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三块碑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孝感市三块碑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孝感市三块碑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孝感市三块碑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孝感市三块碑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孝感市三块碑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人与树刘国芳有时候看一棵树,觉得,那树像一个人。有一棵柿子树,就像一个人。柿子树像一个老人。柿子树的皮肤是褐黑色的,枝丫是弯曲的,柿子树给人的感觉粗而斑驳,像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或者,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像斑斑驳驳的柿子树。柿子树在旷野里一站,就站出一树的沧桑。这也像一个老人,老人历尽岁月的磨难,脸上写满了沧桑。老人住在离柿子树不远的地方,老人出门,总要从柿子树跟前走过。老人真的把柿子树当成一个人了,见了柿子树,老人总说:“你也老了!”老人不仅跟柿子树说这句话,柿子结果的时候,老人说:“你还能结果呀。”柿子熟了的时候,老人说:“柿子熟了。”柿子落了的时候,老人说:“你身上没有柿子了。”柿子树听了老人的话。一般不作声,但柿子树会把枝叶摇响,那是柿子树的笑声。有时候,柿子树也觉得自己像个人。有一个女人,牵着一个孩子从树下走过,那是柿子熟透了的时候,孩子见了满树的柿子,就跟女人说:“妈妈,摘柿子给我吃。”女人说:“别人的柿子树,怎么能摘?”柿子树听懂了他们的话,柿子树摇摇身子,把两个熟透了的柿子摇落在地。孩子见了,欢天喜地捡起来吃,还说:“妈妈,这柿子真甜。”

柿子树也听懂了这话,它又摇了摇枝叶,仍笑。有几个孩子,在柿子熟了的时候爬上树去摘柿子。一直往高处爬,但后来孩子一脚踩空,从树上往下跌。柿子树伸出的枝丫托住了孩子。孩子没有掉下去,就说:“幸亏这根枝丫。”柿子树在心里说:“是我用手托住了你。”有调皮的孩子,总拉着或扯着柿子树的枝丫,要把柿子树的枝丫折断。但这些孩子往往折不断。孩子折不断,就说:“怎么折不断呀。”柿子树在心里说:“我怎么会让你把我的手折断呢?”

一天老人要出远门,老人走到柿子树下时,站了下来,然后老人跟柿子树说:“还是你好,可以站在这里不动,我老了,走不动了,真想像你这样站着不动。”柿子树在心里跟老人说:“我其实想走,不但想走,还想飞哩,不然,我为什么要一个劲地往上长,但我飞不起来,我的根拉着我。”

老人好像听到了柿子树的声音,老人说:“不走更好,不像我们,走来走去还不是为了生计,我们人类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名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不同,你一直站在这里。任何事情也诱惑不了你,要是我们人类能像你这样淡泊就好了。”老人说着,走了。但老人回来后,却发现柿子树被人砍了。老人失声大叫起来,老人说:“谁砍了你呢?他们为什么要砍了你?”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砍我?也许是嫌我老了。”柿子树又说:“我真不想让人砍呀,我还能结果,结很多很多的果。”柿子树还说:“可惜我不能走,我要是能走。他们就砍不到我了。”说着,柿子树流泪了。

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

(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中,柿子树有两重象征意义,一是象征善良的人,二是象征容易遭到人们破坏的美好的事物。B.小说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柿子树人的动作、语言、心理,柿子树跟老人聊天,帮小孩摇柿子。读起来都让人感到亲切自然。C.老人喜欢与柿子树对话,老人与柿子树就好像两个同生共死、相依为命的老人,他们相互了解,相互帮助。D.最后一段,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老人流泪完全是因为心爱的柿子树被砍,自己失去了一个朋友,所以十分悲伤。E.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语言精炼。作者直抒胸臆,避免含蓄。在简简单单的事件和平平淡淡的对话中,自有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感。

