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_第1页
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_第2页
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_第3页
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_第4页
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病毒(virus)2.病毒体(virion)3.壳粒(capsomer)4.刺突(spike)

5.核衣壳6.缺陷病毒7.顿挫感染8.干扰现象9.灭活

10.亚病毒11.病毒的基因重组

二、填空

1.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有体积微小、、。

2.病毒的形态有球状、杆状或丝状,、和蝌蚪状。

3.病毒体的基本结构是由和构成。又称为

4.亚病毒包括、和o

5.阮病毒引起人类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等。

6.病毒核衣壳结构,根据其壳粒数目及排列方式不同,分为、和

3种对称型。

7.包膜病毒的包膜主要化学成分为、和。

8.病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必须在内生存,以

方式增殖。

对不敏感可抑制其增殖»

9.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

和。

10.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表现为耐不耐。加热℃

分钟即可使病毒失去性,称为。

二、单选题

1.病毒的最基本结构为

A.核心;B.衣壳;C.包膜;D.核衣壳;E.剌突;

2.下列有关病毒体的概念,错误的是

A.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B.细胞外的病毒结构;C.具有感染性;

D.包括核衣壳结构;E.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病毒组装成分;

3.下列描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中,错误的是

A.专性细胞内寄生;B.只含有•种核酸;C.形态微小,可通过滤菌器;

D.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E.可在宿主细胞外复制病毒组装成分;

4.下列与病毒蛋白质作用无关的是

A.保护作用;B.吸附作用;C.脂溶剂可破坏其敏感性;D.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E.免疫原性;

5.肮病毒(或称肮毒体)的化学本质是

A.核酸和蛋白质;B.核酸、蛋白质和多糖;C.核酸;D.蛋白质;E.糖蛋白;

6.以"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的病毒是

A.溶解细胞病毒B.病毒编码的蛋白抗原可整合在宿主的细胞膜上C.病毒基本结构

中含有宿主的脂类物质D.有包膜病毒E.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病毒

7.关于病毒的概念,错误的是

A.病毒在细胞外不能产生能量B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蛋白质C.病毒在细胞外不

能合成自身复制所需要的酶I).病毒需降解宿主细胞的DNA以获得核昔酸E.包膜病毒需

用宿主的细胞膜作为包膜成分

8.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过程,正确的描述是

A.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及释放B.吸附、脱壳、生物合成、成熟及

释放

C.吸附、结合、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D.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组装及释放

E.结合、复制、组装及释放

9.下列病毒的基因组可直接作为mRNA的一组病毒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B.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

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HAV、埃可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HBV、轮状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HAV„

10.控制病毒遗传变异的病毒成分是

A.染色体;B.衣壳;C.壳粒:D.核酸;E.包膜

11.不能用照射紫外线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原因是

A.此种灭活的疫苗抗原性弱;B.此种灭活的疫苗容易诱发被接种者癌瘤;

C.紫外线杀伤力弱不能灭活所有的病毒;D.穿透力弱;E.此种灭活的疫苗经可见光照射可

复活毒株。

12.测量病毒体大小最可靠的方法是

A.电镜测量法;B.光镜测量法;C.X线衍射法;D.超速离心法;E.超滤过法。

13.裸露病毒体的结构是

A.核酸+包膜;B.核心+衣壳+包膜;C.核衣壳+包膜;D.核心+衣壳;E.核酸+蛋白质。

14.病毒体感染细胞的关健物质是

A.核衣壳;B.核酸;C.衣壳:D.刺突;E.包膜。

15.下列哪一项不是病毒体的特征

A.非细胞结构;B.只含一种类型核酸C.可在任何活细胞内增殖;D.对抗生素不敏感;E.

对干扰素敏感。

16.关于病毒核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可控制病毒的遗传和变异;B.可决定病毒的感染性;C.RNA可携带遗传信息;D.

