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盛唐之音李泽厚①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之音。⑤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16.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讨论唐代书法的风格,为什么提到刘希夷、张若虚以及李白这三位唐代诗人?(6分)

17.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什么是“盛唐之音”?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16.①讨论初唐书法的风貌,提及刘、张诗歌,目的在于突出初唐书法家的书法具有初唐时候的时代特点。②讨论盛唐书法特点,提及李白的诗歌,目的在于突出盛唐书法具有李白诗的无拘无束的特点。③两处都证明上文“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的观点。使得论说自然严谨。17.①首先借孙过庭的抒情理论提出书法是抒情达意的手段的观点;②其次以张旭、怀素为例阐述盛唐书法的特点。③最后得出结论: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18.①表现形式:书法、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2分)②内在属性:无拘无束、不可遏制的情感表达;主调多为世俗的悲欢情感;具有浪漫性、创造性;(4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绿染戈壁梁衡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左宗棠是1869年5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但他到西北后,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过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差。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面对赤地千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不知几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很难有确切的数字。他在光绪六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弛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阿房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摘编自201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相关链接】①长夫人等(指后勤人员)不得在外砍柴。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左宗棠《楚军营制》)②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芽。如践食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左宗棠《楚军营制》)③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杨昌浚,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左宗棠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而同治皇帝又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可见左宗棠当时在清廷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B.左宗棠原本志在“穷则独善其身”,躬耕陇亩,种田教书,却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赶赴西北以“达则兼济天下”。C.左宗棠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没有想到树木成林,绵延成片,泽被后世。D.自古以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但左宗棠却在用兵时极力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显现出其远见卓识与人文情怀。E.左宗棠被朝廷差遣到西北,却发现那里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在其他很多方面成就也都不凡。(2)本文开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

(3)文中说“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左公“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左公种树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泽被后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秋日笔记尚建荣打开窗户,我看见一只金铃子静静地伏在一盆花的叶片上。要不是它轻动触角,我几乎就辨认不出它的青绿色的、与花叶颜色极其相似的身子。我向前靠了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金铃子。一缕阳光从对面的楼角斜剪过来搭上窗台。它一动也不动,头朝下静静地伏在叶片上。此刻,我看清了它细长的折叠起来的后腿有多健美——自关节折叠处始至腹部,它的圆润的腿骨就像一件用翡翠雕刻而成的品位极高的艺术品——在阳光的映射下,隐约可看到那透明的淡绿中一丝丝的血肉。大自然,才是一个被我们常常给忽视了的杰出的艺术家呀!三个小时后,我去看它,它正把两条后腿开始缓缓地向后伸直,伸直,就像一个走累了的人躺在草地上舒展腰身。伸到极限,它又缓缓地蜷拢,蜷拢。如此伸缩了几个来回,它便把后腿的右足缓缓地搭上嘴巴轻轻地摩擦。我突然想起秋天的寒意在一点点加重。也许,这是一只快要冻僵了的金铃子。它缓慢地蹬腿,摩嘴,是在疏通经络以抵御这一丝严寒吧。此前,我真不知道这只金铃子曾栖在谁家的阳台或哪一片草丛,更不知道它是如何飞过林立的高楼降落到我家窗台的。不由想起《豳风·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两千多年前,一群受不了寒寂之苦的蟋蟀离开野地迁往农家屋檐,又一步步移到屋内,最后,钻入主人的床下去躲避风寒。今天,这只金铃子说不定就是夹杂在当年这支撤退大军中的金铃子后代。也许,它同样是受不了外面的风寒才想钻进我的室内或躲到床下去的吧。就这样,这只拿后足摩擦了一会儿嘴巴的金铃子可能感到了一丝暖意,它把后腿缓缓地放回到了花叶的原处,之后用带着锯齿的中足小腿翻转过去,来来回回地摩擦后腿的根部和腰身。就这样,约摸过了半个小时,它停下来一动不动了。看来,这是一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那缕阳光从我家的窗台移向另一片楼群,我开始担心仍然一动不动的金铃子是不是真给冻坏了。我轻轻地吹了口气,忽的一下,它竟然从一片花叶跳向另一片花叶。我伸出手指想捉住它,好让它冻僵了的身子在我生有火炉的房间度过一夜。可我伸出的手指还未向它靠近,它便纵身一跃从五楼的窗台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蓦然间,我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滋味。以地球主宰者自居的人与卑弱微小的金铃子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啊——伸腿,摩嘴,搓身,这只在秋天快在冻僵的金铃子当找不到同伴时,它的内心会有多寂寞伤感呢?抓住一片花叶,就可能抓住一丝来自对方的温暖和希望,这是一片花叶所给予这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的启示。而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所能给予这只金铃子的又是什么呢?面对秋寒的逼近,这只不曾发出一声哀叹的金铃子,让我秋日里的生活从此黯然失色。夜色流水一样缓缓地弥漫开来,“唧——唧——”偶尔飘来的一两声秋虫鸣叫,无意间给这个秋天的黄昏涂抹了几许淡寞和虚无。我知道:在这由无数钢筋水泥和玻璃构建的密不透风的城市,无论这只金铃子和它的伙伴是如何迅疾,都是不可能像两千多年前的那群蟋蟀一样轻易地登堂入室了——仅仅薄薄的一层玻璃,它们便被永远地隔离在一个遥远的世界。满城灯火次第亮起,今夜,这只金铃子它将在这个城市谁家的屋檐下栖息?明天,它又将撤向哪里?11.文章第二段描写金铃子的情状,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5分)答:

