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原卷版)_第1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原卷版)_第2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原卷版)_第3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原卷版)_第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备战】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

专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类(原卷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北京高考语文必考内容,题目数量和考试的形式多有改

变,2015年实用类、论述类文本混搭考查,有八道题目;2016年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考查,八道题目;2017年分三段材料考查,有八道试题;2018年非连续性

文本阅读考查,七道试题;2019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六道题目;2020年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五道题目;2021年分两段材料考查,五道题目;2022

年和2023年都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五道题目。

综上可以看出,北京高考语文此专题的考查不仅限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

会涉及实用类及议论类文本阅读。题量的设置上,从八道降到现在的五道,题型

也由之前的选择题改为选择题加上概括题。

题型知识点的考查比较综合,前四道选择题涉及到信息筛选、材料探究、综

合运用、看法建议、理解推断等,最后一题主要考查概括文本信息的知识点。

【理解类答题方法】

基于筛选信息、观点推断题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解答方法就是将选项内容

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排除错误选项,即“圈点一比对一排除”。运用比对法,

有助于考生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一)分析选项内容,切分选项信息

根据选项的句式,把选项的具体内容切分为几个相互关联的信息段。如果是

单句,可以按照主谓宾的结构切分为三个信息段;如果是复句,可以根据分句的

关系以及句意,切分出若干信息段。

(二)比对文本内容,分析对应信息

把选项中被切分的各个信息段与文本的对应内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中的各

个信息段和文本内容之间的异同点。如果选项涉及的信息和文本的内容相同,就

说明选项符合文意,否则就不符合文意。

⑴选项信息加工程度较低,局部概括、细节改变,即直接、单点对应。这种情

况锁定原句,认真比对选项与文本内容整体意思、局部细节意思上的异同。

(2)选项是跨句子、跨段落信息整合,即直接、散点对应,信息加工程度较高。

这种情况要锁定区间,注意词语或句子顺序的转换有没有改变原意。

⑶选项根据文本做出推理、推断,即间接、单点对应,含有隐含信息。这种情

况需要结合背景知识做推理。

【真题连接】

[2023年北京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认知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

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认知功能

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

知”。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如果把

某个人收到的刺激信号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可以得到同样的感觉体验。可是,现实

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

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其后,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

息处理系统,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力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大脑神经元

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的。然而,联结主义模式与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的本质就

是计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基础。

目前,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

赖于身体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

在。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如

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有些认知内容是

身体提供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初始概念。例如,“冷、热、温”

等概念基于身体感受,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状态,

我们会使用“冷漠、热情、温暖”。

(取材于叶浩生、苏得权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有许多实验支持具身认知的假设。例如,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耳机舒适度

的测试。研究者告诉学生,这种耳机已经在走路、跳舞、听课等情况下进行了测试,现在要

测试的是在水平移动头部(即摇头)和垂直移动头部(即点头)时耳机声音的质量。学生被

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头部水平移动组、垂直移动组和对照组。在随后的测试中,学生先听

到一段音乐,然后是广告商推荐这款耳机的一段话。水平移动组一边听一边摇头,垂直移动

组一边听一边点头,对组不需要移动头部。最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份简单的问卷,给这款耳机

打分,并回答是否同意广商的观点。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给这款耳机的打分,还是对广告商观点的认可度,头部垂直移动

组分值都大大高于另外两组;而头部水平移动组在这两项的分值上,远远低于其他两组。这

说点头的身体运动增强了积极的态度,而摇头的身体运动强化了消极的态度。

(取材于叶浩生的文章)

材料三:

基于离身认知的教育观认为身体仅仅是一个“容器”,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

体”;教育仅仅是心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思维、记忆和学习等心智过程同身体无关。这种

身体“缺席”的教育观使教学变成了传输知识的机械运动,学习变成了简单的知识输入和存

储过程,只启动了学生的大脑。学生就像一个接收信息的机器,只需通过记忆与练习将知识

纳入自身记忆系统即可。知识的体验环节被忽略,甚至完全缺失。

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离身的教育观受到了质疑。具身认知认为知识经验的获得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身体的体验性,“体验”应是知识获取不可或缺的途径。而身体是处

