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博野县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河北省博野县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河北省博野县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河北省博野县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河北省博野县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北省博野县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疫,这一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常见名称,是指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伴随而生。中华民族始终在同疫病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在斗争中把疫病的防治和自然环境、社会人生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天道、人道、医道合为一体,使得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仅是疫病医学,还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包括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一种被古人称之为“生生之具”的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的疫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的疫病预防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疫病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医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合理同”,密切关联。医道作为天道与人道在自然与人之间的体现者和践行者,从知行合一的实践层面把天道与人道中许多抽象的理念体现出来。因此,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否则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以前,我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为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防治理论和实践方法。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在《周易》中探索导致疫病流行的原因,注意到气候、饮居和疫病的关系。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下,从整体上来论述医学,它不仅把人本身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同时将人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提出“上工治未病”的养生、防治疫病的思想。东汉名医张仲景著《伤寒论》,总结出一套认识疫病的理论,根据病情的变化制定不同治法,开创了中国医药对疫病的辨证施治方法。之后,经过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病原和传播途径的不断努力探索,至近代已初步形成一个认识和防治疫病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防疫抗灾、救黎民百姓于病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治理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与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15版)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天道、人道、医道合一使得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由疫病医学演变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B.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医道的核心,促进了中华医道观的形成,并具体指导了中国医学对疫病的预防、治疗。C.天道与人道中的许多抽象理念要通过医道在实践层面加以体现,因此只要了解了医道,我们理解天人合一就会突破抽象的哲学层面。D.《周易》在探讨疫病流行的原因时,注意到其与气候、饮居的关系,此即医道与天道、人道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从解释“疫”的含义发端,指出中华民族在同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B.文章中间四段集中论述了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影响。C.文章指出医道与天人合一思想“道和理同”,对理解天道和人道思想十分重要,但在探讨时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D.文章最后一段阐明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治理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与创新对于今天抗疫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B.经过历代医家对疫病病原和传播途径的不断探索,中医形成了应对疫病的理论体系。C.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见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D.中国传统医学观不仅关注医术,而且重视医德,这对我们现代医学观有重要启示。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谈到技术的起源时,人们往往会强调技术是人类肢体能力的延伸。时至今日,在看到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们作为一种力量,介入到人类社会之后所带来的秩序改变甚至重组。正是在此意义上,恩格斯在强调劳动在人诞生过程中的重要性时,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技术对人自身以及人所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在当下更是体现为人类本身的技术化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人类身体的技术化;另一方面,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也表现为人类生存的技术化,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都被技术深刻影响。正是看到了技术对人类身体乃至人类社会的这种重大影响,自古以来思想家们就非常强调人类伦理秩序与技术的和谐发展。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还是在前沿的科技领域,科学技术都参与到了伦理秩序的维持或建构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通常会将某种伦理秩序内嵌到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人工制品形式呈现的技术物之中,于是,技术物就成了伦理秩序的一种制度化呈现方式。