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市轨道交通工程土建风险评估自辨自控实施方案某市轨道交通工程土建风险评估自辨自控实施方案某市轨道交通工程土建风险评估自辨自控实施方案常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土建TJ-05标风险自辨自控实施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TJ-5标项目经理部2017年7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1)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施工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项目部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做好对风险源的自我辨识及自我控制能力,减少不利事件或事故发生的概率(频率)及其损失。(2)根据施工筹划和施工进度,以及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特点,在不同时期的工程特性和特点,对风险源有清晰的辨识及相应自控。1.2、风险自辨及自控原则1.2.1风险自辨原则(1)由粗及细,由细及粗。由粗及细是指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通过多种途径对工程风险进行分解,逐渐细化,以获得对工程风险的广泛认识,从而得到工程初始风险清单。而由细及粗是指从工程初始风险清单的众多风险中,确定那些对建设工程目标实现有较大影响的工程风险,作为主要风险,即作为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对策决策的主要对象。(2)严格界定风险内涵并考虑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3)先怀疑,后排除。不要轻易否定或排除某些风险,要通过认真的分析进行确认或排除。(4)排除与确认并重。对于肯定不能排除但又不能肯定予以确认的风险按确认考虑。(5)必要时,可作实验论证。1.2.2风险自控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2)强化技术管理原则(3)预防为主原则1.3、适用范围适用于常州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TJ-5标段工程风险管理,范围主要包括:五角场站~三角场站区间、三角场站、三角场站~紫云站区间工程。1.4、编制依据(1)《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盾构掘进隧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46-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4)《地铁工程施工安全评价标准》GB50715-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5)国家、行业和江苏省、常州市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工程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6)《常州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手册监测监控管理实施细则》(常州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7)《常州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办法》(常州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8)《常州地铁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常州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9)《常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三角场站围护结构图》;(10)《常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KC2103标段三角场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11)《常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KC2103标段五角场站~三角场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12)《常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KC2103标段三角场站~紫云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补堪)》;(13)常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M2-GC-TJ-05标段《施工招标文件》。
第二章风险源自辨自控目标管理1、对工程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预控措施;2、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保护好项目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3、杜绝压力容器爆炸事故;4、规范安全质量行为,遏制“三违”行为。第三章管理组织机构3.1、施工风险管理责任人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招标文件对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本合同段工程实际情况,建立工程风险管理保证体系。成立由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总监、工程部长、安保部长组成的工程风险管理领导体系,见下所示。组长:由项目经理黄从刚担任;副组长:由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陈潮学、总工刘元、副总工李华新、安全总监陈建、副经理向智强担任;成员:安保部长:陈建、工程部长:李兵、设备部长:庞满、物资部长:叶元善综合办公室主任:李海燕。其中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安全总监为施工风险管理直接责任人,专职安全员与现场工程师负责日常的风险工程情况资料收集整理及工程风险预防方案的落实检查,各专业队增设专职风险工程巡察员。经理部风险管理小组与建设单位、咨询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工程参与各方负责人代表组成工程现场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由建设单位负责领导,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集体决策”制,在现场有专职人员开展工作。3.2、管理小组职责(1)风险自辨自控领导小组负责风险自辨自控管理工作。负责制订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建立安全风险管理台帐;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监督保证体系和安全风险监控网络。(2)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责任,积极采用先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加强和改进安全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减少风险灾害及风险损失。(3)建立健全各级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制,成立领导班子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安全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安全风险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对本项目部安全风险管理负有全面责任;其他领导、部门及人员,按照安全风险管理各自分工负有相应责任。(4)根据各个风险等级对风险采取相应的自控措施,使不利事件或事故的概率及其损失降低或不发生。第四章风险辨识风险识别可采用检查表、专家调查、工程类比、事故树和归纳等方法。根据风险的发生规律:风险因素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风险事件的发生带来损失,所以对于每个风险单元,首先根据地质情况、设计工法、结构形式等,辨识出风险单元内的可能的风险事件以及风险因素,本次风险辨识的方法主要依据工程地质条件、设计资料、分部分项工程的工法工艺,采用相似工程类比法,项目组邀请了一些相关专家对本工点相关资料进行熟悉和现场踏勘后,结合项目组人员前期进行的风险工程风险单元的划分及风险调查分析,对每个风险单元内可能的风险事件及其风险因素进行商讨,最终得出风险辨识结果。