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开学摸底考(广州专用)(全解全析)_第1页
七年级历史开学摸底考(广州专用)(全解全析)_第2页
七年级历史开学摸底考(广州专用)(全解全析)_第3页
七年级历史开学摸底考(广州专用)(全解全析)_第4页
七年级历史开学摸底考(广州专用)(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广州专用)七年级·历史(本试卷满分90分,时间7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这个早期人类遗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数量之多,以及用火遗迹之丰富,都是同时代其他遗址所无法相比的。出现这段参观导词的旅游景点是在A.云南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余杭 D.陕西西安【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即北京人。此后,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物品,共十万件以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结合题干材料“猿人化石、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数量之多,以及用火遗迹之丰富,都是同时代其他遗址所无法相比的”可以得出,这是周口店北京人的情况,B项正确;云南元谋县发现的是元谋人,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浙江余杭发现的是河姆渡居民,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陕西西安发现了半坡居民,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传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该传说能够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远古时期曾出现过下粟雨的自然现象 B.神农氏是华夏族第一个种植粟的人C.中国先民很早就学会了培植粟等农作物 D.神农氏已被证明确有此人【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因此题干传说能够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中国先民很早就学会了培植粟等农作,C项正确;远古时期曾出现过下粟雨的自然现象和神农氏是华夏族第一个种植粟的人的说法都来自传说,无从考证,不属于历史信息,排除AB项;神农氏是否确有此人也无任何证明,排除D项。故选C项。3.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薮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之野。”其中,“□□”应为A.阪泉 B.涿鹿 C.长平 D.镐京【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炎帝”、“轩辕”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史称“阪泉之战”,A项正确;涿鹿之战史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排除C项;黄帝与炎帝在阪泉进行战争,不是镐京,排除D项。故选A项。4.《尚书.周书.梓材》载周公教导弟弟康叔治理商故地的训词:“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即上天将中国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王治理.据此,这里的“中国”应该指A.河北、河南一带的西北地区 B.陕西、河南一带的中原地区C.山东、河北一带的华北地区 D.陕西、浙江一带的江南地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周公教导弟弟康叔治理商故地的训词……意即上天将中国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王治理”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众诸侯拱卫京师,形成京师的中心地位,故这里的“中国”是西周时期周天子所在京师地区,即陕西、河南一带的中原地区,B项正确;“河北、河南一带的西北地区”、“山东、河北一带的华北地区”、“陕西、浙江一带的江南地区”都不属于西周时期周天子所在京师地区,不是题干中的“中国”,排除A、C、D项。故选B项。5.1899年,北京的官员王懿荣确认刻在甲骨上的符号是一种古文字,由此甲骨文“重见天日”。下图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与楷书的“水”字,这说明甲骨文字源演变A.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 B.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C.阻断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 D.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甲骨文、金文、楚系简帛、篆书、秦系简牍、楷书”的各种写法,可以看出金文、楚系简帛、篆书、秦系简牍、楷书的各种写法都受到了甲骨文写法的影响,表明甲骨文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B项正确;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或文字雏形是贾湖刻符,距今8000年以上,排除A项;材料是说明甲骨文影响了后世的文字,不是阻断,排除C项;材料无法表明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排除D项。故选B项。6.在过伯簋中部分铭文:“过白(伯)从(昭)王伐反册(荆)。”《左传》也有“昭王南征(荆楚)而不复”的记载。这说明A.昭王巩固了其统治 B.王室权威受到了挑战C.礼乐制度趋于崩溃 D.楚国成为诸侯的霸主【答案】B【解析】概括材料可知,过伯簋的铭文和《左传》都记载了周昭王率军讨伐楚国的史实。作为诸侯国的楚国反叛周王室,这表明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了挑战,B项正确;周昭王伐楚“而不复”,不能反映统治巩固。排除A项;礼乐制度趋于崩溃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位王,时间不匹配。排除C项;楚国称霸是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7.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封其庶弟嬴疾于蜀郡之严道,号为严君”。这说明A.商鞅变法措施已被废除 B.新法的推行具有曲折性C.郡县制不适应秦国的扩张 D.秦惠文王推行依法治国【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封其庶弟嬴疾于蜀郡之严道,号为严君”,意思是秦惠文王为了奖励庶弟的功劳,将他分封在了蜀郡的严道,自此他就被当时的人尊称为严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新法的推行具有曲折性,B项正确。商鞅变法措施已被废除、郡县制不适应秦国的扩张,不符合史实,排除A、C项;秦惠文王推行依法治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以德治国”,这反映了两大派别A.顺应了统一必然趋势 B.以批判法家思想为宗旨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答案】C【解析】“无为而治”是强调顺其自然,统治者不要胡作非为。“仁者爱人”“以德治国”是倡导和谐社会,善待百姓。上述观点有利于缓和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法家思想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的儒家和道家并没有批判法家思想,排除B项;道教思想和和儒家思想不利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强兵和建立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9.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取代郡县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俄封建国家。我国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代替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C项正确;夏朝时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A项;世袭制是王位更替的制度,分封制是天子为了管理臣子设置的管理制度,二者不能互相代替,排除B项;汉朝时期实行的是郡国制,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秦朝的灭亡和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的失败都告诉我们A.刑罚不能太残酷 B.强者定能胜弱者C.为人处事不能骄傲 D.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答案】D【解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项羽狂妄自大,残暴成性,导致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最能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D项正确;AC项表述不够全面,排除AC项;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11.2022年3月31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公布。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位列其中,经考证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下列史实中与他有关的是A.灭六国统一中国 B.休养生息的政策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光武中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汉文帝霸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B项正确;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排除C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D项。故选B项。12.如图反映的主要历史发展趋势是A.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B.社会局势日益稳定C.