(2)小说开头反复说柿子树和老人很相似,他们的相似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分条概括。(6分)(3)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有哪些对比之处。(6分)(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美好的事物遭到人们的破坏,令人惋惜”,有人认为是“作者通过柿子树折射老年人对人生世事的一种感伤”,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AB(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C.“相依为命”于文无据。D项除了选项中的原因,还有老人对自己的感伤。E项“直抒胸臆,避免含蓄”不正确。)(2)①柿子树斑驳的皮肤像老人皱皱巴巴的脸。②树干的沧桑像老人历经岁月的磨难。③都很善良,柿子树帮小孩摇柿子;老人为柿子树被砍而流泪。④都很无奈,老人为了生计被迫奔波,柿子树被根拉住被迫站立在原处。(以上任意三点都可以。每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酌情给分。)(3)①树的淡泊和人类的追名逐利形成对比。②树的善良与人类的残忍形成对比。③小说开头柿子树的笑声与结尾柿子树和老人的流泪形成对比。(每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酌情给分,例如答老人与树的结局形成对比,给1分。)(4)同意观点一:美好的事物遭到人们的破坏,令人惋惜。①柿子树善良、慈爱,尽力帮助人类,竭尽全力为人类奉献果实。②柿子树淡泊名利,不图回报,人类却不顾及此,将它砍掉。③小说正是借柿子树来表现人间的美好事物,当它被毁灭时,让人感到惋惜。同意观点二:作者通过柿子树折射老年人对人生世事的一种感伤。①老人和柿子树一样历尽岁月的磨难,脸上写满了沧桑,辛苦一生。②老人走不动了,但还得为了生计奔波。柿子树被砍,很有可能是人们觉得它没有多大用处了。③小说就是借柿子树写老人,结尾处柿子树和老人都哭了,意味深长,折射出老年人被社会冷落甚至遗弃的失落与感伤。(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理由每点2分,共8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烛台:古老的守夜者李汉荣①母亲用过的烛台,我小心地保存了下来。我保存了一角古中国的夜色。②这是她的先人传下来的。先人把他们的夜晚传给她,也把烛光传给她。③面对这方烛台,我看见母亲的夜晚,祖先的夜晚,以及祖先的祖先的夜晚。连续不断的夜,一直向后退去、汇聚,终于浩瀚成历史的深海。④我想象,母亲是怎样用一星烛光,泅渡了她一生的长夜?⑤烛光里,母亲纺织、缝补、浆洗,读经、静坐,她小小的身影,小小的心跳,是无边夜色里最温情的细节。⑥烛光里,母亲眺望明月,月亮也踱进窗子,天上的光亮与人世的光亮,相会在母亲周围,争着画她的影子。母亲看见了两个影子,两个影子都是她!月亮的手要领她到天上,蜡烛的手要留她在地上。多好的光啊,它们都这样熟悉她、爱她、安慰她。母亲竟然爱上夜晚了。白昼是相同的白昼,相似的人生,而夜晚,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秘密,在烛影里飞过的虫儿都有自己的秘密。母亲于是望望窗外,她看见那么多星星挤在窗口看她,她一眼就认出了她最熟悉的那颗星星,那是多年前,她留在天上的一个记号,一个温暖的记号。而地上,她的两个影子,也望着天上,也在辨认闪烁在高处的秘密记号。⑦蜡烛是泪做的。它的浑身都是泪腺。它必须把泪水流尽,才能走完自己的一生。烛泪,使白昼变浅,使黑夜加深,使天堂的一角变暗,使人世的一角变亮。我能想象,古中国的夜晚,密布着多少烛台,闪烁着多少烛光。女儿们在烛光里绣花,母亲们在烛光里纺织,儿子们在烛光里喂牛,父亲们在烛光里劈柴;僧人们在烛光里入定,书生们在烛光里吟咏;最伟大的诗篇里,那动人的警句也是由烛泪凝成;最贤明的帝王,也曾在烛光里,一夜夜打量他的江山……就这样,真挚而忧伤的烛光守望了古中国几千年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积攒了厚厚的记忆,厚厚的文化,厚厚的礼仪,厚厚的诗。所以,如果你用心读,你会发现,古中国的记忆、文化、礼仪和她的诗,都天然地带着蜡烛的特征:是真挚的、半明半暗的、含蓄的、忧伤的、克制的,它不诅咒和指责夜晚,相反,它尊敬夜晚,洞悉夜晚的无限和深邃,而同时又固执地眺望黎明,殷切地聆听天道轮回的足音。烛光里书写的文化,扎根于博大浑厚的夜之深处,而又保持着对光的信仰和钟情。它知道浅浅的白昼后面,紧随着的又是更深沉的夜色,更深奥的宇宙。于是,我们的文化,就是在无边夜色里谨慎、羞怯而忧伤的言说,它从来不狂妄、不张扬、不说尽、不道破,因为黑夜无尽,天道高深,岂是人能说尽道破?然而它毕竟说了,但不是咄咄逼人的雄辩,不是滔滔不绝的倾诉,不是小知小觉的抢答,不是自怨自艾的独白,不是真理在握的宣叙,而是欲言又止,欲辩无言:或是以手指月,你看见了月,同时看见了月亮后面的无边夜空;或是拈花在手,笑而不答,你看见花后面的花海,春天后面的无数个春天,无数个坟墓;它以极少的说暗示无限的不可说,它的最深邃部分不是它说出的那部分,而是没有说出的更大的部分,这就是那言外之意,篇外之趣,韵外之致……深幽的意境,微明的光亮,它的底蕴是那深不可测的夜;宇宙的长夜,生命远方的长夜,时间深处那边寂静的永恒长夜。烛的情境,正是生命和人的情境,也是中国文化的情境。⑧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有着幽暗的深度和夜一样宽厚的寄托,而同时,它所摇曳的光亮,又是那样诚恳、虔敬,它那含泪的目光,使它象征的一切,都带着高贵的忧伤,纯真的气质和深长的情义。⑨烛光里,端坐着数千年中国的夜晚。⑩烛光里,端坐着一代代母亲,我的母亲。?我凝视烛台,曾经,多少个夜晚在这里停靠,多少个黎明在这里降临,多少个人生在这里走远。你分明是时间的驿站,宇宙里的一个圣坛,人世的一个温暖湖泊。每一个夜晚都有一条天河从你的上空流泻,无数个夜晚的无数条天河,都哗哗流下来了,与你的泪光合流,汇聚在这小小的祭台。?汇聚成古中国记忆的深海。?汇聚成母亲的心海……4.试分析文章结尾第??两段的作用。5.你认为作者写“烛台”这一物象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4.①收束全文,照应前文内容,结构浑然一体;②两个独句段,强调烛台是母亲的写照,也承载着古中国的记忆;③省略号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