第五章风险分级标准与接收准则工程风险分级是在风险识别和估计的基础上,参照《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相关分级标准,对各类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损失等级进行判断,根据工程风险等级标准进行等级划分,并编制风险分级清单。不同等级的工程风险应当按照风险接受准则,结合工程实际提出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应当包括设计方案调整优化、工程监测实施、施工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理策略等内容。5.1自身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评价准则地下工程自身风险是指由于地下工程自身建设要求或施工活动所导致的风险,如深大基坑、大断面隧道等。自身风险发生可能性及损失评价主要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分为不可能的、罕见的、偶见的、可能的、频繁的五个等级,具体等级标准详见表5-1-1:表5-1-1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表等级12345概率描述频繁的可能的偶见的罕见不可能的区间概率p≥10%1%≤P<10%0.1%≤P<1%0.01%≤P<0.1%P<0.01%风险损失从五个方面进行考虑:人员伤亡影响、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工期影响,按风险损失的影响程度分为可忽略的、需考虑的、严重的、非常严重的、灾难性的五级。具体等级标准及赋值详见表5-1-2:表5-1-2风险损失等级表等级ABCDE风险损失影描述灾难性的非常严重的严重的需考虑的可忽略的依据风险因素概率等级和风险损失等级描述风险单元风险发生程度的等级,共分为四级,划分原则详见表5-1-3:表5-1-3风险单元风险发生程度的等级表可能性损失不可能的罕见的偶见的可能的频繁的54321可忽略的EⅣ级Ⅳ级Ⅳ级Ⅲ级Ⅲ级需考虑的DⅣ级Ⅳ级Ⅲ级Ⅲ级Ⅱ级严重CⅣ级Ⅲ级Ⅲ级Ⅱ级Ⅰ级非常严重的BⅢ级Ⅲ级Ⅱ级Ⅰ级Ⅰ级灾难性的AⅢ级Ⅱ级Ⅰ级Ⅰ级Ⅰ级在风险评估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在工程活动之先给出地下自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级和自身风险损失等级大小的准确值。通过对以往的地下工程风险案例统计分析、专家评议、专家调查、工程类比、事故树等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大小进行分析,发现地下工程自身的风险大小主要与地质条件、工程埋深、结构特征(地下结构层数、跨度、断面形式、覆土厚度、开挖方法)等风险因素有关。因此,为便于施工准备期风险评估的实际操作,本次施工准备期的风险评估参照总体设计阶段的地下工程自身风险的分级方法,并结合常州市区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和地区类似地下工程施工经验进行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对“不同施工方法中地下工程自身的风险等级表”中风险等级级别调整条件进行了修改补充。表中,明挖法可按地质条件、地下结构的层数或基坑深度作为分级参考依据;盾构法可以隧道之间的相互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作为分级参考依据(详见表5-1-4)。表5-1-4不同施工方法中地下工程自身的风险等级表风险等级施工方法工程自身风险因素级别调整说明Ⅰ级明挖法1、基坑深度≥16米,开挖范围内分部厚度≥5米粉砂性土;2、基坑深度≥16米,承压水设计降深≥10米;3、对于基坑开挖面处于⑤1、⑤2、⑧2粉砂性土层,或基坑开挖面与承压含水层顶板见隔水层厚度≤2米1、针对工程自身风险因素1条,如基坑围护结构地连墙接缝采用工字钢接头形式,基坑风险等级可以下调一级;2、针对工程自身风险因素2条,三角场站地下连续墙设计深度为37.1米,隔断承压含水层,插入⑨2粉质粘土隔水层中,且坑内布置承压水降水井作为备用井,坑外设置承压水观测井;基坑风险等级可下调一级。盾构法1、五角场站~三角场站盾构区间在侧穿常州外贸大厦桩边距隧道最小水平净距约9.58m、区间于里程SK10+294~SK10+493侧穿丽华北路高架结构外侧与桥桩最小水平净距约为2.09m、朝阳桥小学,区间上、下行线在里程约SK10+236~SK10+282、SK10+296~SK10+317下穿京沪普速、沪宁城际铁路、SK10+292.122~SK10+310.83里程侧穿常焦路泵站、章家村1~3层房屋、10KV高压电线杆、35KV高压电线杆电线杆中心线距隧道最小水平净距约0.37m,基础距隧道最小竖向净距约14.52、16.25m。2、三角场站~紫云站区间沿线分别下穿常青中心村隧道与条形基础竖向最小净距约9.9m、五家村、鼎盛包装工程有限公司、巨恒物流公司、常顺塑料有限公司、常州麦讯特精密铸造公司等建筑,下穿横塘河并近距离侧穿横方桥桥桩,于东方西路与横塘河东路交叉口下穿220KV电力顶管。此外还穿越了青山线14号~17号10KV高压电线杆、庙湾东支线2号10KV高压电线杆、35KV三水3524线26号高压铁塔及10KV政成线8号高压铁塔。3、较长范围处于非常接近状态的并行盾构隧道。1、针对工程自身风险因素1、2条,对该风险因素采取了可靠的保护措施,风险等级可以下调一级;2、针对工程自身风险因素3条,对该风险因素采取了可靠风险处置措施,且周边环境设施风险源等级较低,风险等级可以下调一级;Ⅱ级明挖法基坑深度12m~20m(含12m)的深基坑;基坑开挖深度≥10米,基坑采取钻孔桩、SMW工法桩等非地墙围护结构;1、基坑周边边环境设施风险源等级较低,风险等级可以下调一级;2、未按照规范施工,风险等级上调一级。盾构法盾构区间的联络通道——盾构始发及到达区——盾构法一般的盾构法区间对于开挖面存在粉砂性承压含水层,风险等级可上调一级;5.2环境设施风险评估准则5.2.1环境设施风险评估基本准则环境设施风险评估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接近关系,接近关系参考《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如表5-2-1所示:表5-2-1环境临近关系表接近等级施工方法下穿非常接近接近较接近不接近说明12345明挖法<0.7H0.7H-1.0H1.0H-2.0H>2.0HH为地下工程开挖深度或埋深矿山法<0.5B0.5B-1.5B1.5B-2.5B>2.5BB为矿山法隧道毛洞宽度盾构法0-0.3D0.3D-0.7D0.7D-1.0D>1.0DD为隧道的外径二是环境损失等级及环境影响等级,划分标准参考《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条文说明表7。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环境设施影响风险主要指建设活动导致周边区域的建(构)筑物发生影响和破坏,它与周边建(构)筑物等环境设施的位置关系、重要性和易损性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工程活动越是临近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源设施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越大。但在风险评估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在工程活动之先给出环境设施损失大小的准确值,因此为便于本次施工阶段风险评估实际操作,本次评估将建(构)筑物邻近度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挂钩,下穿建(构)筑物对应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级最高级,工程活动不接近环境设施风险源时对应的环境设施风险可能性等级最低。同时在风险评估确定环境设施风险等级时,再根据临近环境设施的重要性、保护要求、易损性等,适当调整风险等级;若设计或施工中已经考虑采取对环境设施进行加固等风险消除或减低措施,可视加固措施的预期有效性适当调低风险等级(详见表5-2-2)。表5-2-2环境设施风险等级划分表风险等级环境设施分类相邻位置关系说明Ⅰ级邻近重要设施非常接近1、注意分析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及穿越邻近形式;2、需考虑现场邻近设施保护要求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3、风险评估可根据施工方法适当进行等级调整Ⅱ级邻近重要设施接近Ⅲ级邻近重要设施较接近一般设施接近Ⅳ级邻近重要设施不接近一般设施较接近注:1、环境设施风险评估可根据现场临近设施的重要性、保护要求、施工方法等因素适当进行调整。2、评估适当考虑环境设施的易损性,若环境设施抗变形能力差,可适当提高风险等级;3、若设计或施工中考虑加固措施,可视加固措施的预期有效性降低风险等级。