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2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德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2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德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2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德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2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德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2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德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2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竹海情思(三)晨光晓韵里,我悄然寐醒,口里竟然还噙着古人咏竹佳句的余馨。我管不了睡眼惺忪,翻身即起,顾不上洗漱,轻手轻脚地开门出室,独自奔竹海深处而去;飘飘洒洒的晨雾,给翠竹青峦穿上了一件神话般的外衣。这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档不住的诱惑。进入竹林中,里面似明似暗,影影绰绰,给人以梦幻般的神秘感。多维度的空间奇幻而幽邃,处处塞满了绿的氤氲,晨雾漫溢得十分惬意,一种略带泥土气息的淡淡的清香,淳朴而沁人心脾,让人。旷神怡。我徜徉于晨雾薄霭之中,被勾起心底久远的温馨。我自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暂时摒弃了一切纷繁的遐想,尽情地体会和感受大自然质朴和谐的美妙。人,大概都是从自然中来,所以都有一份熨贴自然、亲近自然、面对自然抒发心灵独白的欲望。脚下的羊肠小道,有一种动人的松软。偶有晨风掠过竹林,竹叶随之飘拂,发出迷人之声,犹似天籁之音。所有的叶尖都是音符,活泼地弹奏着生之旋律。人进入了这种境界,那真是任何语言也无法描述的了。这是人与大自然的最直接的交流、默契与汇合。在这种交流、默契和汇合中,我忽然生出那么一种至极的感动。为了抒发这种感动。我情不自禁地低声哼起歌来,哼着哼着居然莫名其妙地,自己被自己感动得潸然泪下。人其实都有一种纯真的天性,但成为社会的人之后便不由自主地戴上了种种面具,纯真的天性也就犹如厚茧包缠的蚕婿,一旦自己咬破了茧皮才会明白:纯真的天性却原来还有两片轻盈的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向大自然某一个完美的境界。在竹林中厮磨了一阵,我仿佛感觉到了竹林的呼吸,那淡淡的清香就是竹林大口大口地吐出来的。我驻足侧目静听,好像还听到了竹子的拔节声,更是激动不已。我轻抚着竹子那翠绿光滑的身肌,似乎感觉到了那绿色肌肤里正流淌着的血液。这时,晨曦初露,林间突然有了鸟儿的啾啾声。紧随着一阵晨风穿林而过,竟然使我打了一个寒噤。啊,这不是宋代诗人刘过咏竹时曾描述的景象吗——“乌啼窈窈千重碧,风过萧萧五月寒”。晨雾渐渐散去,朝阳抖落掉慵懒的展妆,遗体透亮,霎时进射出万道光华。朝阳用它那无私的热情,拥抱着竹海。阳光透过密密的竹叶,洒下点点金光,就像闪烁着神秘的梦。身旁的每棵竹都在坦然地展示着生命。我想,它们尽管也伴随着岁月经历了风雨,但它们是在按着自己的意志顽强地生长。而我们人呢?人是被命运举起的无形的鞭子,赶进生活的现场的。背负看生命的重担与渴盼,小心地躲避硌脚的沙砾和碎心的风雨,接近人的复杂和事的繁冗。然而,任凭你多么小心,生活还是不时翻着花样,酸甜苦辣成原汁原味倾盆而出。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生命都在宦海人流的喧嚣中沉浮,都在为生存而疲于奔劳,我们无时不感到生命的沉重,每时每刻我们都渴望释怀或逃脱这种沉重。尽管在人前装点得多好,然而面对自己的l心魂时还是要全面地摊牌。此刻,在这被朝阳拥抱着的竹林里,我感到了孤独的灵魂是多么幸福,风与竹林交谈的声音偶尔响着,那是我灵魂中的另一种宁静,我喜欢这样的宁静,喜欢这样的原始与纯粹。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还有一份宁静留给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人在宁静时,思想是最丰富的。我此刻的感受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觉得,人的苦恼大多源于欲望的永无止境,欲望的烈焰升腾的同时,苦恼也开始散发它黑色的烟雾。我常常思索人这种动物干吗会那么贪婪,仅就生存而言,人对物质的需求其实未必要那么多,家中纵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冥冥之中,我的灵魂仿佛挣脱肉体破壳而出,在这浩渺的宇宙之中与竹海相融,用灵魂与竹海对话……

