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高二历史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高二历史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高二历史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高二历史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目标任务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历史上多次变法与改革,认识其经验和教训1.运用史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总结古代变法(改革)的基本规律。2.通过时空定位,将古代变法(改革)的基本规律运用到历史解释中,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与探索。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分析其原因、意义和教训。4.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改革者不畏艰险、劈波斩浪、不断创新的改革精神,认识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只有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迈进、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理解变法(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风险性,透视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今天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提供借鉴意义。002预习导学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①经济_______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②政治:兼并战争不断。(2)目的: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______,纷纷推行变法。(3)内容和意义内容意义废除_______,奖励耕织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4)成功原因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根本原因),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②改革措施可行,符合秦国实际。③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④商鞅坚定的变法精神。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②_______后,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_______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措施及影响措施影响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_______、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_______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中期的改革(1)背景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②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2)范仲淹改革时间宋仁宗庆历年间内容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结果触犯了大官僚_______的利益而失败(3)王安石变法时间宋神宗时期内容针对官僚机构、_______、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结果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______。(2)内容①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③改革_______。(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4)结果:他死后,除_______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图解历史】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三个方面看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拓展深化】均田制的含义、实质和意义①含义: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主人死后还给官府,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②实质:封建国家土地国有制。③意义: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封建统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未从根本上杜绝土地分配不均的现象,人地矛盾依然存在。【概念阐释】一条鞭法张居正于1581年推广到全国。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中饱私囊,进而增加了财政收入。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_______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_______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③以康有为、_______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④_______年6月开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2)内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3)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_______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_______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②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5)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2.清末新政(1)背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2)时间: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3)内容:改革_______、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_______等。(4)作用①积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的发展。②消极: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3.民国时期改革(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多以失败告终。(3)原因: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思考点】: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参考答案:(1)主观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不成熟和软弱性。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②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③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缺乏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勇气。④改革范围过大,操之过急,树敌太多。(2)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镇压。(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1)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2)内容:推行_______和各项民主改革。(3)结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_______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中共八大的探索(1)目的: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标志:1956年毛泽东发表_______和中共八大召开。(3)结果①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_______”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②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停止“______”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4.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改革(1)改革历程①中共十八大(2012年11月):确定了全面建成_______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_______制度、推进_______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③中共十九大(2017年10月):将_______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④中共_______全会(2019年):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2)内容①农村:从实行_______、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_______”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②对外:从兴办_______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_______”、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③所有制: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_______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④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_______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3)结果: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结论:_______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微点拨】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思考点】: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创新,深刻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②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③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003探究提升深度学习一、影响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成败的因素史料一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史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问题](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试答:顺应时代潮流,学习借鉴先进制度文化,勇于变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料三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问题](2)根据史料三,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试答:讲究诚信,树立政府及改革的权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归纳】影响变法和改革成败的因素1.改革是否顺应时代与历史潮流。2.改革内外环境是否有利,能否得到统治者的支持。3.改革措施是否配套全面,行之有效。4.改革者是否具备坚定的决心和改革的勇气,具有远见卓识。深度学习二、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史料一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步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并明确指出《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这条路线虽然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毛泽东总结说,新中国成立后“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摘自焦春荣、刘玉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革探索及其历史意义。试答:内容:开展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建设;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召开中共八大。意义: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开始走上了一条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问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改革的阶段特征,说明改革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试答:特征:20世纪80年代主要内容是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和发展乡镇企业;进入21世纪后取消农业税,开展城乡统筹;十八大以来开展农村承包“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变化:改变了中国农民和农村的面貌,实现了农村振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归纳】全面认识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1.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2.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0404体系构建005记忆清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秦国商鞅变法①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政治上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纷纷推行变法,如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和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②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③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①背景:淝水之战后,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内容:前期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孝文帝亲政后,又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③作用: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王安石变法①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②目的:富国强兵。③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④作用: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⑤失败原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4)明朝张居正改革①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②内容: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③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④结果: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2.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①背景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思想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②内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③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④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⑤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2)清末新政①背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②时间: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③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④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3)中华民国时期的改革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②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过渡时期的改革①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②内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③结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①目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②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③评价: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①重大决策时间会议决策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②改革内容农村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外开放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国企改革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所有制改革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经济体制改革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五位一体改革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③结果: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④认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00601强化训练单选题1.(2023·安徽·校联考一模)孝文帝仿照汉族的门第制度,为拓跋鲜卑制定姓族,在鲜卑统治集团内建立起“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一做法旨在(