5.2.2环境设施的重要性评价方法位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影响区范围内的环境设施,参考《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相关条文说明,按其重要性可划分为两类:重要设施和一般设施。环境设施重要性分类详见表5-2-3。表5-2-3环境设施重要性分类表环境设施类别环境设施重要性类别重要设施一般设施地面和地下轨道交通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铁路既有地面建(构)筑物省市级以上的保护古建筑、高度超过15层(含)的建筑,年代久远、基础条件较差的重点保护的建筑物,重要的烟囱、水塔、油库、加油站、汽罐、高压线铁塔等15层以下的一般建筑物;一般厂房、车库等构筑物等既有地下构筑物地下道路和交通隧道、地下商业街及重要人防工程等地下人行过街通道等既有市政桥梁高架桥、立交桥的主桥等匝道桥、人行天桥等既有市政管线雨污水干管、中压以上的煤气管、直径较大的自来水管、中水管、军用光缆等,其他使用时间较长的铸铁管、承插式接口混凝土管小直径雨污水管、低压煤气管、电信、通信、电力管(沟)等既有市政道路城市主干道、快速路等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等水体(河道、湖泊)江、河、湖和海洋一般水塘和小河沟绿化、植物受保护古树其他树木5.2.3环境设施易损性评价方法本报告不仅从环境设施与工程的邻近度和重要性角度进行风险等级的初步判断,且结合地下工程围护加固设计及环境设施保护设计措施,根据环境设施的易损性指数进行环境风险等级的上调或下调。(1)建筑物易损性建筑物的易损性表示建筑物抵抗变形的能力,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弱,则易损性越大。建筑物的易损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建筑物的体型:建筑物的体型分布越简单紧凑,其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为此我们将建筑物体型定性分为以下几类:简单紧凑、未明显分成不同部分、可明显分成几部分、各部分彼此分散、平面立面很复杂。2)有无地下室:有地下室的建筑物抵抗破坏能力比无地下室抵抗破坏能力强。3)建筑物地基土的密实性: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将土分为密实、较密实、不密实三类,密实度越好,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4)建筑物的技术状况:可以根据危险房屋鉴定标准进行评价,将房屋标准分为四个等级:A级: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未发现危险点,房屋结构安全。B级:结构承载力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构件处于危险状态,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C级: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D级: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5)沉降缝的设置情况:对于小刚度建筑物来说,有无沉降缝以及沉降缝的设置情况都会影响建筑物抵抗变形的能力,特别是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变形。是否在关键位置设置沉降缝是建筑物易损性的重要判断指标,一般以下部位需设沉降缝: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差异处、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6)建筑物的高度:一般楼层越高发生功能破坏、结构破坏、倒塌的可能行就越大。7)建筑物的刚性:建筑物划分为三个等级:大刚度建筑物、中等刚度建筑物、小刚度建筑物,这是为了以后分析的方便,其实在这三类中,刚性等级越高,一般来说,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小。在隧道的相同位置,小刚度建筑物不仅受到地表不均匀沉降带来的危害,还有地表曲率、水平变形等危害,这种综合性的危害使得小刚度建筑物的风险偏大。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基础、长高比的不同,对建筑物的刚度进行的分类详见表5-2-4:表5-2-4建筑物刚度分类表结构类型长高比<2.5长高比在2.~3.0之间长高比>3.0有无桩砖混结构ACC无桩ABC有桩框架结构AAC无桩AAB有桩高层建筑AAB无桩AAA有桩A:大刚度建筑物,B:中等刚度建筑物,C:小刚度建筑物(2)管线的易损性管线的易损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管线的用途、管线是否有压力、设计允许变形量、管线的材质、管线的直径、管线接头性质以及管线的现状。一般易损性考虑如下:1)管线类型:电缆<自来水、污水<煤气<供热2)管线材质:柔性管<钢管<钢筋混凝土管<混凝土管<铸铁管3)管线大小:0-200mm<200mm-500mm<500-1000mm<1000-1500mm<1500mm+4)接头性质:柔性管<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混凝土管5)管线完好状况:完好<基本完好<一般损坏<严重损坏6)管线是否有压:高压<中压<有压<无压7)接头是否可转动:否<是8)工程与管线角度:平行<斜交<垂直9)工程与管线距离:远<近(3)周边道路的易损性道路的易损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道路的结构形式、完好状况、交通状况、有无重型车辆等,一般易损性考虑如下:1)结构形式: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2)完损状况:完好<基本完好<一般损坏<严重损坏3)交通量:少<多4)是否经常有重型车辆通过:无<有5.3风险工程风险等级划分与风险接受准则依据风险工程中工程自身等级,结合工程周边环境设施风险等级、风险单元风险等级等因素综合判定风险工程风险等级。风险工程风险等级划分为Ⅰ至Ⅳ级,Ⅰ级为最严重,Ⅳ级为最轻微,依次排序。风险工程风险等级反应整个工程的风险可接受的程度,决定不同的控制方案及应对部门。一般情况下,综合考虑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对风险工程的风险等级进行初判,然后综合考虑各风险单元等级及周边环境设施的等级及相互影响关系,结合专家意见和工程经验对风险等级进行适当的上调或下调,最终确定风险工程的风险等级。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应采用不同的风险处置原则和控制方案,各等级风险的接受准则应符合表5-3-1的规定。表5-3-1风险接受准则表等级接受准则处置对策控制方案应对部门Ⅰ级不可接受必须采取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至少应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或不愿接受的水平应编制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方案,或进行方案修正或调整等政府部门及工程建设参与各方Ⅱ级不愿接受应实施风险管理降低风险,且风险降低的所需成本不应高于风险发生的损失应实施风险防范与监测,制定风险处置措施Ⅲ级可接受宜实施风险管理,可采取风险处理措施宜加强日常管理与监测工程建设参与各方Ⅳ级可忽略可实施风险管理可开展日常审视检查第六章本标段主要风险点及重大因素编号主要风险点重大风险因素说明风险等级1基坑双侧施工便道基坑未双侧设置便道,影响机械设备的施工基坑两侧应均应设置施工便道。Ⅲ2地下连续墙(导墙砌筑、泥浆制备与处理、成槽施工、钢筋笼制作与吊装、混凝土浇筑)1、地下管线破坏、导墙变形和导墙的内墙面与地下连续墙的轴线不平行会造成建好的地下连续墙不符合设计要求,成槽偏位导致地连墙侵界。2、地下连续墙槽壁变形、槽壁坍塌。3、连续墙槽段底沉渣处理、接头选型、刷壁清基处理不当。4、吊装过程中钢筋笼出现散落,钢筋笼放不到位、吊机倾覆、物体散落造成人员伤亡事故1、在按图施工时,导墙施工阶段发生风险事故的可能性较低。2、围护结构施工最大深度约34m,施工所处地层以砂性土土为主,⑤2、⑧2粉砂层为承压含水层,承压水被地连墙隔断,在成槽时容易造成槽壁坍塌,应予以重视。3、刷壁是地连墙施工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因常州地区地下含有Ⅰ、Ⅱ承压含水层,刷壁工艺控制不当易引起地连墙渗漏水。4、钢筋笼吊装受场地条件等的限制,不按专项方案施工可能会出现钢筋笼防不到位等情况。Ⅱ3钻孔灌注桩(导沟开挖、钻机钻进、搅拌水泥土)1、桩体倾斜、弯曲、搅拌钻杆折断、桩体咬合不好,基坑开挖后渗漏水。2、桩体咬合不好,接缝开叉,墙体渗漏水。3、水泥土强度不足,围护结构的止水效果不好,基坑开挖后墙体渗漏、基坑开挖致大量泥沙涌入基坑。1、附属基坑围护结构钻孔深度为17.5m~19.7m,钻孔阶段遇到⑤1粉土层为承压含水层,易发生塌孔事故。2、围护结构施工所处地层以粘土、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夹粉土主,⑤1粉土层为承压含水层,在SMW工法施工时容易造成水泥浆液流失、桩身夹泥等,水泥土强度不足等。3、本车站周边环境简单,建构筑物离车站较远,路面下方存在部分地下管线。Ⅲ4基坑降水降水运行时,未进行巡查。