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题(二)2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25/3F/wKhkGWcL8CWAV47IAAG7tHAltiI786.jpg)
![实验探究题(二)2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25/3F/wKhkGWcL8CWAV47IAAG7tHAltiI7862.jpg)
![实验探究题(二)2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25/3F/wKhkGWcL8CWAV47IAAG7tHAltiI7863.jpg)
![实验探究题(二)2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25/3F/wKhkGWcL8CWAV47IAAG7tHAltiI7864.jpg)
![实验探究题(二)2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25/3F/wKhkGWcL8CWAV47IAAG7tHAltiI78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浙江中考科学复习专练——实验探究题(二)建议时间:40min1.科学家发现:土壤和某些生物体内存在解钾微生物,能将土壤中的不溶性钾分解产生可溶性钾,提高土壤肥力,缓解土壤板结。哪些因素会影响解钾微生物的生长呢?某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4只相同的培养皿,配置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蔗糖培养基,高温灭菌后接种等量的解钾微生物。②将4只培养皿分别放置在25℃、30℃、35℃、40℃的恒温箱中培养一周,测量并记录各培养皿中的光密度值。(光密度值是指研究对象的遮光能力,解钾微生物越多,遮光能力越强,光密度值越大。)③实验数据见下表。组号1234温度/℃25303540培养时间7天7天7天7天光密度值2.97.57.76该研究小组进一步探究培养基中有机物种类对解钾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本实验通过光密度值大小反映解钾微生物的生长情况。(2)分析实验数据表格可得出结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解钾微生物的生长数目先增大后减小,在35℃时最大。。(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如何培养才能获得最大数量解钾微生物在35℃含可溶性淀粉的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解答】解:(1)光密度值是指研究对象的遮光能力,解钾微生物越多,遮光能力越强,光密度值越大,所以,本实验通过光密度值大小反映解钾微生物的生长情况。(2)依据实验数据图表,在25﹣35℃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密度值增大,解钾微生物越多,在35﹣40℃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密度值减小,解钾微生物减少,所以,可得出结论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解钾微生物的生长数目先增大后减小,在35℃时最大。(3)依据“探究培养基中有机物种类对解钾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图,在相对于其他两种培养基,在可溶性淀粉中,光密度值最高,解钾微生物最多,所以,要想获得最大数量解钾微生物需在35℃含可溶性淀粉的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故答案为:(1)光密度值大小。(2)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解钾微生物的生长数目先增大后减小,在35℃时最大。(3)在35℃含可溶性淀粉的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2.某同学在学习酸的性质时,他用大小外形均相同的铝片分别与H+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他意外地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明显大于铝片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反应现象的差异呢?(1)他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H+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硫酸中,所含酸根离子种类不同。(2)该同学提出了如下猜想:①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对反应无影响;②Cl﹣对反应无影响,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③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为了验证猜想,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组别铝片/克5毫升酸添加试剂(少量)实验现象结论11盐酸Na2SO4无明显变化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对反应无影响21硫酸NaCl明显加快氯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①请将表格中的空格补充完整。②上述猜想①是成立的。③若将第2组实验中添加的试剂NaCl改为盐酸,能否完成探究任务不能?请说明理由添加盐酸,改变了氢离子浓度。【解答】解:(1)酸中含有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所以不同的是酸根离子;故答案为:酸根离子。(2)①、硫酸钠含有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这两种离子不影响反应速率;而加入氯化钠,第一组实验排除了钠离子影响,所以推断氯离子对反应有影响;故答案为:钠离子;硫酸根;氯。