每个病毒只有一种类型核酸;E.决定病毒包膜所有成分的形成。

17.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蛋白质的病毒核酸类型是

A.双股DNA;B.双股RNA;C.单负股RNA;D.单正股RNA;E.单股DNA。

18.对■病毒包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学成分为蛋白质、脂类及多糖;B.表面凸起称为壳粒;C.具有病毒种、型特

异性抗原;

D.包膜溶解可使病毒灭活;E.可保护病毒。

19.对病毒体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复制方式增殖;B.测量单位是um;C.只含一种核酸;D.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E.对抗

生素不敏感;

20.对病毒体最正确的叙述是

A.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B.脱壳后仍有感染性的病毒核酸;C.有刺突的包膜病毒颗

粒;

D.可独立存在于细胞外的病毒颗粒;E.成熟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21.与衣壳生物学意义无关的是

A.保护病毒核酸;B.介导病毒体吸附易感细胞受体;C.构成病毒特异性抗原;

D.本身具有传染性;E.病毒分类、鉴定的依据;

22.构成病毒核心的化学成分是

A.磷酸;B.蛋白质;C.类脂;D.肽聚糖;E.核酸

23.对病毒衣壳的错误叙述是

A.由多肽构成的壳粒组成;B.表面凸起称刺突;C.可增加病毒的感染性;

D.呈对称形式排列;E.可抵抗核酸酶和脂溶剂;

24.对病毒干扰现象错误的叙述是

A.只发生在活病毒之间;B.可使感染自然终止;C.与干扰素产生有关;D.与

病毒竞争细胞受体有关;E.与缺陷性干扰颗粒有关.

四、问答题

1.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2.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其他微生物有何不同?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

1.病毒(virus):是体积微小(以nm为测量单位),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

为简单(蛋白质衣壳包绕一团核酸),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

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2.病毒体(virion):结构完整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

3.壳粒(capsomer):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个至数个多肽。根据壳

粒的多少和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及复合对称等类型。

4.刺突(spike):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

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

5.核衣壳:有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构成的结构体。

6.缺陷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不能复制成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此种病毒称为缺

陷病毒。

7.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达病毒的某

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9.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10.亚病毒: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比病毒更小、结构更为简单的传染性颗粒,它包括类病毒、

拟病毒和阮病毒。

11.病毒的基因重组:是指相关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了同一细胞后,发生病毒基因核酸片段

的互换,而导致病毒变异。

二.填空

1.结构简单,必须在敏感细胞内复制

2.砖状、弹状

3.核心,衣壳,核衣壳

4.拟病毒,类病毒利肮病毒

5.C-J病、疯牛病

6.二十面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7.类脂质和糖蛋白

8.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易感活细胞,复制。抗生素,干扰素。

9.吸附、穿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0.冷,热。56,30,感染性,灭活。50%中性甘油盐水,1-3%盐酸溶液,脂溶剂

三.A型选择题

1.D2.E3.E4.C5.D6.D7.D8.A9.C10.D11.E12.A13.D14.B15.C

16.E17.D18.B19.B20.E21.D22.E23.B24.A

四、问答题

1.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内芯和蛋白衣壳,两者

合称衣壳体。在无包膜病毒(裸病毒)衣壳体即为病毒体。病毒的特殊结构是包膜

和须触。

(1)病毒的核酸内芯:位于病毒体的最内部,是其生命遗传中枢,与其他细

胞型微生物不同的是,它仅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据此将病毒分为DNA病毒

和RNA病毒两大类。病毒核酸分子是病毒的遗传信息载体,它控制和指导病毒在宿

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增殖。

(2)蛋白衣壳是包囊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内芯外面的蛋白质结构,由若干个衣

壳亚单位即壳粒构成。每个壳粒含有1〜数个多肽。

(3)包膜或称囊膜:为包膜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肥厚但较疏松的膜样结

构,主要由类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含有包膜结构的病毒称为有包膜病毒。

病毒包膜的类脂质是宿主细胞的成分,有些病毒从宿主细胞表面获得,如正粘病毒科、

副粘病毒科病毒;有些病毒源于宿主细胞胞质内膜,如虫媒病毒;有些病毒则来源于宿主细

胞核膜,如疱疹病毒。病毒包膜中类脂质使其病毒对脂溶性溶剂具有敏感性,并使其病毒对

宿主细胞具有“种”特异性以及特定的侵入部位。

病毒包膜的粘蛋白,其中蛋白质由病毒自身合成,而碳水化合物成分源于宿主

细胞。包膜的表面为粘蛋白或蛋白质构成的包膜子粒称为刺突,镶嵌于包膜的类脂

质中。例如,正粘病毒科病毒包膜上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二种刺突,均与病毒的

致病性及免疫性密切相关。

(4)须触:病毒的须触是无包膜病毒中的某些病毒表面所特有大头针状结构,

例如腺病毒核衣壳20面体12个顶角个长出的细长须触,与该病毒的吸附、侵害其

敏感细胞、凝集红细胞及病毒型别分类均有关。

2.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其他微生物有何不

同?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增殖方式的不同点主要是:病毒必需在敏感细胞内增殖;不能自