当基坑周边出现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倾斜、地下管线变形过大、地面开裂塌陷等异常情况。本车站基坑抗管涌系数不满足要求,因此设计中提出了基坑降水,基坑降水采用隔断承压水加坑内降水的形式,在隔断效果不良时可能引起承压水层渗流,引起坑外周边地表的沉降。Ⅱ5基坑开挖1、土方开挖未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开挖专项方案分区域、分部位、分层次进行,土方施工时,坑内放坡和支护不符合规定引起坍塌事故引起土方机械倾覆、影响支护体系稳定;2、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支护结构变形大,降水异常、地下水位变化大、周边建筑沉降和地面塌陷;3、连续墙接头渗水漏水严重(围护墙体的深层渗漏引发突涌与侧壁流砂,即所谓的“底侧突涌”与“坑侧突涌”)、在砂层、粉砂层、砂质粉土或其他透水性较好的夹层中,止水帷幕或围护墙因开裂、空洞等。因基坑本身为深基坑,挖深16.8~18.9m,基坑开挖范围内有粉砂层的存在,且为承压含水层,在基坑开挖时要注意合理放坡,按照专项方案进行坑内降水;围护结构侵界也是经常发生的事件。Ⅱ6支撑体系1、对采用钢管支撑质量未进行进场验收,质量、规格不符合设计要求;2、水平支撑轴线、标高定位不准确准确;3、开挖土方机械碰撞支撑体系、致使支撑弯曲变形强度不足等导致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开裂而影响周边环境设施安全。钢支撑应进行进场验收,支撑体系应及时架设Ⅲ7模板、钢筋工程、混凝土浇筑、养护钢筋工程风险描述:1、起吊钢筋规格、长短不一造成物体碰撞;2、钢筋回转碰到电线引发触电伤害;3、起吊钢筋捆扎不牢模版工程风险描述:1、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规定即开始拆模;2、作业面空洞和临边防护不符合要求;3、拆模后未及时封盖预留洞口,导致人从洞口坠落;混凝土工程风险描述1、高处混凝土施工作业缺少防护、无安全带引发高处坠落;2、插入式振动器电缆线被挤压引起漏电伤人;3、泵送混凝土架子搭设不牢靠,混凝土浇注期间要对模板及支架的变形、稳定性未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查。发现异常未立即采取加固措施,导致跑模、支撑体系失稳等事故发生。4、混凝土配比问题、养护不好或养护不及时,导致内衬墙裂缝,渗漏等质量风险。5、施工接缝处理不到位,混凝土振捣不到位,导致结构渗漏水风险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均可能发生坠物伤人风险,结构施工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可能导致内衬墙裂缝、渗漏等不良后果。常州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较高,且含有承压水,防水结构混凝土外墙可能发生渗漏。Ⅲ8防水施工1、防水作业区空气不流畅引发窒息;2、使用有毒有害材料无防护用品;3、易燃易爆物施工时无防火、防爆措施,未制定紧急事故的处理措施;4、没有按设计与专项技术方案要求施工、成品保护不好导致结构渗漏水。常州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同时存在承压水,防水施工质量不满足规范要求可能会使主体结构产生渗漏,对后期运营产生影响Ⅲ9封井、土方回填1、封井处理不当,导致底板面原井位处渗水、漏水、承压水喷溢。2、土方回填土质量及密实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导致回填土雨季饱水、结构渗漏水。1、封井不当易引起渗漏水、承压水喷溢事故,严重影响后期运营;2、回填土质量及密实度达不到要求是常见通病,其带来的后果可能影响后期运营。Ⅱ10地面交通1、施工围挡外导向标识不明显,导致车辆冲入施工现场;2、施工围挡大门处车辆进出无人指挥,导致施工车辆危及社会车辆及行人;3、交通干道距离基坑近,车辆荷载及振动影响基坑稳定性;4、基坑周边堆载过大,影响基坑稳定性;5、临边防护缺失,导致人员或车辆坠落风险。基坑位于交通干道上,可能产生社会影响的交通事故Ⅱ11施工监测监测人员无上岗证书负责人无相应执业资格,无地铁工程监测工作经验;监测人员及仪器数量不满足监测工作要求可能出现监测人员无上岗证书的情况,监测数据不及时上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Ⅱ第七章风险自控措施7.1、基坑失稳类型工程风险预防及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措施7.1.1基坑纵向滑坡1、预防措施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坡度。在开挖前和开挖过程中均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降水措施,保证该层土的降水效果。暴雨来临之前所有边坡应铺设塑料膜防止暴雨冲刷,同时在坡脚设置大功率水泵抽水,防止坡脚浸水。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基坑停工较长时间,应在平台、基坑边和坡脚设置排水明沟和排水集水坑,并派专人抽水值班,必要时对基坑边坡面进行喷射素混凝土护坡。在进度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少开工作面的形式,避免暴露太多的基坑开挖工作面。坡顶严禁堆积荷载,坡顶绝不允许设置便道。紧贴基坑四周临边应预先设置砖砌或混凝土挡水墙,散水坡四周设排水沟,防止积水向基坑内渗泻。2、抢险措施(1)一旦发生险情立即组织现场人员疏散,同时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单位或住宅内的人员进行疏散。(2)通知相关管线单位,根据影响程度进行管线监护和搬迁、改接处置。(3)会同交警部门对影响到的周边道路进行调整和交通疏解。(4)如果纵向滑坡后基坑没有坍塌:在具备条件和不危及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增补、加强支撑,并对坡脚处进行土方回填;如果不能补强支撑,则立即组织对坡脚处进行回填土方或砂。(5)如果纵向滑坡后基坑发生坍塌:立即组织对基坑塌方进行回填土方或砂。(6)进行坡顶卸载。(7)尽量减少动载。(8)杜绝任何流入基坑边坡内的水源。7.1.2、支撑失稳1、预防措施钢支撑失稳前有拱起侧弯或下沉的先兆,发现情况要迅速采取加固或者补撑措施,在基坑开挖期间要加强对支撑的观察。每班要有专人巡察。对监测报表中的数据要进行认真的的、分析,譬如:支撑轴力和围护结构位移变化值。对支撑材料要严格把关,杜绝使用有缺陷的不合格支撑材料。支撑施工要严格按要求架设、施加、复加预应力等。对安装轴力传感器的支撑,要有特殊措施进行保护。要根据立柱桩上格构柱的沉降情况,及时调整支撑,防止支撑因立柱桩上格构柱的沉降或上抬而造成偏心,影响支撑受力。2、抢险措施一旦发生险情现场人员疏散,同时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单位或住宅内的人员进行疏散。通知相关管线单位,根据影响程度进行管线监护和搬迁、改接处置。会同交警部门对影响到的周边道路进行调整和交通疏解。(4)如果发生钢支撑失稳,基坑未坍塌:在失稳的钢支撑旁加设钢支撑,并施加预应力。同时对周围支撑复查,查找是否有支撑松弛,如果发现有支撑松弛,应立即采取复加预应力加固措施。如果支撑松弛而未发生支撑失稳,则应立即查找周边超载、围护结构背土是否流失、支撑材质等原因,防止失稳现象扩散。(5)如由于支撑失稳已经引起基坑坍塌:立即对基坑坍塌处回填土方或黄砂,并清理基坑周边的超载,如果围护结构背土发生土体流失要立即填充砂或混凝土,同时对周围支撑复查,查找是否有支撑松弛,如果发现有支撑松弛,应立即复加预应力,防止失稳现象扩大。7.1.3、坑底隆起1、预防措施(1)基坑开挖过程中加强基坑底隆起监测。(2)地基加固、井点降水等措施严格要求施工、并有书面记录资料。(3)基坑周边防止超堆、超载。(4)围护结构插入比要符合设计要求。(5)开挖前对围护结构质量验收、观察,对可能会发生渗漏的部位作必要的先期技术处理。(6)施工前针对工程水文地质情况,科学计算承压水降低标准,合理布设井点,按照专项方案施工。(7)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对承压水的水位进行仔细、认真的观测、记录和控制。(8)为防止井点坏损,布设一定数量的承压水预备井点。2、抢险措施(1)疏散险情现场人员,同时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单位或住宅内的人员进行疏散。(2)通知相关管线单位,根据影响程度进行管线监护和搬迁、改接处置。(3)会同公安交警部门对影响到的周边道路进行封闭,并调整事故路段内的交通。(4)一旦发生坑底隆起迹象,应立即停止开挖,并应立即假设基坑外沉降监测点。(5)对小型基坑如出入口、风井等,可及时采用回填土方、灌水的方法,对大型基坑则应立即回填土,直至基坑外沉降趋势收敛方可停止回填。(6)如果采用回灌水的方法,马上与消防部门联系,从附近消防栓中取水回灌,另外由于回灌水用水量较大,如消防栓水量不够,同时与自来水公司联系,从附近供水管道中取水。(7)加强对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倾斜观察。(8)在采取降水措施的同时,寻找涌水源,对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9)对用SMW工法和搅拌桩作围护的基坑,一定要对注浆压力有严格控制,防止压力过大破坏围护结构。