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课件-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7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课件-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7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课件-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7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课件-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7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课件-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一轮复习精品课件专辑1.该系列是作者在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基础上修改制作而成,以纲要为主,选必为辅(简单融合版),本课件是自己教学实践的探索,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有所取舍,比较注重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精选史料,强化史料实证素养。2.课件中所选题目都是挑选的具有较强典型性的高考真题或大市摸底题3.本课件系列并非完全原创,其中部分思路继承了部分老师的成果,在此表示感谢;15世纪上古史近代史5世纪476年西罗马灭亡,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继续发展东罗马帝国灭亡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中古时期(中世纪史)中国南北朝中国明朝第二讲:中古时期的亚洲第一讲:中古时期的欧洲第三讲:古代美洲与非洲【知识框架】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时段表现中古时期的世界(5C-15C)【阶段特征】中古时期的世界(1)中古欧洲: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古西欧王权走向强化,自治城市兴起,但基督教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中古西欧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多元混合特色。在东欧,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2)中古亚洲: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印度、阿拉伯文明在这时不断向外传播,与受中国文明影响下的朝鲜文明、日本文明等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上灿烂的一页。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促进了的世界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伊斯兰教传播、传承阿拉伯文明的作用。(3)古代非洲和美洲: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西非的加纳等国、南非的大津巴布韦都充分展示了古代非洲的文明成就。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为代表的古代美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27课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课标解读:要考什么?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考情扫描】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中古时期的亚洲2024江苏T11幕府统治末期统治2024.吉黑辽T11中古时期的日本加强中央集权2023湖南卷12日本土地制1.通过中古时期亚洲各国文化的相互学习,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世界文化是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2.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亚洲、非洲和美洲文明发展的特点,认识文明的多元性。3.对古代美洲文明缓慢发展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深刻认识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中古时期的非洲与美洲2023海南卷T10非洲古代文明2024山东卷T10古埃及文明、古美洲文明命题分析预测分析和预测:本讲内容多是统编教材新增知识点,出现频率不高,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联系是备考重点,特别注意古代日本和朝鲜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中古时期的亚洲一、西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一)阿拉伯帝国

文化成就二、南亚:多宗教并存三、东亚:融汇中华文化因子(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一)笈多帝国

佛教、印度教(二)德里苏丹国

伊斯兰教(一)日本

大化改新、幕府统治(二)朝鲜

多元面貌

欧洲随着罗马衰亡而进入了黑暗时代,亚洲则成为世界贸易、文化、宗教与城市发展的中心。——《外交事务》(ForeignAffairs)【知识框架】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7世纪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多神崇拜6世纪622年默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8世纪中期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632年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7世纪中期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东西文明的中转站)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1258年,阿拉伯帝国灭亡。一、西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1.建立和扩张自主复习:梳理阿拉伯帝国的兴衰史。材料: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古代穆斯林作家艾尔·比鲁尼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之间是什么关系?

“伊斯兰”一词原意是“顺服、归顺、服从”,他号召大家都信仰“真主安拉”,放弃信仰本部落的神。①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②伊斯兰教是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东西文明的中转站)一、西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1)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教合一①君主专制: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②中央集权: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强化地方管理③政教合一:哈里发即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首领庞大的帝国如何治理?2.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表现(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东西文明的中转站)政教合一一、西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2)经济繁荣:

①商品经济: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②对外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③城市发达: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表现(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东西文明的中转站)首都:巴格达思考:结合上面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①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②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③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足迹遍布各文明【选必2】一、西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3)文化领域:自主复习:阅读选必3第3课P18-19,完成下表。领域成就数学文学建筑艺术宗教信仰科学技术印度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悬诗”《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很多故事来源于古埃及和西亚等民间传说,其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欧,但丁《神曲》、莎士比亚《终成眷属》等受其影响【史纲下第4课课前导语P22】清真寺——克尔白神庙伊斯兰教伊本·穆萨《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成为独立学科白塔尼修正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白塔尼《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影响很大:哥白尼等多次引用伊本·西那《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在欧洲长期用作医学标准教科书思考:结合上表概括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2.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表现(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东西文明的中转站)思考:概括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3)文化领域:2.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表现(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东西文明的中转站)对西方:推动西方社会的转型

①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②保存和传播欧洲古典文化,为文化复兴奠定基础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中国:

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世界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选必3第3课学习聚焦P18】一、西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13世纪14世纪中期1453年16世纪后期逐步征服小亚细亚逐步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一战后帝国分裂1923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帝国灭亡1.建立和发展(二)奥斯曼帝国(1299年