5.①借烛台的守夜者形象,赞美奉献自我、传递暖意、守候光明的品质;②借烛台这一母亲的象征,讴歌相伴长夜、辛勤劳作的母亲形象;③借烛台抒发对其所承载的逝去历史的眷恋和对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并表达了守望传统和古典之美的愿望。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作品结构安排的的作用。??段是结尾段,结构上可用与作用相关的术语,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等作答;内容上写了母亲和中国文化;注意省略号的作用,表示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想象空间;这两段,独句成段,具有强调的意味。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物象的作用。“烛台”在全文起线索的作用,同时也是具有象征义的物象,要找出烛台与母亲和先辈们的共同点,从表层义到深层义角度思考作答。“烛台”本身是“夜的守护者”,是牺牲自我、照亮他人、传递温暖的奉献者形象;母亲和先辈们都在“烛台”下、烛光中劳作、奉献,它是母亲、先辈们的集体记忆,传递“爱”的伟大;从深化主题角度分析看,“烛台”又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守护者,美妙的诗句、伟大的历史是在烛光中、烛台下产生的,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最后还要观照主题思想或作者的情感分析。点睛:物象一般是寄托作者某种情感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在作品中出现,也可以没有出现,只有指代。物象一般具有象征意义。物象的内涵指的是物象的深层含义:象征义、指代义、双关义或主题义。带着物象这四层含义的意识,进行物象内涵四考虑:考虑相关人物特征,考虑主题表达,考虑表达的思想感情,考虑有无揭示涵义的提示语。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碗馄饨酒楼里来了两位客人,穿着不俗,看样子是一对出来旅游的夫妻。服务员送上菜单。男的直接递给女的:“你点吧。”女的看也不看:“来碗馄饨。”男人发话了:“吃什么馄饨,又不是没钱。”女人摇摇头说:“我就是要吃馄饨!只要一碗!”服务员冲女人撇了撇嘴:“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馄饨。”女人很意外:“怎么会没有呢?”酒楼老板觉得很奇怪,小声吩咐服务员:“到外面买一碗,回来多收一倍的钱。”说完开始观察这对奇怪的夫妻。看到馄饨,女人的眼睛都亮了,轻轻搅拌着,好象舍不得吃,半天也不见送到嘴里。男人一把拿起菜单:“你爱吃就吃吧,我饿了一天了。”女人不急不慢,等男人点完了菜。才对服务员说:“你最好先问问他有没有钱。”男人气红了脸:“老子会没钱?”边说边往怀里摸去,突然“咦”的一声:“我的钱包呢?”女人不慌不忙地说道:“钱包和手机我昨晚都扔到河里了。这次带出来所有值钱的东西,我都扔河里了。你身上还有五块钱,只够买这碗馄饨了!”男人瞪着女人:“你真是疯了!身上没有钱,那么远的路怎么回去?”女人却一脸平静:“急什么?我们还有两条腿,走着走着就到家了。”女人继续说:“二十年前,咱们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不也照样回到家了吗?