(选自经典散文网《竹海情思》(三),有删节)14.第二段说“我忽然生出那么一种至极的感动”,请你概括说明作者产生这种“至极的感动”的具体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的含意。(6分)(1)人是被命运举起的无形的鞭子,赶进生活的现场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感到了孤独的灵魂是多么幸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请结合文中的感想部分,谈谈你对作者身在竹海所生的“情思”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第四段中,作者是怎样感悟人们的生存状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4.①竹林远离尘嚣,质朴和谐而温馨;②作者放任纯真,与大自然作最直接的交流、融合,如归母亲怀抱。【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加工整合能力。考生须从主客观两方面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作答。客观方面,竹林给作者提供了一个“质朴和谐”的境界。信息点在“心底久远的温馨”“大自然质朴和谐的美妙”等话语中。主观方面,作者置身其中,如回母亲怀抱。信息点在“这是人与大自然的最直接的交流、默契与汇合”“人其实都有一种纯真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地飞向大自然某一个完美的境界”等语句中,分点概括即可。15.(1)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大都为命运所驱使。(2)作者深为获得心灵的片刻宁静而感到幸福。【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1)解答的关键是对比喻的理解。去掉比喻.还原表达的原本意思即可;(2)解答关键是对“孤独的灵魂”的理解.这里的“孤独”是指远离尘嚣,没有人打扰,身心得到彻底放松的愉快的感觉。16.①感受自然的质朴与和谐,放任天真;②憩息身心,享受一份宁静;③领悟人生:生命之重源自贪欲,要是生命获得解放,灵魂获得救赎,必须放下贪念。【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要点的分析理解能力。作答区域主要在第二、四自然段。从第二自然段中可以提炼出作者独自奔竹海深处的感受,这是另一个世界,对作者心灵冲击很大;第四自然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跳出紧张与忙碌的生活,获得身心放松的沉醉。由此作者有闲暇梳理生活,反刍人生,最终获得对人生要义的感悟:放弃贪欲,救赎自己。理解作者在竹海里的“情”与“思”,总体上需要分析,但是微观上,必须综合概括。17.①竹子经历风雨,但按着自己的意志顽强地生长,坦然展示着生命;人们被命运驱赶着,背负着生命的重担与渴盼,品尝着生活的五昧。作者通过对身边的竹子的观察思考,进而作对比联想,感悟人不如竹,身不由己。②为下文感悟人生要义作铺垫。【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对比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一问引导考生理解作者对比点的内容,第二问要求理解这种感悟的作用。考生可以抓住对比点,进行信息提炼;第二问,顺着文脉,看对主题表达的作用。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诗(文学)和画的分界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②上面是东坡的话中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如果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象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的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象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中所画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致于太抽象。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的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象里追寻旧影了。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使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画和诗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⑥诗里所咏的光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画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象《初日》一样,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逼眼帘。⑦诗和画各有它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收到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很多诗是难以在画面上画出来的,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B.晁以道认为“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证明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C.作者认为,诗画其实是相互交辉,相互吸收,不相上下,各有千秋的。D.文章在分析诗和画的分界中,引领我们发现与感悟美,学会艺术欣赏。10.请分析全文的论述思路。11.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参考答案:9.B(“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截然不同”不对,晁以道这句话也不是证明这个观点的,他是为了论述诗画的离合异同。)10.文章先用苏东坡议论王维的话引出对诗与画关系的探讨;接着论述了诗与画的微妙辩证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诗和画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可以把对方尽量吸收到自己的艺术形式中来。(解题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时应先通读全篇,把握各段落的意思,然后进行层次的切分。文章第一段是个引子,引出对诗与画关系的探讨;主体部分主要论述了诗与画的微妙辩证关系;最后得出文章的结论。)11.画线说明诗可以表现光的先后活跃,画却不能同时表现,只能通过暗示来引进时间感(1分),与下文诗的境界华美却赶不上油画光彩夺目的例子形成对比(1分),用以证明上文及下文中说的诗与画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物质条件,局限于各自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1分)。(解题思路: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可以表达什么样的观点;结构上应关注其和上下文的关系;表达上主要是看其运用哪些表现手法。)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北大之魂”蔡元培