于环境中的身体,接受环境信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体验,因此认知离不开身体所处的

环境。

具身认知带来了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更强调全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通

过看、听、闻、触、做等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参与,引发主体体验式的学习,增强知识接受、

获得的中介环节——感受、感悟。传统的视听课堂转变为注重操作性的体验课堂,在教学过

程中将学生的身体充分调动起来,这在教授抽象的概念知识时尤为重要。例如,英语介词很

抽象,教师可以用实物演示介词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在

体验的基础上自我生成对介词的理解。体验式学习离不开情境,情境不限于真实的现场环境,

也可以是人为设置的再现情境。比如,学习课文《苏州园林》时可实地游览;参观博物馆时

可通过VR设备穿越时空,触摸秦砖汉瓦,体验古人的生活。

(取材于殷明、刘电芝等的文章)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符号加工模式把人的认知比作计算机的程序。

B.联结主义模式不把认知的本质看作是计算。

C.具身认知在认知心理学中一直居主流地位。

D.根据具身认知,蝙蝠对世界的感知与人一样。

【专题模拟】

一、(2023•北京海淀•101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国家

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以下简称《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

5个国家公园),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为什么说我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将是全世界最大的呢?

第一,中国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重器”。按照《布局方案》,中国国家公

园紧密衔接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涵盖了国土生态

安全屏障最关键的区域。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将系统、整体保护“地球第三极”;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的多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将对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到重

要支撑作用。

第二,中国国家公园保护规模最大。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

其中陆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全

部建成后,中国国家公园保护面积的总规模将是世界最大的。

第三,中国国家公园保护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方案覆盖了森林、草原、湿地、

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共涉及现有自然保护地700多个,1项世界自然遗产、2项世界文化

和自然双遗产、19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分布着5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和2.9万多种

高等植物,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同时也保护了众多

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以及国际候鸟迁飞、鲸豚类河游、兽类跨境迁徙的关键区域。

第四,中国国家公园惠及面最广。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直接涉及28个省份;这28个

省份将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国家公园建设,让56个民族共绘国家公园的美丽画卷。

《布局方案》的出台,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国家公园高

质量发展、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取材于严赋憬、高敬、李占轶、余里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生态是我国的宝藏,持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珍藏生态宝藏

的重要方式。10年来,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生态保

护成效显著。不久前,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国

家公园候选区。目前,国家公园建设的生态文明画卷正在迅速铺展开来;未来,将有更多人

行走在国家公园中,畅享自然之美;也将有更多人用心用情守护草木丰茂、蓝天碧水。

国家公园建设的同时也在培育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新型自然保护地,国家

公园不仅重视保护自然资产,还将充分彰显全民公益性,融教育、科研和游憩功能于一体,

为公众提供切实的公共产品和生态福利。相关专家指出,国家公园不是“升级版自然保护

区”,不能建成无人区、隔离区,而应使大众享受到国家最美、最优质的生态产品。从这个

角度来说,推进设立新一批国家公园,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回馈,更是为了让人成为自然

的一部分,与自然携手绘制生动的“中国画卷”。

从更大意义上讲,当保护生态系统的使命被冠以“国家”之名,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便

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呈现出文明特色和底蕴。可以说,国家公园恰如一条牵系着人与自然

的纽带,守护并促进自然与文明和谐交融,迈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境

界。

相信通过社会各界徐徐用力,久久为功,国家公园一定会充分润养生态资源,促进人文

与自然交融共生,不断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丰富图景。

(取材于陈之琪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由下表可知,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基质景观为林地和园地,2019年和2021年这两种土地

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92.54%和92.97%。与2019年相比,2021年,草地、耕地

和其他土地面积变化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0.26km\0.88km2和0.05km2;其余用地

类型面积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0.95km2,工矿仓储用地增加了

0.04km2,不到林地面积增加量的5%,但因2019年其面积总量仅为0.01km2,动态度达到

400%,远高于其他用地类型。

表2019年和2021年钱江源国家公园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情况

2019年2021年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量/km?动态度/%

面积km?占比/%面积kn?占比/%

草地7.112.816.852.71-0.26-3.66

耕地7.482.966.602.61-0.88-11.76

工矿仓储用地0.010.000.050.020.04400.00

建设用地0.850.330.880.350.033.53

交通设施用地0.620.240.640.250.023.23

林地216.6885.69217.6386.060.950.44

其他土地0.660.260.610.24-0.05-7.58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40.852.150.850.010,47