)A.争取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 B.消除鲜卑族与汉族的矛盾C.完成选官制度的根本改革 D.推动北方农业生产的复兴【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孝文帝仿照汉族的门第制度,为拓跋鲜卑制定姓族,在鲜卑统治集团内建立森严的等级制度”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孝文帝制定门第制度,符合汉族世家大族的利益,可以争取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A项正确;消除鲜卑族与汉族的矛盾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项;材料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2020·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①实行均输法②兴建水利工程③鼓励百姓养马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兴修水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有利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这都与救荒思想有关,故D项正确;①③项涉及商品交换以及养马,与主旨无关,排除ABC项。3.(2021·全国·高考真题)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详解】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4.(2023·河南新乡·统考三模)如表所示为1908年清廷颁布的《资政院章程》中的部分规定。据表可知,当时(

第一条资政院“以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新定法典及以后修订”第十五条前条所列第一至第四各款议案,应由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先期拟定第十六条所议法案的颁布须请旨拟夺A.军机处仍处于权力中心 B.司法独立已是大势所趋C.传统政治影响依然较大 D.政治体制改革已达共识【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1908年的清政府。根据材料“应由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先期拟定”“须请旨拟夺”可知,清末立宪改革中仍然突出旧的军机处的地位,以及突显皇权的地位与作用,说明在改革中传统政治影响依然较大,C项正确;“军机处仍处于权力中心”表述错误,军机处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排除A项;根据材料“应由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先期拟定”“须请旨拟夺”可知司法权仍然受到极大的干涉,并不独立,排除B项;“政治体制改革已达共识”表述错误,清末新政是一场排除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其主观意图是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6.(2023春·湖南·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下面是刘子久创作的新年画《领地契》(约1951年),该画生动再现了中国农民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之后的喜悦心情,就如画上极为质朴的题诗所写:“共产党领导,土改实现了。□□春节日,领取新地照。合家大欢喜,从此得温饱。自耕自己地,情绪分外高。”据此可知(

