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材料解析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常见的材料类型1.文字材料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2.表格材料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3.图片材料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1.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2.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3.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4.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材料分析题的四种问法1.“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否则是写不完整的;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3.“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材料分析题的答题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答完题后,检查书写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误之处,再进行补充。专项训练——材料题(共20小题)1.(2023秋•朝阳县校级期中)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悠久而灿烂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华夏民族”的祖先是哪两个人?(2)根据材料分析,华夏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材料二:“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帝王世纪》(3)据材料二指出黄帝的主要发明是什么?材料三:“赫赫始祖,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祭黄帝文》(4)材料反映了作者对“始祖”怎样的情感?2.(2023秋•宝山区校级期中)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材料一: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材料二:在良渚古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的精美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材料三: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史料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了解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请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示例一:根据材料一中“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这部分测量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良渚古城的规模大小。示例二:根据材料二中“在良渚古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的精美玉器”关于陪葬品数量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示例三:根据材料二中出土的玉钺、玉琮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示例四:根据材料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3.(2023秋•新乡县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如图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1)从图一中的远古人类头部复原图看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那么这是什么人?(2)图二是哪一处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这种房屋被称为什么样式?(3)图三是哪一处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这种房屋被称为什么样式?(4)造成图二图三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5)假如穿越时空,你有幸到图三中的原始聚落做客,人们会用什么主食招待你?4.(2023秋•芦溪县期中)学会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收集资料】材料一【分析材料】材料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今、承,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译文: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收获感悟】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从四个不同的途径收集了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你认为最可信的史料是哪一项?(填写图片序号)(2)分析材料二中涉及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变法改革给你的启示。5.(2023秋•天门校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改革推动社会进步。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此后“改革”二字成为我们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材料二: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材料三: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抵抗……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违反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3)据材料三,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反对,最主要是因为他在变法中推行什么措施?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材料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6.(2023秋•北湖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力大减,地位不断下降。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取得优势,成为霸主。——齐世荣《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材料三:图2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如左图)。两千多年来该工程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这一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材料四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齐世荣《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总结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写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2)写出图中序号①③诸侯国的名称。哪一个诸侯国完成了统一(写出序号),统一有什么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该水利工程的名称和建设者。(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有什么意义?7.(2023秋•高新区校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战国形势图》中,七雄激战,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最终于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朝疆域图》中A处的名称是;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图中B为秦长城的西部起点;为了配合对南方的军事行动,秦始皇派兵开凿的水利工程C为,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材料二: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范文澜《中国通史》(2)材料二中的“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图为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写出秦朝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的优势。材料三:一法度街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傅乐成在《中国通史》(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朝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二字在秦朝的具体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8.(2023秋•朝阳县校级期中)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下面我们一起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挥军一统】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1)材料中的“秦王”指谁?材料中李白所颂扬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定国建制】材料二: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加强统一】材料三:(如图)(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什么措施?【短命王朝】材料四: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署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4)材料四所述是哪一事件的背景?你认为该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综合上述内容,从秦帝国的兴亡史中,你得到哪些启示?9.(2023秋•南明区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观点一:核心思想“仁”观点二:“无为而治”观点三:“兼爱”“非攻”观点四:“以法治国”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造纸术外传示意图纸的出现是人类文字载体发展史中的划时代革命。两千多年作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材料,纸在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观点一、二、三、四分别代表的学术流派?(2)阅读材料二,指出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将哪一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规范,整齐全国思想”?(3)西汉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谁改进了造纸术?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作为一名中学生就为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两点建议。10.(2023秋•南明区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图一图二图三材料三: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司马迁《史记》在我看来,嬴政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他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1)材料一中的图一是某同学制作的秦朝疆域的坐标图,请你填写出方框内秦朝疆域的四至分别是哪里。A:B:C:D:(2)材料一中的图二反映了秦朝在政治上创立的什么制度?同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地方上又实行什么制度?(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次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4)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暴君,请你仔细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1.