园地17.336.8517.486.910.150.87

总计252.88100.00252.88100.0000

根据调查发现,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1)园区内按管控办法开展栖

息地生态修复和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覆盖率稳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在林业生

态建设上取得的成效;(2)园内兴建公共管理、服务和交通、仓储和水利设施,导致公共管

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住宅用地等增加,这会

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取材于汪家军、兰朋涛、陶聪、金艳等人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国家公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国家公园涵盖了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最关键区域,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B.中国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目前保护面积总规模是世界最大

的。

C.中国国家公园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和高等植物的种类很多,体现了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

性。

D.中国国家公园候选区没有直接涉及的省份很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范围将会遍及全社

会。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国家公园建设意义的一项是()

A.有助于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B.能培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C.可通过隔离措施保护动植物。

D.能促进自然与文明和谐交融。

二、(2023•北京昌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广大乡村蕴藏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就物质文化层面而言,

乡村有着大量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灌溉工程遗产以及自然风光等;从非物质文化层面来说,

乡村的民族节庆、传统民俗、戏曲曲艺等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我们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

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

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因地制宜,立足乡村实际,把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农村农民发

展需求等结合起来,汲取城市文明及其他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

乡村文化创新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创造和实践的主体。要充分

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一方面,打造以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

研究机构、文化企业等为依托的文化培训基地,着力提升农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另一

方面,引导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艺术类专业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专业人员可依

托农民掌握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文化资源,从作品创作、技能展演、场景构建、活动开展、研

学组织、服务提升等方面,帮助农民进行多维度、系统化创新应用,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健全引进人才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和保障文化从业者、相关

院校毕业生等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各地文化资源特色不同,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的保护利用,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例如,手工艺资源丰富的乡村。可以加强民族

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家等走进乡村,带动农民结

合实际,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通过多种渠道和形

式进行品牌合作,推动手工艺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提升经济附加值。人文底蕴深厚的乡村,

可以将更多美术、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建设中,创办特色书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文

创馆等,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生态秀美的乡村,可以通过以

文塑旅、以旅彰文,开发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旅产品,推动创意设计、演出等与

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取材于丛志强、赵宏伊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位于孔子出生地——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依山傍水,风景迷人。从村口拾级而上,一

条青砖灰瓦、古韵悠悠的儒学美德示范街映入眼帘,两侧30根以书卷卷轴加古琴琴弦为造

型的竖柱立于街中间,似一条流动的文字长河,寓意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街区

中''儒源乡集”店铺内,可以看到很多带有儒家文化元素的弦丝画。一群村民正聚在一起,

手拿弦丝忙活得热火朝天。据了解,很多村民都会利用闲暇时间来这里学习技术,技术比较

娴熟的村民一天可以做8件左右的弦丝画,日均收入能达到120元,有效解决了一部分村民

的就业问题。在弦丝画的形式内容上,创新性地选取代表性元素,如儒家五常“仁、义、礼、

智、信”和金声玉振中的编钟编磬等,让文化内涵在线与面的碰撞中跃然而出。近年来,鲁

源新村还深入挖掘发展现有儒家文化、民俗文化和田园文化,形成尼山圣境、鲁源小镇、耕

读书院、鲁源生态采摘园和中华蜜蜂园等主题旅游景区,打造集民宿、餐饮、娱乐、休闲、

有机采摘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综合体。

在不远的泗水县龙湾湖艺术小镇,当地政府建立了“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打造了一

整套从“基础合伙人”“成长合伙人”到“高级合伙人”再到“核心合伙人”的考核与晋

升机制。在这样一套机制的引导下,当地先后建设了东仲都村阅湖尚儒研学基地、龙湾湖文

创商业街区、龙湾书院等项目板块,逐步形成了集修学研学、农事体验、特色美食、手工作

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吸引艺术家、行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等合

伙人30余人,产业融资逾2亿元,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市场化运营。

依托这些可观、可感受的文化体验活动,游客满足了精神文化需求,居住于此的村民找

到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这里开出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的致富之花。