儒学占据主导地位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封地”和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有关,西汉初年,诸侯王实力强大,独霸一方,直接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出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底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诸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根据题意,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采取的政治措施,与经济、儒学无关,排除AC项;社会局势日益稳定,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故选D项。13.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汉朝对匈奴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和亲政策产生积极效应 B.汉代重新实现大一统C.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D.国家实力的明显增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经过“文景之治”为西汉的西汉强盛打下基础。汉武帝政治上施行“推恩令”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朝达到鼎盛奠定了经济基础。西汉国力的强盛直接影响到了对匈奴的态度,D项正确;和亲政策产生积极效应、人民渴望和平统一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项;汉代实现大一统是一系列措施(包括北击匈奴)的结果,排除B项。故选D项。14.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是A.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B.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发生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4年迁都洛阳【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世纪为100年。如由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1,其他不变。公元25年是公元1世纪,C项正确;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排除A项;公元200年是公元3世纪,排除B项;公元494年是公元5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15.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于是汉武帝A.修筑万里长城 B.实行休养生息C.大举反攻匈奴 D.派张骞出使西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D项正确;秦始皇在位时修筑长城,排除A项;汉朝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武帝大举进攻匈奴,排除C项。故选D项。16.西汉宣帝时,以郑吉为卫司马,负责维护鄯善以西的西域南道。公元前60年,汉宣帝把保护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以西的西域北道的任务也交给他,郑吉在西域中部设置幕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材料反映了A.光武中兴 B.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发展C.漠北战役 D.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汉宣帝把保护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以西的西域北道的任务也交给他,郑吉在西域中部设置幕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汉汉宣帝时期设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吉成为西域都护这一职位的第一人,D项正确;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西汉初年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材料没有涉及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发展,排除B项;漠北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19年,西汉的汉武帝统治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7.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开始于A.秦朝时期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魏晋时期【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东汉末年,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8.某班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这项发明A.发展中医学的治疗理论 B.对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C.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D.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造纸术的工艺流程,造纸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造纸术,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火药的发明对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与造纸术无关,排除B项;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9.《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资料,辨别真仿,最终写成了《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A.侧重史书记载 B.侧重文笔质朴简洁C.注重史料考证 D.秉承朝廷旨意著书【答案】C【解析】根据“大量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资料,辨别真仿”可知,司马迁注重史料考证,C项正确;A项无法体现“辨别真仿”,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司马迁的文笔风格“质朴简洁”,排除B项;材料反映司马迁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到实地探访考察,搜集资料,辨别真仿,排除D项。故选C项。20.下图战役的意义是A.打下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B.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C.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D.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信息“赤壁、曹操和刘备、关羽军”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烈的交战,周瑜用火攻打败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抵御了来自南方的军事威胁”,排除B项;西晋的“永嘉之乱”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排除C项。故选D项。21.中古地图有的以南为上:有的以东为上,并无一定之规。古人在文献中描述方位时,常遵循“坐北朝南”原则,如长江(出三峡后的)两岸地区常被文人骚客称为“江左”和“江右”。三国时期,统治“江左”地区的政权是A.孙吴 B.曹魏 C.蜀汉 D.前秦【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古地图有的以南为上:有的以东为上,……常遵循‘坐北朝南’原则,如长江……两岸地区常被文人骚客称为‘江左’和‘江右’。三国时期,统治‘江左’地区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江左”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统治的政权是孙吴,A项正确;曹魏位于黄河中下游地,排除B项;蜀汉位于四川地区,排除C项;前秦不属于三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22.东汉崩溃后,中原人口仅及全盛时期的七分之一。魏晋时期,政府只要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能“家使出谷、输租调、服事供职”便大加欢迎。这一措施A.便于消除边疆隐患 B.加剧统治内部矛盾C.推动三国鼎立形成 D.利于北方经济恢复【答案】D【解析】东汉崩溃后,中原人口仅及全盛时期的七分之一,魏晋时期,政府只要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能“家使出谷、输租调、服事供职”便大加欢迎,可见这一措施显然是为了鼓励少数民族内迁以弥补北方中原劳动力的不足,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从而有利于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D项正确;题干是鼓励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显然不是为了消除边疆隐患,排除A项;这一措施鼓励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不是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措施是在三国鼎立形成之前推行,排除C项。故选D项。23.《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独江东(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差(略微,比较)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材料表明江南得到开发的因素是A.经济重心南移 B.社会秩序相对稳定C.北方人口南迁 D.