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练06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专练(上海专用)_第1页
热点练06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专练(上海专用)_第2页
热点练06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专练(上海专用)_第3页
热点练06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专练(上海专用)_第4页
热点练06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专练(上海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6讲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对比阅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途径和手段,通过对比、归纳、整理两篇文言文之间的异同,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形成比较深刻的学习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强调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这是对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探索和实践。模块模块一文言文对比阅读的类型·模块一文言文对比阅读的类型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在古诗文学习中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1)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不同的生活境遇会在作家心目中留下特定的烙印。学会分析理解作家某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如果能将这一作家其它时期作品补充进来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又拓宽了阅读视野。如学习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时,就可以把把她前期作品《点绛唇》及后期作品《醉花阴》《武陵春》放在一起阅读。比较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在比较分析中适时引入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对李清照的个人生活、苦难经历及李清照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容易整体掌握李清照诗词特点。因此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内容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点。(2)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的作品比较同一作家同一境遇下作品会有一个统一的感情脉络。如南唐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写了《虞美人》《相见欢》等很多词,比较两首词作者是如何抒发离愁,就会发现作者善于将抽象的“愁”进行物化的惯用手法,“愁”被比喻成“一江春水”、“乱丝”后,形象、具体、可感。再如,苏轼被贬期间写过许多作品,这些作品按词风可分三类。一是豪放风格,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具有代表性;二是旷达风格,写景抒情以联想想象的奇特和飘逸空灵的豁达胸襟见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能体现苏轼的思想和性格;三是婉约风格,以委婉细腻的文笔和哀怨伤感的悲伤情绪立足,《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等在诗词数量上占有一定比例。在苏轼作品的比较阅读中,全面而立体的感知苏轼其人、其词,那么在内容复杂的苏词中他经世济民的抱负、特立独行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内外如一的性格就会跃然纸上。再来理解他《记承天寺夜游》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情感就不难理解了。(3)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作品进行比较对于古诗或文言文来说总有一些作品风格迥异,若能发现作品的不同之处,那么阅读理解和分析鉴赏古诗文的水平就会显著提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豪放词,可以把它和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李清照的《醉花阴》、晏殊的《浣溪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会对宋代豪放词、婉约词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了解这些风格流派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有助于构建文学史脉络。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关键要抓准对比点。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不同之处在于作家笔下的物象是不同的,豪放词中经常出现体现阳刚之美的“大江”(“大江东去浪淘尽”)、“沙场”(“沙场秋点兵”)等物象;而婉约词中则经常出现体现阴柔之美的“花”(“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物象。(4)同一主题下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第四学阶段有许多经典的文言文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学习时要认识到这些作品在反映主题上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如《曹刿论战》中“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人和”思想,《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思想,这些思想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更加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会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传承国学的精粹。(5)同一风格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风格相同的作品,由于出自不同作家手中所以风格也不尽相同,要学会同中找异,才会对某一作家的作品有一个更深刻的把握。如,同是豪放词,苏轼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岳飞作品就有不同之处。苏轼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豪放中展示旷达;辛弃疾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豪放中流露无奈;岳飞的作品《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豪放中尽显苍凉。充分运用比较阅读的思想和手段进行学习,改变“译——讲——背”的学习思路,形成“读——比——思——解——悟”的学习形式,视野才能得到拓展,思想才能和作家的思想交融碰撞,在全面解读和感悟的基础上,才会使文言文学习更上一层楼。