主复制。

病毒在敏感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复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的代谢系统会按照病

毒核酸的指令,以病毒核酸为摸板进行核酸的复制,并转录病毒mRNA,翻译成病

毒蛋白质。性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分别构成子代病毒的核心和衣壳,在装配成

子代病毒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复制具有周期性,即从病毒体侵入细胞到子代病毒

体生成释放,称为一个病毒复制周期。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

装配释放。

3.简述病毒的干扰现象及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病毒是指两种病毒同时感染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了解病毒的干扰现象,在预防接种时,应注意接种的时间利疫苗之间的搭配,避免干扰

现象减低免疫效果。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水平传播(horizontaltransmission)2.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3.

包涵体(inclusionbodies)4.干扰素(interferon)5.聚肌胞(polyI:C)6.

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

7.潜伏感染(latentinfection)8.慢发病毒感染(slowvirusinfection)

二、填空题

1.病毒在宿主个体间的传播途径有传播和传播;而病毒在宿主体内

的播散方式有播散、播散和播散»

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和三种,水痘一带

状疱疹病毒可发生___________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感染。

3.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包括和两种类型。

4.病毒感染细胞后,可经作用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导致肿瘤。

5.人干扰素分为、、三型,分别是由、和

产生。

6.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具有、、、等特点。

7.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等。

8.能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物质主要是和。

9.中和抗体可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阻止病毒的和。

10.病毒引起的显性感染包括、两种。

11.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除慢性感染外还有、。_

12.和不能使用减毒活疫苗。

13.减毒活疫苗保存,灭活疫苗保存。

14.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适于培养病毒,而虫媒病毒的培养需选用鸡胚

接种。

15.分离胃肠道病毒可采集和标本。

三、选择题

1.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

A.吸附;B.脱壳;C.扩散;D.复制;E.释放;

2.病毒由局部向远离侵入门户的其他部位传播主要是通过淋巴血液系统及

A.向组织间隙扩散;B.沿神经扩散;C.水平传播;D.细胞与细胞融合;E.垂直传播;

3.单纯疱疹病毒H型可引起

A.宫颈癌;B.Kaposi肉瘤;C.原发性肝癌;D.B细胞淋巴瘤;E.鼻咽癌;

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

A.空气传播;B.经血传播;C.虫媒传播;D.粪口传播;E.垂直传播;

5.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

A.潜伏感染;B.亚临床感染;C.慢发病毒感染;D.持续性感染;E.慢性感染;

6.潜伏感染的特点是

A.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十年;B.症状多为亚急性;C.潜伏状态检测不到任何病毒指标;

D.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E.病毒很快被清除;

7.产生y干扰素的细胞是

A.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中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郎罕氏细胞;

8.抗体对病毒的中利作用主要是

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

D.中和病毒毒素;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

9.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

A.包涵体;B.蚀斑;C.空斑;D.极体;E.异染颗粒;

10.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

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相互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

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

W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以上均对;

11.病毒的致病因素是

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

12.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

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流感病毒;D.乙脑病毒;E.甲肝病毒;

13.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

A.乙型脑炎;B.乙型肝炎;C.流感;D.水痘;E.脊髓灰质炎;

14.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

A.细胞溶解死亡;B.细胞融合;C.细胞转化;D.包涵体形成;E.以上均对;

15.哪种病毒感染机体不易形成病毒血症

A.轮状病毒;B.麻疹病毒;C.风疹病毒;D.腮腺炎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

16.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杀伤的机制哪项是错误的

A.中和抗体直接溶解靶细胞;B.Tc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C.在补体参与下溶解靶细胞;

D.经T细胞释放TNF杀伤靶细胞

17.Y-IFN主要来源的细胞是

A.T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上皮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白细胞;

18.不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诱生剂是

A.病毒;B.人工合成双股RNA;C.衣原体;D.细菌脂多糖;E.头抱菌素;

19.干扰素抗病毒的特点是

A.作用于受染细胞后,使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B.直接灭活病毒;C.阻止病毒体与细

胞表面受体特异结合;D.抑制病毒体成熟释放;E.增强体液免疫;

20.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抗原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

C.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丙种球蛋白D.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