相较于传统强调以道德约束作为主要手段维持伦理秩序,这种制度化的优势在于其强制性程度更刚性、执行效率更高,就如同与纯粹的道德呼吁相比,红绿灯和交通监控设施更能维持交通秩序一样。然而,科学技术对伦理秩序的建构方式并不是决定论式的,具有偶然性。偶然性是指科学技术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例如核技术既可以用于制造武器,亦可用于增加能源。这种偶然性给科技管控带来了很大困难,进而也就给伦理秩序的维持带来了较大风险。那该如何通过伦理治理降低风险呢?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对科技伦理学的传统认知和建构模式,不能再简单地将科技和社会一分为二,而是应该打破分割,强调伦理介入科技的必要性。一方面,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行动导向的科技伦理学。在谈到伦理时,人们往往会强调底线思维,但如果只是将底线落脚于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甚至强调这些理念的非历史性,就很容易导致科技与伦理的割裂。就如同在一个坐标系之中,科学是纵轴,有着明确的前进方向,伦理则是横轴,永远处于水平线上,这样,随着科技的发展,两条轴线只能越来越远。于是,科技伦理学就会被机械地割裂为两个层面。因此,伦理理念的讨论是必要的,但必须将之落实到科学技术的具体情境之中,进而设计出不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伦理规范。这样,科技与伦理之间彼此隔离的问题,也就可以被克服。另一方面,考虑到科学技术及其人工制品对伦理秩序的影响,对科学技术的伦理关切必须要前置到科学技术的设计与研发过程。目前,伦理审查制度主要承担了这种伦理关切的任务。尽管各个国家对伦理审查制度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从相关规范、政策的解释到具体操作同样存在执行鸿沟。伦理审查作为一种制度性原则,该如何加强其可操作性,减少审查盲点和解释柔性,这需要科技政策、伦理学、法学等领域的工作者参与进来,共同制定伦理审查制度。(摘编自刘鹏《技术与伦理秩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技术对人自身以及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在当代与过往时代的体现是有所差异的。B.从身体技术化逐步扩大到生存技术化,这是人类本身技术化趋势的外在特点。C.人类早就从技术影响身体及社会的现象中,认识到技术和伦理秩序应和谐发展。D.解决目前伦理审查制度存在的各种执行困境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技术影响人类身体和社会,此引出技术与伦理秩序关系的论题。B.文章以红绿灯为例,通过比较论证了在维持伦理秩序上技术物比道德约束有优势。C.文章以伦理介入科技的必要性为前提,证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D.文章针对伦理关切,从伦理审查制度的作用、执行现状及改善策略方面展开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既然科学技术参与到了伦理秩序的维持中,那么,维持伦理秩序就可以适当弱化道德约束这种传统手段。B.对科学技术进行伦理治理,目的在于管控风险,使科学技术更自由地得到发展和应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C.如果伦理不能介入科学,科技和社会可能会出现一分为二的分割状态,这会增加社会秩序维持的风险系数。D.只有认识到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也是需不断发展的,不再强调底线思维,伦理秩序与技术才能和谐发展。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9年度,曾庆存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谓实至名归。“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忠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1961年,26岁的曾庆存留学回国时写下这首《自助》诗。59年过去了,不负初心,他在数值天气预报、地球流体力学、卫星大气红外退感、气候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他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的奠基人之一。数值天气预报诞生之初,准确率并不高,亟须在原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1956年,在留苏期间,曾庆存毅然选择了应用原始方程组做数值天气预报的课题。这可是一道时人不大敢问津的世界难题。然而,曾庆存从小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好好“啃”。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1961年,曾庆存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使天气预报准确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了60%以上。自此,数值预报成为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曾庆存的学术清单上,国家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1952年,17岁的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时,学校提出让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专业,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一是因为当时段中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二是因为幼时家贫,对人民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受天气和气候影响有深切感受。他曾回忆说:“1954年的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肯定能减不少损失。我从小在田里长大,挨过饿,深有体会。”1970年,作为科学指导,他暂时放下此前的研究,开始从事当时在国际上兴起、中国尚是空白的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相关研究工作。曾庆存说:“当时做卫星没有经验可参考,资料也很少。但因为是国家需要的,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它搞出来!”历尽千辛万苦,曾庆存带领团队最终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等问题,其中的一些理论,直到现在都在中国和世界气象卫星遥感与资料应用中被广泛使用。(摘编自吴月辉《曾庆存,让风云可测》,《人民日报》2020年1月11日)材料二在中国科学院,曾庆存还以博学多才而著称。他带过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中,除了来自大气科学专业背景的外,还有来自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学、力学、海洋科学以及控制论和环境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不管是什么方向的学生,曾老师总能根据他们的特长因材施教。”戴永久说。在别人眼中,他其实是个很有趣的小老头。比如,他做得一手好家务,写得一手好书法,经常吟诵摘录古诗,出版了两本诗集,有着“诗人院士”的美誉。正因涉猎广泛,曾庆存在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基础上,也创下多个“第一”。“天欲白,兴犹酣,鼓难停,抒不尽,古今中外情。”