模块模块二文言文对比阅读解题方法·模块二文言文对比阅读解题方法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楚人学舟”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模块模块三类比论证法·模块三类比论证法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1)特点“相同特点”是类比论证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所以,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2)表现形式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变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谬。客体事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可以是假设的事例;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例,如《晏子使楚》中的因水土不同而橘变为枳,也可以是寓言故事,如《察今》中的三个事例;还可以是成语典故,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的滥竽充数。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与客体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个。如《察今》,主体事例“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与它的三个客体事例之间,就只有“主观的做法不适应客观的变化”这一个相同的特点;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相同的特点越多,主体事物就越具有客体事物的性质,越能暴露主体事物的本质。类比论证法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情况,有的通篇都用这一种论证方法,类比到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的只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并把它与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如《公谏》就是把类比论证与演绎推理结合起来运用的。(3)类比于比喻之间的区别类比和比喻有相近之处:类比论证的主体事物和客体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比喻论证的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之间也有相似点;类比能形象生动地证明论点,而议论文中的比喻也有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的作用。正由于有这些相近之处。以致有些人把某些密集的比喻修辞或某些类型的类比论证说成是“比喻论证”,但类比和比喻毕竟是不同的,它们有许多根本的区别。类比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具体的事物,所以它具有其他论证方法所不具备的形象、生动的特点,容易使读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接受作者所论证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用途广泛,收效显著。用它来揭露敌人,易于剥去敌人的伪装,使其原形毕露;用它来劝谏,则能使被劝者从谏如流;用它来辩论,则使论敌陷入无言以对的尴尬境地。这种论证方法,还往往被科学家们用来论证科学假说。尽管有些假说至今还未得到验证,但人们常常并不怀疑这些假说的若干合理的成分,因为它不仅论证合理,而且开阔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大大激发了人们探讨、研究问题的兴趣。※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古代单音词一般都保留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6)根据词语结构或修辞推断词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年且九十()(2)方磨铁杵()(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C.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3.翻译下面的句子,(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4.【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用原文回答)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5.【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6.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答案】1.将近正在同“返”,往返说2.D3.(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5.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6.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且:将近。(2)方磨铁粹: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方:正在。(3)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反:同“返”,往返。(4)媪自言姓武:那老妇人自称姓武。言:说。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A.疑问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B.凭借/用来;C.代词,他/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都是代词,代指这件事;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1)固:顽固。彻,透彻,明白,通达。(2)感:被……感动;卒:终于。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甲文中“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可知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知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由乙文中“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欲作针”可知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5.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都在从侧面烘托移山的困难,从而烘托出愚公不怕困难,有决心有毅力,想要造福子孙的人物形象。6.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解答本题时要理解两篇文言文的意思,领会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从甲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乙文老妇人要将铁杵磨成针,可以看出愚公和老妇人都有面对困难时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据此回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2023·上海普陀·统考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①人过。……(帝)间召问群臣臧否,廉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②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③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注释】①讦:攻击或揭发。②恶:表反问,怎,怎么。③呼……字:称呼对方的字,而不是名,表示亲近。7.【乙】文中的“濂”就是【甲】文作者。【甲】文标题“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是指一种文体:,即临别赠言。8.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9.解释【乙】文中加点词。(1)未尝讦人过过:

