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课外文言文与古诗文阅读(十九)_第1页
专题19课外文言文与古诗文阅读(十九)_第2页
专题19课外文言文与古诗文阅读(十九)_第3页
专题19课外文言文与古诗文阅读(十九)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小卡片谜津指点来揭秘主题内容分析题认识虚词“为”和“于”

“为”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三、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于”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②皆以美于徐公。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③噆④肤,虎狼食肉,岂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注:①祖:出行前祭祀路神的仪式。②预于次:排列在次等的位置。③蚋:吸血的昆虫。④噆:叮,咬。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齐田氏祖于庭/预于次B.田氏视之/众客和之如响C.以为之用/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D.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答案】C【解析】A.介词,在\介词,在;B.代词,指前文的鱼和雁\代词,指田氏说的话;C.介词,把\连词,因为;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故选C。2.短文中田氏和鲍氏之子各持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田氏认为,万物都是由上天制造供人类所食所用的。体现出他“人类是万物的主宰”的观点。鲍氏之子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并存,种类之间没有贵贱之分,只有智力差别而已。体现出他“众生平等”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观点的能力。两个人物的观点从他们自己的语言中可以看得出来。齐田氏认为“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意思是“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把它们用来作为人的食物”,从中可以概括出他的观点“五谷鱼鸟都是人的食物,人是万物的主宰”。而姓鲍的小孩则认为“不如君言”,不同意齐田氏的看法。他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并生”“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天地万物与人类是并存的,互相成为食物,“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众生平等。3.阅读短文,你有什么感悟?【答案】示例:从鲍氏之子的话中,我们感受到天地万物与人类是并存的,我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和谐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感悟,一般要围绕文章的主旨来进行。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十二岁鲍氏小孩的话,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道理,表明了众生平等的观点。可以从这个观点中联系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引申出人与自然应平等相处,和谐发展的道理。【参考译文】齐国姓田的(权臣)出行前在厅堂设宴祭祀路神,(一起吃饭的)幕僚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的,姓田的看了,于是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把它们用来作为人的食物。”所有食客高声附和。一个年龄十二岁姓鲍的小孩,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并存,只是种类不同而已。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约,互相成为食物,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吃,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岂不是为了蚊虫而孕育出人、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了吗?”知识小卡片谜津指点来揭秘诗歌的表现手法:虚写和实写

⑹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合钟①,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③四五峰。(注)①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②霁(jì):雨后转晴。③西南:有版本作“东南"。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和《春夜洛城闻笛》一样都是七言绝句。B.本诗的题旨在“望”字,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都在写所望之景。C.首句独具匠心,用“溪上闻钟”既点出“柏林寺”,又勾起舟中人的登山之念。D.诗歌第三句以“青”为山着色,由山带出云,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第四句中“四五”则显出山峰的错落参差之美。【答案】B【解析】B.本文的题旨在望字。但是只有在最后一句写望中之景。故选B。2.清代陆次云在《唐诗善鸣集〉中称赞本诗的最后一句“画出西南四五峰”是“天然笔意”,此句中的“画”字意蕴无穷。请你分析“画”字的妙处。【答案】画,有描画之意,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用画字,别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