E.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

21有关人工主动免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B.免疫接种后1—4周出现免疫力C.免疫力出现时间短

D.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E.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22.无环鸟背(ACV)有效控制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机理是

A.ACV作用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B.ACV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DNA合成

C.ACV抑制病毒RNA聚合酶D.ACV抑制敏感细胞DNA复制

E.ACV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23.用直接电镜法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的病毒是

A.疱疹病毒B.轮状病毒C.流感病毒D.巨细胞病毒E.腺病毒

24.下列不适于培养动物病毒的方法是

A.鸡胚培养B.人工合成培养基培养C.二倍体细胞培养D.器官培养E.动物培养

25.不能作为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指标的一项是

A.致细胞病变作用B.红细胞凝集C.干扰现象1).细胞培养液变混浊

E.细胞培养液PH改变

26.有关病毒标本的采集和运送,不正确的方法是

A.发病早期或急性期采集标本B.发病晚期采集标本

C.标本运送应放在带有冰块的保温箱中D.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查

E.运输培养基中应含有抗生素

27.病毒的中利试验是病毒血清学特异试验,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中和试验是指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B.中和试验需用活细胞或鸡胚或动物来判断结果C.中和试验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试验

D.中和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E.中和试验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中和抗体

28.有关包涵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包涵体的形成一定是特异的;B.包涵体的形成对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C.包涵体的形成不一定是特异的;D.有些细菌感染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E.许多理化因素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29.抗病毒药物不包括()

A.金刚烷胺;B.无环鸟昔;C.叠氮脱氧胸昔;D.干扰素;E.头抱三嗪

30.组织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取决于细胞支持病毒复制的能力及()

A.病毒是否产生毒素:B.细胞是否处于感受态:

C.组织中易感细胞数目;D.病毒的特殊结构;E.病毒的核酸组成

四、问答题

1.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

2.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

3.以人为例举出几种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径.

4.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何特点?

6.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水平传播(horizontaltransmission):病毒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2.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

方式。

3.包涵体(inclusionbodies):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

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嗜酸或嗜碱性染色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4.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5.聚肌胞(polyI:C):即聚次黄噂吟核甘酸(肌苗),为人工合成双链RNA,是干扰素的

诱生剂。

6.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

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而且经常或反复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

7.潜伏感染(latentinfection):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

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

8.慢病毒感染(slowvirusinfection):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

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

二、填空题

1.水平和垂直;局部、血液和神经。

2.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病毒感染,潜伏,慢病毒感染。

3.免疫性损伤和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降低。

4.整合。

5.a,B,Y,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T细胞。

6.物种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暂时性、广谱性。

7.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应答。

8.各种病毒和人工合成的双股核酸链。

9.吸附和穿入。

10.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

11.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12.孕妇和免疫缺陷者。

13.不易,容易。

14.痘类病毒,卵黄囊。

15.直肠拭子,粪便(咽拭子)

三、选择题

1.C2.B3.A4.D5.B6.C7.A8.C9.A10.A11.E12.B13.D14.E15.A

16.A17.A18.E19.A20.A21.C22.B23.B24.B25.1)26.B27.1)28.A

29.E30.C

四、问答题

1.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

(1)细胞病变效应,抑制宿主细胞生物合成。

(2)影响细胞基因表达的调节。

(3)新抗原决定基的形成,细胞融合。

(4)包涵体的形成,免疫病理性损伤。

2.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

(1)天然抵抗力:屏障作用(如皮肤和黏膜屏障)、炎症反应、干扰素。

(2)特异性免疫:体液和细胞免疫。

3.举例说明几种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取决于病毒由机体表面排出的方式。

(1)空气传播

(2)皮肤或黏膜传播

(3)粪-口传播

(4)经血液传播

(5)经胎盘传播

(6)利用传播媒介在人体间传播

(7)垂直传播

4.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1)类型:IFN-a(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P(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Y(由T细

胞产生)。

(2)抗病毒机理:当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促进其第2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生抗病

毒蛋白,主要有3种:2-5,合成酶(以ATP为底物合成低分子量的2-5,合成酶,可降解病

毒的mRNA);合成蛋白激酶(可使多种与核糖体相连懂得蛋白质磷酸化,使病毒懂得蛋白质

合成受阻):磷酸二脂醒(抑制病毒肽链的延长和蛋白质的翻译)。

(3)抗病毒特点:有物种特异性、无病毒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作用的暂

时性广谱性等。

(4)抗病毒效能的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治疗人毛细胞白血病、肿瘤和其他病毒感染等。

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何特点?