7.1.4、基坑围护结构流砂1、预防措施(1)严格控制地下连续墙、SMW工法桩的垂直度,避免开叉。(2)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增加刷壁次数,保证刷壁效果。(3)混凝土浇注时必须连续,避免出现堵管、导管拔空等现象,及时清除绕管混凝土。(4)对地下连续墙进行墙趾注浆,防止出现不均匀沉降。(5)严格控制SMW工法桩水泥掺量,选取合适的水灰比,同时需连续进行施工,防止出现冷缝。(6)地下墙施工中发生的质量问题都详细记录,在基坑开挖前和开挖过程中采取专项措施进行处理。(7)基坑开挖中,随挖随撑,防止围护结构出现大的变形,造成地墙接缝渗漏。(8)根据管线及周边地面状况,在管线与基坑之间或管线(箱涵)底部基础,采取水泥土搅拌桩及注浆加固等形式隔断或减轻施工对其的影响。(9)加强施工监测,实施动态信息化施工管理。(10)基坑开挖期间,24小时值班,及时对地墙质量和渗漏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抢险措施(1)险情现场人员疏散,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单位或住宅内的人员进行疏散。(2)通知相关管线单位,根据影响程度进行管线监护和处置。(3)会同交警部门对影响到的周边道路进行调整和交通疏解。(4)查清漏点后,先用棉被封堵,用基坑土方回填覆压,在基坑漏点附近增设临时支撑和复加轴力。(5)在围护结构漏点外侧打孔,压注聚氨脂溶液进行封堵。当漏点被彻底封堵、不再涌砂后,再压注双液注浆,对地基进行加固。(6)当漏砂严重,封堵无效有可能导致周围环境破坏时,用土方、砂或水泥等材料回填基坑。对周围建筑物、管线和道路进行监控,当变形较大时,采取双液跟踪注浆措施,调整变形速率,对流失的土体填充。7.2、冷冻法施工工程风险预防及突发事故应急措施7.2.1、冷冻管内涌泥涌砂1、预防措施(1)根据施工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钻探方法。(2)孔口管安装后,应逐一进行检查,必须确保孔口管安装的密封、牢靠。(3)对地层进行预注浆。地层预注浆孔填充必须密实,开孔前打设必要的探测孔。2、抢险措施(1)在孔口装置脱落时,立即在冻结管上加焊挡环,用夯管锤或钻孔机头将孔口管顶紧,然后通过孔口管旁边进行水泥—水玻璃注浆封堵,并用膨胀螺栓将孔口管固定在隧道管片上。(2)在钻孔孔口管上的预留注浆孔,间隔式注浆。以单液浆为主,最后用双液浆封堵。7.2.2、冷冻孔温度回升1、预防措施(1)预配二路供电电源。(2)预留备用冷冻及相关配件。(3)安装各类计量检测仪表,并预留备件。(4)做好隧道通风,特别对制冷系统区域的通风。(5)盐水正常循环前应进行管路试压渗漏检测。(6)制定和实施检查和监理旁站、监督体制,做好记录和巡查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冻结管的试压工作。(7)在隧道管片内侧铺设冷冻保温层,确保冻土帷幕不存在强度薄弱环节。(8)做好前期各类地下障碍物和地上建筑物调查,避免冷冻区域附近存在高热源释放物体。2、抢险措施及时启用备用电源和冷冻机及其配件,及时检查和更换各类检测仪表和损坏部件。必要时在适当位置进行冻结管补设。7.2.3、旁通道开挖面渗漏或局部坍塌1、预防措施(1)预配二路供电电源。(2)预留备用冷冻机及相关配件,并使冷冻机处于待机状态。一旦发生意外,立即切换,使备用冷冻机立即进入工作状态。(3)冷冻管布置位置和深度必须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执行。(4)在开挖过程中,必须保证冷冻机正常工作,确保维持冻结的有效进行。(5)冷冻范围必须经过严格计算,并得以有效贯彻。(6)及时检测测量导向设备,并定时进行复核。(7)严格控制开挖歩距,及时做好支撑体系。(8)配置应急门。应急门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满足最不利工况条件下的施工要求。应急门在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气密试验,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施工。(9)开挖工作面附近备足充分的抢修物资(如聚氨酯、砂、水泥、棉花胎等)。2、抢险措施(1)加大冷冻力度和范围,可采取铝合金瓶装液氮进行强制冻结,并计算补充支撑。立即用双快水泥、木板堆砌封堵漏水点,迅速在漏水点周围堆积起5至10层水泥袋,用木板加固水泥堆。危险时,停止施工,撤离施工人员,并关闭应急门,用聚氨酯、砂、水泥或气压等进行回填。(2)继续冻结并加强监测,待冻土帷幕扩展及强度达到预计要求时,放掉压缩空气,确认冻土帷幕稳定后才打开应急门继续掘进。8、起重伤害:7.2.4、冷冻施工过程中地面隆起1、预防措施(1)合理布设冻涨应力释放孔。(2)预先做好地面加固等措施。(3)合理控制冷冻范围。(4)加强各类施工检测及动态施工信息控制。2、抢险措施(1)根据企管科及时补充应力释放孔。(2)将积极冷冻调整为维持冷冻,待地面隆起情况稳定再继续积极冷冻。7.2.5、冷冻施工结束后地面出现沉降1、预防措施(1)加强施工监测工作。(2)预先做好地面预加固等措施。(3)根据融沉时间特性,采取正确合理的融沉补偿注浆措施。(4)补充充足合理的注浆量。2、抢险措施(1)加强隧道及旁通道范围内的注浆量,调整注浆深度,并结合监测数据信息情况采取地面跟踪注浆等措施。(2)对地面影响涉及建筑物的基础采取补加固措施。7.3、盾构法隧道特殊段推进施工风险预防及突发事故应急措施7.3.1、建筑物(房屋等)、构筑物(设施等)变形过大1、预防措施(1)施工前先对邻近周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调查,并根据需要采取必须的建筑结构物加固措施。(2)严格控制压力平衡及推进速度、避免波动范围过大。(3)施工时保持盾构机进出土顺畅。(4)正确确定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及时、同步地进行注浆。(5)注浆应均匀,根据推进速度的快慢适当地调整注浆的速率,尽量做到与推进速率相符。(6)采取措施,提高搅拌浆的质量,保证压力注浆液的强度。(7)推进时,经常地压注盾尾密封油脂,保证盾尾钢丝刷具有密封功能。(8)根据建筑及周边地面状况,合理的布置地面注浆管,及时进行地面跟踪注浆。(9)加强施工监测,实施动态信息化施工管理。2、抢险措施(1)变形可控状态1)对建筑物经行必要的预先结构加固、地基加固。2)根据地面监测情况,及时调整盾构施工参数,如推进速度,平衡压力,出土量等。3)根据建筑物及周边地面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注浆量、注浆部位,对于沉降大的部位可采用补压浆的措施。4)损坏的盾尾及时更换,或在盾尾内垫海绵,对盾尾经行堵漏、修补盾壳。5)布置地面注浆管,及时进行地面跟踪注浆。6)从管片上进行壁后注浆,减少盾尾漏浆。7)加强监测频率和监测要求,成立施工企业现场施工指挥小组,进行现场施工管理。(2)变形达非可控状态1)盾构停止推进。同时根据地面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注浆量、注浆部位。对于沉降大的部位进一步加大采用补压浆的措施,减缓或制止地层的进一步变形。2)紧急组织所有应急救援人员到位,根据指令快速调集足够的应急物资到场。3)紧急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紧急联系所有相关部门(社区街道、道路、管线、公安、燃气、供电、供水等),并及时撤离建筑物内人员及贵重物品,疏散周围人员。4)协助相关部门建立安全隔离区,并参与警戒和巡逻工作。5)配合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抢险队伍进行抢险工作。7.3.2、管线变形过大1、预防措施(1)施工前对重要管线进行悬吊等方式加以保护。(2)严格控制压力平衡及推进速度,避免波动范围过大。(3)施工时采取掘进土体改良,确保土体和易性和流动性等,保持掘进出土顺畅。(4)正确确定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及时、同步地进行注浆。(5)注浆应均匀,根据推进速度的快慢适当地调整注浆的速率,尽量做到与推进的速率相符。(6)采取措施,提高搅拌浆的质量,保证注浆液的加固强度。(7)推进时,经常地压注盾尾密封油脂,保证盾尾钢丝刷具有可靠的密封功能。(8)根据管线及周边地面状况,在管线与隧道之间或管线(箱涵)底部基础,采取钢板桩及注浆加固等形式隔断或减小盾构掘进施工对其的影响。(9)加强施工监测,实施动态信息化施工管理。2、抢险措施(1)变形可控状态1)开挖并暴露管线,并对其经行悬吊等方式加以保护。2)根据地面监测情况,及时调整盾构施工参数,如推进速度,平衡压力,出土量等。3)根据建筑物及周边地面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注浆量、注浆部位,对于沉降大的部位可采用补压浆的措施。4)损坏的盾尾及时更换,或在盾尾内垫海绵,对盾尾经行堵漏、修补盾壳。5)根据管线及周边地面状况,在管线与隧道之间或管线(箱涵)底部基础,采取钢板桩及注浆加固等形式隔断或减小盾构掘进施工对其的影响。6)从管片上进行壁后注浆,减少盾尾漏浆。7)联系管线部门,并配合管线部门对局部已产生变形,但还不影响周边环境的管线进行加固。8)加强施工监测,实施动态信息化施工管理。成立施工企业现场施工指挥小组,进行现场施工管理。(2)变形达非可控制状态1)盾构停止推进。同时根据地面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注浆量、注浆部位。