(2023秋•淅川县月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秦的建立】材料一:秦王嬴政任用许多有才能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吏,被秦王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秦王因未采纳王翦的建议,用人失当,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再三请求他带兵伐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灭六国的原因。【加强统治】材料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皇”开创了哪项政治制度。【巩固统一】材料三: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材料中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分别是什么?【秦的灭亡】材料四: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摘编自《史记•陈涉世家》(4)根据材料四,写出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事件有何意义?12.(2023秋•冷水滩区校级期中)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西汉的历史时,同学们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措施进行了探讨,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第一组:汉初国策(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采取①的宽松政策,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②”。第二组:知识归纳领域措施政治为解决诸侯国的问题,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①”大力加强监察制度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②”经济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③;盐铁官营军事派卫青、④北击匈奴。(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填写如表中①②③④的内容。第三组:活动总结(3)通过探究,你能从西汉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措施中得到什么启示?13.(2023秋•本溪期中)历史上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有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政治建制】材料一:如图(1)图1的政治建制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图2中地方封国实力如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经济措施】材料二:如图(2)写出图3和图4中形状相同的两个货币的名称。【思想文化】材料三: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见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销毁,称之为“焚书”事件;不久以后,一些方士和儒生发表不满言论,始皇下令追查、捕捉方士和儒生,并全部坑杀于成阳,称之为“坑儒”事件。——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材料四:秦亡的历史教训,时时影响着汉初统治者的决策,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再次得宠。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这一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而罢黜百家,他培养和提拔了大批儒生充任各级官吏,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试比较两位帝王在对待儒家学说方面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其共同的目的是什么?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4)秦始皇、汉武帝的上述措施,对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共同影响?从秦亡汉兴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14.(2023秋•钦北区校级月考)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上溯到传说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追寻传说中的华夏源头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在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有哪两个?步骤二走进历史上的民族关系(2)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建立政权。这些游牧民族统一北方的政权有哪两个?(3)穿越时空隧道,你来到了北魏时期,亲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次汉化改革有哪些措施?给当时带来怎样的影响?步骤三体验现实中的民族关系(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各民族大杂居,共同工作、生活,交流更加密切,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15.(2022秋•泸水市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摘编自《论语》材料二:公元前350年,商鞅以孝公迁都至咸阳为契机,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等自然聚落编制在一起,设立县,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职位不世袭,这种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手中。——摘编自《中国通史》材料三:“魏主”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装,魏逐步强大。——摘编自《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2)根据材料二,简述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析秦国权力发生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6.(2022秋•太原期末)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发展时期。张老师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1)观察下面示意图,分别简述两次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2)阅读下面材料,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并概括材料中提到的改革措施。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3)下面呈现的实物史料从哪些方面再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现象?(4)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并简述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7.(2022秋•太原期末)农业是封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文帝在继位第二年下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就末,……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汉书•文帝本纪》(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汉书•景帝本纪》材料二:“江南地广(人微)……民食鱼稻,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汉书•地理志》(西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稼成熟,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以供天下人穿用)。——《宋书》(南朝时期的宋)材料三:下面是李华同学整理的部分生产工具知识卡●耧车是西汉时发明的播种工具。一般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据东汉崔惠《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车。●曹魏时,经过发明家马钧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翻车可用手摇、脚踏、风转或畜转驱动。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低着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输水,功效大大提高。(1)根据材料一,简述文景时期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2)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耧车和翻车的功能,并概括它们的共同作用。(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18.(2023秋•宝应县校级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接踵而亡。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观点是什么?你认为材料一的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述你的两点理由。(2)材料二中魏主是谁?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3)材料二中的“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的因素是?及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9.(2022秋•长沙期末)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交融,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魏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表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可热,使其整体汉化。——钱穆《国史大纲》(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2)依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兼并战争”的积极影响。(可摘抄原文)(3)材料三认为魏帝实行“汉化”的原因是什么?请列举两点魏帝推行汉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20.(2022秋•岳阳县期末)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材料二图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图二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图三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材料三两汉时期,建康只是一个偏远小城,这时(东晋南朝时期)成长为南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人口曾达百万之多。——岳麓版《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改革?图一、图二分别是改革中推行的什么汉化措施?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此次改革有什么意义?(3)材料三中建康在东晋南朝时期成长为南方政治和经济中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材料解析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常见的材料类型1.文字材料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2.表格材料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3.图片材料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1.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2.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3.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4.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材料分析题的四种问法1.“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否则是写不完整的;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3.“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材料分析题的答题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答完题后,检查书写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误之处,再进行补充。