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1页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2页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3页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4页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消息二则

毛泽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2.体会新闻特点。

★过程与方法

根据所学消息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情感与态度

感受人们解放军配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

2.理解新闻主题部分各层次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

2.理解新闻主题部分各层次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1

芜湖(wú)溃退(kuì)荻港(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

3.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诗词选》等。

4.背景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5.文体链接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六要素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

2

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6)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反复朗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交流点拨】

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3.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则消息迅速告诉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你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分析这则消息的结构。【交流点拨】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完整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导语)具体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诸城进击中。(主体)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阅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交流点拨】此句中的“已”和“大约"用词准确。“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

3

志,纷纷溃退。

【交流点拨】此句中的“经营"溃退”用词准确,“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五、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写渡江战斗的情景

【交流点拨】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2.小组合作交流: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找一找文中带有感彩的句子、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新闻时,总是在文中凝聚自己的感情。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交流点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交流点拨】“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交流点拨】“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它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锐不可当(dāng)泄气(xiè)要塞(sài)签(qiān)订歼(jiān)灭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业已:已经。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1)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2)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3)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明确】即理清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句话表达)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段话表达)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几段话表达)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2.朗读课文,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交流点拨】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5

3.速读主体部分,思考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分几个层次,并完成下表。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时间渡江大军地点兵力渡江人数

20日夜—21日夜中路军安庆一芜湖30万30万

21日下午5时—22日22时西路军九江—安庆35万三分之二

21日下午5时—22日22时东路军南京—江阴35万大部

4.通读全文,口头复述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When(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Where(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Who(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What(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Why(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How(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三、品读课文

1.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交流点拨】

第一个特点:准确

(1)题目“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其中“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用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指不包括九江在内,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说明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个特点: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6

第三个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交流点拨】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