②、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是氯离子影响反应速率,所以推断①成立;故答案为:①。③、实验变量为阴离子,所以加入氢离子的浓度不能变,加入盐酸,改变氢离子浓度;故答案为:不能;添加盐酸,改变了氢离子浓度。3.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的实验。两个完全相同的烧瓶内装有等量的煤油,瓶内连接的电阻丝的阻值分别为5欧和10欧,A、B是相同的玻璃管,管内初始液面位置相同。闭合开关,每隔1分钟记录液面上升的高度,多次实验处理结果如图乙。(1)除电流表外,本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计时器。(2)分析图乙,可得出的结论是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在导体上所产生的热量就越多。(3)小明经过调查发现:常温下,空气的比热容是煤油比热容的二分之一,空气的比热容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小明建议用空气代替煤油进行实验,装置如图丙。你是否赞同小明的建议并说明理由赞同,空气的比热容小,温度升高快,实验效果更明显。【解答】解:(1)闭合开关,每隔1分钟记录液面上升的高度,则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计时器;(2)通电时间和电流相同时,根据焦耳定律Q=I2Rt可知,电阻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在导体上所产生的热量就越多;(3)赞同小明的建议,理由:空气的比热容小,温度升高快,实验效果更明显。故答案为:(1)计时器;(2)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在导体上所产生的热量就越多;(3)赞同,空气的比热容小,温度升高快,实验效果更明显。4.硝酸钾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年产量达到6万多吨。小科和小宁在实验室用不同的方案制取硝酸钾。[实验步骤]①小科将A、B盐加到装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制取硝酸钾,如图甲。②小宁向试管中依次加入浓度为10%的酸溶液15g,浓度为15%的碱溶液8g,充分振荡制取硝酸钾,如图乙。[实验分析](1)小宁想分析小科所用的A、B盐成分,分别取A、B盐配成溶液后进行以下实验。①取少量A、B盐溶液分别滴加稀盐酸,A盐溶液有气泡生成,B盐溶液无明显现象。②另取少量A、B盐溶液,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A、B盐溶液均无明显现象。则B盐可能是硝酸钙(或硝酸钡)(写出一种即可)。(2)工业生产中,目的产物的实际生成量占目的产物的理论生成量的百分率称为收率。已知小宁最终制得硝酸钾1.8g,则反应的收率为83.3%(计算结果保留到0.1%)。(3)请你从安全的角度,对小宁制取硝酸钾的方案进行评价:硝酸是强酸,具有强腐蚀性或氢氧化钾具有强腐蚀性(合理即可)。【解答】解:(1)取少量A、B盐溶液分别滴加稀盐酸,A盐溶液有气泡生成,B盐溶液无明显现象,A盐为碳酸盐,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A盐和B盐反应生成硝酸钾,则A盐为碳酸钾,B盐为硝酸盐,碳酸钾可溶于水,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生成另外一种盐难溶于水,碳酸根与钡离子或钙离子反应生成沉淀,故B为硝酸钙(或硝酸钡);(2)小宁向试管中依次加入浓度为10%的酸溶液15g,浓度为15%的碱溶液8g,充分振荡制取硝酸钾,则酸为硝酸,碱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钾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钾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NO3+KOH=KNO3+H2O,每63份质量硝酸与56份质量氢氧化钾恰好完全反应,浓度为10%的硝酸溶液15g,浓度为15%的氢氧化钾溶液8g反应,硝酸有剩余。设生成硝酸钾质量为xHNO3+KOH=KNO3+H2O5610115%×8gx56101x≈2.16g反应的收率为1.8g2.16g(3)硝酸是强酸,具有强腐蚀性、氢氧化钾具有强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安全(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硝酸钙(或硝酸钡);(2)83.3%;(3)硝酸是强酸,具有强腐蚀性或氢氧化钾具有强腐蚀性(合理即可)。5.热爱劳动的津津,在家学做天津特色菜“贴饽饽熬鱼”时,一个饮料瓶不小心落到了松软的玉米面团上,在面团上留下较深的痕迹。于是他灵机一动,利用玉米面团和装有水的饮料瓶,依次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对如下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究。问题一: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问题二: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做实验①②③是为了探究问题一(选填“问题一”或“问题二”);(2)利用实验④⑤可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是否有关;(3)《民法典》中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生活中更要杜绝“高空抛物”这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高空抛物”危害性大的原因,可通过分析实验⑤⑥得出的结论来解释,请你写出该结论在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解答】解:(1)实验①②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所以探究的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②③的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探究的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所以①②③探究的是问题一;(2)实验④⑤中,物体落下的高度相同,物体的质量不同,质量越大,下陷的深度越深,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所以实验④⑤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是否有关;(3)实验⑤⑥中,物体的质量相同,物体落下的高度不同,高度越高,物体下陷的深度越深,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故结论为:在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故答案为:(1)问题一;(2)质量;(3)在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6.