专项训练——材料题(共20小题)1.(2023秋•朝阳县校级期中)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悠久而灿烂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华夏民族”的祖先是哪两个人?(2)根据材料分析,华夏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材料二:“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帝王世纪》(3)据材料二指出黄帝的主要发明是什么?材料三:“赫赫始祖,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祭黄帝文》(4)材料反映了作者对“始祖”怎样的情感?【答案】(1)炎帝和黄帝。(2)华夏民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3)建造宫室(或房屋)。(4)对黄帝的功绩的赞颂与崇敬。【分析】本题考查了炎帝和黄帝。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依据材料实际组织答案。【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故材料中的“华夏民族”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2)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华夏民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3)根据材料二“为筑宫室,上栋下宇”可知,黄帝的主要发明是建造宫室(或房屋)。(4)根据材料三“赫赫始祖……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可知,反映了作者对黄帝的功绩的赞颂与崇敬。故答案为:(1)炎帝和黄帝。(2)华夏民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3)建造宫室(或房屋)。(4)对黄帝的功绩的赞颂与崇敬。【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炎帝和黄帝,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2.(2023秋•宝山区校级期中)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材料一: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材料二:在良渚古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的精美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材料三: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史料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了解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请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示例一:根据材料一中“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这部分测量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良渚古城的规模大小。示例二:根据材料二中“在良渚古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的精美玉器”关于陪葬品数量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良渚时期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分化。示例三:根据材料二中出土的玉钺、玉琮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玉器雕刻技术、审美观念。示例四:根据材料三中“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这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我们可以了解到良渚古城是一个庞大的城市,拥有先进的水利系统和宏大的建筑工程。【答案】示例二:良渚时期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分化。示例三:当时的玉器雕刻技术、审美观念。示例四: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这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良渚古城是一个庞大的城市,拥有先进的水利系统和宏大的建筑工程。【分析】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的相关知识推断出答案。【解答】示例二:根据材料二“在良渚古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的精美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可知,良渚时期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分化。示例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良渚古城出土的玉钺、玉琮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玉器雕刻技术、审美观念。6.作用: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这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可知,良渚古城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繁荣程度。它表明良渚古城是一个庞大的城市,拥有先进的水利系统和宏大的建筑工程。水利系统的规模之大使它成为同时期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显示了古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古城中的高台和建筑物也显示了古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的高水平。故答案为:示例二:良渚时期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分化。示例三:当时的玉器雕刻技术、审美观念。示例四: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这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良渚古城是一个庞大的城市,拥有先进的水利系统和宏大的建筑工程。【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文明起源的考点。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3秋•新乡县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如图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1)从图一中的远古人类头部复原图看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那么这是什么人?(2)图二是哪一处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这种房屋被称为什么样式?(3)图三是哪一处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这种房屋被称为什么样式?(4)造成图二图三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5)假如穿越时空,你有幸到图三中的原始聚落做客,人们会用什么主食招待你?【答案】(1)北京人。(2)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3)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4)自然环境、气候不同。(5)粟、黍。【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从图一中的远古人类头部复原图看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这是北京人。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2)图二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这种房屋被称为干栏式房屋。(3)图三是半坡人居住的房屋,这种房屋被称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4)造成图二图三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自然环境、气候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少雨。(5)假如穿越时空,我有幸到图三中的原始聚落做客,人们会用粟、黍招待我。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黍。故答案为:(1)北京人。(2)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3)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4)自然环境、气候不同。(5)粟、黍。【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等相关史实。4.(2023秋•芦溪县期中)学会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收集资料】材料一【分析材料】材料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今、承,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译文: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收获感悟】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从四个不同的途径收集了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你认为最可信的史料是哪一项?(填写图片序号)(2)分析材料二中涉及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变法改革给你的启示。【答案】(1)图三。(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3)原因: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损害了贵族的利益。评价: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的,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4)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要具有创新精神,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要有为改革而献身的精神。【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分类、商鞅变法的措施、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评价商鞅变法、变法改革的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史料:史料一般可分为: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图三文物商鞅铜方量是实物史料,可信度最高。(2)措施:据材料信息“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挟委派官吏管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允许土地买卖,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办法的措施确立县制,有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3)原因:根据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贲威多怨望者……”可知,商鞅悲惨结局是因为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诬陷;起兵反抗秦惠王。评价: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的,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4)启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借鉴是改革要根据具体国情,适应社会变化,社会制度要不断完善,争取获得广泛支持;(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图三。(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3)原因: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损害了贵族的利益。评价: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的,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4)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要具有创新精神,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要有为改革而献身的精神。【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史料的分类、商鞅变法的措施、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评价商鞅变法、变法改革的启示等知识。5.(2023秋•天门校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改革推动社会进步。