那时侯的天,比现在还冷呢!”男人不由地瞪直了眼:“你,你说什么?”女人叹了口气:“看来,这些年有了几个钱,就真的把什么都忘了。二十年前,第一次出远门做生意,被人骗了个精光,经过这的时候,你要了一碗馄饨给我,我知道,那时候你身上就剩五毛钱了……”男人一震,打量了四周:“这,这里……”女人说:“对,就是这里,那时它还是一间又小又破的馄饨店。”男人默默低下头,女人捧起面前的馄饨,拨了一大半到另一只空碗里,轻轻推到男人面前:“吃吧,吃完了我们一块走回家!”男人很久才说了句:“我不饿。”女人眼里闪动着泪光,喃喃自语:“二十年前,你也是这么说的!”男人说:“你怎么还不吃?”女人又哽咽了:“二十年前,你也是这么问我的。我记得我当时回答你,要吃就一块吃,要不吃就都不吃。现在,还是这句话!”男人默默无语,拿起了汤匙。不知什么原因,拿着汤匙的手抖得厉害,舀了几次,馄饨都掉下来。他终于将一个馄饨送到了嘴里,使劲一吞,整个都吞到了肚子里。当他舀第二个的时候,眼泪突然“叭嗒”往下掉。女人见他吃了,脸上露出了笑容,也拿起汤匙。馄饨一进嘴,眼泪同时滴进了碗里。这对夫妻就这样和着眼泪把一碗馄饨分吃完了。放下汤匙,男人抬头轻声问女人:“饱了么?”女人摇了摇头。男人很着急,突然好象想起了什么,弯腰脱下一只皮鞋,手往里面摸,没想到居然摸出了五块钱。他怔了怔,不敢相信地瞪着手里的钱。女人微笑地说道:“二十年前,你骗我说只有五毛钱了,只能买一碗馄饨,其实呢,你还有五毛钱,就藏在鞋底里。我知道,你是想藏着那五毛钱,等我饿了的时候再拿出来。后来你被逼吃了一半馄饨,知道我一定不饱,就把钱拿出来再买了一碗!”顿了顿,她又说道,“还好你记得自己做过的事,这五块钱,我没白藏!”女人说:“你可别怪我,我只是想在分手前再和你一起饿一回,苦一回!”男人居然号啕大哭,“我真被好日子冲昏了脑袋啊!回去我就把那张离婚协议书烧了。”在旁观看的老板摸出了两张百元大钞递过去:“既然回去就把离婚协议书烧了,为什么还要走路回家呢?当年那碗馄饨,就是我妻子做的。”老板回到办公室,取出那张早已拟好的离婚协议书,怔怔地看了半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婚姻伦理问题,对读者来说教益匪浅。B、从全文看,酒店老板叫服务员到外面买一碗馄饨,回来多收一倍的钱,充分反映了这个老板唯利是图的本质。C、小说中的妻子为了报复提出离婚的丈夫,背着丈夫把这次带出来的所有值钱的东西,统统扔进水里。D、这篇小说构思巧妙,别具匠心。小说利用特殊的地点来解决矛盾,二十年前二人在这里吃过馄饨,如今仍在老地方吃。不过性质不同,意义不一样。E、这篇小说写得很成功,在语言上,没有华丽的词藻,人物语言生活化,符合小说中的人物身份。(2)小说中“女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3)小说中间部分写二十年前这对夫妻曾在同一个地方吃过馄饨,这一情节在前文已埋下了伏笔,请找出并分析。(6分)(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夫妻二人,设计酒店老板这个人物是多余的,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1)B、C(B项是为了与后文对比,深化主题。C项是为了教育丈夫)(2)①机敏聪慧。为了使丈夫回心转意,想出了再回馄饨馆忆苦的主意。②钟情重义。十分珍惜与丈夫20年的婚姻感情。③宽厚隐忍。对丈夫的背叛给予原谅。④吃苦耐劳。二十年前与丈夫做生意被骗后与丈夫共同创业。(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答对1点得2分,没有分析得一半分)

