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深圳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深圳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深圳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深圳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深圳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深圳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古代小说以叙事为基本文体特征,尤其是源于民间“说话”伎艺的白话小说,但古代小说家讲故事的目的则各自不同。有的是为了娱乐消闲,如明嘉靖间洪楩所编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其编撰目的不言而喻。有的是为了教化劝导,移风易俗,如秉持“情教”“适俗”“导愚”小说观的冯梦龙编撰“三言”,就意在“喻世”“警世”“醒世”;其他话本小说集像《型世言》《清夜钟》《醉醒石》等,长篇小说如《歧路灯》《醒世姻缘传》等,仅从小说题目即可想见其劝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当然有的小说为了更好地实现劝化效果,往往寓教于乐,如杜纲《娱目醒心编》即属此类。有的小说则是小说家炫学逞才的产物,如号称“四大才学小说”的《蟫史》《燕山外史》《野叟曝言》《镜花缘》。值得注意的是,文人叙事绝非单纯地为叙事而叙事,一般都有情志寄托,也即刘熙载《艺概·文概》所谓“寓情”,纵观中国古代小说史,凡经典之作大多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对此,学术界往往因过分重视古代小说的故事性而忽视了抒情性这一中国古典小说的显著民族特色。就文言小说而言,其文体特征深受史传文学影响,而作为史传文学代表作的《史记》被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誉为“无韵之《离骚》”,就是强调其强烈的抒情色彩。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作家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抒情传统,如《搜神记》卷十六“紫玉与韩重”写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的爱情悲剧,其中紫玉所吟歌诗情调凄婉,使故事极具艺术感染力。又如《续齐谐记》中“赵文韶”“王敬伯”写人神(鬼)之恋,其中男女弹琴歌吟,凄清婉丽,也赋予小说浓郁的抒情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抒情性是促成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走向独立的重要因素。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恰如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所言,它“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而“诗笔”即指唐传奇小说浓郁的抒情色彩。洪迈《唐人说荟·凡例》称“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他将唐传奇与唐诗相提并论,也是强调其鲜明的抒情特质。明桃源居士更是将唐人小说的抒情性溯源至楚骚抒情传统,称《楚辞》之后,唐人以其“奇宕不常之气,钟而为诗律,为小说”,言外之意,唐人小说与诗歌一样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心志。毕竟,唐传奇作家大多为诗人,他们往往以诗性思维叙事写人,如《枕中记》《任氏传》作者沈既济在《任氏传》中即宣称其小说创作是为“传要妙之情”。唐传奇之后,作为中国古体小说第二座高峰的《聊斋志异》也富于抒情色彩。按照蒲松龄《聊斋自志》的说法,其小说是“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的“孤愤之书”,这在大多数小说篇尾的“异史氏曰”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聊斋志异》写作过程中,蒲松龄《寄孙树百》以“怀人中夜悲天问,又复高歌续楚词”来表达自己的写作心境,显然,抒发胸中磊块是其写怪志异的重要心理动机。纪昀门人盛时彦在《姑妄听之跋》中称纪昀将《聊斋志异》视为“才子之笔”,而把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定性为“著书者之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他们都认为《聊斋志异》与唐传奇小说的抒情传统一脉相承。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源自宋元以来的“说话”伎艺,为迎合读者的审美趣味,故事性乃其第一要务,但随着话本小说与章回小说的文人化,其主体抒情色彩亦渐趋显著。