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课件 第2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_第1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课件 第2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_第2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课件 第2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_第3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课件 第2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_第4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课件 第2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第二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第三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原则

理论和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没有正确的实践活动就不会产生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如果说实践对认识、理论起着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等作用的话,理论则对实践起着引领、指导作用。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理论基础,学科范畴内的相关研究当然也需要本学科理论体系和相近学科的理论支撑。社会实践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研究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为理论依据,这也是检验社会实践能否做到科学性、正确性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

实践教育需要有丰富的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无论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或西方的教育理念,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下,积极广泛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理论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表示只有亲自参与到某种事物的实践斗争中去,才能真正接触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这是从实践走向认识的过程,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这充分表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他强调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唯物史观诞生的重要标志,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

(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一般包含认识到实践和实践到认识两个阶段,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多次,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人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自身的实践,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知识,即从他人的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产生于实践,实践的发展又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这是马克思在许多著作中都详细阐述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中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全面发展的理论得到了各界普遍的认同,也得到了党和国家强有力的支持。

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这种需要可以分为物质层面的需要和精神层面的需要。

二、传统文化知行观理论

传统文化知行观中知与行的关系和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类似,中国古代和近代许多先哲留下了关于知和行的至理名言,其中有些观点阐明了知行的统一性,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关系。传统实践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对“知行观”的提倡和推崇。

中国历史上知行观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基本都主张知与行辩证统一,实践与认识是紧密结合起来的,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对当代社会实践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生活教育理论

(一)约翰·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提出“将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的教育理念,对西方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理论是其核心教育思想。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要从生活细微处着手,把握既有的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接受教育就是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核心就是生活教育理论,其中一部分就来自于约翰·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教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他提倡终身教育,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生活中的实践范围广大,时刻充满了教育的环境、工具和方法。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还要注重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

第二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任何实践最根本的指导思想。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必须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政治上进步、思想上成熟,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马克思最为关注的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五项职能之一。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他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

青年学生也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社会实践中体现爱国、表达爱国;在社会实践中展示志愿精神、展现学生风采;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专业技术、增强就业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坚定信念、磨砺自我、了解国家、增长本领,为人生的奋发有为夯实基础。

第三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原则

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个指导原则既是社会实践活动规律的体现,又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内容、方法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依据,其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贯穿于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正确理解社会实践原则,是促成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目标的必要条件。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一般是指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基本准则是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当由实践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所决定。

在贯彻科学性原则的过程中坚持以下基本要求:

(一)构建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

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

质量评价标准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

(三)实践活动要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应

二、专业性原则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业性原则是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立足专业优势,紧扣所学知识,将其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贯彻专业性原则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

(二)鼓励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紧密结合

(三)建设专业性较高的社会实践基地

三、目的性原则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育人为目的,这就是实践育人的目的性原则。高校应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在贯彻目的性原则的过程中坚持以下两点基本要求。

(一)社会实践活动要突出时代主题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大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识的过程,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