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弹力(双基过关考点突破)八年级物理下册通关讲义(人教版)_第1页
第2节弹力(双基过关考点突破)八年级物理下册通关讲义(人教版)_第2页
第2节弹力(双基过关考点突破)八年级物理下册通关讲义(人教版)_第3页
第2节弹力(双基过关考点突破)八年级物理下册通关讲义(人教版)_第4页
第2节弹力(双基过关考点突破)八年级物理下册通关讲义(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节弹力双基过关知识点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1)弹性①概念: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②典型物体:橡皮筋、撑杆、直尺、弹簧等。(2)塑性①概念:有些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形质叫作塑性。②典型物体:橡皮泥、面团、铁丝等。2.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1)弹性形变:对于弹性物体(具有弹性的物体),其形变后能自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2)塑性形变: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状的形变叫塑性形变。3.弹性限度: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就是弹性限度。4.形变的普遍性:任何宏观的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只是有的比较明显,可以直接看到,有的不那么明显,用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对于微小形变可以通过转换法间接观察。如用手挤压玻璃瓶时,玻璃瓶的形变很难直接观察,我们可以给玻璃瓶装满水,瓶口插入透明的细管、密封,此时挤压瓶壁时,可以观察到细管中液面的升降来间接知道玻璃瓶发生了形变。5.弹力(1)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2)产生条件: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②物体间挤压发生弹性形变。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3)弹力的三要素:①大小:与物体的弹性强弱和形变程度有关。同一物体,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②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指向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③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在受力物体上。注:①面面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弹力,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的表面;②点面(线)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弹力,垂直于面(线);③弹簧产生的弹力沿轴线,指向弹簧伸长(收缩)的方向;④轻绳产生的弹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⑤轻杆产生的弹力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指向杆伸长(收缩)的方向。6.弹力的理解(1)有弹力必有形变;有形变不一定有弹力,只有弹性形变才会产生弹力。(2)弹力是接触力,物体不接触不会产生弹力。(3)生活中的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4)弹力是由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作用在受力物体上。基础自测:1.下列结果不是由弹力产生的是 ()A.撑竿跳高运动员跳起并跃过横杆B.手中的石块释放后自由下落C.玩具手枪用弹簧将“子弹”射出去D.“蹦极”运动员落到低处时人被绳拉起【答案】B【解析】因为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而A、C、D均是由于弹力产生的效果,而B是由于重力产生的.故选B.2.如图中,A、B两球之间一定有弹力作用的是 () 【答案】B【解析】A、物体A受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如果B对A有弹力方向水平向左,那么A受到的三力不能平衡,与A、B均处于静止状态矛盾,故A错误;B、物体A受重力和斜向上的拉力,如果B对A没有弹力,那么A受到的二力不能平衡,与A、B均处于静止状态矛盾,故B正确;C、物体B受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如果A对B有弹力,方向水平向右,那么B受到的三力不能平衡,与A、B均处于静止状态矛盾,故C错误;D、图中物体A和物体B虽然接触,但没有发生弹性形变,故物体A与物体B间没有弹力,故D错误。故选B。3.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物体没有发生形变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和物体都发生了形变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答案】【解析】地面受到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而产生了向下压地面的力,故A错误,B正确;而物体受到向上的力,是因为地面产生了形变,而产生了方向向上的弹力,故C、D错误;故选BC.4.如图所示,运动员在向下压跳板的过程中,跳板由于发生(选填“弹性”或“塑性”)形变,从而产生(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弹力。

【答案】

弹性

向上【解析】跳水运动员在向下压跳板的过程中,压跳板的力使板发生弹性形变。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动员在向下压跳板的过程中对跳板有向下的力,同时跳板对运动员有一个向上的弹力。5.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同学用同一个弹簧拉力器来比试臂力,结果两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则 所用的拉力大。

【答案】甲【解析】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所以同一个弹簧拉力器,哪一个同学使弹簧的伸长量长,哪个同学所用的拉力就大。知识点二、弹簧测力计1.力的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作测力计,常见的测力计有多种,如托盘秤、弹簧秤、握力计、拉力计、弹簧测力计等。2.探究弹簧的形变量与弹簧受到的弹力的关系(1)弹簧的形变量:即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用△x表示,,l为形变后的长度,l0为弹簧的原长。(2)实验表面: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形变量△x与弹簧的弹力F成正比。(3)公式:。k为比例常数,叫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与弹簧的弹力F和形变量△x无关。3.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2)构造:吊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3)使用①使用前a.轻轻地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卡壳,摩擦;b.观察弹簧的量程和分度值,便于读数;c.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若不在,需调零。②使用时a.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拉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一致,避免摩擦;c.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刻度板;d.记录数据要带单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需要估读。基础自测6.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有如下操作:①轻轻来回拉动两次挂钩;②把待测力加在挂钩上;③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弄清刻度盘上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④调整弹簧测力计指针位置;⑤待指针稳定后读数。上述操作,正确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①⑤C.④①②③⑤ D.③④①②⑤【答案】D【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作为测量工具,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再调节指针使其指在零刻度线上,再拉动几下挂钩,防止弹簧与外壳之间有太大的摩擦,然后才可以用来测量力的大小.解答:解: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与分度值,这样便于读数;再调整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这样能保证示数的正确性;再轻轻来回拉动两次挂钩,这样可以避免弹簧、挂钩等与外壳摩擦而影响测量;再把待测力加在挂钩上,开始测量,等指针稳定后再读数.故选D.【点评】使用弹簧测力计应遵循先观察、再调节、再测量的基本步骤,顺序不能颠倒.7.测量一个大约为6N的力时,应选用弹簧测力计的最恰当规格是()A.量程为0~10N,分度值为0.1NB.量程为0~5N,分度值为0.1NC.量程为0~15N,分度值为0.5ND.以上三个测力计都可以【答案】A【解析】选择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保证所测量的力不超出量程;由于测力计的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故还要选择分度值小的。8.如图所示,正在使用的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指在某一位置,这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N,分度值是N,弹簧测力计所指示的力F=N。