(2)方开言路

方:10.下列对【乙】文中画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小一个景濂,竟几次犯错判了上书人的罪。B.小小一个景濂,我差点犯错判了上书人的罪。C.如果不是景濂,我差点犯错判了上书人的罪。D.如果不是景濂,竟几次犯错判了上书人的罪。11.在为人处世的细节中,常可见人品。读两文,完成下面填空。(1)从【甲】文可知,作者幼时家贫买不起书,他坚持借书来亲手抄录,并且:,于是“得遍观群书”,二十岁时,他不辞辛苦赶去百里外拜师求教,并且,于是“卒获有所闻”。由此可见,他不仅好学上进、持之以恒,而且具有、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2)从【乙】文可读到濂的“诚谨”:当皇帝私下问他对群臣好坏的看法,他“”当茹太素上万言书进谏激怒了皇帝,他却提醒皇帝“”。【答案】7.宋濂赠序8.(我)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9.错误,过失。正在10.C11.准时按约归还书本恭敬有礼地虚心求教诚信(守信)谦虚(虚心)“惟举其善者”“彼尽忠于陛下耳”/“方开言路”【解析】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临别赠言)。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从,向;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执经,拿着经书;叩问,请教。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不曾在背后指摘过别人的过失。过:错误,过失。(2)句意:陛下正广开言路。方:正。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微,如果不是;几误,差点犯错;故译为:如果不是景濂,我差点犯错判了上书人的罪。故选C。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1)根据题干提示“作者幼时家贫买不起书,他坚持借书来亲手抄录,并且……”“于是‘得遍观群书’”,联系甲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作者幼时准时按约归还书本;可见其诚实守信。根据题干提示“二十岁时,他不辞辛苦赶去百里外拜师求教,并且……”“于是‘卒获有所闻’”,联系甲文“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作者恭敬有礼地虚心求教;可见其谦虚好学。据此填空即可。(2)根据题干提示“当皇帝私下问他对群臣好坏的看法,他……”,联系乙文“(帝)间召问群臣臧否,廉惟举其善者”可知,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即“惟举其善者”。根据题干提示“当茹太素上万言书进谏激怒了皇帝,他却提醒皇帝……”,联系乙文“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再联系“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可知,宋濂提醒皇帝茹太素是对陛下尽忠,陛下正广开言路;即“彼尽忠于陛下耳”“方开言路”。据此回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乙】宋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内朝做官,不曾在背后指摘过别人的过失。……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2023上·上海·九年级上海市第四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各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2.【甲】诗是作者(人名)写给友人白居易的回赠之作,并以“”一词突出过往贬官岁月的遭遇悲苦。13.【乙】文记录了(朝代)苏轼和友人(人名)贬官黄州期间的生活片段。14.作者自称“闲人”,其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

)A.指没有事情要做的,但是胸有大志的人。B.指明是那些被朝廷弃置而无所事事的人。C.指暗示那些被朝廷弃置但即将重用的人。D.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15.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交代了被贬的时间和地点;【乙】文先记叙,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甲】诗和【乙】文都写于作者被贬之后,字里行间饱含了复杂的情感。C.【甲】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乙】文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表达了复杂微妙的心境。D.【甲】诗和【乙】文都抒发了真挚的情感,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的共勉,充满了家国情怀。【答案】12.刘禹锡凄凉13.北宋张怀民14.C15.D【解析】12.此题考查写作背景及词语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回赠。“巴山楚水凄凉地”意思是他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凄凉”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之地的荒凉,突出了过往贬官岁月的遭遇悲苦。13.此题考查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14.此题考查词语赏析。“闲人”指清闲且具有闲情逸致的人,苏轼被贬黄州,不得签署公事,又不得擅离安置所,无事可做,只能寄情于景,因而自称“闲人”。以“闲人”自称,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我排遣,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苦闷。苏轼是享誉盛名的大文豪,有济世之才,胸有大志,一心报国。此时却被被朝廷弃置无所事事,只能赏月。“闲人”并没有暗示即将被重用的意思。故选C。15.此题考查内容理解。D.有误,两文都抒发了真挚的情感,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的共勉,但没有体现家国情怀。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甲】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就)高兴地起来出去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023上·上海杨浦·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丙】在儋耳①书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②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注释】①儋耳:地名,今海南省儋县。②芥:指小草。16.三篇诗文的作者为同一人,应是北宋文学家(人名)。1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何时得出此岛耶()(2)少焉水涸()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19.下列对【乙】文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反衬作者因被贬谪而辗转难眠的抑郁心情。B.“遂”隐含不假思索之意,表现文中两人志趣相投。C.“亦”字表达了作者对“张怀民未寝”的惊讶之情。D.“盖”字表明庭中所见皆是错觉,展现了惆怅之意。20.【甲】词上片作者想象宫阙之景,流露出既“____”又“____”的矛盾心情;【丙】文开篇描绘天水之色,为的是之情。21.【甲】词中作者面对别离,用“”宽慰自己。【乙】文中作者用“________”自嘲、自解。【丙】文中作者先想到(用自己的话概括),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面临困境;继而再用一个寓言故事进一步开导自己:(用自己的话概括)。从这组作品中,我们能读出作者的性格,也能读懂他处世的智慧。【答案】16.苏轼17.能够指时间短18.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19.B20.欲