(4)不多余。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的发展合情合理。夫妻二人进的是酒馆,喝来的馄饨,但是在老板的提示下,服务员去外面买了一碗,才有后面的情节。②深化主题,妻子通过忆苦教育,使丈夫悬崖勒马,挽回了妻离子散的悲惨局面,回时还教育了老板,使老板深受感动,回到办公室,打开抽屉时离婚证书斯掉。③解决矛盾冲突。老板慷慨解囊,妥善地解决夫妻二人无钱回家的矛盾,使小说的结构富有波澜,结局更有戏剧色彩。④使人物形象丰满,老板的行为不仅深刻地反映中国人传统的婚姻观,也说明了人应具有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言之成理就行,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几点中的任何两点进行探究,观点明确给4分,论述合理给4分)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遣辛毗①诣曹操请救。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②。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操曰:“善!”乃许谭。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谥肃侯。②衅:征兆。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

转告B.力专则难图也

谋取C.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

克服D.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暗中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一旦求救于明公

莫大于河北B.尚见谭困而不能取

明公不取而伐荆州[gkstk.Com]C.绍以宽厚得众心

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

D.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乃许谭6、下列句子全部是劝说曹操攻打袁尚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②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③使谭、尚自相敝

④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⑤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⑥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学优高考网gkstk]A.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B.袁氏兄弟内讧时,曹军将领都认为此时不须进攻,只有辛毗力主要抓住机遇。C.曹操不愿援助袁谭的原因是认为袁谭不可信任,并且对袁尚的实力心存戒备。D.曹操通过袁谭送印的事,明白了袁谭并非真心归降,就用联姻计稳住了袁谭。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①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5分)

②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5分)

③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5分)

参考答案:【参考译文】

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曹军将领都提出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作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又会争权夺利。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变乱发生后,再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曹操说:“好!”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