如《三国演义》虽属世代累积型作品,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融评、改于一体的批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赋予评点者“第二作者”身份,因此《三国演义》最流行的版本毛评本已属文人小说,具有了鲜明的抒情色彩,其卷首《临江仙》(滚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即为全书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一些小说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带有明显的自况意味,此时其主体抒发意识最为强烈,自然小说的抒情色彩也十分浓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曹雪芹的《红楼梦》。曹雪芹将自己的人生态度融注于宝玉这一形象之中,藉此抒发自己的悲剧人生感受,他师法的正是楚骚抒情传统。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口声称自己要“远师楚人”,为此他将小说写成了一部彻头彻尾、蕴含多重悲剧意蕴的大悲剧。难怪脂砚斋在甲戌本第一回批中称赞《红楼梦》为“《离骚》之亚”,刘鹗在其《老残游记自序》中也认为“曹雪芹寄哭于《红楼梦》”,这都是对其浓郁抒情色彩的高度肯定。质言之,我们在关注中国古代小说的故事性、娱乐性的同时,不应忽视作为其民族特色的抒情性。(选自南开大学陈才训《论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色彩》,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梦龙秉持“情教”“适俗”“导愚”的小说观编撰“三言”,意在“喻世”“警世”“醒世”,是为了教化劝导,移风易俗。B.过分重视古代小说的故事性直接导致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忽视了抒情性这一中国古典小说的显著民族特色。C.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洪迈将唐传奇与唐诗相提并论,强调了唐传奇鲜明的抒情特质。D.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宝玉之口称自己要“远师楚人”,就是要师法楚骚抒情传统,抒发自己的悲剧人生感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搜神记》与《续齐谐记》都受史传文学影响,继承了史传文学的抒情传统。B.正是具备了抒情性这一特质,才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走向了独立。C.唐传奇作家大多为诗人,往往以诗性思维叙事写人,因此文体特征不够突出。D.对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来说,故事性最重要,抒情色彩不显著。3.下列选项,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明清时期有“第一才子书”之称,影响力巨大,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B.《红楼梦》开篇的《顽石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写出了曹雪芹的内心感慨,奠定情感基调。C.《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以“玄奘取经”的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D.《水浒传》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展示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纵观中国古代小说史,凡经典之作大多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请根据作者的观点,另外列举两例进行分析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火光在前(节选)刘白羽渡江后,他们就离开大路,向西追击敌人,迎面矗立着万仞高山,一道一道山脊向远处展开,海涛一样不知要展到何处为止。一个侦察员在山脚下找到一所空无人迹的小学校。陈师长正在教室,他在等情报的工夫,伸开从膝盖以下沾满泥浆的双腿,坐在那里就睡着了。侦察员喊了声:“报告!”他一惊醒就跳起来,侦察员老夏报告说,敌人两日前从这里通过,沿途散下些特务、土匪、暗杀队。他最后补充了两句话:“据老乡说,敌人过去的时候很得意!”“很得意?”梁政委走了进来,停着脚这样问。老夏说:“他们说,那些北方侉子爬不过这高山,爬上来也都要摔死在山沟里。”梁政委慌慌走出去,他微皱双眉望着那万仞高山,已是下午,山峰照成一块块紫黑色矗立在前方,太阳光芒火箭似的升上天空。空中浮云,都变成金红色,远一些山群是一片蓝色,再远就变成灰蒙蒙混合体了。不久,命令就传达到各处:“不停止地向山地前进。”一刻钟后,在那条白色的弯曲的道路上,队伍继续行动了,从远处看道路如同河床,部队就像一片黑色的河流,向前流进。路上风景极好,梁政委以十分愉悦的心情瞭望着,遍地生长着棉花、芝麻、高粱、黄豆,真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可是路愈走愈高,穿过一片树林就开始上山了。突然,有一种声音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响起来,很快就连成一片,——这不是快乐的歌声吗!?