12.文章引用了《豳风·七月》中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

1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其思想内涵。(6分)答:

14.文章多次直接描写金铃子,请结合金铃子的象征意义探讨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答:

参考答案:11.抓住了金铃子最具特色的身体部位(后腿);静态描写(或:细节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金铃子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语言优美,极富感染力。(答到五点即给5分)12.①诗中的蟋蟀在寒寂之时还有避难之所,这与上文的金铃子的境遇构成对比;②引发下文作者对金铃子命运的思考;③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或:增添了文采),令人深思。(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13.①对弱者的同情;②对弱者的顽强抗争的敬佩;③对弱者逃离别人帮助的伤感;④文明的进程不能以牺牲弱者为代价。(一点2分,答到三点意思对即给6分)14.①文中的金铃子其实就是弱者的化身,他们是美丽的(或:有着美好的心灵);②他们面对苦难不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而是自我拯救,他们是善良的;③在文明的进程中已经没有了他们的位置,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逃离;④作者强烈期盼人与人要和谐相处;⑤表达作者的忧患意识。(一点2分,答到三点意思对即给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赠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为此。

(选自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①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

②吾属皆且为所虏C.①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D.①冤声腾沸,上彻于天

②内惑于郑袖而外欺于张仪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狄仁杰拯救无辜百姓的一项是(

)①止司刑使,停斩决

②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③相携哭于碑侧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⑤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认为属下六百余名反对武则天的官员是受到牵连而犯死罪的,因而上书请求免除他们的死刑。B.狄仁杰飞送奏章后,被武则天刺配到丰州,丰州和宁州的百姓闻讯,都为此报头痛哭,伤心至极。C.宰相张光辅在平定越王叛乱的过程中,对百姓横征暴敛,狄仁杰刚正不阿,痛斥了他的这一暴行。D.狄仁杰生前,百姓就为他立碑立祠,在他死后,则天、中宗、睿宗都为他赠官封爵,备极哀荣。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10分)(1)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5分)

(2)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2分)

(3)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3分)参考答案:8.C.

指示代词,那些[A.、凭据/因为B、况且/将要D、往、到/表被动]9.C

②写其忠诚,③百姓行为⑥百姓怀念他10.D

A.被判死刑的并非都是狄仁杰的属下官员。B.刺配的是囚徒,不是狄仁杰。C.是“既平之后”的事。11.①似乎是替反贼说情,知道了不说吧,又怕违背了您怜悯百姓之心。②狄仁杰,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只越王李贞一个人吗?③为此他被张光辅诬陷,被降为复州到史,不久又被招回任魏州刺史。参考译文:

武则天准备称帝,纂夺李氏皇位,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士人和百姓因受牵连而被判死罪的有六百多人,五千多人做了官奴,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来到,催促处决死囚。当时狄仁杰对那些受牵连的人颇为同情,便让监斩官暂停行刑,使飞骑奏报武则天说:“我想禀奏圣上,似乎是替反贼说情,知道了不说吧,又怕违背了您怜悯百姓之心。写成奏本又毁掉,主意总拿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原本不是想要造反,请您同情他们不得已而受到牵连。”这番话禀奏则天后,死囚们获特赦免去死罪,被流放到丰州。囚犯们被押解到宁州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活了你们的命吧?”于是囚犯们相互搀抉着在狄仁杰任宁州刺吏时百姓为歌颂他的功德而立的石碑旁哭成一片,斋戒三天,这才离开宁州。囚犯们到丁丰州,又立石碑纪念狄仁杰放命的恩德。当初,张光辅以宰相身份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势力之后,那些将士仗着威势,征敛没有限度,狄仁杰一概不听从。张光辅恼怒地说:“你们州官要怠慢元帅吗?为什么不来上交征用物资呢?狄仁杰,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只越王李贞一个人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活了。”张光辅质问这话的含义,狄仁杰说道:“你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他们遗受如此深重的创伤之后,死亡惨烈。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活了吗?况且,那些遭到胁边跟随越王的人,他们势必不愿坚守,这就是朝廷先宣布了胁从不问的法令来处理这些人的原因。自从朝廷军队突然攻来之后,那些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人不可胜数,顺着绳子从城墙上滑下,城池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你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追杀这些准备归顺投降的人呢?只恐怕冤声沸腾直冲九霄云天!将请来尚方断马剑斩杀你。为此他被张光辅诬陷,被降为复州到史,不久又被招回任魏州刺史。在任时颇有恩泽声威,百姓为他建了生祠。5.阅读下面的文言问,完成16-20题。(19分)尚志斋说

[宋]

虞集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蓄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必圆,视必审审:清楚

B.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警:警惕

C.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谕:改变

D.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离:离开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三有行,则必有我师

C.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尝遣济也受业于予

不拘于时,学于余1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述了射箭过程中“正鹄”的必要性,用来比喻做学问时目标与条件的关系问题,是再恰当、直截、鲜明不过的了。B.第四段说到圣贤是天纵之才,他们或者初始涉猎一下学问就可以了,至于像黄君之子黄济一类的后学则当立志求学。

C.一个人如果志向明确并持之以恒的话,就能够达到圣贤们的境界;如果不确立志向,将难成大事。D.文章写得精简有力,引譬喻类,节奏层次分明,文笔也很有韵律,且遒劲畅达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3分)

(2)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4分)

参考答案: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注: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学,不至于谷。

谷:傣禄。B.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

审:明白。C.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

叩:考查。D.则是枉道以从人。

枉:歪曲。[来源:K]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顾炎武不招徒授学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①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②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③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④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⑤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⑥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炎武看到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就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于是他没有接受友人招收门徒的建议。B.顾炎武坚信只要有真学问,后来总会有同心相印的人出现,彼此哪怕相距百世之久也会像是同在一室似的近亲。C.顾炎武在阐明自己不愿招收门徒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追求。显示了他不甘随波逐流务求虚名的人品。D.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明充分,可以说是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1)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5.C(叩:询问,叩问,发问)6.B7.A(“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就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言过其实,不是作者的本意)8.(1)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3分。闵,同“悯”,怜惜;“悼”,痛惜;“盛”,厚、浓。在句意正确的前提下,一点一分)(2)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3分。“废”,放弃;“绳墨”,规矩;“彀率”,射箭的标准,或要求。在句意正确的前提下,一点一分)(3)只有多抄写几本,用以分赠同志,也许可以不被害怕这书会妨碍他们的那些人所销毁。(4分。“写”,誉写、抄录;“贻”,赠送;“庶”,大概、也许;“去”,销毁、废除。在句意正确的前提下,一点一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堰塞湖”下一个简单的定义,要求包括其中的关键要素,不超过40字。(4分)堰塞湖的形成有四个过程,一是原有的水系;二是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可能是泥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物质。三是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四是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答:堰塞湖是

参考答案: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略8.用故事、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