【答案】05

0.2

1.4【解析】由图知:弹簧测力计上最大刻度是5N,所以量程为0∼5N,1N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2N,即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

此时指针指在“1.4”处,所以物重为1.4N.9.学校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准备自己动手制作弹簧测力计。他们选了甲、乙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图中OA段和OB段是弹性形变。若他们要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弹簧;若制作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弹簧。

【答案】答案乙甲【解析】由题中图象可知,甲、乙两弹簧伸长相同长度时,乙受到的拉力比甲大,故乙弹簧可用来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甲、乙两弹簧在受到相同的拉力时,甲弹簧伸长的长度(发生的弹性形变)大,单位长度内测量力的精确程度高,故甲弹簧适合制作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10.小刚在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之间的关系”,请根据表格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器材:弹簧、1N的钩码若干。(2)实验过程: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在一块竖直放置的木板顶端,让弹簧能够自由地伸缩,然后用1N、2N、3N……7N的力去拉弹簧,并把每一个拉力作用下弹簧底端所对的位置做上记号,再测出弹簧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拉力/N01234567弹簧长度/cm1012141618202121.5请你帮小刚分析以上数据并回答:①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弹簧的原长是_____________。②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到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如果把这条弹簧改装成弹簧测力计,则制成后的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_____。【答案】10cm在弹簧的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05N【解析】分析

(2)①当拉力等于零时,弹簧的长度即为原长;②分析拉力的变化,及弹簧长度的变化,得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③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伸长与拉力成正比,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可判断出拉力的最大值即测力计的量程.解答

解:(1)①由表格中数据知,当拉力为0时,弹簧的长度为10cm,所以弹簧的原长为10cm;②由数据知,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越大,且拉力分别为1、2、3、4、5N时,弹簧的伸长分别为2、4、6、8、10cm,可知在弹簧的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③由数据知,当拉力大于5N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不再成正比关系,所以测力计的量程为05N.故答案为:(2)①10cm;②在弹簧的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③05N.【点评】此题是探究“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之间的关系”实验,考查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注意结论成立的条件.考点突破考点1.对弹力的理解方法:理解弹力,抓住两点(1)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2)弹力作用在与发生形变的物体直接接触的物体上。例1.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描述正确的是(

)A.手对弹簧的拉力

B.弹簧对手的拉力C.墙对弹簧的拉力

D.以上说法都正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的力,是弹簧对手的拉力,故A错误,B正确,答案为B。C、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是弹簧对墙的拉力,故C错误。D、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弹力考点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方法:分清弹簧的“长度”和“伸长量”弹簧不受拉力时的长度叫作弹簧的原长,一般用l0表示,弹簧受到拉力后的长度一般称为弹簧的长度,用l表示,则弹簧的伸长量。在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时,探究的是弹簧的伸长量和拉力的关系,一定不能错误地研究成弹簧的长度和拉力的关系。例2.小明观察发现,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由此他猜想弹簧的伸长量与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为了验证猜想,小明决定独自进行实验.(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如图1所示的一根两头带钩的弹簧、若干相同的钩码(每个钩码重力已知)、铁架台以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进行实验后小明记录数据如下表,表中数据明显错误的是第次实验.实验次数1234567拉力(钩码总重)F/NO123456弹簧伸长量△L/cmO0.400.801.701.602.002.40(2)去除错误的一组数据,在图2中画出弹簧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关系图线.(3)由图象可验证小明的猜想是(填“正确”或“错误”).

(4)小华认为实验中可以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他独自实验的过程是:用弹簧测力计挂钩勾住弹簧下端向下拉来改变力的大小,力的数值由弹簧测力计读出.你认为独自完成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好,还是用钩码更好一些?答:;理由是:.【答案】(1)刻度尺;4;(2)如图;(3)正确;(4)用钩码更好;弹簧测力计难控制,力的大小、弹簧的伸长量不易确定.【解析】分析

(1)①要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拉力的关系,因此需要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和拉力,据此确定实验器材;②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量越大.(2)图象中横坐标表示弹簧受到的拉力,纵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利用描点法画出图象.(3)根据图象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4)分析钩码的重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优缺点,得出结论.解答

解:(1)①钩码的重力已知,因此不需要测量,实验中要测量的是弹簧的伸长量,所以需要刻度尺;②分析数据发现,除第4次实验数据外,其余6次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因此第4次实验数据是错误的.(2)将表中拉力对应横坐标,弹簧伸长量对应纵坐标,图象如下:(3)由图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弹簧的伸长量与它受到拉力成正比,因此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4)实验中,如果用弹簧测力计挂钩勾住弹簧下端向下拉来改变力的大小,尽管力的数值由弹簧测力计读出,但是弹簧测力计难控制,力的大小、弹簧的伸长量难以确定,因此还是用钩码好些.故答案为:(1)刻度尺;4;(2)如图;(3)正确;(4)用钩码更好;弹簧测力计难控制,力的大小、弹簧的伸长量不易确定.【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拉力的关系,是中考中常见实验的考查,是考试的热点.考点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五步一注意”1.前两步看: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针位置;拉:来回拉动弹簧测力计,防止卡壳、摩擦。2.后三步测: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并且拉力与弹簧轴线方向应一致;读:读数时,视线与刻度板垂直,待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记:记录数据要带单位。3.注意:弹簧测力计读数时没有估读数字。例3.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使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弹簧秤必须竖直放置使用,不得倾斜B.

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任何大的力C.

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