南方优越自然条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时海内大乱,独江东(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差(略微,比较)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战乱较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北方人口南迁,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南方自然条件由于,排除D项。故选B项。24.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都城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B.孝文帝改革C.西晋的统一 D.苻坚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自晋宋以来,洛阳并非荒蛮之地,而是一派繁盛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地区各民族的融洽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B项正确;洛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造成的,不是北方地区经济发达造成的,排除A项;西晋统一时,洛阳是比较发达的,与题干描述不是同一时期,排除C项;苻坚改革促进了前秦的经济发展,与洛阳的重新繁荣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5.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二者开凿于北魏的不同时期,风格也不一样。云冈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庄严雄健。龙门石窟则更多地表现出中原的艺术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庄严肃穆变为和蔼可亲。出现这种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答案】C【解析】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因此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C项正确;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不是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与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无关,排除B项;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不是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26.制度因社会的存在发展的需要而确定,并随之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护墙的台地,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玉器、壁画等象征身份等级的物品,以及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中的墓葬分四类,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四类墓葬极可能代表了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石峁玉头像材料二周朝建立后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国一家”的权力配置结构。天子统领天下,天下之域内有诸国,诸国之内又有家,国与家都采取世袭制。起初这种治理结构有利于保证地方政权的建立和稳固,从而推进了中央统一和地方稳定。——摘编自刘凤雪《国家权力纵向配置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材料三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要继承秦的制度,另一方面实行一千余年的旧制度具有强大的惯性,尊重这种传统才能取得楚、齐等地贵族民众的支持,因此西汉初期建立诸侯国,推行郡国并行制。这种做法在汉初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占地不过一郡,他们失去直接治民统兵的权力,已经无法与朝廷抗衡了。——摘编自孟祥才《先秦秦汉史论》等(1)写出与石峁古城年代最接近的王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①生产发展,出现城市;②阶层分化,出现阶级;③出现王权和国家。根据材料一,说明石峁古城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理由。(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实行的地方制度及其作用。(4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及其带来的问题,指出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4分)【答案】(1)王朝:夏朝。(1分)理由:出现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护墙的台地,具备早期“宫城”的性质;墓葬分为四类,极可能代表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出现具有神权和或王权象征的石砌的墙垣,象征身份等级的玉器、壁画等物品。(3分,每点1分)(2)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2分,每个制度1分)作用: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和地方社会稳定。(2分)(3)原因:继承秦制,尊重传统,取得楚、齐等地贵族民众的支持。(1分)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1分)措施:推恩令。(2分)【解析】(1)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与石峁古城年代最接近的王朝是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理由:根据题干和材料可知,“以及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体现了石古城的生产发展状况;“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护墙的台地,这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体现了石峁古城出现了城市。“遗址中的墓葬分四类,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四类墓葬极可能代表了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说明墓葬的分类体现了石峁古城出现了阶层分化,出现阶级;“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说明石峁古城出现了王权和国家。因此,石峁古城符合文明社会标准。(2)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天子统领天下,天下之域内有诸国,诸国之内又有家,国与家都采取世袭制。”中的“诸国”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的产物;“各级政府官员基本都由中央统一任命”指的是秦朝实行的有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作用:根据材料二“起初这种治理结构有利于保证地方政权的建立和稳固,从而推进了中央统一和地方稳定。”可知,分封制和郡县制都起到了促进国家统一和地方社会稳定的作用。(3)原因:根据材料三“一方面要继承秦的制度,另一方面实行一千余年的旧制度具有强大的惯性,尊重这种传统才能取得楚、齐等地贵族民众的支持”可知,西汉继承秦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因为旧制度即分封制的惯性,为了尊重传统,同时也是为了取得楚、齐等地贵族民众的支持,西汉初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实行分封制,因而形成了郡国并行制。问题:根据材料三“这种做法在汉初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可知,汉初实行分封制后,诸侯王势力强大,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甚至举兵叛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措施:根据材料三“诸侯王占地不过一郡,他们失去直接治民统兵的权力,已经无法与朝廷抗衡了。”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以此削弱了诸侯王封国的势力,使其无力与中央对抗。27.汉朝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西汉初年,“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汉武帝大事记(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何种政策?(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段材料分别反映的治世局面名称,并概括两汉统治者在治国方面的共同措施?(6分)(3)根据材料三汉武帝大事记,简述汉武帝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的?(4分)【答案】(1)境况: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极端困苦。(2分)政策:休养生息政策。(2分)(2)治世局面:西汉初:文景之治;东汉初:光武中兴。(4分,每点2分)共同措施: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2分)(3)简述: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在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4分,写出两个方面即可)【解析】(1)境况:根据材料一“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2)治世局面:根据材料二“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社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根据材料二“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共同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两汉统治者在治国方面的共同措施是都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3)简述:根据材料三汉武帝大事记和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