(取材于丛芳瑶的相关文章)

L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卿的一项是()

A.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也要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B.乡村蕴藏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类文化资源和非物质类文化资源。

C.乡村文化资源中的文物古迹、民族节庆、戏曲曲艺有凝聚人心、淳化民风的作用。

D.乡村文化振兴要结合农民发展需求等诸多因素,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新发展。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解,不思声的一项是()

A.既要加强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也需要外来的文化从业者贡献力量。

B.专业人员可帮助农民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多维度、系统化的创新应用。

C.由于各地文化资源不同,乡村文化产业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

D.传统乡村可分为手工艺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和生态秀美三大类型。

三、(2023•北京海淀•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

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

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

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要哽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

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噢: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

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

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

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

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

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

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

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

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

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

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

音产生黑色感觉。

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

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

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

成为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

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

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

材料二

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

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

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

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萝柜

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

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

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哽’学草

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鸥坞的啼鸣听成“不如归

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如雪菜《致云雀》以四短一长的

诗行模仿四短一长的云雀啼鸣,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

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

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李白《听蜀僧溶弹琴》的“为我一挥手,如听

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等。

然而,仔细琢磨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

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

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如《老残游记》第二回“白

妞说书”:

几喉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

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

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黎圣母

院》中对钟声的摹写:

你突然会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

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

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楼,银钟的声音像是长了翅膀,轻灵,

尖利,直冲云霄;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像断了腿似地往下坠落。

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

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

的感知,并激发人们对感知新的理解。

(取材于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

1.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表现声音手段的理解不乏理的一项是()

A.汉语中部分象声词具有表音、表意的双重功能。

B."听声类声"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

C."听声类形"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与表现力。

D."听声类形"是东西方作家摹写声音的有效手段。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运用了“听声类形”手法描写声音的一项是()

A.飞湍瀑流争喧眩,破崖转石万壑雷。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四、(2023•北京朝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日前,为欢迎法国总统来访,古琴演奏家李蓬蓬在广州松园奏响了古琴名曲《流水》,以

源自春秋时期的琴曲和有千年历史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

无限魅力。

古琴原称“琴”,二十世纪初,为区别西方的小提琴、钢琴等始以“古琴”名之。古琴

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神农所创,《新论•琴道》中记载了神农继伏羲之

后“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故事。《诗

经》中有“倚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诗句。古人选梧桐木为琴材,充分体现了他们认识自然

的智慧。梧桐木纹理通顺,横向纤维较一般木材多,木质结构呈网络状,形成了天然的微小

共鸣腔,具有很好的传声效果。梧桐树生长时,年轮是均匀增加的,树干整体木质差别不大,

可以让声音凝聚而不过度发散。古人又选用密度更大的梓木做底料。在古人的认知里,桐木

为虚,梓木为实,斫琴选择桐梓,也寄寓着顺应自然,虚实相宜之意。“九霄环佩”就是以

桐木为琴面,以梓木为琴■底制作的。

古人用蚕丝制作琴弦。明代《琴苑要录》中记载,丝弦的制作从选材到成弦需经过几十

道工艺,体现了古人于繁复中求精益的精神o与现代的钢弦相比,丝弦虽然发出的声音较小,

却可弹出悠长醇厚、苍古圆润的天籁之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取材于杨致俭的文章)

材料二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器物一样,逐渐由单纯的“器”发展

成某种文化的载体,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儒家认为“琴者,禁也”。“琴禁说”始自《新论•琴

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在《白虎通》中发展为“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

传统琴道。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这一琴道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

思想之一。

自魏晋以来,随着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和审美精神的升华,古琴寄情言志的功能更为文

人们所重视,“琴者,情也”。当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与生命,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本真与深

情,弹琴啸歌便成为个体觉醒的呐喊与呼号。性烈才隽、琴艺高超的嵇康,临刑东市前以一

曲《广陵散》直抒悲愤与决绝;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被谱成琴曲《阳关三叠》,在

人们送别之际抒发离思别情;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自己于陋室中怡然调弄素琴,展现了