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曾庆存,正像他写的诗那样,依然壮心不已,对科学如痴如醉;推动建立研究和预估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据装置”。(摘编自沈慧《曾庆存:风霜雨雪总关情),《经济日报》2020年1月11日)材料三“季风时兮民康物阜,中华文化兮灿烂婀娜。继往开来兮中华学子,发扬我炎黄德智兮,永据科技之先河!”他的诗句体现出的这种力争占据科技前沿的精神促使曾院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曾庆存院士表示:“不能用严谨的数学方式表达的科学问题很难说是属于现代科学范畴的”,以往的靠数理的公式化求解“已无济于事”,“资料和模型是研究环境变化的两个重要基础,利用模型进行计算,来保证国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地球模拟科学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学术领域具有主导权。同时也掌握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减缓、适应措施等方面的话语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述国家早已提出或建设了自己的地球系统模拟计划。这一计划的启动,无疑将扭转中国在此领域的被动地位。(摘编自《他现在要干的事将扭转中国在此领域的被动地位》,“科学大院”公众号2020年1月11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庆存院士出生贫寒,他青年时代就立志攀登大气科学珠峰,今天虽然已硕果累累,但他仍在努力求索,攀登科学更高峰。B.在苏留学期间,曾庆存选择了国际气象学的难题,首创“半隐式差分法”的数值预报,提高了气象预报准确率,从而一举成名。C.1970年,曾庆存开始从事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的相关研究工作,在资料少、无经验的情况下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D.在曾庆存对河南农业道受天灾的回忆中,透露出一个科学家对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深切关怀,而这种情怀与他幼时经历分不开。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1952年在北大改换专业,1970年从事全新领域的研究,这两件事都体现了曾庆存以国家需求为重的拳拳爱国心。B.“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建成,将使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减缓、适应措施等方面具有更多话语权。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曾庆存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一事,作用在于突出曾庆存“永据科技之先河”的精神。D.三则材料都引用了曾庆存的诗作,这样可以更真实全面地展现人物的特点,也让读者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顶级科学家的深远影响。3.曾庆存院士的科研经历,对于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有哪些启示?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若虚,字从之,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日:“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金亡,徽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日:“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节选自《金史·王若虚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B.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C.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D.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录,依照真实情况记录。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B.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C.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隋唐后与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D.泰山,与华山、衡山、庐山、嵩山并称五岳,古时有天子到泰山封禅祭天地,后也以“泰山”比喻岳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虚少有高才,仕途颇为顺利。他年少聪明慧悟,仿佛很早就同文字打交道;他曾历任翰林文字、著作佐郎、左司谏、直学士等职。B.若虚身处官场,做实事重名节。他为官颇有成就,曾出使夏国,编成《宣宗实录》;对翟奕等人作碑文的要求,他用道理来回绝。C.若虚不畏权贵,碑文交由他人。翟奕等人对他不写碑文很恼怒,最后碑文由刘祁写好,经他和元好问删定后,只是直接叙述事件。D.若虚不仕元君,东游泰山而逝。金国灭亡后,他穿平民服装北归;与友人游历泰山时感慨人生,希望终老于此,在一大石上坐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是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3.“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4.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2)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士也罔极,_____________。(《诗经·氓》)(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4)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5)东南形胜,三吴都会,_____________。烟柳画桥,风帘翠幕,______________。(柳永《望海潮》)7.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8.“成绩排名”,一直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但近日,我省出台的有关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公布按照考试成绩的排名属于“违法”。对此,有人提出了疑问:不排名,拿什么激励学生?对这个疑问,请你作一回答。字数在80字以内。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中国农历新年前夕,新冠疫情汹汹来袭!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在中国上演:全国各地4万多名医护人员无畏无惧,毅然奔赴疫情防控最前线;数千名基建工人日夜施工,成功抢建座座“生命方舟”;无数基层工作者冲锋在前,扎实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一批批年轻人无私忘我,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力量与担当;被封城的武汉市民共唱国歌,表达对祖国的支持和热爱;71个国家9个国际组织向中国伸出援手,共同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赞歌……请你在以上场景提到的对象中任择其一,作为收信对象,统一以“爱华”为姓名,给你选择的对象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D2.C3.