小宁为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他取两个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分别留下6片和3片叶片,把两个枝条同时插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放在阳光下照射。1小时后,在两个枝条的等高位置分别切出相应的切片,观察到被染色的情况如图所示。(1)图中的染液应出现在导管(选填“导管”或“筛管”)中。(2)从本实验的结果来看,为提高移栽树苗的成活率,可采取的措施是剪去移栽树木上部分枝叶。【解答】解:(1)茎中输导组织根据其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将枝条插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放在阳光下照射,过一段时间,将枝条纵切开来,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染液应出现在导管中,正是因为木质部中含有的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2)该对照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叶片的多少,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叶片多的枝条蒸腾作用较强,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较多。所以为提高移栽树苗的成活率,可采取的措施是剪去移栽树木上部分枝叶,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移栽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故答案为:(1)导管;(2)剪去移栽树木上部分枝叶。7.小京为了证明“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利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烧杯、水和金属块等器材进行实验。(1)以下是他的部分实验步骤,请帮他补充完整。①将金属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金属块受到的重力G并记录。②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且不接触烧杯,静止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刻度尺测量烧杯中水的深度h并记录。③向烧杯中加水,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且不接触烧杯,静止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刻度尺测量烧杯中水的深度h并记录。④用公式F浮=G﹣F计算金属块所受浮力F浮1、F浮2并记录。(2)由水的深度变化时,F浮1=F浮2(选填“=”或“≠”),就可以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解答】解:(1)实验步骤:①将金属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金属块受到的重力G并记录。②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且不接触烧杯,静止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刻度尺测量烧杯中水的深度h并记录。③向烧杯中加水,静止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刻度尺测量烧杯中水的深度h并记录。④用公式F浮=G﹣F计算金属块所受浮力F浮1、F浮2并记录。(2)通过上述实验,由水的深度变化时,F浮1=F浮2,就可以证明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的观点是错误的。故答案为:(1)②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且不接触烧杯;③向烧杯中加水,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且不接触烧杯;④F浮=G﹣F;(2)=。8.沼气是指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经微生物发酵所产生的气体,主成分为甲烷(不溶于水)、二氧化碳气体(其他气体忽略)。小宁想探究不同温度对沼气产量的影响。步骤一:从池塘中挖取含有微生物的污泥,并去除杂质。步骤二:将适量的有机厨余、水、污泥均匀混合后,分成三等份,分别置于三个发酵瓶中,再将发酵瓶分别放入三个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锅中。每隔24小时测量集气瓶中的排开水量并记录。步骤三:每次检测后,将集气瓶重新装满水再放回水槽中,继续收集气体,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水浴温度/℃排开水量/g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2430110160182172285517527821218134107501431170153(1)从收集沼气来看,下列装置合理的是A。