安贫乐道、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古琴抒情明志的独特功用,体现出古人

对个人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崇扬。

中国画构图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理论,琴曲的节奏也有类似的特点。弹奏人情

绪和缓,弹出的节奏舒缓平和,随着情绪的波动爆发,曲调的节奏转为紧张急促。境由心定,

曲随意去,所谓“琴者,心也”。“乐也者,动之于内者也”,弹奏者性情的变化会影响曲

风。旷达时自然浩荡,雄迈时自然壮烈,沉郁时自然悲酸,古怪时自然奇绝。古琴曲的节奏

和曲风呈现出“自由性”的特征。琴师在传授琴技时,不强调一定要将节奏弹得极为标准,

而强调要弹奏出乐曲的韵味,表现性灵。

传统的古琴曲谱没有节奏划分的标识,给予后人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体现出编曲者

对“自由性”的推崇。归根结底是人在演绎琴曲,而非琴曲定人。透过琴音,我们可以感受

一个抚琴者的内心,觉知他的心性,更可以感受到编曲者对“个体的人”的尊重。

(取材于祁冰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名称的由来与西方文化的引入有关。

B.古琴的历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

C.梧桐木以其独特的木质成为优质的琴材。

D.繁复的工艺改善了丝弦声音较小的不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论・琴道》记载了古琴创制的故事和"琴禁”的观念。

B.《诗经》中记载的选材制琴之法,到了唐代依然有所沿用。

C.《琴苑要录》是我国古代一部专门讲解琴弦制作工艺的著作。

D.《白虎通》论述的琴道承袭与发展了《新论,琴道》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千年历史的古琴“九霄环佩",至今仍然可以用来演奏。

B.为了追求比钢弦更好的音响效果,古人用蚕丝来制作琴弦。

C.中国画的构图与古琴曲的节奏,在艺术特点上有相似之处。

D.弹奏者的情绪起伏和心境变化,会影响古琴曲弹奏的效果。

五、(2023•北京丰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起北京2022年冬奥会,大家会想到什么颜色?银装素裹的白,冰天雪地的蓝,抑或

是浓重大气的红?其实,北京冬奥色彩远不止这些。北京冬奥设计团队基于对中国传统色彩

文化体系的挖掘,对三个赛区城市色彩的分析,并融合当代时尚潮流,最终设计完成了一套

冬奥色彩系统。这套色彩系统包含主色、间色、辅助色三部分。五大主色取名为霞光红、迎

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五大间色取名为天青、梅红、竹绿、冰蓝、吉柿,三大辅

助色为墨、金、银。这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颜色,展现出北京冬奥会

一幅幅绝美的“色彩盛宴”。

和北京冬奥一样,2023年央视春晚也有一套专属的色彩系统。根据色彩系统设计和应

用特点,可分为“寻色”“拾色”“弄色”“舞色”等四个阶段。整个色彩系统设计的起点

来自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追寻。中国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寻觅色彩、每一种颜色皆如诗

如画,韵致斐然,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对生活的诗意和对未来的寓意,也蕴含了中

国人的时空观和生命观。对色彩的追溯不仅可以让我们能够找到文化根源,发现文化底色,

还能通过“寻色”来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色彩系统的“拾色”阶段则须遵循上述

理念,从中国传统色中提炼并组合出五种具有吉祥寓意的主色。这五种主色分别为吉祥红、

富贵黄、福寿绿、延年青、如意蓝。同时,每种主色可延展成8种延伸色,最终形成40种

可应用色板、10套配色模版。“弄色”阶段需要设计师和工程师依托现代视觉技术,对色

彩不断测试、校准、调整。最后通过“舞色”阶段表演者的演绎,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

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春晚当日霸榜热搜、刷屏网络的节目《满庭芳•国色》,就属

于“舞色”阶段。梅红、月白、青骊、凝夜紫、远山黛……舞为语,曲为韵,节目赏心悦目,

让观众在色彩的浸染之中,感知到了中国文化无限丰厚之底蕴。

其实,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色的追捧,也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国风口红频频断货,其中

的胭脂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传统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

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贡献的智慧……身处快节奏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历经岁月积淀的色彩才是最高级的,直入人心的。

对于中国传统色,我们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其实,对中国人来说,传统色不仅仅是色彩,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切口。当我们置身于中国历史文化,就会发现中国传统色流转于自

