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回顾_第1页
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回顾_第2页
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回顾_第3页
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回顾_第4页
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回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前基础篇】《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回顾

人文地理——评区位、析问题

一、农业区位因素

上,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农业区

1.八〈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

位因素

〔技术条件:机械、化肥、良种、冷藏

2.主要区域农业生产条件

(1)我国江南丘陵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③酸性土壤(红壤)。

(2)青藏高原生产青棵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3)尼罗河三角洲、我国新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热量充足,降水稀少,光照充

足,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4)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

食动物。④地广人稀,地价低。

(5)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自然条件: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

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②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饲料供应充

足。

(6)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

期生长和收摘。

(7)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的原因

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

漠畜牧业。

②境内有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8)城市郊区农业: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区位分析

①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

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二、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位置、土地、水澧、能源、矿产、环境。

(2)经济因素:息杜、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农业基础。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

(4)环境因素:盛行风下风向、河流下游、远离居住区和农田等(用于微观布局)。

例: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漱户内海沿岸的原因:①本土矿产资源匮乏,工业原

料需大量进口;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岛国,

多优良港口,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

2.城市工业布局

(1)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

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2)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工滋或远离水源。

(3)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

远离城区。

(4)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5)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

境。

(6)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7)交通:沿交通线分布。

(8)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9)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

基地)。

(10)工业联系:有投入一产出联系的企业多集中布局,而随着现代交通和网络技术的

发展,汽车、飞机制造等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总装厂之间往往远距离地分散布局等。

3.城市工业区区位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不断向市区处续迁移。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

出。

(2)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三、城市区位因素

1,,

Gv矿产资源丰_城市监一气温适中的中

(1厂1富的―I鲤素L低纬度血薪■经广

①河流水运的

G沿海、沿江、//政治中心、起点或终点工、

僖沿铁路干线、军事活动、②两条河流的」如u

网厂L|洛嵩速公路\宗教活动;汇合处飞㈣厂

\中心J③过河点位置

④河口位置

四、交通区位因素

1.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1)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2)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就会。

2.社会因素

(1)加强地区间文化经济发展。(2)加强民族团结。(3)维持社会稳定与繁荣。

(4)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

3.技术因素

先进的技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要保证。

4.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因素会影响交通线路的建设。

五、商业区位因素

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资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

乡村、国内和国外商品流通的枢纽。商业中心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相

对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二是要有便捷发达的交通运输。因此,一个地区内的人口数

量及其分布,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的通达性,都是选择商业中心区位时必须充分考

虑的重要因素。

(1)市场最优原则:商业建在消费人群集史的地区,如市中心的中心商务区、居民小

区中的商业区等。

(2)交通最优原则:商业区建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如高速公路沿线。

【考前基础篇3】《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回顾

区域地理—记特征、制措施

一、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

地理要素特征描述

地形类型(较大的区域一般描述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五大地形类型,

地形而较小的区域则应细至山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地形)、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具

有典型特征的地形(如欧洲多冰川地貌)

地表的起伏状况(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长江中下

地势

游平原地势低平)

自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气温包括气温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等,

然气候降水包括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导致降水偏多或偏少的原因;此外还要考

虑光照情况、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情况(如季风气候最突出的特点是雨热同期)

水文特征: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次数)、是否会出现凌汛、结冰期(有

河流无、长短)、含沙量、流速、水能蕴藏量等。水系特征:源地、流向与所注入的海洋、

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水系形状等

资源种类多少、储量大小、品质优劣、开采条件的好坏、交通、地形等

人口人口的密度、地区分布、增长、结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人口问题等

沿交通线、河流、海岸等分布,多分布在至原、闸卷等地区和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河

城市

流入海口处

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

农业

水平、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等)、生产经营方式

工业工业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主要的工业中心等

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

区域生物、土壤等)、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

业等)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特征

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海拔较低,位于我国地势海拔较高,位于我国地势第三海拔很高,位于我国地势第二

地势

第二、三级阶梯级阶梯级阶梯

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高原气候)

温带)

植被以森林为主草原、荒漠高山草甸、荒漠

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

土壤多为钙质土,淋溶作用强土壤发育程度很低,土层薄

含量较高

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

水文多外流河(湖)以内流河(湖)为主

源头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以高原、盆地为主以高原、高山为主

农业农业发达牧业、绿洲农业、灌溉农业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三、河流特征分析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水位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

有无结冰期、凌汛、流速、水能资源等。

(1)内流河:径流量小,汛期取决于气温高低,主要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年际

变化小,含沙量较大。

(2)外流河:流量的大小取决于该流域气候的降水量多少,汛期取决于大气降水的季

节变化,含沙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有无结冰期取决于冬季温度是否低于0℃„

(3)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例: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地处

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4)凌汛形成条件:有冰期、低纬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

在上游河套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

2.河流水系特征分析:河流发源地、流向、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分布、河流的形状

(树枝状、扇形、平行、弧形)、河流宽窄曲直、河床比降。

3.河流航运价值分析: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结冰期,途经地区经

济发达,则航运价值大,反之则小。

例1:莱茵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经济发达,

航运价值大。

例2:俄罗斯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纬度较高,封冻期长,

水位、流量季节变化大,有凌汛现象。

四、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生态问题

1.东北地区的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1)原因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沼泽开垦导致退地萎缱。③林

木超采,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2)整治措施

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③合理采伐,

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2.黄淮海平原的土地盐碱化

(1)原因:春季干旱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过度灌溉。

(2)措施:调节、控制水盐运动、引淡淋盐、井灌井排等。

3.南方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

(1)原因:降水量大、土质疏松、地表崎岖、植被覆盖率低(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

乏,乱砍滥伐)。

(2)措施:①植树造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营建防护林。④推广生活用煤、天然气,

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4.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1)原因: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②丰富的沙源。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⑤大水漫灌。

(2)措施:①发展节水农业。②退耕还林还草。③营建防护林。④合理放牧。⑤推广

生活用煤、天然气,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五、我国主要河流的灾害及治理措施

1.长江洪水灾害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

①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