(2)分析表中数据,排开水量越大,则当天该条件下发酵的速率越快,该反应过程中作为催化剂的是污泥(选填“有机厨余”或“污泥”)。(3)继续收集沼气直至每个温度下排开水量为零。不考虑沼气溢出,每个温度下的总排开水量相等是因为三个发酵瓶中的有机厨余和污泥的数量基本一致,它们产生的甲烷总量是一样的。【解答】解:(1)A、发酵瓶中有橡皮塞,产生的气体不会逸到空气中,导管露出橡皮塞一点,便于排出气体,A正确;B、发酵瓶中没有橡皮塞,产生的气体会逸到空气中,导管伸入液面以下,气体不能导出,收集不到气体,B错误;C、发酵瓶中导管伸入液面以下,气体不能导出,收集不到气体;集气瓶口有橡皮塞,水排不出去,C错误;D、集气瓶口有橡皮塞,水排不出去,D错误。故选:A。(2)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甲烷菌利用这些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氢和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烷,甲烷不溶于水。可见,表中数据,排开水量越大,则当天该条件下发酵的速率越快,产生的甲烷越多。有机厨余含有有机物,污泥含有甲烷菌,可见,该反应过程中作为催化剂的是污泥。(3)根据题干信息“将适量的有机厨余、水、污泥均匀混合后,分成三等份,分别置于三个发酵瓶中”可知,三个发酵瓶中的有机厨余和污泥的数量基本一致,当继续收集沼气直至每个温度下排开水量为零,在不考虑沼气溢出,它们产生的甲烷总量是一样的,因此每个温度下的总排开水量相等。故答案为:(1)A(2)快;污泥(3)三个发酵瓶中的有机厨余和污泥的数量基本一致,它们产生的甲烷总量是一样的9.小徐对植物光合作用进行探究,设计了如图的三个装置。装置中玻璃板与钟罩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实验前,三个装置均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实验时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其中50mL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满足本实验使用。(1)本实验想要验证的猜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和二氧化碳。(2)光照几小时后小徐各取装置中的一片叶片用酒精进行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观察。请你推测,变蓝的叶片来自于装置乙(选填“甲”“乙”或“丙”)。(3)指出本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实验次数太少(或实验样本数量太少)(写出一点即可)。(4)小徐想利用以上装置来研究光照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①选用乙、丙装置,除去其中的50mL清水,实验中不考虑培养液中水的蒸发;②将乙和丙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光照2h;③2h后,比较培养液的下降程度;④重复三次。【解答】解:(1)三个装置可形成两个对照组,装置甲、乙的变量是有无二氧化碳,装置乙、丙的变量是有无光照。因此,本实验想要验证的猜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和二氧化碳。(2)装置甲中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装置丙中无光照,所以两个装置内的植株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滴加碘液后叶片不会变蓝;装置乙中有充足的二氧化碳和光照,所以只有装置乙中的叶片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会变蓝。(3)本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实验次数太少(或实验样本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4)图中丙装置处于黑暗环境中,与乙装置置于光下,其它条件相同,因此小徐想利用以上装置来研究光照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①选用乙、丙装置,除去其中的50mL清水,实验中不考虑培养液中水的蒸发;②将乙和丙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光照2h;③2h后,比较培养液的下降程度;④重复三次。故答案为:(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和二氧化碳;(2)乙;(3)实验次数太少(或实验样本数量太少);(4)将乙和丙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光照2h。10.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②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回答:(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Na2CO3(填化学式)和水。(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选填“>”“=”“<”)【解答】解:(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Na2CO3和水。故填:Na2CO3。(2)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故填: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3)由2NaOH+CO2═Na2CO3+H2O,2NaOH+H2SO4═Na2SO4+2H2O可知,2NaOH~H2SO4,质量关系为:2NaOH~H2SO4,8098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溶液显中性或显酸性,说明氢氧化钠、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因此a%>b%。故填:>。11.