—1923年)一、西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自主复习:阅读课本P23-24,梳理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史。2.帝国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继承了东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①经济繁荣: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农民和工商业者承担各种苛捐杂税;③帝国政府控制欧亚商路,东西方贸易受影响(新航路开辟动因)政教合一,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军队的主宰(苏丹专制)。(二)奥斯曼帝国(1299年

—1923年)一、西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思考: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奥斯曼帝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知识拓展】古代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六大帝国统治的时间、兴起地点帝国统治时间兴起地点波斯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伊朗高原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巴尔干半岛北部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意大利半岛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巴尔干半岛东部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阿拉伯半岛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3年小亚细亚半岛一、西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思考: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政体有何共性?政教合一、封建君主专制前324-前187年

孔雀王朝

贵霜帝国

320-540年

笈多帝国

拉其普特时期

1206-1526年

德里苏丹国1526-1857年

莫卧儿帝国1858-1947年

英属印度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一)南亚:多宗教并存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笈多帝国建立4世纪初,在恒河中游兴起,几乎征服北印度政治政局稳定,国王控制恒河中下游,其余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经济经济繁荣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一)南亚:多宗教并存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笈多帝国(4C初-6C)南部藩国林立政令不统一北部基本统一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创造之神毗湿奴——保护之神湿婆——毁灭之神2.德里苏丹国(13C初-16C)德里苏丹国国教最高统治者地方体制伊斯兰教苏丹行省制度政教合一既掌握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同时也是宗教最高领袖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一)南亚:多宗教并存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建立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统治①以伊斯兰教为国教②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③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印度教三大主神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宗教建立时间原因主要教义婆罗门教BC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形成过程中,形成婆罗门教种姓制度佛教BC6世纪列国时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印度教4世纪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种姓制度选必三·第2单元·第5课·宗教【考点】古印度文明的显著特点。①政治上长期分裂、宗教繁多,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等不少宗教均产生于印度。②种族上等级森严。社会等级体系,如种姓制度等,对印度社会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③文化上包容并蓄。包容性和创新性共存,延绵不绝、激荡交融、推陈出新;丰富多样的文化积淀为印度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一)南亚:多宗教并存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印度教湿婆神像图片历史更替秦汉之际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646年孝德天皇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10世纪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17世纪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二)东亚:融汇中华文化因子1.中古时期的日本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孝德天皇孝开始“大化改新”,仿中国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6-7世纪646年10世纪12世纪末17世纪秦汉之际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政治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经济庄园经济文化武士道、茶道文化(1)大化改新①背景:②内容:③结果: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唐文化的影响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领域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将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日本历史的巨大变革。(二)东亚:融汇中华文化因子1.中古时期的日本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2)幕府统治①背景形成庄园保护财产,蓄养打手脱离生产,专侍武职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经济:生产力提高开垦新土地,贵族、神社和佛寺等广占土地政治:10世纪,中央集权开始瓦解社会结构:武士集团的形成(二)东亚:融汇中华文化因子1.中古时期的日本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思考:10C,日本出现新的模式,会对天皇统治产生什么影响?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②建立:③特点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①建立在庄园经济的基础上②天皇虚权,幕府实权③有严格的等级制度(2)幕府统治(二)东亚:融汇中华文化因子1.中古时期的日本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④武士为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④衰落:17C开始衰落,18C后期进入锁国时期幕府允许荷兰商人贸易的唯一地点——长崎出岛客观评价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一分为二)积极:对内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维持国内和平,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对外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独立消极:阻碍日本进行对外交流,导致日本的落后及近代遭受西方侵略(2)幕府统治(二)东亚:融汇中华文化因子1.中古时期的日本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领域成就宗教文学建筑绘画文字神道教:古代日本人认为“万物有灵”,7世纪与天皇制度结合。武士道:12世纪后,武士阶层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万叶集》: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4世纪-8世纪中叶的诗歌。11世纪《源氏物语》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10世纪前后大和绘;17—19世纪浮世绘,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借助汉字楷体笔画和草体,创制了假名:平假名、片假名【知识链接】古代日本文化成就(选必3第5课P29)【典例研析】(2024·江苏高考·11)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了大量西方医学、天文学书籍,还形成了西学翻译的新派学者,且西学的输入及研究以民间为主,这表明日本国内民众社会观念出现变化,关注西学【典例研析】(2024·吉黑辽高考·13)1069年,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法令,规定取缔非法庄园。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这一措施意在A.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B.稳定封建主从关系C.维护法律政令统一