这歌声本来跟随着英雄的人们由松花江一直飘扬到长江。可是这些天酷阳暴日,狂风恶雨,艰难地行进,紧急地追击,这声音从人们中间逐渐消逝了,现在又突地出现了。这声音就立刻惊动了梁政委,他热情地听着,他知道战士们是不顾虑前面有多少严重困难的,现在快乐现在就会歌唱起来,他们的一切就是克服了困难再走向困难,再克服困难。这歌声一直唱到满天星斗以后还在唱……谁知只在这一夜后,巨大困难就真的来临了。太阳出来的时候,空气沉闷与往日不同,浑身黏腻,这一切就象征着这一天将是十分可怕的炎热。面前又是一座光秃秃的白色高山。他们一开始爬山就汗如雨下,浑身湿透。中午发生了巨大问题,——就是口干如焚,人们一步步爬山,肚子里就像冒着火,火焰一直冲到喉咙里来,像在肚子里烧辣椒烟子一样难受,人们大口张着嘴喘着气,干渴得无法忍耐,好像身体一下就要全部枯干,就要焚化了。开头,路边还流有一点积水,不管干部怎样劝阻,甚至严厉制止,战士们还是一拥上前去拿手捧着往嘴巴里送。这时前面停止了。原来前面到了一条陡到八十度的高坡,炮兵连怎么样也上不去。六连受命帮助炮兵连,秦得贵、李春合立刻带头跑上去了。炮兵的牲口、炮车都拥挤在山脚下。有一匹牲口驮着一门重迫击炮炮身在山半腰,一个青年御手两手揪着缰绳往上拉,后面一群人在吆喝,拿鞭子用力地抽打,——那匹肥壮的骡子耸着耳朵,痛苦地乱动着嘴唇,两眼像琉璃球一样突出,它用尽所有气力,四个蹄子乱踏一阵,它是那样想奋勇上去,可是冲了两步就又退回原处停止了。这时跑上来一个老御手,他一把从那青年御手手中把缰绳夺过来,他要哭一样喊叫:“你们打死它!……你们的眼睛不看看这是什么山路,你自己驮上试试!”在他这样喊叫下谁也不敢拦挡他,眼望着他把这匹骡子牵回山下去了。可是他们坚决不移地一定要翻过这座万丈高山,他们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是用双手把炮一门一门抬上去,然后再把牲口一匹一匹推上去。第二天情势很紧张,侦察员发现有小股敌人在前面,很可能是敌人有向西面山地逃窜的企图,师指挥部下决心奔袭前进,抓着这一团就吃掉。可是一路上并未发现敌人,傍晚的时候,他们却到了著名的险地嚼草岩。据老百姓传说是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作战到这山顶上,马不前行,累得倒在地下嚼草,就留下这个嚼草岩的名字。断岩顶上除了黑烟缠绕,就只有几只鸟在缓缓飞翔。团长陈勇决定把倒在地下的大树拉上去搭木梯,只有这一个办法,可是木梯搭好,峭壁上已失去太阳的红光。战士们全体仰起头,师长和师政治委员站在他们的最前面,看第一个人爬岩,如同看什么高楼大厦一样。这第一个人正是六连连长秦得贵。他头也不回走上岩,到了独木梯跟前,一纵身跳上去,两手两脚像猴子一样抱着树木爬,大家——望着断岩,都紧张得喘不出气,可是,他迅速地爬,爬上去了,这立刻引起下面人群中一阵胜利地狂热地欢呼。秦得贵把一根绳子结好在树上又扔下来,后面的战士就这样拉着绳索攀好树木,再往上爬。部队终于胜利地通过了这断崖。可是高峰前面还有高峰,绝壁前头还有绝壁,团长陈勇在号召争取天黑以前抢上前面这座高山,这时山中还有淡红色余光,树林开始罩上暮色。战士们仰头望见团长一面召唤一面徒步登山,都振奋起来,都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上爬。天气不知从何时阴沉起来了。天一黑就黑得可怕,只听见一片松涛声,在左右前后滚动,可是哪里是路,哪里是悬崖,却谁也分不清楚了。师长这时内心矛盾斗争十分激烈,他知道满山都是松枝,他可以下命令点上火把,可是他顾虑因此惊动当面的敌人,可是不点火把就一步不能走。正在这时,突然前面发出了战士绝望可怖的呼喊,原来有人把一根爆破筒跌落到山岩下去了,开始听见岩下有树枝折断碰撞的声音,后来就什么也听不见了……部队不动了。望着面前黑茫茫一片,师长下了决心,——不能停止,停止,敌人会失去,只有坚决地前进!顽强地前进!打破一切困难前进!他立刻命令战士们:“点火把!”隔了十几分钟,一下子无数支火把的烈焰腾空而起,火把高高举起来了,长长火焰给风吹得像无数面红旗招展不息,明光耀目。可怕的黑暗消失了,后面人山人海都在翘首望着那一片红火焰,奋步前进。突然战士从胸中发出一片喊声:“打到湖南去呀!”……这声音十分雄壮,山鸣谷应,轰然不停。(有删改)【注】《火光在前》讲述的是解放军某部一个师横渡长江,追击国民党军队,克服巨大的自然困难,突破身体极限,最终突破国民党军队长江西线防线并南下追剿残敌的英雄故事。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师长的双腿沾满泥浆,在等情报的工夫,坐在那里就睡着了,表明部队刚经历过渡江战役,非常疲惫,同时也表明根据敌情变化,部队会随时采取行动。B.小说写的是解放军的追敌行动,但其中也有对江南景色的描写,如“遍地生长着棉花……,真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缓解了行军的紧张氛围。C.小说在写战士们用骡子驮炮身过高坡时,青年御手拿鞭子用力地抽打骡子,老御手心疼地牵走骡子,通过对比,突出青年御手不爱惜骡子的形象。D.小说最后一段写师长为是否“点上火把”内心进行了十分激烈的矛盾斗争,这是因为他既要考虑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又要兼顾战斗的需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人称解放军为“北方侉子”,充满不屑,认为解放军根本过不了这高山,这反映出解放军会遇到巨大的困难,为下文写解放军排除万难做了铺垫。B.小说在写嚼草岩时,引述了百姓口中关于三国刘备、关羽、张飞在此作战的传说,不仅衬托出嚼草岩的险峻,也增添了小说的文学色彩。C.