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四周测试题_第1页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四周测试题_第2页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四周测试题_第3页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四周测试题_第4页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四周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四周测试题一、选择题1.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洁的系统B.生物圈是全部生物的总称

C.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亲密,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2.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想设计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喜羊羊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完成下题。在喜羊羊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3.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改变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据此完成下题。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波波速突然改变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始终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

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4.据图及所学有关地理原理,完成下题。岩石圈的下界在()

A.莫霍面B.古登堡面C.软流层上界D.下地幔上界5.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剧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6.假如某地震震源深度为8千米,则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地幔B.地壳C.内核D.软流层7.编号为Kepler452b的天体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被称为地球的“孪生星球”,围着一颗与太阳特别相像的恒星运行。据此完成下题。与编号为Kepler452b的天体类型相同的是()

A.太阳B.木星C.月球D.哈雷彗星8.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探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和找寻地下矿藏。读图回答下题。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找寻海底油气矿藏,下面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下有石油储存的是()

A.①B.②C.④D.③9.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探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和找寻地下矿藏。读图回答下题。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A.外核、内核、地核B.地壳、地幔、地核

C.上地幔顶部、地壳、岩石圈D.上地幔、下地幔、地幔10.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题。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②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层最可能为液态D.④层的温度很低,压力和密度都较小11.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完成下题。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丙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B.乙圈层是不连续的

C.甲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D.丁圈层是岩浆的发源地12.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隐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完成下题。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13.为了探测莫霍面的状况,在如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A.B.C.D.14.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下题。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觉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km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说明白()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改变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15.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下题。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状况D.测量山峰的高度16.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下题。科学家们发觉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完全消逝,纵波传播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白()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改变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17.从图中看出:③是横波能通过固体传播,④是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和纵波在①处速度加快,在②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逝。

A.地幔和地壳B.岩石圈和地壳C.地幔和地核D.地壳和地幔18.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干脆视察。关于地球内部的学问,主要来自地震波的探讨。图甲为地球内部圈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为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改变图。读图,回答下题。图乙中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A.5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400千米19.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A.大气圈、水圈、地壳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地壳、地幔、地核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20.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其中E、F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它们的名称依次是()

A.莫霍界面、不连续界面B.不连续界面、古登堡界面

C.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D.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二、综合题2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2)我国在渤海发觉了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南堡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纳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依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地层时,突然消逝的是波。

22.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所学学问,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为___________。(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岩石圈部分构造图。材料二近日,中国首制超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已完工。该船由大连中远船务建立,并取得DNV船级社的入级证书,已具备钻井作业条件。“大连开拓者”轮可以在水深3050米海疆进行钻井作业,钻井深度12000米。(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_,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________地壳较厚。(3)图中④为________面,该界面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是________。(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深水钻井船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构成物质及其状态。24.读下图,回答问题。(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的改变是_____________。(4)A和B厚度不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A4、C5、A6、B7、B8、A9、C10、C12、A13、A14、D15、B16、D17、D18、A19、B20、C二、综合题21、(1)如下图。(2)横

22、第(1)题,主要为基础学问,记住相关学问即可回答。第(2)(3)题,依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推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的地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