(1)体液免疫主要通过抗体对病毒懂得中和作用及调理作用阻止病毒的感染。抗体与病毒

表面参与细胞吸附的蛋白质合成,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削弱病毒的稳定性,裂解病

毒。

(2)清除机体内感染的病毒、溶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刺激抗体生成及炎症反应。

6.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大约15%的人类恶性肿瘤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如EBV引起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及恶性

淋巴母细胞增生症、HBV和HCV引起肝细胞癌、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宫颈癌和外阴癌、成人T

细胞白血病病毒引起T细胞白血病。

第26章呼吸道病毒测试题

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2.抗原转变;

3.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4.血凝素(hemagglutinin,HA)

填空

1.呼吸道病毒包括、、、、、

、等。

2.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的不同,可分为、、三型。

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抗原是和.

4.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其显著特点是.

5.流感病毒的核心由,和组成.

6.流感病毒的结构由,和组成.其吸附细胞的结构是

,成熟病毒自细胞膜上的释放依赖的水解作用.

7.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和呈蘑菇状的.

8.麻疹病毒感染除引起麻疹外,少数患者尚可并发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和.

9.腮腺炎病毒除引起患者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炎症外,20%男性患者并发,5%女性患

者并发.

10.孕妇在妊娠5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临床表现多为,而其胎儿或新生儿易

患综合征.

11.腺病毒为双链线状DNA,无包膜病毒,其蛋白衣壳由240个壳粒和12个

壳粒共同构成20面立体对称球状体,并在20面体每一顶角壳粒各伸出一纤维隆起.

12.少年儿童和成人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或感染引起.

三.单选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A.流行性感冒杆菌B.流感病毒C.副流感病毒D.呼吸道合胞病毒E.鼻病毒

2.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原是

A.流感病毒B.副流感病毒C.腺病毒D.风疹病毒E.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3.可引起全身感染的呼吸道病毒是

A.流感病毒B.麻疹病毒C.鼻病毒D.冠状病毒E.腮腺炎病毒

4.麻疹疫苗的接种对象为

A.新生儿B.二月龄婴儿C.四月龄婴儿D.六月龄婴儿E.八月龄婴儿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一种由

A.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亚急性感染B.麻疹病毒引起的持续感染

C.疱疹病毒引起的隐伏感染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

E.狂犬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

6.流感病毒的分型根据是

A.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B.RNA多聚酶抗原C.核蛋白和内膜蛋白抗原

D.血凝素(HA)E.神经氨酸酶(NA)

7.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

A.干扰素B.细胞免疫C.粘膜局部神经氨酸酶抗体D.粘膜局部血凝素抗体

E.血清中血凝素抗体

8.流感病毒最易变异的结构是

A.甲型流感病毒的HAB.乙型流感病毒的HAC.核蛋白D.M蛋白E.RNA多聚酶

9.造成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型别多,毒力强B.流感病毒抗原性弱,免疫力不强

C.HA和NA之间易发生基因重组D.甲型流感病毒易形成新的亚型

E.HA和NA易发生点突变

10.甲型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是

A.核蛋白B.血凝素C.神经氨酸酶D.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E.多聚RNA酶

11.流行性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是

A.脑膜炎B.肺炎C.肝炎D.肾炎E.睾丸炎或卵巢炎

12.核酸类型为DNA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B.副流感病毒C.呼吸道合胞病毒D.腺病毒E.麻疹病毒

13.抗原型别最多的呼吸道病毒是

A.腺病毒B.流感病毒C.副流感病毒D.麻疹病毒E.鼻病毒

14.抗原只有一个型别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B.副流感病毒C.腺病毒D.腮腺炎病毒E.鼻病毒

15.可使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B.腺病毒C.麻疹病毒D.鼻病毒E.埃可病毒

16.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及其致病性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转变,而使人群对新病毒株缺乏免疫力

B.丙型流感病毒不发生变异,抗原性稳定

C.流感病毒不能进行组织细胞培养,因此只能依靠血清学试验进行病原学诊断

D.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用起呼吸道感染

E.甲型流感较乙型及内型流感病情严重,且易酿成流行或大流行

17.关于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错误的一项是

A.不耐热,56℃30分钟被灭活B.耐低温,一70℃可长期保存

C.不耐干燥,低温真空干燥下易失活D.对紫外线敏感E.对甲醛,乙醛等化学药物敏感

18.下列对麻疹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麻疹病毒包膜上有H和F刺突,但无N刺突(无神经氨酸能活性)