不久,袁尚果然亲自率兵攻打袁谭,大败袁谭。袁谭逃到平原,袁谭派辛毗到曹操那里求救。辛毗到西平拜见曹操,转达袁谭求救的心意。曹操部下官员多认为刘表势大,应当先平定他,袁谭、袁尚自相残杀,不足忧虑。荀攸说:“目前,天下正争斗激烈,而刘表坐守江、汉之间,可知他没有占有四方兼并天下的大志。袁氏家族占据四州土地,有兵马数十万,袁绍因为品性宽厚而得民心,假如他的两个儿子相处融洽友爱,这样来共守已有的基业,则天下的灾难就不能平息。如今他们兄弟结怨交恶,势不两立,如果一个人吞并了另一个人,则力量就会集中起来,力量集中后,再想谋取就困难了。应该趁他们内斗相持不下时,动手夺取,天下就可以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去。”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

过了几天,曹操又打算先平定荆州,让袁谭、袁尚互相削弱。辛毗观察曹操脸色,知道他又改变主意,就去告诉郭嘉。郭嘉报告曹操,曹操对辛毗说:“袁谭是否一定可信?袁尚是否一定能被攻克?”辛毗说:“您不要问是可信还是有诈,只应直接来看整个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今,袁谭忽然向您求救,其情形表明他已走投无路;袁尚看到袁谭陷入困境,却不能一举攻破袁谭,说明袁尚也已智穷力竭。那形势是军队在外战败,谋士在内被杀,兄弟内讧,国分为二,连年征战,将士的甲胄里都长出虱子。再加上旱灾蝗灾饥荒同时发生,上有天灾相应,下有人祸困扰,无论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百姓,都已知道袁氏统治将要土崩瓦解。这正是上天灭亡袁尚的时机。凭您的威势,对付处于困窘境地的敌人,攻打疲惫的敌军,同疾风吹落秋天的树叶没有什么差别。上天把消灭袁尚的机会赏赐给您,您不去进攻,反而要讨伐荆州。荆州年丰民乐,没有灭亡的征兆(没有机会可供您利用)。现在,利用袁谭的求救而去援助,没有比这更有利了。况且四方的敌人,没有比占据黄河以北的袁氏更强大的了。您平定黄河以北后,就军威大盛,震动天下了。”曹操说:“好!”于是,答应出兵救援袁谭。冬季,十月,曹操进军到达黎阳。袁尚听到曹军渡过黄河的消息,就解除了对平原的包围,撤回邺城。袁尚部将吕旷、高翔背叛袁尚,投降曹操。袁谭又暗中刻好将军的印信,送给吕旷、高翔。曹操知道袁谭并非真心归降,便给儿子曹整娶了袁谭的女儿(娉: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用此来安抚袁谭,然后率军回去。5.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客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擤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拊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明史·于慎行传》【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⑤祧(tiāo):迁庙。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举于乡 举:举荐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属:委托C.偕同官具疏谏 疏:给皇帝的奏章D.亦寝不行 寝:废止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

)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再辞不允,乃就道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10分)(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5分)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5分)参考答案:、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的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橓,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的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21分)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隐逸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B.亦时相赡赡:赡养老人C.未尝有所造诣造诣:学问技艺达到的程度D.而畜素琴一张畜:蓄养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非谢家之宝树C.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乃瞻衡宇,载欣载奔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10.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潜自幼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写照。C.为了有隐居之资,陶潜先后担任了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束带拜见都邮,隐居不仕,写下《归去来兮辞》。11.将下列从文言文阅读文段和课文中选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4分)(2)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4分)(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分)参考答案:8.A(B赡:供给,C造诣:去(的地方)D畜:存,储存)9.C(于是,就。A介词,为了/语气词,呢。B动词,到/助词,的。D连词,来/因为,)10.C(“为了有隐居之资”错误)11.(1)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什么地方的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以此为号)(何许、以为,各1分,大意1分)(2)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不久)就自己辞职回家了。(亲、堪、解归,各1分)(3)年老时志气应更加旺盛,怎么能在白发苍苍是改变心志;处境艰难应更加坚定,不能抛弃远大的志向。(益、移、穷、坠,各1分)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①法德两国,曾兵戎相见百余年,然后又在欧洲需要统合的情况下,理智地选择合作,从此百年恩怨一笔抹杀,半个多世纪再无冲突。②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③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④品读经典,体悟人生。看名著就是同名家对话,跟哲人心灵交汇,就让人心里生出暖暖的感觉,如坐春风。⑤侨胞的金钱不是容易得到的,那是他们终年胼手胝足,省吃俭用积蓄起来的。⑥现在有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知识积累,不用心体悟生命,没时间阅读经典作品,写起文章来东拼西凑,真叫人不忍卒读。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参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着重排列组合辨析成语。①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优点、成绩等全部否定,此处应为“一笔勾销”,使用错误;②瓦釜雷鸣: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③不刊之论: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此处正确;④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此处正确;⑤胼手胝足:手脚上磨出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此处正确;⑥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故选D。【点睛】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国民间偏方一度盛行,其中那些流传甚广的育儿偏方更是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千百种的偏方单方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按照临床医学的数据分析怕是百分之几都达不到,更多的所谓“灵验”都是基于人们的口口相传,甚至有可能是以讹传讹。这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药物偏方和育儿方法,不仅不能治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育儿先育己,脑子是个好东西,对所谓偏方单方,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听风就是雨,盲目从众,或者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有病乱投医,最后坑的是自家孩子。参考答案:①真正灵验的能达到多少