然万物,也定格在绘画、器物、建筑中,很多人得以捕捉到中国传统色彩之美感,感受到其

承载的文化内涵。

(取材于代依莎、范昕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是中国人展示独

特历史文化内涵的方式。

在中国色彩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五色观。古人观察日出日落和时序

更迭的自然景色,从中选出“青、黄、赤、白、黑”作为五种色调,然后把它定义为中国色

彩文化中的五种“底色”。汉代刘熙《释名》对这五种色彩的内涵作了阐释:“青,生也,

象征万物生长的颜色;黄,晃也,象征耀眼的日光之色;赤,赫也,是太阳之色;白,启也,

取冰雪凝积之象;黑,晦也,为昏暗之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五色又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

《周礼》中记载:“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

之黄”这里将五色与方位相互联系起来。后来,人们又将五色与五行(木、土、火、金、水)

—对应,拓宽了五色认知的时空领域。

古人眼中的传统色有正色、间色之分。古人将五色尊为“正色”,将五种正色混合获得

的颜色叫做“间色”。如“绿”,本义是一种青黄色的丝织品,“橙”指橘子将黄犹绿的颜

色,他们都属“间色”。在中国传统里,紫色原本是卑贱之色,属于“间色”,但在南北朝

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致使紫色的地位得以改变,渐渐成为一种显示尊贵的色彩。

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文化观念的深刻展现。儒家将五色视为最尊贵的正统色,认为只有

采用正德正色的五色,才是正确的求美之道;道家不喜艳丽,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只有

黑白和淡色才能够传达出道家对返璞归真、淡泊无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其实,无论是儒家

将色彩进行人格化、道德化的比喻,还是道家以黑白、淡色来诠释其哲学主张,都蕴含着深

邃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审美情趣的无声表达。古代百官朝服上百鸟禽兽锦绣成堆,再以青、

黑、深红背景设色,便于融入肃穆隆重的场合,表明臣子谦恭严谨的态度。《红楼梦》中薛

宝钗身着“蜜合色棉袄”“葱黄绫棉裙”,温和的中性色袄裙,不突兀,不奢华,正符合主

人公举止娴雅、中庸平和的气质。端午五彩线、春节艳丽年画,展现的是民间的喧腾活力,

也是中国人追求热闹喜庆的审美情趣的直接表达。

中国传统色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餐,所用颜色的流行、变化背

后也是社会历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元代时期,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中国的青花

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颜色由素淡转为浓烈。后来,青花染色技术不断

改良,元青花呈现出了青翠欲滴的流动艺术效果,极具感染力。因此,元青花在当时颠覆了

宋代汝瓷清新的“雨过天晴色”的审美标准,而大放异彩。

中国传统色,无论是矜持单色,还是缤纷五色,都是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色谱,凝

结了千年的智慧和审美,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取材于王海宁、王晨雨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色彩融合了传统文化、赛区城市、时尚潮流等诸多方面的色彩元素。

B.北京冬奥、央视春晚的色彩名称都有着特定的寓意,彰显了中华文化之底色。

C.文中提及国风口红频频断货,重在说明中国传统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D.很多人能够在中国的绘画、器物、建筑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色彩的美感和内涵。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2023年央视春晚色彩系统四个阶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色"阶段是整个央视春晚色彩系统设计的起点。

B."寻色"阶段既与传统相连,又饱含对未来的寓意。

C."拾色"阶段提取并组合出了晚会所需的五种主色。

D."弄色"和“舞色”两个阶段都需表演者演绎完成。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中描写的色彩,属于中国传统色彩中"正色"的一项是()

A.绚日金丸橙橘熟,飞霜银缕鳏妒肥。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D.南天三旬苦雾开,赤日照耀从西来。

六、(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幻电影是以符合科学原理的幻想故事为内容的影片。20世纪50年代,在科学幻想小

