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籴米①(宋)苏轼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怅焉抚耒耜②,谁复识此意。[注释]①绍圣四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本诗便作于此时。②耒耜:古代用来耕种的农具。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到市集购买柴米来做饭,却因为不劳而获心生愧疚,因此食之无味。B.诗人向地方官员申请一块土地来亲自耕种,希望在自食其力中求得心安。C.“知非”与《归去来兮辞》中的“觉今是而昨非”都含有对过去的反省。D.春天插下的秧苗准备开花,夏天稗草很快就结穗,表现田园充满了生机。16.清人纪昀认为,本诗最后两句“托意深微”。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D
16.(1)诗人在亲自劳作中体验到农人的耕种之苦,为此感慨不已。(2)诗人沦落天涯、耕作于田而难以施展才华,对此感到惆怅。(3)诗人在耕作时联想到世上仍有不少素餐者,感叹世风不古。(4)诗人独自在耕作中寻求精神寄托,遗憾没有知音理解自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这两句意思是,春天插下的秧苗不知何时才能开花,可是夏天的稗草早就抢先结穗了,以插秧、除草两件事表现农人耕种之苦。故选D。【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1)“愿受一廛地”“食力免内愧”诗人向地方官员申请一块土地来亲自耕种,希望在自食其力中求得心安。诗人在亲自劳作中体验到农人的耕种之苦,为此感慨不已。“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春天插下的秧苗不知何时才能开花,可是夏天的稗草早就抢先结穗了,以插秧、除草两件事表现农人耕种之苦。(2)“怅焉”是惆怅、感慨之意,怅”中含有对过去的反省与对境遇的伤感。结合注释“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诗人沦落天涯、耕作于田而难以施展才华,对此感到惆怅。(3)结合“不缘耕樵得”可知,有不劳而获之人,诗人在耕作时联想到世上仍有不少素餐者,感叹世风不古。(4)“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意为“怅然地摸着耒耜和锄头,又有谁能领悟其中的深意”。诗人独自在耕作中寻求精神寄托,遗憾没有知音理解自己。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答郑即翁林景熙①初阳蒙雾出林迟,贫病虽兼气不衰。老爱归田追靖节,狂思入海访安期②。春风门巷杨花后,旧国山河杜宇时。一种闲愁无着处,酒醒重读寄来诗。【注】①林景熙:南宋遗民诗人。②安期:又名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居东海蓬莱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迟”意为“晚”,写朝阳虽被雾霭遮蔽,终从林间照射出来,有比兴意味B.颈联主要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晚春杨花飘落、杜宇悲啼的图景,暗含情感。C.诗歌中化用“靖节”“安期”“杜宇”等典故,使情感表达郁勃真挚,厚重深沉。D.这是一首赠答诗,诗中朋友的赠诗激起了诗人的内心波澜,诗人因此反复读诗。16.诗歌首联和尾联呈现出两种看似不同实则统一抒情形象,请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1)首联诗人虽贫病交加,但志气不减,不屈服异族统治。(2)尾联诗人想到故国不复,悲从中来,借酒消愁,酒醒后只能从友人来诗中寻求慰藉,无可奈何。(3)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抒情形象体现了对故国和对异族统治者不同的情感态度,塑造了一个眷恋故国、守节不屈的移民形象。【解析】【整体分析】林景熙的《答郑即翁》通过描写初阳、春风、杨花、杜宇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虽贫病交加但依然不衰的豪情,以及对归隐田园和访仙的向往。诗中化用典故,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诗人内心的闲愁和对故国的思念。【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诗中朋友的赠诗激起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于文无据,且“诗人因此反复读诗”强加因果。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1)首联“初阳蒙雾出林迟,贫病虽兼气不衰”写到朝阳虽被雾霭遮蔽,终从林间照射出来;而诗人虽贫病交加,但志气不减,虽是南宋遗民,但不屈服异族统治,具有昂扬的斗志。(2)尾联“一种闲愁无着处,酒醒重读寄来诗”写到诗人作为南宋移民,想到故国不复存在,不觉一种忧愁涌上心头,百感交集,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酒醒后只能从友人来诗中寻求慰藉,来安慰自己那孤独的心灵。(3)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抒情形象,一个是不甘屈服,一个是愁绪满怀,但实则体现了对故国和对异族统治者不同的情感态度,塑造了一个眷恋故国、守节不屈的移民形象,所以呈现出两种看似不同实则统一的抒情形象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小题。过史相国坟①陆廷抡