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由疫病医学演变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天道、人道、医道合为一体,使得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仅是疫病医学,还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包括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选项曲解文意。B项,“并具体指导了中国医学对疫病的预防、治疗”说法有误。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不能对中国医学提供具体指导。C项,“因此只要了解了医道,我们理解天人合一就会突破抽象的哲学层面”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否则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但在探讨时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以前,我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忽视的不是“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选项张冠李戴。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项,“可见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说法有误。是为国为民服务的两种重要途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以看出在古人的观念里“良相”“良医”于国于民同样重要,但不能由此得出“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悬壶济世”指医德,“经纬治国”指谋划、治理国家,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故选C。2、1.B2.C3.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说“这种重要性在当下更是体现为人类本身的技术化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人类身体的技术化;另一方面,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也表现为人类生存的技术化,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都被技术深刻影响”,可见“身体的技术化”和“生存的技术化”是“人类本身的技术化趋势”的两方面表现,其中“生存的技术化”是比“身体的技术化”“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的表现,但这两方面的表现是同时并存的,并非从一方扩大到另一方。故选B。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颠倒原文的前提与结论,论证分析不正确。C项是对原文第三段和第四段论证思路的分析,第三段指出“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第四段说“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对科技伦理学的传统认知和建构模式。不能再简单地将科技和社会一分为二,而是应该打破分割,强调伦理介入科学的必要性”,“这”指代的是“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因此,得出“强调伦理介入科学的必要性”的结论是基于“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这一前提的。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推断不成立。A项是对原文第二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第二段指出“科学技术都参与到了伦理秩序的维持或建构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通常会将某种伦理秩序内嵌到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人工制品形式呈现的技术物之中,于是,技术物就成了伦理秩序的一种制度化呈现方式。相较于传统强调以道德约束作为主要手段维持伦理秩序,这种制度化的优势在于其强制性程度更刚性、执行效率更高”,这里只是指出在“科学技术都参与到了伦理秩序的维持或建构之中”这点上,“技术物就成了伦理秩序的一种制度化呈现方式”比“以道德约束作为主要手段维持伦理秩序”更有优势,但不能因此就得出“维持伦理秩序就可以适当弱化道德约束这种传统手段”的结论。B项,曲解文意。B项是对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第三段指出科学技术具有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性给科技管控带来了很大困难,进而给伦理秩序的维持带来了较大风险。所以应通过伦理治理降低风险。显然,对科学技术进行伦理治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控科技,更好地维持伦理秩序,而不是“使科学技术更自由地得到发展和应用”。D项,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指出,“在谈到伦理时,人们往往会强调底线思维,但如果只是将底线落脚于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甚至强调这些理念的非历史性,就很容易导致科技与伦理的割裂”,可见,导致科技与伦理割裂的,不是因为强调底线思维,而是“将底线落脚于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故选C。3、1.B2.C3.①敢于选择学术界的难题。曾庆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好好“哨”。他毅然选择国际气象界难题,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第一步。②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选择依据。曾庆存几次改变专业,都以国家需求为重,这使他在国家的发展强大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对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怀着深切关怀。③选择前沿性的项目,有前瞻性眼光。曾庆存推动建立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属于世界气象学前沿性项目,对于保证国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从而一举成名”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内容可知“一举成名”于文无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作用在于突出曾庆存‘永据科技之先河’的精神”说法有误。材料二是为了突出曾庆存“壮心不己,对科学如痴如醉”的情怀;材料三除了表现“永据科技之先河”的精神外,还有以国家的发展为己任的爱国精神。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3.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中人物事迹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找出文中记述人物科研经历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其社会价值;最后进行分类整理,并概括作答。