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此后“改革”二字成为我们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材料二: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材料三: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抵抗……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违反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3)据材料三,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反对,最主要是因为他在变法中推行什么措施?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材料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答案】(1)目的:富国强兵。支持者:秦孝公。(2)条件: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3)措施: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农业发展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目的、条件、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目的: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可以得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支持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支持者是秦孝公。(2)条件:根据材料二中“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可以得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是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3)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的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县”的地方行政单位自古沿用至今,影响深远,可以得出,商鞅变法法令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农业发展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相当于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使人们更多地开发私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1)目的:富国强兵。支持者:秦孝公。(2)条件: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3)措施: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农业发展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目的、条件、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6.(2023秋•北湖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力大减,地位不断下降。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取得优势,成为霸主。——齐世荣《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材料三:图2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如左图)。两千多年来该工程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这一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材料四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对当时和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齐世荣《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总结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写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2)写出图中序号①③诸侯国的名称。哪一个诸侯国完成了统一(写出序号),统一有什么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该水利工程的名称和建设者。(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有什么意义?【答案】(1)特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霸主:齐桓公。(2)名称:①燕;③楚。诸侯国:秦。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3)名称:都江堰。建设者:李冰。(4)意义: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都江堰工程和百家争鸣影响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联系所学、分析史料、归纳认识。【解答】(1)依据材料一中的“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力大减,地位不断下降。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可知总结出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依据材料二的图①所处位置位于山东境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诸侯国为齐。依据材料二的图③所处位置位于湖北境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诸侯国为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3)依据材料三中的“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如左图)”,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是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故答案为:(1)特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霸主:齐桓公。(2)名称:①燕;③楚。诸侯国:秦。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3)名称:都江堰。建设者:李冰。(4)意义: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都江堰工程和百家争鸣影响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7.(2023秋•高新区校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战国形势图》中,七雄激战,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最终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朝疆域图》中A处的名称是咸阳;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图中B临洮为秦长城的西部起点;为了配合对南方的军事行动,秦始皇派兵开凿的水利工程C为灵渠,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材料二: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范文澜《中国通史》(2)材料二中的“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图为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写出秦朝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的优势。材料三:一法度街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傅乐成在《中国通史》(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朝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二字在秦朝的具体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公元前221年;咸阳;临洮;灵渠。(2)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优势: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地方模式。(3)措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表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4)认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统一以及历史意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填空:根据材料“秦国”“统一”“建立秦朝”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根据材料“《秦朝疆域图》”结合所学可知,A处是秦朝的都城咸阳。根据材料“长城”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结合所学可知,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2)制度:根据材料的图示,结合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优势: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地方模式。(3)措施:根据材料“书同文字”得出统一文字、根据材料“一法度街石丈尺”得出统一度量衡,根据材料“车同轨”得出统一车轨。表现:结合所学客场秦朝统一的意义分析,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4)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可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故答案为:(1)公元前221年;咸阳;临洮;灵渠。(2)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优势: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地方模式。(3)措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表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4)认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以及历史意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等知识。8.(2023秋•朝阳县校级期中)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下面我们一起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挥军一统】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1)材料中的“秦王”指谁?材料中李白所颂扬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定国建制】材料二: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加强统一】材料三:(如图)(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什么措施?【短命王朝】材料四: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署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4)材料四所述是哪一事件的背景?你认为该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综合上述内容,从秦帝国的兴亡史中,你得到哪些启示?【答案】(1)嬴政(或秦始皇);秦灭六国,完成统一。(2)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图一:统一文字(小篆):图二: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4)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5)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统一、郡县制的推行以及作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的根本原因、秦帝国的兴亡的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人物、事件: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秦王”指嬴政,也就是秦始皇;李白所颂扬的历史事件是秦灭六国,完成统一。