烘托凄然21.此事古难全

闲人没有一个人不是生在岛上的人生的转折和出路往往就在俯仰之间豁达洒脱【解析】16.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在儋耳书》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这个岛呢。得:能够。(2)句意:一会儿水干了。少:指时间短,一会儿。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如,像;空明,空旷澄澈。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C.“亦”看似简单叙述张怀民没有睡的事实,其实饱含惊喜之情,二人的知音关系从而表现得淋漓尽致;D.“盖”是“大概”的意思,表推断,不是表明庭中所见皆是错觉;故选B。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甲文“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可知,作者写自己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的矛盾心情。由丙文“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可知,开篇描绘天水之色,四面大海无边无际,为的是烘托苏轼凄然的情感,引出下文作者“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这个岛呢”的自言自语。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①空,由甲词“此事古难全”可知,面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作者自我宽慰,说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乙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用“闲人”即清闲的人来自嘲、自解。第②空,由丙文“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可知,作者认为天地都在积水中,九州也在大海中,中原地区在小海中,没有一个人不是生在岛上的。以此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面临困境。第③空,由丙文“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可知,作者用一只蚂蚁走出险境后的庆幸的故事来开导自己,表明人生的浮浮沉沉,转折与出路就在一瞬间。第④空,由甲文“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文“欣然起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丙文“念此可以一笑”可知,在遭遇人生挫折之时,苏轼都是以豁达洒脱的性格笑对人生,充满处世智慧。【点睛】参考译文:[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丙]我刚开始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无边无际,凄然而悲伤,说:“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这个岛呢?”一会又停下来想想:天地都在积水中,九州也在大海中,中原地区在小海中,难道有谁生下来不在岛上的吗?把一盆水倒在地上,小草叶被水浮起,一只蚂蚁趴在草叶上,茫茫然不知道会漂到哪里去。一会儿水干了,蚂蚁于是直接下草叶走了。见到同类,哭着说:“我差点再也见不到你了!”哪知道一小会后就出现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呢!想到这个可以笑一笑。(2023上·上海闵行·九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乙】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①中,以赡族人,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②,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里:故乡。②羌: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22.【乙】文中的“公”,即【甲】文作者(人名),他是(朝代)政治家、文学家。23.翻译【甲】文画线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24.解释【乙】文加点的词语。①皆能道其姓名②及其卒也25.下列对【甲】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心态的平和。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政治追求。C.“微斯人,吾谁与归”是被贬谪后的困惑与迷茫。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生理想。26.【乙】文通过主人公常自诵以明志、等言行,从正面表现其人格魅力。又通过、具体言行,从侧面凸显其深远影响。27.【甲】文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从【乙】文看,主人公实际上是具备了“古仁人”的诸多精神品质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①②③勤政为民,造福百姓。【答案】22.范仲淹北宋(或者“宋”)23.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4.说出等到25.C26.设置义庄,赡养族人里人都能道其姓名百姓画像立生祠侍奉他(数百羌人沉痛悼念他)27.年轻时就具备了崇高的气节,不受外物影响性格外柔内刚,乐善好施。【分析】2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通读文章可知【甲】文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乙】文中的“公”即是他。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2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时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本题中的关键字词有: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吾谁与归:我与谁一道呢?2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理解。①句意:都能说出他的名字。道:说出。②句意:等到他死了。及:等到。2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C.有误,“微斯人,吾谁与归”作者用这样一个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同时对朋友的期望之情。没有困惑与迷茫。故选C。