解答本题,首先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问的是“在选择研究领域上”的启示。然后整体阅读文章,找住文本中写曾庆存选择研究领域的相关内容。材料一中说“1956年,在留苏期间,曾庆存毅然选择了点用原始方程组做数值天气预报的课题。这可是一道时人不大敢问津的世界难题。然而,曾庆存从小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好好‘啃’。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1961年,曾庆存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这启示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要敢于选择学术界的难题。“曾庆存的学术清单上,国家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1952年,……学校提出让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专业,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1970年,……开始从事当时在国际上兴起、中国尚是空白的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相关研究工作……但因为是国家需要的,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它搞出来”,这些内容启示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要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依据。材料三中说“他的诗句体现出的这种力争占据科技前沿的精神促使曾院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这又启示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要选前沿性的项目,有长远眼光。据此分点作答即可。【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4、1.C2.D3.C4.(1)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顶撞他们,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使那人立即被杀害。(2)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辞。【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宜采用排除法。画波浪线的句子大意是:承安二年中经义科进士第,调任鄜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因人推荐,被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断句要注意分析句子结构,特别是句中的写作对象,同时要抓住断句的标志。本句“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其中“进士”是“擢”的宾语,所以应在“进士”后断开,从而排除A项;“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是对称结构,其中“录事”“县令”是官职名,反映了他的官职升迁情况,故其后均要断开,从而排除B项。“皆有惠政”是他为官时的举措;而“秩满”“老幼攀送”是讲他任期满后深得百姓爱戴的表现;所以在“秩满”后要断开,故排除D项。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是讲他的官职的再次升迁情况。综合以上分析:故选C。2.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庐山”不是五岳之一,应将“庐山”改为“恒山”。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曲解文意,“最后碑文由刘祁写好”的说法不当。根据原文“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应是:刘祁(于是)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碑文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但只是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辈”,是复数概念,译为“类、等”;“恃”,仗恃、依靠;“忤”,顶撞、忤逆;“谗构”,用谗言构陷。第(2)句采分点:“属”,动词,撰写;“白”,告诉;“其无”,还是不要,表祈使语气;“让”,谦让,推辞。【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王若虚字从之,是豪城人。从小聪颖慧悟,好像老早就跟文学打交道似的。承安二年中经义科进士第,调任鄜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因人推荐,被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应奉翰林文字。奉命出使夏国,还朝后被任命为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下来担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宣宗实录》编撰完成,升为平凉府判官。不久,召入朝任左司谏,后来又调为延州刺史,入朝担任直学士。天兴元年,金哀宗奔走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立之变发生。小人们都附和他,请求为他建功德碑,翟奕假借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作碑文。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顶撞他们,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使那人立即被杀害。王若虛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私下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顺从就会被杀害,作了就会败坏名节,声誉扫地,不如一死为好。虽然如此,我还是姑且用道理说服他们。”于是告诉翟奕等人说:“丞相功德碑应当把什么事写进去?”翟奕等愤怒地说:“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王若应说:“学士的职责是代王立言,把撰写功德碑称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以京城归降,那么朝廷百官都是丞相门下的人。自古以来,难道有门下之人为主帅歌颂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吗?”翟奕等人不能强制他,于是召太学生刘祁、麻革等赶到尚书省,元好问、张信之将立碑的事告诉他们,说:“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辞。”刘祁等坚决推辞离去。以后几天,不断催促,刘祁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但只是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后来元军入城,功德碑最终没有建立。金国灭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装向北回到镇阳,与浑源刘郁东行游历泰山,来到黄岘峰,在萃美亭歇息,环视同游的人说:“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够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于是叫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派儿子王恕往前走,察看山路平坦险峻的情形,于是垂足坐在一块大石上,坐了很久,闭着眼睛便去世了,时年七十岁。