广陵城北一孤坟,云是先朝旧督臣。冢上断碑题汉字,路旁荒草拜行人。沧波呜咽三江戍,碧血凄凉万古春。一自前军星坠后,至今无复见纶巾②。【注】①史相国: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在扬州(广陵城)组织抵抗清军。城破,史可法自尽未死,为清军俘虏,不屈就义。②纶巾:古代用丝带做的头巾,此处指儒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从广陵城北史可法葬身之地入笔,一个“孤”字更显凄凉。B.诗歌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如断碑、荒草和沧波等,展现坟地的凄凉景象。C.“碧血”乃忠臣烈士所流之血,“碧血凄凉”更增添了史可法牺牲的悲壮色彩。D.全诗语言质朴沉郁,情感真挚深沉,生动展现了对史可法的缅怀与敬仰之情。16.作为明末遗民,陆廷抡是如何表现史可法的忠烈精神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
16.①诗中“孤坟”体现史可法死后的孤寂,暗示其艰难坚守,彰显忠烈。②断碑载功绩,行人拜荒草,展现后人对史可法的敬重,侧面反映忠烈精神影响深远。③沧波呜咽、碧血凄凉营造悲壮氛围,凸显史可法的壮烈牺牲与忠烈精神。④尾联以星坠喻史可法离世,表达了诗人对他的痛惜缅怀;借儒将衬托,凸显史可法的卓越才能与忠勇品质,强调忠烈精神的伟大不可复制。【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史可法坟墓荒凉凄凉的景象,表现了对这位明末抗清名将的深切缅怀之情。“孤坟”“断碑”“荒草”等意象刻画出了环境的荒凉寂寥,突显史可法的忠烈精神和壮烈牺牲。全诗言辞质朴凝重,情感真挚深沉,激起读者对忠臣烈士的无限敬仰与怀念。【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诗歌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如断碑、荒草和沧波等”错误。诗歌中“断碑、荒草”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但颈联中“沧波呜咽”是从听觉角度描写。故选B。【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广陵城北一孤坟”,孤坟孤立于广陵城北,突出了史可法死后的孤寂之感。在国破家亡的艰难处境下,他坚守扬州城,最终壮烈牺牲。这座孤坟暗示了他在困境中的坚守,这种坚守正是忠烈精神的体现,即使被俘身死也绝不屈服于敌人。
②“冢上断碑题汉字,路旁荒草拜行人”,冢的断碑上依然题有汉字,记载着史可法的功绩。尽管碑已断,但功绩尚存,这象征着他的忠烈事迹不会被磨灭。路旁的荒草处有行人拜谒,说明史可法深受后人的敬重。后人的敬重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忠烈精神影响深远,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③“沧波呜咽三江戍,碧血凄凉万古春”,沧波呜咽,仿佛在为史可法守卫三江的壮举而哀鸣;碧血凄凉,更增添了他牺牲的悲壮色彩。这种悲壮的氛围凸显了史可法的壮烈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烈精神,如同万古长存的春天一般,永远激励着后人。
④尾联“一自前军星坠后,至今无复见纶巾”,以将星坠落比喻史可法的离世,表达了诗人对他的痛惜与缅怀之情。“至今无复见纶巾”,借周瑜等儒将的形象来衬托史可法,周瑜等儒将在历史上以卓越才能和忠勇品质著称,史可法与之相比毫不逊色。通过这种衬托,凸显了史可法的卓越才能与忠勇品质,进一步强化了他忠烈精神的伟大与不可复制。湖南省长沙市同升湖实验学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连州腊日观莫徭①猎西山刘禹锡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踢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箭头馀鹄血,鞍傍见雉翘。日暮还城邑,全笳②发丽谯③。注:①莫徭:即现时瑶族。②笳指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类似笛子的一种乐器。③丽谯:城门更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的题目即已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要素,一个“观”字统领起全诗。B.猎场围合铜停敲,旌旗四处摆动,既紧张更有序,与开篇时的人声鼎沸杂乱喧嚣不同。C.诗人并未直写所获猎物多少,但透过箭头余血和鞍旁雄羽便可推知一二,反更有韵味。D.