番茄是重要的园艺作物,为了研究番茄的生理现象,有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透明密闭的小室内,放置两个培养罐,分别存放植物培养液和二氧化碳缓冲液(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以使室内二氧化碳的量保持恒定),如图甲。调节灯的光照强度,根据毛细管内水柱左右移动情况,绘制图乙。此实验不考虑温度等因素对小室内气体体积的影响。(1)叶绿体是制造有机物的场所,叶绿体呈绿色是因为含有叶绿素。(2)自然情况下,过强光照会导致番茄幼苗气孔关闭,引起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3)呼吸作用主要发生在线粒体,要证明番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应将该装置放在黑暗(或无光)环境中,此时毛细管中的水柱移动方式是左移动(选填“不移动”“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解答】解:(1)叶绿体是制造有机物的车间,叶绿体呈绿色是因为含有叶绿素。(2)“自然情况下,过强光照会导致番茄幼苗气孔关闭”,引起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3)呼吸作用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要证明番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应将该装置放在无光环境中,以防止光合作用的干扰。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产生的二氧化碳被二氧化碳缓冲液吸收,因此导致装置内的气压减小,所以此时毛细管中的水柱移动方式是向左移动,故选B。故答案为:(1)叶绿素;(2)二氧化碳;(3)线粒体;黑暗(或无光);B。12.医学上经常用硫酸亚铁糖衣片给贫血患者补铁。某兴趣小组对这种糖衣片产生了兴趣,打算对药片的糖衣所起作用等问题进行探究。【提出问题】硫酸亚铁糖衣片中糖衣的作用是什么?【查阅资料】a.亚铁离子遇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易被氧化成铁离子;b.亚铁盐溶于水时,会水解产生少量氢氧根离子而产生Fe(OH)2沉淀;c.硫酸亚铁晶体加热会失去结晶水,高温会继续分解产生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d.SO2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1)【提出猜想】药片糖衣的作用除了包装药物外,还可能是隔绝空气,防止糖衣片变质;(2)【探究一】利用废水回收铜,制备硫酸亚铁晶体并观察其在空气中的变化推断糖衣的作用。实验中硫酸亚铁溶液中没有浑浊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步骤②加入稀硫酸过量。【解答】解:(1)硫酸亚铁易被氧化,同时亚铁盐溶于水时,会水解产生少量的氢氧根离子而产生氢氧化亚铁沉淀,说明硫酸亚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故答:隔绝空气,防止糖衣片变质;(2)硫酸亚铁溶液中没有氢氧化亚铁沉淀,说明硫酸亚铁溶液中含有稀硫酸。故答:步骤②加入稀硫酸过量。13.善于奇思妙想的小强及其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温度为20℃)进行综合实验。(1)该小组想研究“密度计的工作原理”。图甲所示是密度计的简化模型,在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内放一些小铅粒使其能竖直漂浮在液体中,设玻璃管浸入液体的深度为h液,该液体密度为ρ液,密度计漂浮在水中时浸入水中的深度为h水,水的密度为ρ水,则浸入液体的深度h液=ρ水h(2)该小组想继续探究“某液体的密度和温度的关系”,设计了如图乙所示装置,长为0.6m的绝缘轻质杠杆ab悬挂在高处,可绕O点转动。杠杆a端的轻质细线悬挂一体积为1×10﹣3m3的实心合金块,浸没在烧杯内的液体中。b端轻质细线悬挂的铜柱在上下移动时能带动滑片P移动。滑片P重力和摩擦不计。①若电源电压为3V,滑动变阻器标有“100Ω1A”字样。在电路中串联一个量程为0~15mA的电流表,为保证电路安全,定值电阻R的最小阻值是200Ω。②小强在给该液体加热过程中发现,电流表示数减小,则可得出该液体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除烧杯内的液体外,装置中其他物体的热胀冷缩忽略不计,合金块始终浸没)。(3)该小组还想利用此装置继续测量该合金块的密度。已知该烧杯中液体在温度为20℃时计的密度为1.1×103kg/m3。杠杆水平平衡时,铜柱质量为2kg,点O距杠杆b端0.2m。则合金的密度是2.1×103kg/m3(g取10N/kg)。【解答】解:(1)密度计在水中和在被测液体中都是漂浮的,所以浮力相等,即F水浮=F液浮,由F浮=ρ液gV排可得:ρ水gV排水=ρ液gV排液,即:ρ水gSh水=ρ液gSh液,所以密度计浸入液体的深度:h液=ρ(2)①滑动变阻器阻值为零时,电路最大电流是:I=15mA=0.015A,所以定值电阻最小阻值:R=UI=②电流表示数变小,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的总电阻变大,则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大,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上移动,即杠杆右端向上运动,左端下沉,杠杆左端受的拉力变大,合金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处的浮力和拉力作用,所以物体受到的浮力变小,由F浮=ρ液gV排可知液体的密度变小。(3)合金块受到重力、浮力和拉力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合金块给杠杆一个力,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G合金﹣F浮)×Oa=G铜×Ob,又因为物体浸没,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由F浮=ρ液gV排和G=mg=ρgV可得,(ρgV﹣ρ液gV)×Oa=m铜g×Ob,即:(ρV﹣ρ液V)×Oa=m铜×(ab﹣Oa),代入数据可得:(ρ×1×10﹣3m3﹣1.1×103kg/m3×1×1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