说基础上发展起来。一般以科学技术上已经获得的新成果、新发现或新探索为依据,构想未

来世界的奇幻情景。内容注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活跃思维,促进科学发展。

同时较多利用特技拍摄,有利于电影摄制技术的提高。经典科幻片往往是具有合情合理的大

胆设想和创新意义的影像,关注时代科技前沿,建构超越现时代的科技假说,挖掘尖端科幻

题材的审美魅力。从对太空旅行、外星来客、星际战争、激光遥感、人工智能的表现,到对

基因克隆、时光隧道、平行时空、量子纠缠、虚拟世界等的展示,折射出人类现代科技的进

步轨迹,也体现出创作者超凡的想象力、创造力、把控力。

研究者把科幻片分为“硬科幻片”和“软科幻片”,两者分别建立在硬科学和软科学基

础之上。硬科学是指自然科学的各主要学科。着重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为幻想题材或主题

的科幻电影为硬科幻片。软科学是指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以社会科学学科为幻想题材或

主题的科幻电影为软科幻片。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前者属于硬科

幻片,后者属于软科幻片,它们都对传统好莱坞科幻电影类型的叙事惯例进行了改写,完成

了科幻故事的中国叙述。《流浪地球》的上映,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科幻电影的热切关注,

这一年被影迷们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伴随中国航天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国

家航天局着力推动航天科技与文化艺术跨界合作、深度融合、共同繁荣。航天特有的科学精

神、英雄主义、探索未知的元素,催生了一批航天题材电影,中国航天电影创作进入高峰期。

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中国人古已有之。科幻电影与科学技术、国家战略和具体国情紧

密相关,特定的文化和民族心理影响科幻电影的发展。优秀的科幻电影是不断探讨人类终极

关怀的哲学命题,表达人对信仰的坚守和“爱”的主题。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观众对科幻电影

视听价值和奇观满足的期待值。可以说科幻电影是技术的驱动因,也是技术的受益者。我国

科幻电影的理论探讨需要回归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和生产语境,更好地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思考,并根据中国电影工业的实际情况,让“软科幻”和“硬科幻”相结合。

(取材于新华网、人民网等相关文章)

材料二:

科幻影视已经成为人们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向往未知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对未来

的美好幻想,凝聚着电影工业的顶尖科技,彰显国家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流浪地球

2》拍摄过程中运用了3D打印、CNC数字车床、激光雕刻技术。导演郭帆说:“片中95%的

道具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和工业技术进行了完美结合。”电视剧《三体》中杨冬进行粒子

实验的良湘加速器的场景正是在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国

家实验室取景的。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未知世界想

象的高度。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更为中国人对宇宙的想象又添了一抹亮色。越来越

多的观众见证了我国航天员出舱、嫦娥探月等重要事件,他们对科幻影片中的故事表达和场

景设定不再陌生,这让科幻电影创作者和观众可以更好地进行对话。《流浪地球2》引发“央

企朋友圈评论”,被网友誉为“最硬核的梦幻联动”,这恐怕是电影上映之初未设想到的溢

出效应-----部电影能吸引如此多“行业客户”。“中国石化”在其官方微博上喊话:在看

电影《流浪地球2》时,你一定有被影片中太空电梯的镜头震撼到。要打造出这么结实的钢

索,什么材质才能胜任呢?巧了,我们有中国石化,仪征化纤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它

的直径只有0.5毫米,相当于5根头发丝般细小,但强度是钢的18倍。别小看这样一根细

丝线,它的承重力能达到35公斤,相当于可以吊起一个小孩的重量。当初吊起港珠澳大桥

的,正是它!拥有了这种高科技材料,“太空电梯”或许指日可待。

现实中,一些出现在科幻影视中的科幻,正在成为“科技成果”,如《三体》中展现的

“黑科技”——飞刃,是一种超高强度的纳米材料。这种极细的丝状纳米材料,可将船只“审

判日”号切割成条状。在现实中与“飞刃”特征接近的是具有超高机械强度和低密度的碳纳

米管,但它目前还无法做到像''飞刃"一样,横跨运河两端几十个来回。2022年4月,我

国科学家首次在高压下合成高度有序晶态金刚石结构纳米线,这种金刚石纳米线具有与碳纳

米管相当或更高的拉伸强度和极强的柔韧性。《三体》世界中的人类社会,虽然没有实现“无

穷的能源”,却也是有极度充盈的能源供给,支撑起整个地球的无线供电,而这个能源就来

自可控核聚变。核聚变是太阳和恒星的能量来源,与其他核反应不同,核聚变不会产生放射

性废物。核聚变技术有望为人类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帮助人类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现实世界中,我国的“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便于2021年实