D.加强朝廷经济基础【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此时为日本11世纪,天皇利用法令取缔非法庄园,并可将其没收,结合所学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天皇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增强自身实力,故选D项;结合所学日本的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因此天皇的打击对象并不是地方官员贪腐,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天皇打击庄园领主,易激化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稳定两者的主从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律令只是天皇打击庄园领主的手段,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维护政令统一,排除C项。【典例研析】(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答案】B【详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公元723年,日本政府颁布鼓励开垦荒地的《三世一身法》。此法规定: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由于贵族豪强可以驱使属民和奴婢开垦,然后把开垦的荒地占为己有,因此该法令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国有制原则日趋削弱,班田制也逐渐难以维持,B项正确;7世纪末10世纪初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牺牲。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政治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文化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14世纪末16世纪末2.中古时期的朝鲜(二)东亚:融汇中华文化因子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政教合一的西亚多种宗教的南亚中央集权的东亚政治

经济

文化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考点】中古亚洲文明的特点【典例研析】(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的请赐行为,说明两国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权威,D项正确;

古代非洲与美洲时间轴整理东非: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等城市国家西非:加纳马里桑海南非:津巴布韦美洲玛雅文明(前4C)公元前后4C8C10C13C14C15C16C11C美洲印加文明美洲阿兹特克文明班图人阿克苏姆王国兴起、鼎盛古代非洲古代美洲三国两晋南北朝(3C-6C)———————明(14C-17C)班图人迁徙图(1)贡献①农业:②畜牧业:③冶铁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掌握了冶铁技术(2)文明扩展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传播技术1.非洲文明开端—班图人三、古代非洲文明思考:结合已知内容,分析班图人的迁徙会对非洲文明产生何种影响?①促进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的传播②推动民族融合和国家组织出现【知识拓展】北非:古代埃及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文化特点和族源来说,都有别于班图人和他们创造的文明。2.非洲文明的表现三、古代非洲文明区域国家时间国家形态特征/成就非洲东非阿克苏姆2.非洲文明的表现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鼎盛地域广大的王国①信仰基督教;②从事农牧业;③国际贸易兴旺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10-15世纪城市国家①条件:②经济状况:A.经济;B.宗教A.使用奴隶B.园艺业为主C.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三、古代非洲文明区域国家时间国家形态特征/成就特征/成就非洲东非西非南非加纳马里桑海8-15世纪中央集权的帝国①中央集权;②黄金资源丰富,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③鼓励文化发展(廷巴图克)津巴布韦11C末建立,14-15C鼎盛地域广大的王国石头城遗址2.非洲文明的表现三、古代非洲文明3.非洲文明的特点公元前后兴起10-15C8-15C11-15C三、古代非洲文明(1)文明起源较早(北非是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2)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较大(地形限制,难以形成大冲积平原,限制农业发展,只能依靠丰富的黄金、象牙等资源进行商业贸易,从而使对外贸易发达)(3)环境较为闭塞、对外交流有限(和欧亚大陆仍有一定的交流)(①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非洲;②东非国家的环印度洋贸易;③曼萨·穆萨带领商队前往麦加朝觐)(4)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近代以来被西方侵略,文明被抹黑)①《史记》中“黎靬”指埃及的亚历山大城②唐朝——杜环:第一个到过非洲的中国人,最远达到北非,写了《经行记》③元朝——汪大渊:最远到达今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写了《岛夷志略》④中国瓷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15世纪左右的中国瓷器4.非洲的对外交往三、古代非洲文明【典例研析】(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除了可以列举事实,还可以援引谚语,而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短语,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洲传统法庭上可以援引谚语,体现了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A项正确;四、古代美洲文明1.美洲文明开端——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对除因纽特人外的所有的美洲原住民的统称,印第安人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国。(1)发展农业: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2)创造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驯化了骆马明朝时期传入中国,增加了农作物的种类,推动人口的膨胀。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文明定位:在地图中指出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的位置。中美洲玛雅文明兴盛期地理范围政治统治社会经济文化灭亡约4世纪—9世纪玛雅文明达于极盛,建立众多的城市国家中美洲尤卡坦半岛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阶级关系:统治阶级;平民(处于原始国家形态)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1)城市建筑: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2)陶器、独特的表意文字、玛雅太阳历20进位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