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_第1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_第2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_第3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1鲁教版五四制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介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起长城,南抵秦岭的特点。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讲解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将中亚、蒙古高原的黄土物质搬运到中国北方,堆积形成黄土高原的过程。

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阐述黄土高原地貌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点,以及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形态。

4.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过度开发、植被破坏等。

5.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介绍黄土高原地区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如退耕还林、修梯田、种草植树等。

6.黄土高原的特色文化:简要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民俗风情、传统艺术等特色文化。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认知:通过学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貌特征等,使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黄土高原这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开发治理措施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去认识和理解黄土高原。

3.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图片、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貌特征;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3.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4.黄土高原的特色文化。

难点:1.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方法;3.学生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理解和想象。

解决办法:1.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貌特征;2.利用动画、模型等展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以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3.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方法;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增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理解和体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特色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区域认知素养。

3.实地考察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到黄土高原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形地貌特点,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等知识点。

2.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VR)等教学软件,模拟黄土高原的地貌形成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理现象。

3.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网络资源,如在线地图、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此外,还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总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三个部分:课前准备、课中教学和课后作业,总用时不超过45分钟。

1.课前准备(5分钟)

教师提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并将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图片、案例分析资料等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

2.课中教学(35分钟)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的美景,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片美丽的地方是如何形成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貌特征,然后重点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如风力堆积作用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

(3)案例分析(10分钟)

教师分发案例分析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方法。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3.课后作业(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绘制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示意图,并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特色文化的短文。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知识点,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以下资料: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化》(科学出版社)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地理学报)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以下视频资料:

-《黄土高原地貌形成过程》(CCTV纪录片)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CCTV纪录片)

2.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到黄土高原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形地貌特点,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关黄土高原治理的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治理成果,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举办黄土高原特色文化展览:可以让学生收集黄土高原地区的民俗风情、传统艺术等特色文化资料,举办展览活动,增进学生对黄土高原文化的了解。

(4)开展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延伸,以下是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题型及答案:

题型1:填空题

答案:

1.黄土高原位于中国_________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起_________,南抵_________。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作用,将中亚、蒙古高原的黄土物质搬运到中国北方,堆积形成黄土高原。

题型2:简答题

答案:

请简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答:黄土高原地貌特征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貌形态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这种地貌特征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严重等。

题型3:案例分析题

答案:

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方法。

答: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地形破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等;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开发、植被破坏等。治理方法有退耕还林、修梯田、种草植树等。

题型4:论述题

答案:

论述黄土高原特色文化及其意义。

答: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文化包括民俗风情、传统艺术等。这些文化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地域特点,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题型5:实践操作题

答案:

请根据所学内容,绘制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示意图。

答: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绘制出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示意图,包括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形态。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课堂互动:我在教学中注重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2.实践教学: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时间安排: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课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有时难以充分展开讨论和实践活动。

2.学生差异: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于复杂的地貌形态和生态环境问题难以理解。

(三)改进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