2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面角度,根据文章【乙】文“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可知,这是对范仲淹的正面刻画,他设置义庄,赡养族人的行为,体现了他人格魅力;侧面角度,结合【乙】文“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知里人都能道其姓名;结合【乙】文“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可知百姓画像立生祠侍奉他;结合【乙】文“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可知数百羌人沉痛悼念他。这些都是侧面描写,衬托出范仲淹伟大品质。2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结合【乙】文“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可知①:年轻时就具备了崇高的气节,不受外物影响。结合【乙】文“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可知②:性格外柔内刚,乐善好施。【点睛】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乙】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2023上·上海·九年级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石壕吏(节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展炊。【乙】醉翁亭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丙】欧阳修传(节选)范仲淹以言事①贬,在廷多论救②,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③,小人翕翁不便④。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言事:直陈时弊。②在廷多论救:朝官们大多写文章上奏,请求豁免他。③保弛:改革。④翕翁不便:势焰昌燃,大肆攻击。28.【甲】诗作者是,【丙】文所提及的范仲淹,初中阶段学过他写的文章《》。29.解释加点的词语,(1)至于负者歌于途()

(2)修乃为《朋党论》以进()30.下列对【丙】文第二段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认为范仲淹正直却看着他被放逐。B.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为直言范仲淹之事而被放逐。C.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为正直看着范仲淹被放逐。D.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认为范仲淹正直而被放逐。31.【甲】能体现“安史之乱”中老妇人一家生活状况的句子是“,”;根据【乙】文中□□□□的场景,我们可以推断在太守的治理下,滁州百姓的生活是的。32.从【丙】文首段画线句可以得知欧阳修被贬的原因是①(用自己的话回答);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是一个②的人。33.根据欧阳修关于“朋党”的观点,你认为若【甲】诗作者与欧阳修同朝代,他们能不能成为“真朋”?请结合【甲】诗和【乙】文内容谈一谈。【答案】28.杜甫岳阳楼记29.背写30.B3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快乐32.为范仲淹仗义执言正直33.能。因为杜甫忧国忧民,希望百姓能过上安稳幸福生活,而欧阳修与民同乐,也是希望百姓幸福安康。【解析】2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1)根据“石壕吏(节选)”的提示,可知,作者是杜甫;(2)根据题干“范仲淹,初中阶段学过他写的文章”的提示,可知是“岳阳楼记”。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负:背;(2)句意为: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进呈仁宗。为:写。30.本题考查语句理解。【丙】文第二段画线句“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中的重点词语“皆”“以”“见”分别是“都”“因为”“被”的意思,因此,意思是: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为直言范仲淹之事而被放逐。故选B。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2)根据题干“能体现‘安史之乱’中老妇人一家生活状况的句子”的提示,找到“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可知,老妇人一家生活状况非常贫困。(3)根据【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滁州人扶老携幼纷纷愉快旅游可知,他们的生活是快乐的。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丙】文首段画线句“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奏章解救他,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为此欧阳修写信给高若讷,对他进行谴责,说他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上交皇帝,因为这事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可知,欧阳修是因为替范仲淹被贬一事仗义执言,谴责落井下石者而被贬。(2)范仲淹被贬,本来没有欧阳修的事,但因为斥责左司谏高若讷,被诬告而遭贬,可见他是一个正直的人。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丙】文“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可知,欧阳修的“真朋”是指“君子以同道为朋”。结合【甲】流露的对人民的同情,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和【乙】文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可知,二者都希望人民安居乐业,可见是“同道为朋”。因此,他们能成为“真朋”。【点睛】参考译文【甲】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乙】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丙】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奏章解救他,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为此欧阳修写信给高若讷,对他进行谴责,说他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上交皇帝,因为这事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兼掌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觐见皇上,仁宗都邀请询问他治国执政之事,咨询哪些是应当做的。因当时国家政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揭发攻击他人。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当初范仲淹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说他们是“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进呈仁宗。文章概要说:“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君王,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任用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安定了。”(2023上·上海普陀·九年级统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①甚备。太守日出宴于湖上,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②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③: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④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⑤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①术:指救灾的方法。②敖:通“廒”,粮仓。③条叙:奏章。④仰食:依赖……吃饭。⑤晏:安定。34.【甲】文选自时期的著作《列子》,我们学习过【乙】文中范文正的文章《》。35.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残年余力