小说的语言昂扬高亢,叙事里充满着斗志,这消除了战争本身的残忍性,使用乐观的语句让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D.“他们一开始爬山就汗如雨下,浑身湿透”“肚子里就像冒着火,火焰一直冲到喉咙里来”小说多处通过侧面描写突出行军时天气的炎热。8.请结合作品分析小说中我们的部队具有的优秀品质。9.本文发表于《人民文学》1949年创刊号上,可以作为“新闻小说”的典范,很好地体现了战争叙事艺术的虚与实。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囊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光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谢,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光近蒙圣恩过听,欲使之副贰枢府。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赦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忠,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不宣。光惶恐再拜。(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注释】①此处指宋神宗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开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藩镇大臣A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B天子出C其议以示执政D而介甫遽悻悻然E不乐F引疾卧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文中指察觉,与《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词义不相同。B.被:文中指蒙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相同。C.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词义相同。D.过听:本指错误地听取,文中是对皇上赏识自己的自谦,类似于“承蒙错爱”的“错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虽然在写这封信之前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在信中仍然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这是君子之争的典范。B.许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官员背后非议王安石,但不愿意当面批评他以免惹祸上身,只是坐等王安石变法自行失败。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仅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大加责备;不但没有修正过去错误的法令,反而更急迫地推行改革。D.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2)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14.文末司马光说“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司马光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三首》(其三)①黄庭坚锁江亭上一樽酒,山自白云江自横。李侯②短褐有长处,不与俗物同条生。经术貂蝉续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鸣。古来寒士但守节,夜夜抱关听五更。注:①本诗作于元符三年黄庭坚谪居戎州(今四川宜宾)期间。履中、南玉:成履中、汲南玉,黄庭坚在戎州的朋友。②李侯:李任道,黄庭坚在戎州的朋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看出诗人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又写了三首和诗,并寄给两位好友。B.首联写景,锁江亭外白云缭绕的青山和如练横陈的大江呈现出一派开阔博大的景象。C.颔联写人,李侯身着粗布短衣,一介平民身怀才华,不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D.尾联言志,驻守边关的寒士夜夜难眠直到五更天亮,生活清贫却守节自持。16.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名篇名句默写17.请按提示要求,补写句子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2)荀子的《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3)《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择师无须分贵贱少长之后,提出了自己的