本诗写观猎不只表现瑶民围猎的欢乐,更有对这一民族勇敢豪放精神的讴歌与颂扬。16.本诗写景极具画面感,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5.B16.①视听结合:钲声、犬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红叶黑土,大旗猎猎,色彩鲜明。②动静结合:围猎时的旗摇钲鸣、犬跃鹰飞,人奔鹿跳;猎后还城时,日暮人寂清笳起。二者巧妙融合,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瑶民集体节日围猎图。【解析】15..B项,“开篇时的人声鼎沸杂乱喧嚣”错误,“嚣”并非“杂乱喧器”,而是“强悍”之意。开篇大处着墨,极力渲染出猎时的气势和热烈紧张的气氛。故选B。16.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从内容、情感、手法和结构上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题干中“本诗写景极具画面感”,所以分析时应从写景的艺术手法分析,有比喻、拟人、夸张、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和视听结合等艺术手法。“钲”指行军时敲打的鼓,“笳”指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类似笛子的一种乐器,“猜鹰屡奋迅”形容鸟飞或兽跑迅疾而有气势,“日暮还城邑”,由这些可以看出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又“红叶”“黑草”等从视觉上表现了色彩鲜明,可见这些景物描写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围合繁钲息”指围猎时的旗摇钲鸣,“猜鹰屡奋迅”意为鹰飞迅疾而有气势发出惊叫声,“惊鹿时踢跳”指打猎时人奔鹿跳,表现瑶民围猎的热闹欢乐;而当日暮猎后回城时,人寂清笳起,这是围猎后的回家的情景,两者动静结合,更有瑶民集体节日的生活气息,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民集体节日围猎图。远看“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红叶黑土,近看箭头余血和鞍旁雄羽,远近结合,表现围猎的广阔视野更显围猎的欢乐。
湖南省邵东市创新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报恩寺避暑(王庭珪)风枝不动午云蒸,古寺嵯峨倚石层。百丈虚廊荫华桷①,半帘疏雨断飞蝇。病余已怯金樽酒,捧立仍无玉碗冰。奈此人间诸热恼,一杯清茗属高僧。【注】①桷:架屋的方形的条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先写寺庙的高大嵯峨,再写寺庙的走廊和山泉,写景由远至近、由外至内,层次分明。B.诗人大病初愈,因为身体原因,不敢随意饮酒,也无清凉饮品,无法排除酷暑带给人的烦闷。C.凡尘间不仅暑热难熬,而且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诗人劝请高僧共饮一杯清茶消暑静心。D.全诗先抑后扬,先描写山下的暑热,再抒写寺院周围的凉爽,最后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16.诗人如何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营造出一个既真实可感又富有想象空间的避暑胜境?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15.D【这首诗主要描绘报恩寺的避暑环境,表达诗人病中对清凉的渴望和对人间烦热的无奈,侧重于对避暑情境的描写和自身感受的抒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焦炭采购与销售合同
- 大班秋天语言教案分析
- 股权转让协议书模板集锦8篇
- 保健工作计划模板集合八篇
- 初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大学生毕业自我鉴定(15篇)
- 小学体育个人工作计划
- 酒店前台的实习报告范文十篇
- 做教师的心得体会
- 业务员半年工作总结15篇
-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游泳馆建设
- 中建中建机械顶管专项方案范本
- 机动车检测站程序文件(根据补充要求修订)
- 2024-2025学年 数学二年级上册冀教版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1月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 期末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 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地源热泵
- 宫颈癌筛查健康宣讲PPT优秀课件
- 辅警年度考核登记表
- 建工会职工之家的申请.doc
- CSFB信令流程(常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