(2)制度:根据材料二“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可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重要影响: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措施:根据材料三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根据材料三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4)事件:根据材料“大泽乡、陈胜、吴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所述是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5)启示: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秦帝国的兴亡史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故答案为:(1)嬴政(或秦始皇);秦灭六国,完成统一。(2)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图一:统一文字(小篆):图二: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4)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5)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郡县制的推行以及作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的根本原因、秦帝国的兴亡的启示等知识。9.(2023秋•南明区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观点一:核心思想“仁”观点二:“无为而治”观点三:“兼爱”“非攻”观点四:“以法治国”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造纸术外传示意图纸的出现是人类文字载体发展史中的划时代革命。两千多年作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材料,纸在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观点一、二、三、四分别代表的学术流派?(2)阅读材料二,指出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将哪一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规范,整齐全国思想”?(3)西汉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谁改进了造纸术?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作为一名中学生就为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两点建议。【答案】(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2)儒家;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3)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对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4)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要加大力度,宣传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地继承,不断创新等。【分析】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对的思想文化措施、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及影响、为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的建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通过观点一“核心思想‘仁’”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儒家孔子的思想;通过观点二“无为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道家的思想观点;通过观点三“兼爱”“非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墨家思想;通过观点四“以法治国”可知,这体现了法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据材料三“纸的出现是人类文字载体发展史中的划时代革命。两千多年作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材料,纸在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并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的发明对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要加大力度,宣传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地继承,不断创新等。故答案为:(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2)儒家;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3)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对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4)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要加大力度,宣传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地继承,不断创新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对的思想文化措施、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及影响、为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的建议等知识。10.(2023秋•南明区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图一图二图三材料三: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司马迁《史记》在我看来,嬴政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他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1)材料一中的图一是某同学制作的秦朝疆域的坐标图,请你填写出方框内秦朝疆域的四至分别是哪里。A:长城一带B:东海C:南海D:陇西(2)材料一中的图二反映了秦朝在政治上创立的什么制度?同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地方上又实行什么制度?(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次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4)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暴君,请你仔细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A:长城一带;B:东海;C:南海;D:陇西。(2)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3)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国家对经济文化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4)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派将军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秦的暴政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2)材料一中的图二反映了秦朝在政治上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地方上又实行郡县制。在地方,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有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的作用是有利于国家对经济文化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的观点是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理由是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派将军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故答案为:(1)A:长城一带;B:东海;C:南海;D:陇西。(2)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3)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国家对经济文化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4)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派将军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建立、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秦的暴政等相关史实。11.(2023秋•淅川县月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秦的建立】材料一:秦王嬴政任用许多有才能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吏,被秦王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秦王因未采纳王翦的建议,用人失当,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再三请求他带兵伐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灭六国的原因。【加强统治】材料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皇”开创了哪项政治制度。——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巩固统一】材料三: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材料中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分别是什么?【秦的灭亡】材料四: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摘编自《史记•陈涉世家》(4)根据材料四,写出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事件有何意义?【答案】(1)原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各诸侯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乱。(任答两点即可)(2)中央集权制度。(3)小篆。统一货币或圆形方孔半两钱。(4)陈胜、吴广起义。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统治。【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灭六国的原因、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陈胜、吴广起义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秦王嬴政任用许多有才能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吏,被秦王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秦王因未采纳王翦的建议,用人失当,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再三请求他带兵伐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的原因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各诸侯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乱。(2)根据材料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皇”开创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3)根据材料三中所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急诊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计划
- 农药农化品配送合约三篇
- 财务数据分析的个人发展规划计划
- 自愿质押协议三篇
- 《教育心理学辅导》课件
- 《数值计算方法绪论》课件
- 【培训课件】金融市场从业人员就业前准备与工作态度
- 【培训课件】销售人员的职业规划
- 个人晋升述职报告范文
-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 第9课台历的设计
- CRRT的护理ppt课件(PPT 36页)
- 可爱卡通风我的情绪我作主心理健康主题班会PPT模板
- 中国联通合作方自服务门户系统操作手册-合作方人员操作V-1.0
- DB53_T 1113-2022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技术规程
- 现代操作系统教程(慕课版)-课后习题答案1-8章全带原题
- 商业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职责分工
- 危险化学品安全储存
- berg平衡评定量表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和解题方法(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