所著文章叫《慵夫集》、《滹南遗老集》,各有若干卷,流传于世。5、1.D2.D3.“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作者又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联系起来,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赞美劳动的母亲。4.最后几句,把流逝的历史比成流淌的小河,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进而提升至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考。“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永恒的思想结晶,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B项,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主旨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解答时,要在阅读全诗的基础上,对各选项涉及的对诗歌的题目、意象、技巧、主题的鉴赏内容做理解。A项,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D项,理解有误。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故选D。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内涵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诗文大意,抓住关键词,把握内容间的联系,体会感情表达。诗歌开篇写站在秋天田野里的“金黄的稻束”,接着通过“我想起……我看见”,从“稻束”联想到母亲和哪“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秋的收获与其创造者、孕育者——母亲的形象联系起来,交织着对母亲坚韧、伟大、无私的赞扬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歌将“金黄的稻束”和人物形象相联系,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另外,“金黄的稻束”,“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修饰“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触动人的情思。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是收获的象征,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通过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4.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其独特的意义。“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诗歌的最后几句,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诗人在景象描写和联想思索之后,告诉读者金黄的稻束,是静默的母亲的形象,在秋天的田野里低头沉思,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进一步提升了对母亲的赞美。“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也就是说,这个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时空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而“静默”是诗人面对自然凝神观照的状态,正是在静默中,诗人回溯了历史,发现了雕像是人类思想的一个结晶。可以说,最后这一句,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深刻广泛的哲思。6、(1)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2)士贰其行二三其德(3)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5)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常作客、繁霜鬓、贰、倜傥、发愤、参差。7、认同。薛宝钗八面玲珑、事事力求周全,是知世故而又最世故的人了。宝钗的妥帖和世故,让她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丫鬟们都称赞她,她的风头压过了黛玉。宝钗的圆滑世故,获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让孤苦无依的湘云把她当亲姐姐看待,收买了袭人。但是宝钗却始终得不到贾母的喜爱,除了贾母偏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之外,重要的是贾母对宝钗这个人的否定。如果说宝钗是知世故而世故,那么黛玉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宝钗宝钗无论做什么都是为己之利而为之,而黛玉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黛玉知道自己在贾府中尴尬的地位,所以事事小心谨慎、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怕下人多嘴多舌,她宁愿自己委屈些,也不肯麻烦别人。宝钗和她推心置腹的说了一番话,她便不再对宝钗设防,还坦然的告诉宝钗自己以前误会了她。贾母对她的宠爱和宝玉是一个层次,她却从来不曾恃宠而骄。王夫人对她心存偏见,她从不违心的讨好。金钏儿被王夫人逼得跳井,王夫人自己都觉得过分了。可宝钗却借机讨好了王夫人,觉得拿几两银子打发金钏儿就尽了主仆之情了。【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林黛玉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薛宝钗是它的肖子宠儿。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即扬黛抑钗。《红楼梦》写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过去对建家庭中女子的“德、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本书虽肯定黛玉为群芳中的第一人,却先用第一等的笔墨写了宝钗,又用什么笔墨来写黛玉呢?作者是用双管齐下的方法来写钗黛的,然而这两枝笔却能够有差别,表现作者的倾向来。双管齐下并不妨碍他的“一面倒”,反而使这“一面倒”更艺术化,也更加复杂深刻了。黛玉是出了名的伶牙俐齿,她若是嘲讽一个人,那是比拿刀子刺人还要疼一些。可是偏偏小性儿的黛玉不仅有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宠爱、王熙凤李纨甚至三春都跟她相处的十分融洽,就连湘云也重新亲近她而疏远宝钗。宝钗最后失了人心,只因为她从未真心待人,而黛玉则不同,她知世故却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8、激励学生不一定非要靠排名,因为“排名”往往会挫伤一大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如可以让成绩好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表扬学习态度好的同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并不吝赞扬;评价机制也要彻底改变,客观评价一个学生,应涉及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篇阐述自己观点的微写作。