艳蔡元培在北大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能够外抗权势,内谋革新,办学境界高远,思路清晰,措施切实,终使北大为之一新,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除了高瞻远瞩和胆气魄力,也在于蔡元培的个人魅力。对于蔡元培的崇高人格,世人历来称誉。有人说他“春风化雨”(冯友兰),有人说他“不言而众服”(顾孟余),也有人说他是“周公型人物”(吴稚晖)。现在也有人把他的人格魅力概括为“外和内介、守正不阿”,“严于律己、廉洁奉公”(金林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几个方面。所谓“外和内介、守正不阿”,是说他性情温和,待人接物,处世论事,恬淡从容,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则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蔡元培的宽厚仁慈,有长着之风,是众口皆碑的。他对待北大的教师们,不仅关怀备至,而且温和亲切。师生们写了书向他索序,他没有不答应的。对学生和校内有志气的青年,都乐于提供帮助,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给半工半读学生提供便利条件。他对达官贵人与对校工贫生态度如一。据顾劼刚回忆:蔡元培到校的那一天,校工们排队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习以为常、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鞠了个躬,这使得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其人其品,可窥一斑。傅斯年有一篇文章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大凡中国人以及若干人,在法律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实其无罪;西洋近代之法律是先假定一个人无罪,除非证明其有罪。蔡先生不特在法律上如此,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他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诚意,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不过,蔡元培又不是不讲原则的人。傅斯年又说:“若以为蔡先生能恕而不能严,便是大错了,蔡先生在大事上是丝毫不苟的。有人若做了他以为大不可之事,他虽不说,心中却完全有数。至于临艰危而不惧,有大难而不惑之处,只有古之大宗教家可比,虽然他是不重视宗教的。”蔡元培于大是大非上绝不退让,在与守旧文人的论战中,在解聘不合格教员的决断中,在屡次抗议北洋政府的行为中,在对待学生的无理取闹等方面,都表现得很充分。所谓“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说蔡元培对待自己十分严格,克己节俭,安贫乐道,不以自己的私利和生活享受为意。他本着奉献的精神,一生致力于救国,从革命救国到教育救国,想的都是国家、民众,从不为个人和家庭打算,从不把职务作为谋私利的工具。他的生活非常简朴,身为北大的校长,粗茶淡饭,布衣简从。1917年,他去拜访孙宝琦,孙见他徒步而来,对他说,大学校长是有身份的人,不能再徒步走了,应该要有个代步的工具。第二次,蔡元培再去拜访,孙见其还是徒步,便亲自买了一辆新马车送给他。第三次,蔡元培因事再次前来拜访,孙见他仍未用车,才知道他是有车没马,蔡元培走后,孙马上派人把自己的马送了过去,这样蔡元培才坐上马车——当时,但凡有点身份的人,很多都坐着汽车上下班了,而以清贫为乐的蔡大校长却连马车也坐不起。冯友兰说蔡先生是中国“最大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与实践者。观其一生,此言非虚也。

(选自《传记文学》2011年第2期,有删节)19.傅斯年认为蔡元培一切待人接物与众不同,其不同在哪里?(4分)答:

20.本文提及的蔡元培个人崇高人格和迷人魅力主要有哪些?(5分)答:

21.从全文来看,为什么说蔡元培是“北大之魂”?(6分)答:

ks5u

参考答案:19、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参考答案】大多数中国人,在待人接物及法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实其无罪;而蔡元培先生是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诚意,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蔡先生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共4分)20、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参考答案】1、“春风化雨”(冯友兰),“不言而众服”(顾孟余),“周公型人物”(吴稚晖)。2、“外和内介、守正不阿”,3、“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第1点是过去人们对蔡的评价,1分,第2点和第3点是现代人对蔡的评价,并且是本文的中心内容,每点2分,共5分)2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参考答案】1、蔡元培凭借其高瞻远瞩和胆气魄力,在北大外抗权势,内谋革新,办学境界高远,思路清晰,措施切实,终使北大为之一新,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2、蔡元培身上的崇高人格和迷人的个人魅力也深深地影响了北大的老师和学生。一方面“他性情温和,待人接物,处世论事,恬淡从容,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则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另一方面,“他本着奉献的精神,一生致力于救国,从革命救国到教育救国,想的都是国家、民众,从不为个人和家庭打算,从不把职务作为谋私利的工具。”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实践者。所以说,蔡元培是北大之魂。(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一是其办学的理念新颖和较大的胆气魄力,二是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北大师生和北大精神的影响。每点3分,共6分)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文言文阅读(19分)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①,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②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③。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选自《隋书》)注:①社:指祭祀土神的日子。②阋(xì):争斗;争吵。③埒(liè):相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危:端正。

B.至于亲宾来萃

萃:停留,拜访。C.值年谷不登

登:丰收

D.士谦罄竭家资

罄:尽5.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李士谦“性宽厚”的一组是(

)(3分)①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

②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

③穷困所至,义无相责

④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

⑤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⑥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氏家族的人曾经到李士谦家里聚会,闻其言,睹其行,他的君子风范,让老老少少都肃然起敬,不敢随便。B.李士谦家里十分富有,他不须节俭,所以常常把救济别人作为自己的事情。C.李士谦处理事情公正不偏私。家仆不幸被掐死,他认为对方不是故意杀人,不但没有扭送官府,反而劝对方远走他乡,以免被官吏拘捕。D.李士谦为人豪爽,乐施好善。同乡人无力偿还粮食时,他烧毁借粮的契约,勾销债务;有力偿还粮食时,他拒收,一无所受。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5分)译文:

(2)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4.(3分)C.(登:成熟)5.(3分)B.(②④乐施好善;⑤有君子风范。)6.(3分)B.(他处处节俭,富有不是救济别人的必然原因。)7.(1)孔子称赞黍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饭先吃黍米,古人所推崇的东西,怎么可以违背呢?(5分,翻译出大意,句子通顺2分;称:称赞,尚:崇尚,容:表反问,犹“岂”,怎么、难道。三个词各1分)(2)你所说的阴德是什么?(所谓阴德)就像耳朵里的声音,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你们都知道了,哪里还有什么阴德呢?”(5分,翻译出大意,句子通顺2分;谓:说,犹:像,宾语前置句,各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童年丧父,未曾吃肉喝酒,从不说杀生之言。每遇亲朋好友来访总是盛情款待,热情端坐奉陪,整日也不知疲倦。李氏家族庞大,每到春秋祭神之日,必相聚狂欢,无不沉醉在一片喧闹声中。他们曾聚集在李士谦家里,李士谦将丰盛的饭食亲自送到客人面前,但他先呈上黍米,并对来客说:“孔子称赞黍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饭先吃黍米,古人所推崇的东西,怎可违背呢?”来客老老少少都肃然起敬,不敢随便,回去后相互议论说:“见到了真正的君子,才知道我们这些人的浅薄啊!”李士谦知道后,则责备自己说:“我怎么被人疏远到了这个地步啊!”李士谦家里十分富有,但自己却处处节俭,常常把救济别人作为自己的事情。在家乡,有人家里有丧事而无财力办理的,李士谦总是及时赶到,尽力相助。有兄弟俩因财产分配不均而相互争吵、诉讼,李士谦知道后,便拿出自己的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使他与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俩都惭愧不已,于是相互推让,最后他们都变成了很有修养的人。有一次,有人家的一头牛跑到他家的田里,李士谦将牛牵到阴凉处,并给它备足草料,照顾之周胜过了牛的主人。远远地看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就默默走开,有意回避,他家里的仆人曾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李士谦知道后,反而安慰小偷说:“你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家里太贫困的缘故,本来就不应受到指责。”马上叫仆人放了他们。他的一个家仆因喝醉酒后与同乡人董震比力气的大小,董震扼住其家仆的咽喉,因用力过猛,家仆被掐死了。董震于是惶恐不安,胆战心惊地来向李士谦请罪,李士谦却对他说:,“你本来就没有杀害他的想法,为什么要请罪呢?不过你要远离这个地方,以免被官吏拘捕。士谦性情宽厚,都是像这样。有一年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碰上这年歉收,债家无力偿还,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以丰盛的酒席相款待,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契约,说“你们的债全勾销了,以后再不要为此挂念了。”让借债的人各自回去。第二年,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向他还债,李士谦一点都没有接受。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李士谦还将那些饿死人的尸骨收集起来埋葬好,没有漏掉一个。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乏的人家。赵郡的农民非常感激他、抚摸着子孙说:“你们都是托李参军福啊!”有的人对李士谦说:“你积有很多阴德。”李士谦说“你所说的阴德是什么,(所谓阴德)就像耳朵里的声音,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你们都知道了,哪里还有什么阴德呢?”