皆欲以发有余之财B.虽我之死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C.汝之不惠

以惠贫者D.为术甚备

莫此为大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37.阅读选文,回答以下问题。(1)甲乙两文都呈现了两组人物,他们在面对同一情形时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及理由,请完成表格梳理。面山而居吴中大饥行为理由行为理由智叟止之山很高大;①。监司奏劾伤耗民力愚公移山②;③。文正“④”贫者遭遇饥荒;③。(2)【甲】文结尾通过“帝感其诚”来衬托愚公,【乙】文结尾通过“”来强调文正公之“惠”。这两篇文章启发我们,考虑问题既要,也要。。【答案】34.战国岳阳楼记35.A36.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37.愚公年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后两格也可用现代汉语》宴游及兴造官府、寺庙及富人财有余力意志坚定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有全局意识【解析】3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我们曾学习过的作品《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35.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A.都是“剩余的”;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们;C.同“慧”,聪明/代词,他们;D.动词,采取/表示强调;故选A。36.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心:思想;固:顽固;彻:通达,这里指改变。37.(1)本题考查内容梳理。一空:根据【甲】“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智叟止之的理由为:愚公年老,只剩残年余力。故一空答案为:愚公年老。二、三空:根据【甲】“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移山的理由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故二、三空答案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四空:根据【乙】“监司奏劾杭州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可知,监司奏劾文正大兴土木的行为,伤耗民力。提取表示文正行为的关键词,故四空答案为:宴游及兴造。五空:根据【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发粟及募民存饷”“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可知,文正宴游及兴造的理由是百姓遭遇饥荒,召集官府、寺庙、私家的财力解决饥荒的问题。故答案为:官府、寺庙及富人财有余力。(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六空:根据【甲】文“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移山永不言弃,意志力顽强,故六空答案为:意志坚定。七空:根据【乙】文结尾“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可知,唯有杭州百姓平安度日,没有在饥荒之年流亡的事情,强调范文正的恩惠,故七空答案为: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九空:根据【甲】文愚公移山过程中,智叟阻挠愚公移山,目光短浅,愚公则高瞻远瞩,意志坚定。从而告诉我们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困难,就止步不前,看待问题眼光要放长远,意志力坚强,目标终会完成;根据【乙】文范文正救济灾民时,不只是单纯的调发国家仓库粮食,而是召集官府、寺庙、私家的财力赈灾,赈灾的人群惠及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十几万人,而且都能各取所需。可谓考虑问题全面周到。故八、九空答案为: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有全局意识。【点睛】参考译文:【甲】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乙】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灾的方法很是完备。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分条申述之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2022·上海松江·统考二模)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飞将军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之。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注】①络:用绳子编织成的网状物。②暂:突然。38.甲文选自《》,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体史书。3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单于素闻广贤()

(2)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4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41.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发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去抓他。 B.发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回去。C.抓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送过来。 D.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4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填空。所叙之事主要人物形象特点甲文(1)军事才能卓越乙文李广被生擒后伺机逃脱(2)4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生动展现了古代悲壮的战争场面。B.甲文略写战争经过是因为文章重在“论战”。C.乙文李广逃脱的原因是他找到了残余的军队。D.甲乙两文都借助对比的手法来揭示人物特点。4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在对方辙乱旗靡时乘胜追击,李广“□□”,见“旁有胡儿骑善马”便马上行动,甲乙两文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答案】38.《左传》编年39.一向,向来,平素好40.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41.D42.(1)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2)沉着机智,骁勇善战43.B44.佯死