B.麻疹患者有两次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时,体表不出现红色斑丘疹

C.麻疹是急性传染病,但极少数患儿于病愈2—17年后可出现慢发感染患亚急性硬化性全

脑炎

D.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可获得牢固的终身免疫,隔6-7年不必再次接种加强免疫

E.麻疹自身感染后,患者可获得牢固免疫,持续终生

19.下列对腮腺炎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腮腺炎病毒经被患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也能传播

B.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一般3—4周自愈

C.约20%男性患儿合并睾丸炎,可导致男性不愈症

D.约5%女性患儿合并卵巢炎,可导致女性不孕症

E.可并发脑膜炎和耳聋,是儿童后天获得性耳聋的常见病因

20.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即胎儿或新生儿患先天性白内障(失明),心脏病,耳聋等缘由孕妇

A.在孕期1—5个月患风疹B.在孕期6—7个月患风疹C.在孕期8—9个月患风疹

D.分娩时患风疹E.缺乏血清特异性风疹抗体

21.为预防风疹利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禁忌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的人群是

A.育龄期女青年B.婚前女青年(结婚登记时)

C.注射过抗风疹人血清免疫球蛋白的非孕妇D.妊娠期妇女E.1岁以上少年儿童

四.问答题

1.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3.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4.简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实验室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

5.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第26章呼吸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

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

2.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

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

小变异)。

3.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

和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病毒从细胞内芽生释放,但中和病毒作用。

4.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

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抗

-HA)为中和性抗体并可可抑制血凝。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

二、填空

1.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鼻病毒、腺病毒。

2.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和M抗原,甲、乙、丙。

3.HA,NA.

4.单股负链RNA,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5.RNA,核蛋白和RNA聚合酶。

6.核心,内膜和外膜,HA(血凝素),NA(神经氨酸酶)

7.HA,NA

8.麻疹迟发性脑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9.睾丸炎,卵巢炎。

10.轻微,先天性风疹。

11.六邻体,五邻体。

12.鼻病毒或冠状病毒。

三.单选题

1.B2.E3.B4.E5.B6.C7.D8.A9.D10.D11.E12.D

13.E14.D15.C16.C17.C18.D19.B20.A21.D

四.问答题

L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人感染流感病毒只对同型流感病毒产生短暂的免疫力:而感染麻疹病毒后则可获得持久

的、牢固的免疫力。因为:(1)流感病毒是局部感染,病毒不入血;而麻疹病毒是全身感染,

有两次病毒血症,病毒抗原可和免疫系统广泛接触。(2)流感病毒有三个型别,尤其甲型流

感病毒又可分为许多亚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反应:而麻疹病毒仅有一个型别。(3)流感病毒

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麻疹病毒的抗原习惯内稳定。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主要的原因是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发生抗原转变。构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

基酸均可发生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变异由量变积累为质变。当新的流感病

毒亚型出现时,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因而容易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

3.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流行性感冒病毒为正粘病毒科的唯一病毒属,它包括人类甲、乙、内流感冒病毒及猪、

马、禽等流感病毒。流感冒病毒直径80〜120nm,呈球形、椭圆形或丝状,新分离的毒株多

呈丝状。病毒的结构包括核心、基质(M)蛋白缓和包膜。核心由核蛋白包绕螺旋状单股负

链RNA(-ssRNA)和RNA多聚酶构成,核蛋白具有型特异性,是人类甲、乙、因流感冒病毒

的分型依据。基质蛋白包括基质蛋白(Ml)和摸蛋白(M2)共同构成病毒衣壳,M蛋白亦具

有型特异性。包膜为源于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并镶嵌着2种粘蛋白刺突,即柱状的血凝素

(HA)和神经氨酸酶(NA),HA,NA易变异,形成新的病毒亚型。

流感病毒核心基因结构为5,帽状结构-mRNA-3-polyA。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分

为8个节段,即RNA1〜RNA3节段编码RNA多聚酶,RNA4和RNA6分别编码血凝素和神经氨

酸酶,RNA7分别编码基质蛋白膜蛋白蛋白,RNA8编码非结构蛋白。内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分