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於晋、秦。秦缪公①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肴厄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②,发兵遮秦兵于肴,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节选自《史记·秦本纪》)[注]①秦缪公(?—公元前621年),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dié):古代丧服。4.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解的一组是A.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B.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C.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D.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是中国第一部通史。还有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B.中国古代等级森严,指称死亡也因人而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针对一部分对象来说,《史记》关于“死”所用的词语一般符合礼义规定,但很多时候又不按此例行事,如晋文公死称“卒”,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C.孤是君王自称。《礼记·曲礼》谓远方小侯自称为“孤”,此系本义。诸侯夸耀尊贵身份也称“孤”。秦、汉之际,成为雄称。D.“衰绖”是指古代丧服,古代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等级的轻重表现在丧服的质地和服丧(穿丧服)时间的长短。总体而言,与自己的亲属关系越是亲近,丧服的等级就越高,丧服的质地越粗陋,服丧的时间就越长,丧仪也越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B.烛之武审势度势,一言纾难。烛之武陈说利害,指出灭掉六国只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埋下祸患,最终促成秦国退兵,保全郑国。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D.晋文公借力使力,晋国坐大。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2)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肴,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参考答案:4.D5.C6.D7.(1)郑国有个做买卖的商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将要到周地去卖,遇见秦军,他害怕被杀或被俘,就献上他的牛。(2)于是把丧服染成黑色,发兵在殽山阻截秦军。晋军发起攻击,把秦军打得大败,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臣子”“臣”“故”等即可作出判断。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C项解释不全面,应加上“或遇危难丧败,自为贬损之词,亦有称孤者”。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错误,这属于人事错位,本文用秦穆公在位时间纪年,穆公28年发生城濮之战,穆公32年重耳去世,不会出现晋文公大破秦军的事件。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贾人”、“死虏”、“因”、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墨”、“遮”、“于肴”状语后置、句子大意。【备注】二十四年(前636)春天,秦国派人告诉晋国大臣,要送重耳回国。晋国答应了,于是派人护送重耳回到晋国。二月,重耳登位成为晋君,这就是晋文公。文公派人杀了子圉。子圉就是晋怀公。这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带,借助狄人的军队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郑国。二十五年(前635),周襄王派人向晋国、秦国通告了发生祸难的情况。秦缪公率兵帮助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回朝,杀死襄王的弟弟带。二十八年(前632),晋文公在城濮打败楚军。三十年(前630),缪公帮助晋文公包围了郑国。郑国派人对缪公说:“灭掉郑国,其结果是使晋国实力增强,这对晋国是有利的,而对秦国却无利。晋国强大了,就会成为秦国的忧患。”缪公于是撤军,返回秦国。晋国也只好撤军。三十二年(前628)冬,晋文公去世。郑国有个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掌管郑国的城门,可以来偷袭郑国。”缪公去问蹇叔、百里傒,两个人回答说:“路经数国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袭击别人,很少有占便宜的。再说,既然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的人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呢?不能袭击郑国。”缪公说:“你们不懂得,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出兵,派百里傒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军队出发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对着军队大哭。缪公听说了,生气地说:“我派兵出发,你们却拦着军队大哭,这是为什么?”二位老人说:“为臣不敢阻拦军队。部队要走了,我俩的儿子在军队中也将前往;如今我们年岁已大,他们如果回来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所以才哭。”二位老人退回来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的部队如果失败,一定是在殽山的险要处。”三十三年(前627)春天,秦国军队向东进发,穿过晋国,从周朝都城北门经过。周朝的王孙满看见了秦国的军队以后说:“秦军不懂礼仪,不打败仗还等什么!”军队开进到滑邑,郑国商人弦高带着十二头牛准备去周朝都城出卖,碰见了秦军,他害怕被秦军杀掉或俘虏,就献上他的牛,说:“听说贵国要去讨伐郑国,郑君已认真做了防守和抵御的准备,还派我带了十二头牛来慰劳贵国士兵。”秦国的三位将军一起商量说:“我们要去袭击郑国,郑国现在已经知道了,去也袭击不成了。”于是灭掉滑邑。滑邑是晋国的边境城邑。这时候,晋文公死了还没有安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刚刚丧父,趁我办丧事的时候攻破我国的滑邑。”于是把丧服染成黑色,以方便行军作战,发兵在殽山阻截秦军。晋军发起攻击,把秦军打得大败,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晋军俘获了秦军三位将军返回都城。6.(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沙田①山居