的择师标准。(4)姚鼐《登泰山记》中

两句,通过写初登山顶刹那间所见到的景色,赋予苍山以生命,形象地展现了山上积雪的光彩。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一句表现了将士们手持宝剑、视死如归的英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刘裕持枪驰马率军北伐“

”的气势,极其豪壮。(2)李白受南朝诗人鲍照影响很大。其《行路难》(其一)中的“

”,明显有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我剑击柱长叹息”的影子。(3)古诗文当中多有对“星宿”的涉及,如李白《蜀道难》中的“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

”。五、语言文字运用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跨时代现实题材剧《胡同》热播引发热议。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予以高度肯定,【甲】称其“以小见大,尺幅千里。”《胡同》以三段式的巧妙结构串联起祖孙三代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该剧分为三个时代篇章,选取三个代表性的年代,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位女性从居委会的开创、发展到发扬演员排兵布阵上的【乙】别出心裁成为《胡同》一大创新。人气明星自带流量,表演生动有活力,为新剧赚足眼球。此外,老戏骨们将剧中人物演得【丙】惟妙惟肖。《胡同》以京城之风书写生活烟火,“胡同串子”“得嘞”“您受累了”,这些话听来京味十足。【丁】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等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剖面,尽展瑰丽多姿的文化传承和蓬勃生命力。(1)对文中画横线处的判断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末的句号放在下引号外。B.【乙】处成语“别出心裁”使用正确。C.【丙】处成语使用有误,应改为“栩栩如生”。D.【丁】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中的前两个逗号改为顿号。(2)下列句子中的“风”和文中第3段加点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B.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C.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成集,得益于周代的采风制度。D.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六、整本书阅读20.关于《红楼梦》的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读《西厢记》被黛玉发现,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宝玉借书中词句表白,自比“多愁多病”的张生,把黛玉比成“倾国倾城”的崔莺莺。B.宝钗生日会上,大家吃酒看戏,凤姐说贾母喜爱的小旦龄官像一个人,宝钗心里知道,却笑着不肯说破,唯湘云心直口快,说出这个人就是黛玉,宝玉于是也笑着应和,结果惹得黛玉很不高兴。C.芒种这日,众姐妹到园中玩耍。宝钗见一双玉色蝴蝶,迎风翩跹,遂取扇扑蝶,追至滴翠亭,听见了小红和坠儿正在谈论芸二爷和帕子的事。小红开窗正好撞见宝钗,宝钗心生一计,想出了一个“金蝉脱壳”的法子。D.宝玉到冯紫英处与薛蟠等饮酒行令,与琪官蒋玉菡互相欣赏,并交换了汗巾。琪官把前日北静王送的大红汗巾赠与宝玉,宝玉把袭人送的松花绿汗巾送与琪官。21.“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节选的这几句诗出自《红楼梦》中黛玉之口。请据此概括黛玉的思想性格并简述其成因。七、作文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遇”是一个机会,也是一种缘分,生命里有数不清的“遇”是一次相逢,也可能是离别;“遇”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遇”是甜美,也可能是苦涩;“遇”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请以“遇”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观点。【注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1.B2.A

3.B

4.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先分析古代小说家讲故事的目的,提出中国古代小说大多具有较强抒情色彩的观点;进而分别举例论证文言小说、唐传奇、白话小说都具有抒情色彩;最后总结强调关注中国古代小说的故事性、娱乐性的同时,不应忽视作为其民族特色的抒情性。