为7个节段,缺少RNA6节段,RNA4节段编码蛋白具有HA,NA两种活性。

4.简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实验室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

分离流感病毒最常用的是鸡胚接种法.取可疑流感患者急性期咽漱液或鼻咽拭子Hanks

洗涤液,加入抗生素后,接种于10-20日龄鸡胚羊膜腔,35℃孵育3天后,分别收集羊水和尿

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并测定其滴度.如血凝试验阳性者,在分别以亚型特异性血凝抗体进行血

凝抑制试验2,鉴定其流感病毒的型别、亚型和毒株。如血凝试验为阴性者,应在鸡胚上再

盲传1〜2代,血凝试验仍为阴性者,才能报告接种分离流感病毒为阴性。

5.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流感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2小时,多为1〜2天,患者的传染期为5〜7天,即发病初

期至发热消退前。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定位于上呼吸道黏膜,在黏膜匕皮细胞内增殖,导

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黏膜的充血水肿及分泌物增多。患者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干

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外患者的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可能与流感病毒诱

生干扰素和细胞免疫调理作用以及病毒代谢毒素与宿主细胞坏死产物有关。

免疫学特征:(1)由于流感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故病后免疫不十分稳固,感染后仅对

同亚型病毒维持1〜2年的免疫力;(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不容易变异,故病后免疫相对

稳固,而甲型流感病毒多容易变异,大约每10〜15年发生一次大变异,产生新的亚型,有

可能酿成一次世界大流行。

甲型流感是一种高流行率、高死亡率(低病死率)传播迅速的传染病,目前预防甲型流

感的主导措施依赖于世界性协作,共同对毒株的变异和人群对优势毒株免疫水平进行监测一

旦发现新的变异株日趋站优势,应尽快接种相应的流感疫苗,尤其对儿童和老人,宜采取应

急接种。

第27章肠道病毒测试题

一.填空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疫苗,实行价次

基础免疫.初次免疫年龄为,加强免疫年龄为.

2.肠道病毒包括、、和新型肠道病毒型至

型。

3.肠道病毒对外界和肠道环境的抵抗力均,对胃液中的、胰液中的和

胆汁中的

均有抵抗力。但对敏感。、和可灭活

病毒。

4.肠道病毒属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病毒主要有、和o

5.对怀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

有、

、、和。

1.口服减毒活,三,三,二月龄,四岁。

2.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68,72„

3.强,胃酸,蛋白水解酶,胆盐,氧化剂,1%高镒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

4.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5.咽拭子,直肠拭子。

单选题

1.不属于肠道病毒共同特点的是

A.为裸露的小核糖核酸病毒B.而寸酸,耐乙酸C.核酸有感染性

D.只在肠道增殖并引起腹泻E,可侵犯神经系统及其它组织

2.脊髓灰质炎病毒多引起

A.隐性或轻症感染B.瘫痪型感染C.延髓麻痹型感染D.慢性感染E.迁延性感染

3.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是

A.经媒介昆虫叮咬B.经口食入C.经呼吸道吸入D.经血液输入E.经皮肤接触

4.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A.鼻咽分泌物B.血液C.粪D.尿E.唾液

5.能耐受脂溶剂的病毒为

A.流感,副流感病毒B.风疹病毒0.脊髓灰质炎病毒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麻疹病毒

6.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不符的是

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B.勿用热开水和母乳送服C.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

D.为避免其它肠道病毒干扰,宜在冬季服用E.需连续服三次,每次间隔一年

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不包括

A.传播方式主要是粪一口途径B.可形成两次病毒血症C.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D.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肢体痉挛性瘫痪E.易感者多为5岁以下幼儿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是

A.肠道病毒70型B.埃可病毒C.腺病毒D.肠道病毒69型E.柯萨奇病毒

9.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

A.柯萨奇病毒B.埃可病毒C.轮状病毒D.腺病毒E.呼肠病毒

10.核酸型为双股RNA的病毒为

A.轮状病毒B.腺病毒C.柯萨奇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埃可病毒

11.最常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B.柯萨奇病毒C.新型肠道病毒70型D.埃可病毒E.轮状病毒

12.不属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特点的是

A.抗原性稳定,感染后机体免疫力牢固B.肠道局部SlgA可阻止野毒株的入侵

C.血清IgG可阻止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D.只有显性感染才能获得免疫力

E.SIgA可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儿

13.不是肠道病毒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属于小RNA病毒科B,可引起肠道外症状,如脑膜炎等C.病毒在肠道内增殖并从粪便排出

