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十四中高三考试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含解析_第1页
2025年北京十四中高三考试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含解析_第2页
2025年北京十四中高三考试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含解析_第3页
2025年北京十四中高三考试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含解析_第4页
2025年北京十四中高三考试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北京十四中高三最新考试生物试题分类汇编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图为某种二倍体动物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的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物的基因型不可能为AaBbB.甲图细胞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C.甲、乙图中细胞均有2个染色体组、2对同源染色体D.乙图细胞分裂后可能会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bb的卵细胞2.如图为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一个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含有4套完整的遗传信息,即4个染色体组B.该动物体内细胞的染色体组数可能是1、2、4C.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D.若用适量秋水仙素处理该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粒将无法分裂3.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中放射性与②过程有关B.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C.若b中有放射性,可能与①过程培养时间过长有关D.上述实验过程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物质X通过细胞膜的运输速率与膜内外浓度差成正比,且不具有载体饱和效应。据此推断物质X进出细胞的方式为()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 D.胞吞和胞吐5.如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释放某种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重新吸收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①、②、③都需要消耗ATP,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B.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D.①③过程说明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间双向传递6.下列关于中心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B.对染色体的平均分配起着重要作用C.主要组成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D.每个中心粒均由两个中心体组成7.下列关于物质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鉴定还原糖实验,配制好的斐林试剂可以长期保存备用B.鉴定蛋白质实验,试剂与蛋白质反应需要进行水浴加热C.鉴定脂肪实验,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的时间没有限制D.鉴定淀粉实验,所用材料应富含淀粉且颜色要尽可能浅8.(10分)在室温条件下,短时间内给健康大鼠静脉大量注射11℃、1.2%的NaCl溶液,可能会引起()A.红细胞形态发生皱缩 B.尿量增加C.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 D.汗腺分泌活动增强二、非选择题9.(10分)如图为某家族患有两种罕见遗传病的系谱图,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一种先天代谢病称为黑尿病(A、a),病人的尿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就会变黑。另一种因缺少珐琅质而牙齿为棕色(B、b)。某地区人群中每10000人当中有1个黑尿病患者,每1000个男性中有3个棕色牙齿。回答下列问题:(1)黑尿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号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其携带的致病基因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10号个体和14号个体结婚,生育一个棕色牙齿的女儿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10号个体与该地区一表现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棕色牙齿并患有黑尿病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为研究南瓜多糖对血糖的影响,某课题组用四氧嘧啶一定程度上破坏小鼠的胰岛B细胞,使小鼠患糖尿病。将糖尿病小鼠分为两组,A.组灌胃(一种实验中常用的给药方式)一定浓度的南瓜多糖溶液,B.组灌胃等体积的水,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小鼠血糖及胰岛素含量。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血糖指标需要在空腹条件下测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结果表明饲喂南瓜多糖后,小鼠体内胰岛素含量升高,加速组织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从而得出南瓜多糖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3)为使实验更科学,还应增加一组灌胃等体积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鼠,以测定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基准值。11.(14分)松毛虫是马尾松林的害虫,能取食马尾松针叶。松毛虫种群的爆发会引起马尾松林成片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后果,人们通过向马尾松林引入灰喜鹊,从而有效控制虫害,维持马尾松林的生态平衡。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引入灰喜鹊来控制虫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与利用化学防治相比,其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2)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马尾松林更容易遭受松毛虫危害,原因是____________。(3)有人说引入灰喜鹊防治松毛虫属于物种入侵,你同意这一观点吗?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某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将屋后荒山开垦成果林,将屋前洼地改造成鱼塘,并在山中放养土鸡和野猪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土鸡羽毛颜色多种多样,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___。(2)对于有害生物如田鼠,人们可采取一定措施降低其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4)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塘泥可作为肥料,畜禽粪便可进入沼气池。有人认为这些措施能促进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物质循环,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

图甲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图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图可知,含有b基因的两条姐妹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即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详解】A、由甲图中染色体上含有A、a、B、b基因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此时图中含有A和a的一条染色体应在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B、由于甲图中只有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其它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均相同,所以甲图细胞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B正确;C、乙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D、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中体积大的为卵细胞,而乙图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故乙细胞不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不可能产生卵细胞,D错误。故选B。2、B【解析】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像考查细胞分裂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详解】A、分析图像可知,该细胞内染色体平分成两组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每一极均含有染色单体但不含同源染色体,故该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内含有2套完整的遗传信息,即2个染色体组,A错误;B、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动物的体细胞内含有2对共4条染色体,在其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会出现4个染色体组,其次级精母细胞内可能含有1个(前期和中期)或2各染色体组(后期),B正确;C、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BBbb,C错误;D、若用适量秋水仙素处理该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粒可正常分裂,但由于纺锤体无法形成,故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D错误。故选B。3、C【解析】

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2.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详解】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②过程搅拌离心后含35S的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所以a中放射性与②过程有关,A正确;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细胞中,所以离心后,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B正确;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搅拌后与细菌分开,所以若b中含有放射性,说明搅拌不充分,与培养时间过长无关,C错误;D、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又没有标记噬菌体DNA的组做对照,所以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C。4、A【解析】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比较项目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胞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运输方向高浓度→低浓度高浓度→低浓度低浓度→高浓度细胞外→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外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影响因素浓度差浓度差、载体种类和数量能量、载体种类和数量能量、温度能量、温度【详解】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时,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运输速率与膜内外浓度差成正比,且不具有载体饱和效应,A正确。故选A。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5、C【解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题图分析:过程①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称为胞吐,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过程②为Na+内流过程,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过程③表示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回收神经递质,需要载体和能量。【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知①③过程需要消耗ATP(能量),A错误;