余光中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②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千山磅礴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夐远③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中。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④,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注]①沙田,地名,在香港九龙半岛。②阒:音(qù),书面语,远。③敻(xiòng)远:久远

④王粲:三国时文学家。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有删改)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A.这篇散文感情浓郁,浓墨重彩描绘优美山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全文重点抒发了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C.“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有一种潜伏的不安”一句,用白天和黑夜的山景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D.“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一句,似褒实贬,作者感慨于工业社会对大自然原始状态的破坏,对山居清静生活的干扰。E.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17.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4分)答:(1)

(2)

(3)

18.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述理由。(6分)答:(1)

(2)

19.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4分)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答: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答:

参考答案:16、

B

E(4分)

17.(1)青绿(青翠、青碧)

(2)神秘(深沉)

(3)雄伟(巍然、磅礴)(应从色彩、神态、形态三个方面回答。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18.(1)表达了作者渴盼化解海峡两岸隔绝的思想感情。(2分)(答“思乡之情”得1分)(2)突出主题(或衬托、照应)

理由:“成了主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浓浓乡愁化解不开,只得“下楼去”是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惆怅。(作用2分,理由2分)19.(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2分)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2分,修辞1分,意境1分)

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昨天晚上我在学校阅览室里丢失了一本《全球通史》,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寻物启事)B.地震发生以来,本市各界对震灾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活动。(广播稿)C.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并获得奖项者,我社将馈赠一本全注全译的《古文观止》。(征文通知)D.抱歉,打扰您了!我这次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新闻采访)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A项,“请从速交还”语气过于生硬。B项,因为是广播稿,“震灾”“赈灾”听起来分不清。将“震灾”改为“地震灾害发生以后”,将“赈灾”改为“救灾”。D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应改为“咨询”。8.填入下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青春本是生活的一部分,

把青春融入生活,你

领会青春的真谛。青春并不是华丽的外衣,人生并非花团锦簇,青春的笑容

常和眼泪融在一起。几次挫折便是生活的全部吗?走出失败的阴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丽,

不是所有的失落

意味着不再拥有,

当你感叹夕阳西下的时候,朝刚正从你的背后升起。

①②③④⑤⑥A只有才能也并都/B如果就/并一切因为C如果就也其实都/D只有才能/其实全因为

A.A

B.B

C.C

D.D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