②可能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

③先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分析可知,此处是对千百种的偏方单方的质疑;第②处,结合“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药物偏方和育儿方法”分析可知,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第③处,结合“脑子是个好东西”分析,此处主要讲应该用脑子思考一下。9.填入下列各句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

。(2)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____出一阵哄笑。(3)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

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A.回敬

爆发

以至

B.回敬

暴发

以致

C.回复

暴发

以至

D.回复

爆发

以致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回敬:答谢或常用作反语,表示回击之意。回复:一般多用于书信,答复、回答,回答别人的问题或要求,也指回答的话等。“暴发”和“爆发”是两个词,二者都有“突然发生、发作”的意思,但使用范围有所不同。“暴发”主要是指洪水、流行性疾病等。另外,“暴发”还可以指人突然发财或得势,如“暴发户”。“爆发”所指的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现象,如火山;二是个人情绪;三是社会运动、政治变故、战争等。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只不好的结果)。以至:连词。(1)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解答此类题目应结合具体的语境、修饰的对象、词语的感情色彩进行分析。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突袭的天灾面前,我们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你、我、他是一体,我们共同承担,我们__________,我们互相安慰,我们不离不弃。②两岸人民同是炎黄子孙,是__________的同胞兄弟,作为一个大陆艺术家,朱炳仁深感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是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③除了科学意义外,探月工程与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些什么关系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关专家说,探月工程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__________。A.息息相关休戚相关休戚与共B.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休戚相关C.休戚相关休戚与共息息相关D.休戚与共休戚相关息息相关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休戚与共,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的密切。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中性色彩。【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此题注意第①句中的“承担”,第②句中的“同胞兄弟”,第③句中的“探月工程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8年12月,位于北京的超高建筑“中国尊”正在陆续交付,这座高528米,建于八度抗震区的“新第一高”,自开工以来已经创造了8项世界之最、15项全国纪录。负责项目技术部工作的工程师蒋凯表示:“梦想是鼓足干劲拼出来的,我们的梦想是要让中国建造成为全球的一张闪亮名片。”2019年《流浪地球》火爆,导演郭帆实现了拍摄科幻电影的梦想,在采访中,郭帆说到实现梦想的过程就是创新、坚持、精益求精的过程。2019年2月18日,生活节俭却为教育事业捐赠千万的武汉退休老人马旭当选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随行采访记者在与老人生活一段时间后,感慨的说:“早年兢兢业业,现在省吃俭用的老人很多,但难得的是到了晚年仍然保持一派率真单纯,仍然怀有梦想,她让我们明白,追求梦想就是要不失赤子之心,守住心灵的高贵。”“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的2019年新年贺词亲切温暖、饱含力量,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我们都是追梦人》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例文】我们都是追梦人清晨的阳光投进我的房间,送进一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