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参考_第1页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参考_第2页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参考_第3页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参考_第4页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参考一、知识概述纵览中国诗词名篇佳句,有不少追怀古人往事之作。单说与项羽有关的诗篇,便有古人如李清照那铿锵有力的《夏日绝句》和杜牧借题说事的《题乌江亭》,亦有今人如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同的诗歌,于相同的项羽,或褒或贬。抑或如秦朝,于群雄争霸中一统天下,却又闪电般灭亡,何故?便有贾谊之《过秦论》、杜牧之《阿房宫赋》陈论其事其人。前朝人与事,何故援引入诗文,实则或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怀;或借史抒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阐发对人生的思考。这就是咏史怀古诗文产生的根源。骚人墨客们在历史古迹中寻找灵感,又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因此,咏史怀古的诗文,是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积淀了多少蕴藉宏富的咏史怀古之作。本课选录了三篇咏史怀古作品——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与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其一》。学习本课的重点在于:一是要掌握咏史怀古诗词作品行文的结构和角度,二是要正确分析人事与情理之间的关系,三是要熟练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分析课文,四是要积累相关的素材以对我们的作文做一个有益的补充。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西塞山怀古》:(一)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为匈奴族后裔,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其诗精炼含蓄,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代表作有《西塞山怀古》和《秋词二首》等。(《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二)整体感知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诗歌共四联,前两联重在叙事,后两联重在抒情。按照咏史怀古诗的三个鉴赏要领分析诗歌。(三)文本分析第一步: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设疑:诗歌哪些句子是叙事的?叙事了怎样的历史事件?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公元279年,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千寻铁锁”,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伐,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第二步:领悟感情,触发共鸣。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往事”在这里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具体针对吴被晋所灭。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二是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最终都相继灭亡。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对这一点自然理解得很深,所以他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奋起改革时弊,力求挽救衰败的唐王朝。可是残酷的现实,使自己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使自己与集团其他诸人都屡遭迫害与打击。所以这里的“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一个“伤”字,充分表现了悲痛之情。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第三步:分析技巧,体察诗心。这首诗的技巧分析可从以下角度分析:第一,借古讽今。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也有深重的隐忧。第二,语词运用。如一二句中“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前者表明王濬兵来之迅猛;后者写出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四)主题概括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矛头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最终覆灭的统治者,实则警示当时骄奢腐败的唐王朝,应该吸取六朝覆灭的教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加以控制。《金铜仙人辞汉歌》:(一)作者简介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后世有人称之为“诗鬼”。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苏小小墓》等。(二)写作背景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产生兴亡之感的原因,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李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13年(唐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三)整体感知从诗歌的感情基调来看,诗人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以悲居多,兼有愤的成分。具体的表现,还有赖于对诗句的分析。(四)文本分析(结合表格加以分析)第一步:叙述了什么事?第二步:抒发了什么情?第三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事情内容情感表达技巧汉武帝炼丹求仙梦想破灭,生命消殒韶华易逝,人生难久用典金铜仙人初离汉宫金铜仙人汉浇铸魏拆离兴亡之感、离别情怀拟人、比喻、烘托出城途中所见衰兰相送,携盘独出仕进无望,自伤身世拟人,衬托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夜闻马嘶晓天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中间四句用拟人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恻情态。金铜仙人得到过汉武帝的爱抚,它是刘汉王朝由盛而衰的见证。“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侧重写客体,前一句写道路遥远,后一句写气候恶劣,以外界环境烘托心情。“酸”字一语双关,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亦且心为之“酸”。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二句则改写主体,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金铜仙人当时的思想感情。金铜仙人深得汉武帝宠爱,而金铜仙人则以感激之情报之,“汉月”一语双关,既指汉代之月,又暗点对故主的怀念之情。而此刻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此四句,诗人实则借金铜仙人之遭遇与情感来表达自己看到眼前的沧桑巨变而生发出的兴亡之感和离别情怀。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末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城外的“咸阳道”和城内的“三十六宫”一样,呈现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衰兰”即衰枯的兰花。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直接造成。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作者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尾联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渭城”句从对面落笔,用“波声小”反衬出铜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方面波声渺远,另一方面,道阻且长。它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而这正是当日诗人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五)主题概括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国运日衰,藩镇割据,兵祸迭起,民不聊生;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报国无门,处处碰壁。诗人有感于此,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抒发了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明妃曲二首(其一)》:(一)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二)背景分析明妃:即王昭君,晋朝为避司马昭讳,而改昭君为明君,后人称明妃。曲:原属汉乐府旧题,这种歌行体宜于作委屈尽情的表达,《明妃曲》也体现了这一点。古代诗歌中咏王昭君的诗很多,绝大部分诗歌的主题或以感伤凄凉立意,或从昭君的境遇着眼,或嘲讽汉元帝的薄情寡义,或咒骂毛延寿的贪利忘义,或哀叹国势不振等等。然王安石的《明妃曲》却在运用传统题材的同时别出新意,抛开汉胡和南北的定见和偏见,从“失意”和“知心”角度,赋予昭君形象以新的意义。《明妃曲二首》是王安石于嘉佑四年(1059),任提点东刑狱是所作。嘉祐三年(1058年)任度支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这段经历,或许与王安石创作《明妃曲二首》有一定的联系。(三)文本分析鉴赏要点:诗题“明妃曲”,故诗以明妃为中心,诗歌的分析则可从分析明妃这一人物形象入手。从诗歌内容来看,可以诗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前四行是写明妃出宫时,第二部分为即后四行写明妃出宫后。设疑: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妃形象呢?●出宫时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从正面写明妃的神态,刻画出明妃眷念故国无限柔情的凄美姿态。“君王不自持”从侧面烘托明妃惊人的美貌。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与前两行相比,这两行诗运用了典故,是从侧面来写明妃之美。小结:写明妃之美,实则为写明妃之“悲”作铺垫,使得悲剧意味更加浓重。●出宫后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此两行写明妃心知此番离开故国便再无回还之日,但明妃并未因“恨帝始不见遇”而改变自己对祖国的情感。“着尽汉宫衣”即不改汉服,表明了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情感。其感情何其纯洁,其形象何其高大。与汉元帝的薄情寡义、好色形成鲜明对比。“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两句,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抒写得刻骨铭心。如此,明妃在诗中的形象,除去可悲的成分外,更增添了一种可敬之感。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是基于明妃对家乡故土的深切思念而做出的无可奈何的宽慰之语。然却越宽慰越悲痛,使得悲剧气氛更为浓厚。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明妃的悲剧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运用典故,含蓄地点明了悲剧根源。从本质上看,明妃的悲剧和陈阿娇的悲剧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她们都是受害者。制造陈阿娇悲剧的罪魁祸首是汉武帝,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当然就是汉元帝。正是由于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并无真实爱情的缘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远去。故而,诗句中既有诗人对明妃的同情,也含有对于专制帝王薄情寡义的愤怒。(四)主题概括诗歌通过对明妃出宫时的情景以及出宫后生活的叙述,刻画了明妃不惟命运可悲,品格更为可敬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明妃的同情和对封建专制帝王恣意玩弄嫔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