)任何国家都具有交往职能A、(1)(2)(3)B、(1)(2)(4)C、(1)(3)D、(2)(4)2、2001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西藏经济、政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这一巨变所体现的哲理是(C)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外因能加速事物的发展C、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从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提出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到2008年,整整100年。2001年7月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化产业招投标模拟体验
- 施工期间质量保障协议
- 2025年度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责任书范本3篇
- 现代情感剧本编写人才聘用
- 高速公路通信布线工程协议
- 食品加工园区管理指南
- 建筑通风新施工合同范本
- 交通运输项目薪资结构设计
- 基金管理收入管理办法
- 食品生产车间主任聘用合同
- 外科学 手术 基础
- 音乐鉴赏(西安交通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03月乌鲁木齐海关所属事业单位2024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14名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课件
- 看不见的杀手-病毒性传染病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福建省闽投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福建省整体装配式卫浴间标准设计图集》
- 疾控中心慢病科工作总结
- 锚索张拉伸长量计算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单元复习课教案
- 汽车保险与理赔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