做任何事情,要善于观察,并抓住最好时机及时行动。【解析】3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曹刿论战》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3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素:一向,向来,平素;(2)句意: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善:好。4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之,之曹刿;乘,指共乘一辆战车;战,作战;于,在。41.D.重点词:得,抓到;生致之,指活着抓回来;故译为: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故选D。4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甲】文,根据第二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刿能够准确把握作战与追击的时机,思虑周全,体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其所叙之事是长勺之战的经过(首段)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第二段)。【乙】文“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李广不慌不忙,装死趁机抢马夺弓,从敌人手中逃脱;可见其沉着机智,骁勇善战。43.A.甲文着重写的是曹刿准确把握作战的时机与进攻的时机;乙文主要写的是李广将军被抓后如何逃脱;两文均未详细展现古代悲壮的战争场面;C.根据【乙】文“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可知,李广逃脱的原因是装死趁机抢马夺弓,边逃边射杀追击的敌人;关键在于李广将军机智勇敢、骁勇善战;而非“找到了残余的军队”;D.甲文通过鲁庄公不能准确把握作战与追击的时机与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曹刿进行对比,凸显曹刿的人物形象;乙文未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故选B。4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启示。根据【乙】文“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可知,李广在“佯死”(装死)时,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曹刿在对方辙乱旗靡时乘胜追击,李广看到敌人骑的好马便马上行动,可见做事时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及时行动才会有好的效果。【点睛】【甲】参考译文: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参考译文:李广派遣卫尉做将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了,活捉了李广。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有命令说:“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匈奴骑兵捉到李广的时候,李广正生病,于是匈奴骑兵就把李广用网装起来,让他卧在网中,并将网栓在两马之间。行进了十几里之后,李广装死,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李广跳起来骑到马上,把那个匈奴男子推下马去,抢了他的弓,策马向南跑了数十里之后碰到他的残余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男子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2022上·上海徐汇·九年级上海市徐汇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乙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时范仲淹领浙西①,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仲淹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守,谕之日:“今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于是诸寺工作并兴,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劾奏杭州不恤荒政,游宴兴作,伤财劳民。公乃条奏:“所以如此,正欲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使工技佣力之人,皆得仰食④于公私,不致转徙沟壑耳。”是岁唯杭饥而不害。【注】①领浙西:兼任杭州太守,管理浙西一带。②存饷:存,慰问。饷,馈赠物品。③敖仓:粮仓。④仰食:依靠他人吃饭。45.【甲】【乙】两文都与范仲淹有关,他是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46.解释句中加点词。(1)以惠贫者()

(2)不致转徙沟壑耳()47.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B.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累计工时一千多个。C.让诸佛寺也帮着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累计工时一千多个。D.让诸佛寺也帮着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48.【甲】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爱国爱民情怀的句子是;【乙】文中最能表明范仲淹不荒政的一句话是。49.【甲】文作者写作目的是:(1);(2)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乙】文的写作目的是。50.【乙】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忧其民”的词语是,【甲】文中最能反映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的词语是。【答案】45.范文正公46.让……得到好处(使动)招引,使达到47.A4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岁唯杭饥而不害49.对滕子京的劝勉和规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赞美了范仲淹赈救饥荒,又趁荒年成就民利的高超为政才能50.惠政通人和【解析】4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可据此作答。4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让贫苦无依的穷民得到好处。惠: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让……得到好处。(2)句意:不至于使他们背井离乡,饿死荒野沟壑之中。致:招引,使达到。4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字词:敖仓:粮仓;吏舍:官吏住舍;日:每天;役:雇役、雇佣;千夫:一千多人。据此可翻译: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故选A。4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由【甲】文“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作者认为古仁人应具备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高尚品质,由此可知,“先天下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