对于沉降大的部位进一步加大采用补压浆的措施,减缓或制止地层的进一步变形。2)紧急组织所有应急救援人员到位,根据指令快速调集足够的应急物资到场。3)紧急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紧急联系所有相关部门(社区街道、道路、管线、公安、燃气、供电、供水等),并及时撤离建筑物内人员及贵重物品,疏散周围人员。4)管线内渗漏物对周边环境有害的如:油类、化学品,应协助相关部门及时建立安全隔离区,并参与警戒和巡逻工作。5)在专业部门的指导下,配合相关专业部门进行抢救工作。7.3.3、盾构穿越江河(海)防汛堤(墙)引起变形、开裂1、预防措施(1)施工准备1)、施工前先对大堤(防汛墙)进行预加固,巩固大堤(防汛墙)的基础,在大堤(防汛墙)一侧上布置地面注浆管。2)、编制详细的专项施工方案,并邀请我集团内外专家进行评审,且经监理、业主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3)、做好监测初始值测定,穿越前50环作为模拟段,认真分析掘进数据,作为穿越段掘进参数调整的依据。确保在穿越过程中盾构各施工参数为最优参数。4)、对盾构、门吊等设备做彻底检查,确保穿越段机况良好。5)、做好砂、水泥、粉煤灰及管片、螺栓、止水条等原材料的储备,做好渣土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和准备,以及渣土坑的清理,确保盾构能够连续、平稳的穿越建筑物,避免在建筑物下停机。(2)盾构穿越建(构)筑物过程控制措施1)、穿越过程加强对土压、注浆等参数的控制。①严格控制盾构正面土压力土仓中心土压力值根据埋深及土层情况分段计算设定,保持盾构前方隆起1~3mm,压力波动控制在±0.01Mpa,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地表监测结果,结合模拟段施工时总结的最佳参数来确定盾构穿越建筑的土压值。安装在土仓内的土压传感器可以适时将刀盘前部的土压值显示在控制室屏幕上,盾构主司机根据地面监测信息的反馈及时更改、设定土压力。施工中土压力与出土量紧密联系,及时总结最合理的土压力及出土量,减小对土体的扰动,使土体位移量最小。②推进速度控制盾构推进通过对土压传感器的数据来控制千斤顶的推进速度,推进速度控制在2~4cm/min,并保持推进速度、刀盘转速、出土速度和注浆速度相匹配;在推进过程中保持稳定,每日推进4环左右。③出土量控制出土量与土压力值一样,也是影响地面沉降的重要因素。盾构机的开挖断面为32.17㎡,每环的理论出土量为32.17×1.2×1=38.604m3,在盾构机穿建筑物时,将出土量控制在理论出值的98%,即38.604×98%=37.83m3左右,保证盾构切口上方土体能有微量的隆起(不超过3mm),以便抵消一部分土体的后期沉降量,从而使沉降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④同步注浆盾尾通过后管片外围和土体之间存在空隙,施工中采用同步注浆来充填这一部分空隙。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同步注浆量和浆液质量,严格控制浆液配比,使浆液和易性好,泌水性小,为减小浆液的固结收缩,试验室定期取样,进行配合比的优化。同步注浆浆液选用可硬性浆液,采取配合比见下表。特殊段浆液配合比表特殊段浆液配合比表水泥(kg)粉煤灰(kg)膨润土(kg)砂(kg)水(kg)13432669862433依照我集团在杭州地铁的施工经验,同步注浆量一般控制在建(构)筑物空隙的200%以上,即每环同步注浆量约为5m3。注浆压力控制在0.3MPa左右。浆液稠度控制9~11。实际施工中浆液的用量及注浆压力结合前一阶段施工的用量以及监测报表进行合理选择,合理选择注浆孔位(一般为隧道底部两侧,减少注浆时瞬间压力对地层的抬升),同步注浆尽可能保证匀速、匀均、连续的压注,防止推进尚未结束而注浆停止的情况发生。⑤严格控制盾构纠偏量盾构进行平面或高程纠偏的过程中,必然会增加建(构)筑物空隙,造成一定程度的超挖。因此在盾构机进入建(构)筑物影响范围之前,将盾构机调整到良好的姿态,并且保持这种良好姿态穿越建(构)筑物。在盾构穿越的过程中尽可能匀速推进,最快不大于3cm/min;盾构姿态变化不可过大、过频,控制每环纠偏量不大于10mm(高程、平面),控制盾构变坡不大于1‰,以减少盾构施工对地层的扰动影响。⑥管片拼装在盾构处于拼装状态下时,千斤顶的收缩会引起盾构机的微量后退,因此在盾构推进结束之后不要立即拼装,等待几分钟之后,待周围土体与盾构机固结在一起后再进行千斤顶的回缩,回缩的千斤顶数量尽可能少,满足管片拼装要求即可。在管片拼装过程中,安排最熟练的拼装工进行拼装,减少拼装的时间,缩短盾构停顿的时间;拼装过程中发现前方土压力下降,可以采用螺旋机反转的手段,将螺旋机内的土体反填到盾构机的前方,起到维持土压力的作用。拼装结束后,尽可能快地恢复推进。⑦改良土体为保证渣土的流塑性,可以利用加泥孔向前方土体加膨润土或泡沫剂来改良土体,增加土体的流塑性。其一:使盾构机前方土压计反映的土压数值更加准确;其二:确保螺旋输送机出土顺畅,减少盾构对前方土体的挤压;其三:及时充填刀盘旋转之后形成的空隙。2)、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期间,必须加强盾构油脂的注入,确保盾尾的密封性。3)、加强穿越期间设备的维修保养,避免长时间停机,防止螺旋输送机涌砂、盾尾和铰接部位漏砂等,造成地层损失而引建(构)筑物沉降。4)、建立完善的监控量测系统,并且加强监测:对建(构)筑物布点加密监测;建立监测数据反馈制度三级应急管理制度,及时反馈数据、调整施工参数。5)、紧跟二次注浆:根据监测结果,对脱出盾尾5环后的管片背部进行二次注浆,使沉降及早稳定。6)、盾构穿越建(构)筑物后控制措施由于同步注浆的浆液时,有可能会沿土层裂隙渗透而依旧存在一定间隙,且浆液的收缩变形也引起地面变形及土体侧向位移,受扰动土体重新固结产生地面沉降。根据实际情况(监测结果)需要,在管片脱出盾尾5环后,可采取对管片后的建(构)筑空隙进行二次注浆的方法来填充,浆液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压力0.3Mpa左右;对地面建(构)筑基础进行补充注浆对基础进行加固,二次注浆根据地面监测情况随时调整,从而使地层变形量减至最小,二次注浆加固范围为环向2m范围,加固后强度大于0.4Mpa,对应隧道长度为建(构)筑物前后各20环米区域。7)、做好应急预案、应急物质储备及应急响应①、由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组成应急领导小组。②、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程序;③、备齐足够的应急材料、设备、人员,建立畅通的通讯系统。④、制定切实的应急预案措施,包括沉降过大进行建(构)筑物基底插管注浆加固等措施。超过报警值时及时启动预案。2、抢险措施(1)变形可控状态1)根据监测数据及大堤(防汛墙)的变形情况,进一步对大堤(防汛墙)进行注浆加固,巩固大堤(防汛墙)的基础,开启地面注浆管,进行地面跟踪注浆。2)根据大堤(防汛墙)变形监测情况及时调整盾构施工参数,如推进速度,平衡压力,出土量等;及时调整隧道注浆量、注浆部位,对于沉降大的部位可采取进一步加强补压浆的措施。3)损坏的盾尾及时更换,或在盾尾内垫海绵,及时对盾尾进行堵漏、修补。4)从管片上进行壁后注浆,减少盾尾漏浆。5)联系水务、防汛部门,并主动配合水务、防汛部门对局部已产生变形,但还不影响防汛功能的大堤(防汛墙)进行修补。6)若变形状态的可控性还不能确定,且又时缝防汛季节的,可堆筑防汛袋或在大堤(防汛墙)内打板桩等构筑临时加固防汛堤(墙),以防不测。7)加强监测频率和监测要求,成立施工企业现场施工指挥小组,进行现场救援抢险管理。(2)变形达非可控状态1)盾构停止推进。同时根据大堤(防汛墙)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注浆量、注浆部位,对于沉降的大部位进一步加大采用补压浆的措施,减缓或制止地层和大堤(防汛墙)的进一步变形。2)紧急组织所有应急抢险人员到位,快速调集足够必须的应急物资到场。3)紧急向上级部门汇报,紧急联系所有相关部门(社区街道、道路、防汛、防洪、公安、燃气、供电、供水、航运、水务等),并及时撤离、疏散附近人员、转移贵重物品。4)协助相关部门及时建立安全隔离区,并参与警戒和巡逻工作。5)在专业部门的指导下,配合相关专业部门进行抢救工作。7.3.4、盾构机始发突发风险事故1、预防措施(1)对端头地层进行加固。采用∅850三轴搅拌桩加固,搅拌桩与围护间400mm空隙采用∅800三重管旋喷桩加固。加固一区的水泥掺量为7%,加固二区的水泥掺量为20%,采用P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加固一区的强度不低于原状土的强度,加固二区土体加固强度指标:无侧限抗压强度qu≥0.8MPa,渗透系数≤1×10cm/s,同时确保加固土体的均匀性,密封性和自立性。旋喷桩加固强度指标同搅拌桩。加固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搅拌桩、旋喷桩的下沉速度、提升速度、搅拌和旋转速度、注浆压力、注浆流量、垂直度、水灰比等施工参数,确保加固质量。(2)在端头地层加固施工完毕之后,对加固区域进行垂直取芯以及在洞门处均匀布置数个水平探孔,提前进行加固效果检测。如有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加固,确保盾构进、出洞的安全。(3)做好洞口防水密封。盾构始发时,预先安装洞门圈预埋钢环,帘布橡胶板以及折叶式压板等洞门密封装置并确保其能有效使用。(4)盾构始发出现帘布橡胶板及折叶式压板洞门密封装置渗漏水时,通过盾构机中体超前注浆孔往盾壳与土体之间建筑空隙注入聚氨酯进行止水堵漏。