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复习:赏析技巧语言-精准判断夸尽效果_第1页
高中语文复习:赏析技巧语言-精准判断夸尽效果_第2页
高中语文复习:赏析技巧语言-精准判断夸尽效果_第3页
高中语文复习:赏析技巧语言-精准判断夸尽效果_第4页
高中语文复习:赏析技巧语言-精准判断夸尽效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17赏析技巧语言

——精准判断,夸尽效果

【复习任务】1.构建关于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熟悉多种常用的艺术技巧的内涵和表达效果,

并能在具体文本中动态地认识它们、欣赏它们,进而真正地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2.熟悉高

考艺术技巧题型,掌握其审题答题技巧。

【考情微观】

设题

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命题特点

角度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

新高考《到橘子

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

II卷林去》

并简要分析。(6分)

第⑥段中写父亲“悄悄指给我细节

2022①就能力点而言,

看一个油头的男人脖子上系着描写

《我和主要考查修辞、

上海卷的花围巾”,请赏析该细节描写

父亲》语言及表现手法

在刻画父亲形象上的妙处。(3

等。

分)

②就考查范围而

《送一位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

综合言,主要是从小

2021天津卷远征的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

赏析处设题,从句段

友人》心情?(5分)

切入考查;还可

第7题D项:文章最显著的文

以从大处设题,

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

新高考《建水记语言从全文角度考查。

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

I卷(之四)》赏析

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

③就题型而言,

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2020主要使用选择题,

第7题D项:文章寓象征于写

兼及主观题。

实,喷吐着白汽、冲破黑暗呼

全国《记忆里象征

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

III卷的光》手法

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

力量、崭新的时代。

【知识图要】

第一、二、三人称:人称I记叙

顺、倒、插、补:方式j—

生动形象一比喻、拟人、通感

顺序/感官:角度]描写

特征突出——借代、夸张、反复

动静、形声、虚实等:方法j

直接]抒情,一式一语言有气势、强烈一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间接广

语言含蓄一反语、双关

夹叙]议论,、诉诸权威一引用

夹议j一

炼字、叠字、口语等:用词之美

长短、整散结合等:句式之美

象征、抑扬、对比、衬托、渲染___________

豪放、直白、含蓄等:风格之美语言卜

、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借景抒情、联想想象

修辞之美]手法之美

描写之美J

(说明:散文与小说的艺术技巧有交叉重复部分,可参见学案10“知识图要”。)

前备知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与语言艺术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一、修辞手法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

比喻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

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

比拟

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

夸张

动性和感染力。

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内容上,或两两

对偶

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且比照鲜明。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

反复

象。

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

设问

有过渡作用。

反问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增强批判

反语

性;具有幽默感。

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增强抒情性;生动、

双关

活泼,幽默、风趣。

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

通感

联想,耐人寻味。

(修辞手法具体可参见学案71)

二、表现手法

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

表现手法表达效果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

象征

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

抑扬

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要阐发

托物言志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思

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

虚实结合

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叙写事件的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

点面结合

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

以小见大

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为丰满、生

联想想象

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说明: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表现手法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

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狭

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

法。)

三、表达方式1.记叙[见学案7“前备知识”]2.描写[见学案10“前备知识”]

四、语言艺术

语言鉴赏角度及其作用

鉴赏角度特点或作用

炼字之美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

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

叠字(词)之美

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

用词

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之美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反复之美

化用(成语或古语)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之美

句式(句子)长短之美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之美(句子)整散之美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

风格之美

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

修辞之美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又生动

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说明:具体可参见学案10“前备知识”语言艺术部分。)

活动读懂练透,提升艺术技巧赏析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①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

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

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

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②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

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③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

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

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

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

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④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

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⑤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

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

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⑥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

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⑦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

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

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

哪里?

⑧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

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

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

分量太轻,太轻。

⑨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

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

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

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⑩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

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

。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

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⑪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趾!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

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

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⑫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⑬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

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

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

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

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有删改)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1.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2.文化游记散文(见学案13“活动二”)

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

一、赏析艺术技巧

1.赏析第⑦段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散文的第⑨段和第⑩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4.请赏析第⑬段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点拨关键

赏析艺术技巧有两个关键:

一是判断技巧准确、全面。

对所给文字,一看文字内容。如是景物描写,则优先从描写技巧切入,如描写角度与技巧,

其次是修辞手法,再次是语言;如是人物描写,则优先从写人手法切入,如正面描写(肖神动心

语)与侧面描写。如果兼而有之,则可分成两个方面依次考虑。二看表达方式。如果内容全是描

写,则按描写的角度切入;如果是叙事,则要另外考虑叙述的人称甚至方式;如果是抒情与议

论,则要考虑抒情与议论方式问题。如果文字很长,又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则要考虑谁为主

谁为次的综合运用问题。三看文字位置。如是首或尾,则另外加上“结构技巧”。

判断要先熟后生,得高分的关键在于判断“陌生”技巧。所谓“陌生”,也不是多么陌生

的技巧,只是彼时想不起来而已。如何判断准“陌生”技巧?

(1)借助上下文。有些“熟悉”的陌生技巧需要借助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来。这些技巧主要

有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对比、抑扬、点面结合等。

(2)打破思维定势,适当扩大赏析的范围,如用数字,则可考虑“列数字”;如有抒情,则考

虑具体抒情方法。还可以“跨界”赏析,如借鉴小说、诗歌的手法,因为艺术手法都是相通的。

二是分析表达效果具体、实在。

(1)四方面展开

一是内容方面,看它表现了“景”“物”“人”的什么特点。

二是作者情感,看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的情感结果如何(是否强烈、是否含

蓄等)。

三是结构方面,看它在结构上是否起到悬念、铺垫、伏笔等作用。

四是艺术技巧自身效果,如比喻、拟人的效果就是生动形象,对比手法就是突出强调等。

(2)三个分析坚持

①分析坚持与内容相结合。记住一点: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

的人或事、所抒的情、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②分析坚持与语言相结合。作答时,要从画线部分中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

地引述于分析中。这样做,可以避免术语堆砌、内容空泛。

③分析坚持与技巧自身效果相一致。什么样的手法,就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比喻、拟人就

是形象生动,虚实结合就是能相互映衬,扩大表现内容。

二、赏析散文特色手法——引用

5.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题延读】

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2020年天津卷《线条之美》第18题)

答案□引入故事使文章生动,作例证有力地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深化了主题,

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N点拨关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