D.病毒基因组RNA不具有传染性E,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无包膜球形颗粒

14.关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错误的概念是

A.疫苗株不耐热,储存和运输中必须冷藏,口服接种应以凉开水送服

B.脊髓灰质炎病毒分3个血清型,接种1型疫苗可预防所有3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

C.冬季肠道疾病较少,对疫苗的干扰作用小,故适于冬季接种

D.接种疫苗后通过自然途径感染机体,因此可产生局部分泌型IgA和血清IgG抗体

E.疫苗株有回复突变为野毒株的可能

15.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A.新型肠道病毒B.志贺菌C.Norwalk病毒D.轮状病毒E.大肠埃希菌

16.肠道病毒对下述哪种物质敏感

A.胃酸;B.75%乙醇;C.蛋白酶;D.氧化剂;E.胆盐

17.肠道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ssDNA;B.dsDNA;C.dsRNA;D.ss(+)RNA;E.(-)RNA

18.最常引起儿童疱疹性咽炎的是

A.新型肠道病毒;B.埃可病毒;C.柯萨奇病毒A组:D.单纯疱疹病毒;E.柯萨奇病毒

B组

三.问答题

1.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2.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27章肠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填空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疫苗,实行价次

基础免疫.初次免疫年龄为,加强免疫年龄为

2.肠道病毒包括、、和新型肠道病毒型至

型。

3.肠道病毒对外界和肠道环境的抵抗力均,对胃液中的、胰液中的和

胆汁中的

均有抵抗力。但对敏感。、和可灭活

病毒。

4.肠道病毒属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病毒主要有、和。

5.对怀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

有、

、、和O

1.口服减毒活,三,三,二月龄,四岁。

2.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68,72。

3.强,胃酸,蛋白水解酶,胆盐,氧化剂,1%高镒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

4.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5.咽拭子,直肠拭子。

单选题

1.D2.A3.B4.C5.C6.E7.C8.A9.C10.A

11.C12.D13.D14.B15.D16.D17.D18.0

三.问答题

1.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1)形态:无包膜小球形颗粒,直径-24-30nm。

(2)结构:衣壳为20面体对称;核酸是单股正链RNA.,可以mRNA.形式进行转译蛋白

质,脱去衣壳具有感染性。

(3)抵抗力:病毒的抵抗力强,耐酸,耐脂溶剂,在水、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流行

病学上有意义。但对氧化剂敏感,用1%高铢酸钾和漂白粉可灭活病毒。

(4)培养特性:对人胚肾细胞或人羊膜、猴肾细胞敏感,引起细胞坏死。

(5)流行:可通过粪便污染手、食物、食具或水源,经口感染引起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6)致病:隐性感染多见。肠道病毒虽在肠道增殖并从粪便排出病毒,但一般不引起

腹泻。婴幼儿或免疫力低下的成人感染,病毒可侵入血流并播散至其他组织和神经系统,引

起多种临床疾病。

(7)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多为隐性感染。可通过病毒血症侵犯神经和多种组织。

一种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一种疾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

2.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①隐性感染为主要特征;②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③病毒经过

两次病毒血症.易感染者多15岁以下儿童。病毒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少数病毒经肠

道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液引起第1次病毒血症,随血液到达全身部位大量增殖,引起发热、

头痛等症状。若病毒毒力强或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病毒再次入血,形成2次病毒血症病感

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无菌性脑膜炎,0.1%感染者体内病毒可侵犯脊髓、脑干的运动神经,

引起脊髓灰质炎,导致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麻痹。

(2)免疫性:无论隐性或显性感染,机体对同型病毒均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保护性免疫

以中和抗体介导的免疫为主,如slgA.(局部黏膜免疫,阻止病毒对肠道黏膜的侵袭),

IgG,IgA.,IgM阻止病毒通过血液传播;6个月内婴儿有母体抗体的保护作用而较少感染.

第29章肝炎病毒测试题

一.概念

1.HBsAg2.HBcAg3.HBeAg

二.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和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一口途径传播的有、;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

有、、;属于DNA病毒的有;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和;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3.HBV的外衣壳由、和蛋白组成,构成HBV的;内衣

壳由组成;核心由和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和,猩猩和猿猴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

是.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不同

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