现了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依靠该技术,最终建成可控核聚变发电站。科

技与未来接轨的脚步在不断加速,科幻的无限想象也为现实中“科技成果”的产出画出蓝图。

(取材于新华网、人民网等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科幻电影"中"科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合科学原理,对科学技术大胆且合理的想象。

B.以科技成果为依据,运用科学假说来进行想象。

C.是人类科技的新成果、新发现或新探索的呈现。

D.反映科学技术进步的轨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表现人工智能在虚拟世界、外太空等领域的把控力。

B.由于“硬科幻片""软科幻片"有严格的区分标准,要使它们结合是非常困难的。

C.《流浪地球》从中国人的视角反映人类的终极关怀,具有优秀科幻电影的特征。

D.国家航天局着力打造航天题材的科幻电影,旨在探索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方向。

七、(2023•北京顺义•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数字化战略布局,抢占未来农业发展制高

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信息化发展,推动互

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国家信息化

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数字农业是指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它强调新兴互联网

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它代表了现代农业产业

的新现象、新模式。对于数字农业而言,其本质内容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技术,以

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过程的全面调控,使得数字技术能够在农业生产、经营各个

环节、程序中充分应用,并有效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深度、紧密融合,促

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引导传统农业产业逐步迈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

的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环境基础。

数字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有

效策略,它是数字经济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深入实践,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有

效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突出特征就是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

络化、服务便捷化。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农业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应

用场景,其中智慧农田成为重要应用领域。通过智慧农田建设,对水、土壤、光热、微生物

等农业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促进科学保护与利用,提高农业数字化生产效率。此外,精准

农业、无人农机装备、机器学习、原位连续监测、智慧农业生产决策、基因工程等都将是未

来智慧农田的运用领域。

(取材于党立斌、李青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数字农业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农业数字化是数

字农业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就必然要以数字化农业生产模式全

面替代传统的手工劳作。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和其他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将全面改

变农业生产场景。

目前,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识别与分类、遥感估产、农业灾害遥感监测等领

域,遥感大数据更是农业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但目前遥感影像预处理、遥感影像管理、遥感

解译等三个主要环节分别面临着计算量大、存储冗余和访问效率低以及地物类型多、自动解

译难等业务痛点,而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将有助于遥感数据

更好地与农业实践相结合,从而释放遥感技术更强大的服务能力和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某科技企业打造的“耕

地保护智能监测服务平台”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获取海量数据,基于昇思

MindSporeAI框架快速训练耕地变化检测算法模型,集成昇腾强大AI算力,满足自然资源

和农业管理的准确性、大范围、高频次、业务化等监测需求,为国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制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人工智能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不仅发生在重大项目、重要科研领域,田间地头,也能

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

无人驾驶谷物收割机利用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和昇腾AI边缘计算平台及人工智能算法,

自动分析和计算作业过程中含杂和破碎率,后期可以根据该参数动态地调节作业速度降低含

杂和破碎率。这种新的作业技术既可以减轻机手作业强度,又可以自动分析作业环境,收割、

脱粒、清选、秸秆打碎还田等环节一气呵成,不仅节省了农民的体力、时间和成本,与传统

农机相比,其作业效率也大幅提高,平均日作业量可达800余亩。

(取材于陈阳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农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B.数字技术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等环节。

C.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D.我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已取得巨大成功。

2.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乡村建设的水平决定了数字农业水平的高低。

B.数字农业的兴起会促进农业发展,有助农民增收。

C.数字化农业生产模式的覆盖度是农业转型的重要指标。

D.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将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

八、(2023•北京门头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位于云南省巧家县和四川省宁南县交界处的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

解决我国自然资源区域分布不均问题的国家级重大工程,也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

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它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

设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

与三峡大坝建造的重力坝不同,白鹤滩水电站因为地形构造原因,需要建成不规则混凝

土双曲拱坝。重力坝靠自身重量来承担水的推力,而拱坝则把水的推力主要传递到两岸山体,

担负如此重压的山体大多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柱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