(5)盾构始发时,在刀盘推出隧道后立即将洞门密封的折叶式压板用钢丝绳牢固地捆绑在盾壳上,在刀盘推出洞门前一环开始采用快硬性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对盾尾空隙进行回填;(6)加强盾构在始发段的掘进控制。控制好盾构姿态,避免盾构进、出洞时盾构机进行纠偏导致盾构机壳体与橡胶帘布密封出现孔隙;在保证出碴量正常、同步注浆回填密实的前提下,尽量快速完成盾构的出始发(7)施工前制定详尽应急预案,提前做好资源储备。2、抢险措施(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施工现场的抢险救援小组成员必须接受统一指挥,投入抢险救援工作。(2)应立即组织隔离、疏导交通和保护现场。组织人员从安全通道向安全出口方向迅速疏散、撤离。遇到人员受伤,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并派人去路口接应。“120”未到之前应及时对伤员进行临时救治:对轻伤人员及时进行创面清洗、包扎后送就近医院治疗;伤较重的,应用敷料或清洁床单、被单、衣服等包扎创面,尽快送往医院。(3)应立即通知相关单位(如管线单位等)的人员到场监护,抢险中应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控,有可能造成破坏时,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并与应急救援物资供应单位联络,保证物资供应渠道畅通、运输畅通。(4)应负责做好前来指挥抢险的各级领导及专家的接待工作,安排好办公、生活、车辆等后勤保障工作。及时提供所需的技术资料,做好联络确,保信息传递及时、正确。(5)应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迅速查明现场的实际情况(如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部位、原因、过程、已采取的措施及可能发展的趋势及导致的后果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运用拍照、录像等手段获得资料,为现场抢险、事故调查和分析提供相关资料。(6)应根据现场提供的各种资料,通过简短的会议决定应采取果断的应急措施(如回填土、黄砂,临时维护、支护、注浆加固等)。(7)有可能危及周围居民的安全时,应立即通知政府组织及当地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有序的撤离。(8)应有专人负责事故现场设立警戒线,对现场通道进行封锁,疏散围观人员,劝说无关人员不要进入事故现场,做好新闻媒体接待,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周边居民发布安民告示,做好社区群众的安抚工作。7.3.5、盾构机到达突发风险事故1.、预防措施(1)对端头地层进行加固。采用∅850三轴搅拌桩加固,搅拌桩与围护间400mm空隙采用∅800三重管旋喷桩加固。加固一区的水泥掺量为7%,加固二区的水泥掺量为20%,采用P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加固一区的强度不低于原状土的强度,加固二区土体加固强度指标:无侧限抗压强度qu≥0.8MPa,渗透系数≤1×10cm/s,同时确保加固土体的均匀性,密封性和自立性。旋喷桩加固强度指标同搅拌桩。加固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搅拌桩、旋喷桩的下沉速度、提升速度、搅拌和旋转速度、注浆压力、注浆流量、垂直度、水灰比等施工参数,确保加固质量。(2)在端头地层加固施工完毕之后,对加固区域进行垂直取芯以及在洞门处均匀布置数个水平探孔,提前进行加固效果检测。如有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加固,确保盾构进、出洞的安全。(3)做好洞口防水密封。盾构始发时,预先安装洞门圈预埋钢环,帘布橡胶板以及折叶式压板等洞门密封装置并确保其能有效使用。(4)盾构进洞时,在进洞前从刀盘的开口向盾构土仓内填塞土坯(基本充填满土仓),可使盾构机在切入掌子面时就可建立一定的土压,防止进洞时掌子面发生大面积坍塌。进洞段应根据洞门圈深度、盾构机尺寸等正确计算出盾构开始旋转刀盘以及开始同步注浆的里程,并通过同步注浆将洞门圈回填密实。(5)盾构进洞时,在刀盘推出隧道后立即将洞门密封的折叶式压板用钢丝绳牢固地捆绑在盾壳上,在刀盘推进洞门前一环开始采用快硬性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对盾尾空隙进行回填;(6)对近洞口的10环管片采用[14槽钢通过管片吊装孔进行拉紧,确保在盾构反推力较小的情况下,管片环间的缝隙不至于加大,避免管片间因密封失效而发生渗漏;(7)加强盾构在进洞段的掘进控制。控制好盾构姿态,避免盾构进、出洞时盾构机进行纠偏导致盾构机壳体与橡胶帘布密封出现孔隙;在保证出碴量正常、同步注浆回填密实的前提下,尽量快速完成盾构的出洞与进洞。(8)施工前制定详尽应急预案,提前做好资源储备。2、抢险措施(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施工现场的抢险救援小组成员必须接受统一指挥,投入抢险救援工作。(2)应立即组织隔离、疏导交通和保护现场。组织人员从安全通道向安全出口方向迅速疏散、撤离。遇到人员受伤,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并派人去路口接应。“120”未到之前应及时对伤员进行临时救治:对轻伤人员及时进行创面清洗、包扎后送就近医院治疗;伤较重的,应用敷料或清洁床单、被单、衣服等包扎创面,尽快送往医院。(3)应立即通知相关单位(如管线单位等)的人员到场监护,抢险中应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控,有可能造成破坏时,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并与应急救援物资供应单位联络,保证物资供应渠道畅通、运输畅通。(4)应负责做好前来指挥抢险的各级领导及专家的接待工作,安排好办公、生活、车辆等后勤保障工作。及时提供所需的技术资料,做好联络确,保信息传递及时、正确。(5)应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迅速查明现场的实际情况(如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部位、原因、过程、已采取的措施及可能发展的趋势及导致的后果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运用拍照、录像等手段获得资料,为现场抢险、事故调查和分析提供相关资料。(6)应根据现场提供的各种资料,通过简短的会议决定应采取果断的应急措施(如回填土、黄砂,临时维护、支护、注浆加固等)。(7)有可能危及周围居民的安全时,应立即通知政府组织及当地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有序的撤离。(8)应有专人负责事故现场设立警戒线,对现场通道进行封锁,疏散围观人员,劝说无关人员不要进入事故现场,做好新闻媒体接待,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周边居民发布安民告示,做好社区群众的安抚工作。7.3.6、盾构隧道进水风险事故1.、预防措施(1)加强对周边地下承压水、暗浜等地质勘探资料等采取相关加固技术手段。(2)临近江河边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防管涌措施。(3)对灾害性天气情况如:暴雨、强降水,引发后果作出应急判断。2、抢险措施(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施工现场的抢险救援小组成员必须接受统一指挥,投入抢险救援工作。(2)应立即组织隔离、疏导交通和保护现场。组织人员从区间、车站端头井的安全通道向安全出口方向迅速疏散、撤离。遇到人员受伤,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并派人去路口接应。“120”未到之前应及时对伤员进行临时救治:对轻伤人员及时进行创面清洗、包扎后送就近医院治疗;伤较重的,应用敷料或清洁床单、被单、衣服等包扎创面,尽快送往医院。(3)应立即通知相关单位(如管线单位等)的人员到场监护,抢险中应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控,有可能造成破坏时,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并与应急救援物资供应单位联络,保证物资供应渠道畅通、运输畅通。(4)应负责做好前来指挥抢险的各级领导及专家的接待工作,安排好办公、生活、车辆等后勤保障工作。及时提供所需的技术资料,做好联络确,保信息传递畅通。(5)应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迅速查明现场的实际情况(如隧道进水的发生时间、地点、部位、原因、过程、已采取的措施及可能发展的趋势及导致的后果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运用拍照、录像等手段获得资料,为现场抢险、事故调查和分析提供相关资料。(6)应根据现场提供的各种资料,通过简短的会议决定应采取果断的应急措施(如临时抽水、排水、封堵、注浆等)。(7)有可能危及周围居民的安全时,应立即通知政府组织及当地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安全有序的撤离。