做这道题,分两步,一是表达观点;二是阐述理由。表达观点及理由的微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篇小议论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阐述理由应该有理有据,理论分析和事实论证双管齐下,更为饱满。理论上,可以使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首先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阐述原因,然后摆明正确做法。9、例文:致抗击疫情第一线勇敢的白衣天使们尊敬的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们:你们好!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百感交集,请原谅我的文采浅薄、语涩词穷,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情绪,你们是多么的让人敬佩、感激与爱戴。现在病疫猖獗,是你们在最危险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奔赴前线。在一个个无辜却又饱受折磨的生命面前,你们毫无畏惧,舍命去挽救那些不幸被感染的人,你们尽着最大的努力在和时间赛跑,和病魔坚决斗争,你们是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的战士,是中国百姓的救星!我当然知道,你们有自己深爱的亲人与朋友,也有自己的家庭。你们是带着他们的牵挂和不舍来到疫情前线,你们内心也许激动,也许痛苦,也许有说不尽的话想要对他们说。在网上看到一个六岁男孩哭着不让妈妈去武汉支援;一位丈夫为即将出阵的妻子喊:只要你平安回来,全年的家务活我全包……我被这些英勇的白衣天使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可贵精神深深感动,在危难之际,你们挺身而出,毫无畏惧,国家需要像你们这样的白衣天使!我也当然知道,你们现在的工作十分艰难,在前线,你们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争分夺秒在救治病患。你们每天憋在口罩、手套和防护服里面,我在网上看到,你们的手让汗浸的皱皱巴巴的,甚至有的医生的手都脱了皮,有的女孩为了工作剪下了美丽的长发,口罩和防护服在你们的身上勒出了印子……写到这,我热泪盈眶,已经看不清屏幕了,我又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情绪,千言万语已汇成一句话:“你们辛苦了,白衣天使们!”我从来不后悔当一名中国学生,即使有了病疫,我也不曾害怕!因为我知道,中国人民是伟大的,自古以来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现在,这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能把我们中国人民怎么样?我深深的知道,团结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领导下,就没有什么办不了的事!就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我作为一名学生,十分抱歉,因为我没有能力帮助你们,只能默默祝福你们,希望你们安全的帮助那些感染病患度过难关。祝你们身体健康,家人和朋友平安无事。在此,我觉得我应该停下我在键盘上跳跃的手指,因为,凭我的语文功底,无法表达我对你们的钦佩,感激与爱戴!此致敬礼!爱华2020年2月16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提供的文字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所给材料,即楷体文字:二是写作要求,即楷体文字之后的文字。(1)解读所给材料材料中涉及到了医护工作者、基建工人、基层工作者、青年志愿者、武汉市民、国际友人等六个对象,这些人都在中国本次的抗疫战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值得我们每个人感谢和铭记。(2)解读写作要求写作要求分为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要求考生“在以上场景提到的对象中任择其一,作为收信对象,统一以‘爱华’为姓名。给选择的对象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所以在写作时考生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对他们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并有自己的思考:感恩他们的付出,钦佩他们的勇气,高度评价他们的精神,思考其于疫情、国家乃至未来的意义,结合自己谈要做什么样的人等。形式要求即文体要求,写作时注意体现书信的形式特点。书信格式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组成。称谓应该在第一行顶格写、选择得体的称呼。正文是书信的主体,可根据正文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参考立意:材料中医护工作者、基建工人、基层工作者、青年志愿者、武汉市民、国际友人这六个对象,其实可以归为三类。1.前四者均是本次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是我们身边的英雄,这无数个闪烁着人性光辉、奋战在抗疫战场上的忙碌身影,汇聚成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力量。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人民所铭记。他们的做法,共同体现了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同舟共济的坚定信心和爱国深情。此乃其共性,但其职业身份又各有特点,写作时要注意个别性和针对性。白衣天使参考题目《谢谢你为湖北拼过命》、《白衣执甲,时代英雄》、《感谢您,生命的摆渡人》、《守护生命》。基建工人参考题目:《世界基建奇迹的创造者》、《生死时速,勇创奇迹》。基层工作者参考题目:《你们是疫情时期城市的毛细血管》。新时代青年参考题目:《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最美的青春在抗疫一线绽放》《战疫中青年的亮,汇聚成时代的光》《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2.武汉人民:他们身上体现的是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是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是坚强面对的乐观精神。参考题目:《写给武汉的一-封情书》、《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市》、《谢谢你,武汉》。3.国际社会、国际友人:他们的做法,体现的是摒弃偏见、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参考题目:《国际战疫中的情与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岁寒松柏,长毋相忘》、《同气连枝,共盼春来》、《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参考素材:1.医务工作者:危难时刻,不平凡的选择,尽显医者本色。一句句铿锵话语,道出了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一封封主动请缨的请战书,字里行间写满医者仁心。奔赴抗疫第一线,与病人亲密接触,距离死神最近,却给予病人最大的关怀、安慰和力量,成为病人最可信任和依赖的人。是他们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让我们看到了病毒阴霾背后希望的曙光。总书记称赞他们“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