)A.人民拥护社会生产方式变革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确立C.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 D.封建生产关系彻底被消灭【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之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发展时期。根据材料中“刘子久创作的新年画《领地契》(约1951年)”“生动再现了中国农民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之后的喜悦心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被革除,新的生产关系确立,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A项正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排除B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于1956年,排除C项;D项错在“彻底消灭”的表述上。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7.(2023春·陕西安康·高二校联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史公日: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通常所说的自由主义,是指具有激进、进步、不盲从权威、能适应变迁、批判等行为特征者;保守主义的特色则为拒变,重视稳定与秩序、缺乏想象力、憎恶新观念等。王安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言论,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但他的基本主张在德、察、刑三者不可偏废,并未跳出儒家的正统。照传统观点来说,他是儒家革新派。照现代说,他是“保守自由派”,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中间型人物。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还产生不出近代的自由主义。——韦政通《中西伟大观念的比较》(1)材料一是如何评价商鞅的?根据所学知识,全面客观地评价商鞅。(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的观点的依据。材料二认为“照现代说,他是‘保守自由派’”,这说明其根本看法是什么?【答案】(1)材料一的评价:是从道德角度和商鞅的个人性格上来加以评价的,有失偏颇。客观评价: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环境下,要达到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目的,采用严刑峻法是法家的必然选择,也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当然,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言之有理即可)(2)依据: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及科举制改革、军事改革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但新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也使宋军的战斗力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本看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其与近代的自由主义有本质区别。【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商君,其天资刻薄人……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可知材料一认为商鞅天性就是个残忍少恩的人,这是从商鞅的个人品质和道德方面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有失偏颇。全面评价:根据所学,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要达到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变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是商鞅变法处在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总之,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方向,推进秦国社会的发展,体现时代的要求,商鞅变法虽有局限性,但并不能掩盖其变法的巨大进步性。其积极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要地位。(2)本题是原因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首先理解自由主义的概念,结合材料“具有激进、进步、不盲从权威、能适应变迁、批判等行为特征”可知;根据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从王安石变法突破传统、顺应时代扭转局面来分析概括。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科举制改革,改变考试内容和方式,注重选拔实用人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了政治的发展;军事改革,裁汰冗兵,建立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实行将兵法,募兵制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但是新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也使宋军的战斗力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本看法:首先理解保守自由派的概念,从材料中“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中间型人物”可知;其次,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即可得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其与近代的自由主义有本质区别。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目标任务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历史上多次变法与改革,认识其经验和教训1.运用史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总结古代变法(改革)的基本规律。2.通过时空定位,将古代变法(改革)的基本规律运用到历史解释中,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与探索。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分析其原因、意义和教训。4.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改革者不畏艰险、劈波斩浪、不断创新的改革精神,认识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只有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迈进、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理解变法(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风险性,透视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今天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提供借鉴意义。002预习导学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②政治:兼并战争不断。(2)目的: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3)内容和意义内容意义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4)成功原因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根本原因),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②改革措施可行,符合秦国实际。③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④商鞅坚定的变法精神。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②淝水之战后,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措施及影响措施影响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中期的改革(1)背景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②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2)范仲淹改革时间宋仁宗庆历年间内容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结果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3)王安石变法时间宋神宗时期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结果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2)内容①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③改革税制。(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4)结果: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图解历史】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三个方面看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拓展深化】均田制的含义、实质和意义①含义: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主人死后还给官府,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②实质:封建国家土地国有制。③意义: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封建统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未从根本上杜绝土地分配不均的现象,人地矛盾依然存在。【概念阐释】一条鞭法张居正于1581年推广到全国。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中饱私囊,进而增加了财政收入。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③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④1898年6月开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2)内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3)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②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5)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2.清末新政(1)背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2)时间: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3)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4)作用①积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消极: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3.民国时期改革(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多以失败告终。(3)原因: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思考点】: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参考答案:(1)主观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不成熟和软弱性。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②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③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缺乏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勇气。④改革范围过大,操之过急,树敌太多。(2)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镇压。(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1)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2)内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3)结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中共八大的探索(1)目的: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标志: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召开。(3)结果①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②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4.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改革(1)改革历程①中共十八大(2012年11月):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③中共十九大(2017年10月):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④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2)内容①农村: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②对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③所有制: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④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3)结果: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结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微点拨】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思考点】: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创新,深刻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②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③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003探究提升深度学习一、影响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成败的因素史料一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史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问题](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试答:顺应时代潮流,学习借鉴先进制度文化,勇于变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料三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问题](2)根据史料三,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试答:讲究诚信,树立政府及改革的权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归纳】影响变法和改革成败的因素1.改革是否顺应时代与历史潮流。2.改革内外环境是否有利,能否得到统治者的支持。3.改革措施是否配套全面,行之有效。4.改革者是否具备坚定的决心和改革的勇气,具有远见卓识。深度学习二、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史料一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步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并明确指出《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这条路线虽然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毛泽东总结说,新中国成立后“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摘自焦春荣、刘玉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革探索及其历史意义。试答:内容:开展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建设;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召开中共八大。意义: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开始走上了一条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问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改革的阶段特征,说明改革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试答:特征:20世纪80年代主要内容是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和发展乡镇企业;进入21世纪后取消农业税,开展城乡统筹;十八大以来开展农村承包“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变化:改变了中国农民和农村的面貌,实现了农村振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归纳】全面认识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1.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2.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0404体系构建005记忆清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秦国商鞅变法①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政治上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纷纷推行变法,如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和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②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③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①背景:淝水之战后,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内容:前期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孝文帝亲政后,又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③作用: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王安石变法①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②目的:富国强兵。③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④作用: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⑤失败原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4)明朝张居正改革①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②内容: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③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④结果: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2.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①背景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思想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②内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③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④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⑤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2)清末新政①背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②时间: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③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④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3)中华民国时期的改革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②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过渡时期的改革①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②内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③结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①目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②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③评价: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①重大决策时间会议决策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②改革内容农村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外开放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国企改革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所有制改革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经济体制改革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五位一体改革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③结果: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④认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00601强化训练单选题1.(2023·安徽·校联考一模)孝文帝仿照汉族的门第制度,为拓跋鲜卑制定姓族,在鲜卑统治集团内建立起“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一做法旨在(

)A.争取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 B.消除鲜卑族与汉族的矛盾C.完成选官制度的根本改革 D.推动北方农业生产的复兴【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孝文帝仿照汉族的门第制度,为拓跋鲜卑制定姓族,在鲜卑统治集团内建立森严的等级制度”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孝文帝制定门第制度,符合汉族世家大族的利益,可以争取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A项正确;消除鲜卑族与汉族的矛盾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项;材料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2020·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①实行均输法②兴建水利工程③鼓励百姓养马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兴修水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有利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这都与救荒思想有关,故D项正确;①③项涉及商品交换以及养马,与主旨无关,排除ABC项。3.(2021·全国·高考真题)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详解】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4.(2023·河南新乡·统考三模)如表所示为1908年清廷颁布的《资政院章程》中的部分规定。据表可知,当时(

第一条资政院“以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新定法典及以后修订”第十五条前条所列第一至第四各款议案,应由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先期拟定第十六条所议法案的颁布须请旨拟夺A.军机处仍处于权力中心 B.司法独立已是大势所趋C.传统政治影响依然较大 D.政治体制改革已达共识【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1908年的清政府。根据材料“应由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先期拟定”“须请旨拟夺”可知,清末立宪改革中仍然突出旧的军机处的地位,以及突显皇权的地位与作用,说明在改革中传统政治影响依然较大,C项正确;“军机处仍处于权力中心”表述错误,军机处始终不是中央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