第八章风险事故预案及险情逃生8.1突发火灾事故1、预防措施(1)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坚持“动火证”制度。(2)加强监督检查和违章处罚力度,加强火灾隐患整改力度和消项验证。(3)加强动火作业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培训。(4)加强动火作业操作规程教育。(5)禁火区域设置醒目标识。(6)做好动火区域环境选择,清除易燃、易爆物品。(7)按照规定设置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8)设置合格的危险品存放点并将危险品入点存放。(9)按要求做好避雷接地等装置并加强检查。(10)购置合格发生明火的器材、设备,使用合格电器产品并做好进场验收。2、抢险措施(1)一旦发生突发火灾或相关的灾害性事故,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必须在第一时间报“119”火警;15min内向现场建设单位负责人和项目公司报告;施工现场负责人然后按事故性质、损失大小、人员伤亡等情况,以最快方式逐级上报。(2)火灾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施工现场的抢险救援小组成员必须接受统一指挥,投入抢险救援工作。(3)应立即组织隔离、疏导交通和保护现场。组织人员从安全通道向安全出口方向迅速疏散、撤离。人员撤离火场时,应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并尽量保持弯腰、匍匐等低姿势迅速离开。遇到人员受伤,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并派人去路口接应。“120”未到之前应及时对伤员进行临时救治:对轻度烧伤人员及时进行创面清洗、包扎后送就近医院治疗;烧伤较重的,应用敷料或清洁床单、被单、衣服等包扎创面,尽快送往长海医院、瑞金医院或华山医院等专长医院救治。(4)应立即通知相关单位(如管线单位等)的人员到场监护,抢险中应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控,有可能造成危及时,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并与应急救援物资供应单位联络,保证物资供应渠道畅通、运输畅通。(5)应负责做好前来指挥抢险的各级领导及专家的接待工作,安排好办公、生活、车辆等后勤保障工作。及时提供所需的技术资料,做好联络确,保信息传递畅通。(6)应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迅速查明现场的实际情况(如火灾的发生时间、地点、部位、原因、火场危险物质、过程、已采取的措施及可能发展的趋势及导致的后果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运用拍照、录像等手段获得资料,为现场抢险、事故调查和分析提供相关资料。(7)应根据现场提供的各种资料,通过简短的会议决定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如灭火、防毒、窒息等)。(8)有可能危及周围居民的安全时,应立即通知政府组织及当地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有序的撤离。(9)应有专人负责事故现场设立警戒线,对火灾现场通道进行封锁,疏散围观人员,劝说无关人员不要进入火灾现场,做好新闻媒体接待,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周边居民发布安民告示,做好社区群众的安抚工作。(10)灭火方法:发生电气火灾,应立即切断起火部位的电源(由电工控制电源或根据灭火抢险需要临时敷设电气线路),使用干粉、气体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如有人员触电,应用绝缘棒使伤员尽快脱离电源。救援人员切不可直接接触伤员,防止自身触电而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发生气体(乙炔气、液化气、煤气等)火灾,应立即关闭切断电源,使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用喷淋水对着火点附近的气瓶及易燃易爆物品进行降温保护,并尽快将气瓶级易燃易爆物品抢运到安全地点。发生液体(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油漆及容积聚氨酯等)火灾,使用砂土、麻袋、干粉及二氧化碳灭火器等灭火,用喷淋水对着着火点附近物品进行降温保护,并尽快将可燃物抢运到安全地点。发生一般固体物质火灾,使用水。泡沫、麻袋、干粉及二氧化碳灭火器等灭火,用喷淋水对着火点附近物品进行降温保护,并尽快将可燃物品抢运到安全地点。衣服着火者,应立即卧倒,在地上慢慢打滚或者立即脱去衣服,切勿直立奔跑,呼喊以助长燃烧引起的呼吸道烧伤。救援人员可用水、衣、被等帮助灭火,切不可用手扑火。8.2区间隧道有害气体中毒1、预防措施有害气体预防采用送气方式,隧道内通风采用大功率、低噪声高性能风机,用风管送风至开挖面。送风有效距离应大于2km,以确保远距离通风的要求。长距离隧道可采用接力送风。送气量的计算:对于作业人员通风量,在一般隧道内的作业,以每人3m3/min的通风量求出。加强隧道内空气质量检测,超过安全标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隧道内含氧量及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标准和检测仪器见表6-4-1。表6-4-1气体浓度检测一览表(含氧、有毒有害气体)序号名称指标测试仪器备注1氧气(O2)19.5%氧气测试仪国家标准21.8%,18%为含氧量下限2硫化氢(H2S)10PPM硫化氢测试仪为国家测试标准3甲烷(CH4)1%测爆仪为国家标准爆炸下限的1/44一氧化碳(CO)30mg/m3一氧化碳测试仪为国家测试标准5氮氧化物(NOx)50mg/m3氮氧化物测试仪为国家测试标准2、抢险措施隧道内发现有人昏厥,发现疑似有毒气体或异味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1)硫化氢(H2S)毒作用机理:硫化氢对眼和呼吸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硫化氢吸收后主要影响细胞氧化过程,造成组织缺氧。中毒表现:按吸入硫化氢浓度及时间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主要是刺激症状,表现为流泪、眼刺痛、流涕、咽喉部灼热感,或伴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检查可见眼结膜充血、肺部可有干啰音,脱离接触后短期内可恢复;中度中毒者粘膜刺激症加重,出现咳嗽、胸闷、视物模糊、眼结膜水肿及角膜溃疡;有明显头痛、头晕等症状,并出现轻度意识障碍,肺部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重度中毒者出现昏迷、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吸入极高浓度(1000mg/m以上)时,可出现“闪电型死亡”。严重中毒可留有神经、精神后遗症。紧急处理:吸氧,糖皮质激素。2)甲烷(CH4)中毒表现:接触高浓度天然气后可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疾病过程中尚可出现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室内设计空间组织》课件
- 《电源系统的建模》课件
- 《病理心理学》课件
-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二编考前突破突破一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课件
-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 单位管理制度集合大合集人员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选集【职员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汇编职员管理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大全职工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选集职工管理篇十篇
- 初中体育教案【完整版】七年级
- 2024-2030年中国城市供热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预判报告
- 2024年计算机二级MS Office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完整)
- 福建中考英语作文15分评分标准
- 智慧磐石工程建设方案
- 等保2完整版本.0介绍及建设流程
-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 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通信安全员ABC证报名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