B、由图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了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B错误;

C、题意显示,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从而加速释放神经递质,当Ca2+跨膜运输受阻,会导致释放的神经递质(兴奋性递质)减少,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C正确;D、①③过程分别表示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回收,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D错误。故选C。6、B【解析】

中心体是动物或低等植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每个中心体含有两个中心粒,这两个中心粒相互垂直排列;中心体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详解】A、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A错误;B、中心体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而纺锤体可以牵引染色体运动,因此中心体对染色体的平均分配起着重要作用,B正确;C、中心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含磷脂,C错误;D、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组成,两个中心粒互相垂直,D错误。故选B。7、D【解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碘液可以将淀粉染成蓝色。【详解】A、斐林试剂需要现配现用,不能长期保存,A错误;B、蛋白质的鉴定用双缩脲试剂,不需要水浴,B错误;C、脂肪的鉴定用苏丹Ⅲ染色3分钟,或者苏丹Ⅳ染色1分钟,C错误;D、淀粉遇碘变成蓝色,所以要求实验材料富含淀粉,且自身颜色越浅越好,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D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8、B【解析】

大鼠属于恒温动物,11℃的温度对大鼠来说属于低温环境,会引起大鼠产生对低温的体温调节过程,因此大鼠体内可能会发生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各种途径,同时1.2%的NaCl对于大鼠的正常细胞外液渗透压来说,属于低渗溶液,同样会引起大鼠对渗透压的调节过程。【详解】A、给健康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NaCl溶液,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红细胞因吸水而发生膨大现象,A错误;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含量下降,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尿量增多,B正确;C、抗利尿激素含量下降,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下降,C错误;D、汗腺分泌主要与体温调节有关,与水盐平衡调节无关;但由于注射的是低温盐溶液,因此,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会引起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颤栗、汗腺分泌活动减弱等现象,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9、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号、4号不患黑尿病,而所生女儿6号患黑尿病AaXBYa基因来自1号或2号,B基因来自2号1/41/404【解析】

黑尿病遗传分析,3号和4号正常生出患病的女儿,可知黑尿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干信息“两种罕见遗传病的系谱图,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可知棕色牙齿为伴性遗传病,再由6号患病,11号正常,可知棕色牙齿为伴X显性遗传病。【详解】(1)据遗传系谱图分析,3号、4号不患黑尿病,而所生女儿6号患黑尿病,可知黑尿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3号个体只患棕色牙齿,而6号两病皆患,因此其基因型是AaXBY,其中a基因可能来自1号,也可能来自2号,而B基因一定来自2号。(3)10号个体棕色牙齿,基因型是XBXb,14号基因型是XbY,后代生一个棕色牙齿女儿XBXb的概率是1/4。(4)10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该地区表现型正常的男子的基因型是A_XbY,根据题干信息,某地区人群中每10000人当中有1个黑尿病患者,则aa=1/10000,a=1/100,A=99/100,引起该地区男子是Aa的概率为(2×1/100×99/100)/(2×1/100×99/100+99/100×99/100)=2/101,因此两者后代患黑尿病概率为2/101×1/4=1/202,后代患棕色牙齿(XbXb和XbY)的概率1/2,则他们生育一个棕色牙齿并患有黑尿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202×1/2=1/404。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伴性遗传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谱的能力、判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能力、从题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10、避免进食后吸收的葡萄糖对实验数据产生影响(或“血糖升高后对实验数据产生影响”)摄取、利用和储存正常血糖胰岛素【解析】

血糖的来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的水解,非糖物质(脂肪、氨基酸等)的转化;血糖的去路: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脂肪、氨基酸等)。胰岛素的功能: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功能: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1)血糖的主要来源为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实验中血糖指标需要在空腹条件下测定,避免进食后吸收的葡萄糖对实验数据产生影响(或“血糖升高后对实验数据产生影响”)。(2)胰岛素的功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3)为使实验更科学,还应增加一组对照组:灌胃等体积水的正常小鼠,以测定血糖和胰岛素含量作为基准值。明确血糖平衡的来源和去路,血糖平衡调节的两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并利用一定的实验思想分析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果。11、生物减少环境污染、能将松毛虫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不会导致松毛虫种群抗药基因频率增加人造马尾松林生物种类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差不同意外来物种入侵会影响本地物种生存,破坏当地生态平衡,而引入灰喜鹊防治松毛虫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平衡【解析】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是指外来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种对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自然环境、人畜健康造成的危害。【详解】(1)向马尾松林引入松毛虫的天敌灰喜鹊,可以通过捕食关系有效的控制虫害,这种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与利用化学防治相比,其优点是:可减少环境污染、能将松毛虫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不会导致松毛虫种群抗药基因频率增加。(2)由于人造马尾松林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差,所以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马尾松林更容易遭受松毛虫危害。(3)外来物种入侵会影响本地物种生存,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当地生态平衡被破坏,而引入灰喜鹊防治松毛虫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平衡,所以引入灰喜鹊防治松毛虫不属于物种入侵。本题考查生物防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牢固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