5.①蒲松龄的《促织》通过描写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表达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百姓的同情;②《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讲述写作缘起,将自身经历及悔悟写成小说,“大旨谈情”,抒发感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直接导致”“一直以来”表述过于武断和绝对。原文是“学术界往往因过分重视古代小说的故事性而忽视了抒情性这一中国古典小说的显著民族特色”。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正是……才使得”绝对化,原文是“抒情性是促成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走向独立的重要因素”,只是“重要因素”;C.“因此文体特征不够突出”错,原文只是提到“唐传奇作家大多为诗人,他们往往以诗性思维叙事写人”,没有选项说的这层意思;D.“抒情色彩不显著”错,原文是“但随着话本小说与章回小说的文人化,其主体抒情色彩亦渐趋显著”。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谈的是历史小说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问题,与小说的抒情性无关,不能作论据;B.“奠定情感基调”表明小说具有抒情色彩,可以作论据;C.写的是小说对现实的反应,与小说的抒情性无关,不能作论据;D.写的是小说对现实的反应,以及小说的主题,与小说的抒情性无关,不能作论据。6.C7.C

8.①从师长沾满泥浆的双腿,以及“不停止地向山地前进”的命令,可以看出部队坚持连续作战的坚强品质;②从连成一片的歌声,可以看出部队的革命乐观主义;③从突破身体极限战胜炎热和翻越嚼草岩,可以看出部队不向困难低头的顽强意志;④从六连帮助炮兵连过陡山,可以看出部队的革命团结协作精神。9.①作为战争体裁的小说,本文描写的是行军,而非打仗,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氛围,体现了战争叙事艺术的虚与实;②小说中很少见到国民党军队,也没有写与国民党军队的交锋,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战争的残忍性,体现了战争叙事艺术的虚与实;③小说既体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也对人物的言行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加工,使作品更有感染力,体现了战争叙事艺术的虚与实。【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C.“突出青年御手不爱惜骡子的形象”错误。“青年御手拿鞭子用力地抽打骡子”是行军时情形急迫造成的,并不是“青年御手不爱惜骡子”。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这消除了战争本身的残忍性”错误。“战争本身的残忍性”无法消除,只能是降低或淡化。10.BDF11.C

12.D

13.(1)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2)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对您的这种做法)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14.①表层意图:司马光借这句话表达自己不怕因直言进谏受到惩处和打击。②深层意图:用自己的坚定意志让王安石能虚心纳谏,修正其错误政策。【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藩镇大臣中有说青苗钱不适宜的,天子拿出他的奏议让执政大臣观看,您突然怒气冲冲很不高兴,托病躺在家里。“者”用于上句句尾,“天子”是下句主语,在B处断开;“执政”作“示”的宾语,在其后D处断开;“引疾卧家”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介甫”,意思完整,在其前F处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察:察觉。/察:察举、举荐。句意: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以前的太守名逵,考察并推举我为孝廉。B.正确。被:蒙受。/被:同“披”,披散。句意: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屈原披散着头发,一边走一边低吟,到达了水泽边。C.错误。谢:道歉。/谢:告诉、告知。句意:以致逼使天子亲作手诏谦词致歉。/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D.正确。句意:我近来承蒙圣上恩德错听。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错误,由“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可知,原文是说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终于不得好死,而司马光自己与国武子相似,表达了即使不得好死也要向王安石进言。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患”,祸害,祸患;“安”,怎么。(2)“是非”,对错;“窃”,私下;“为”,认为。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要联系上下文的语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其表层含义和真实意图。结合“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俟命而已”可知,(对于书中所言)介甫是接受而听从,还是怪罪而拒绝;是责骂而加以侮辱,还是奏上皇上而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作者等候命令就是了,司马光借这句话表达自己不怕因直言进谏受到惩处和打击。结合前文“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可知,其深层意图就是表明了自己的不介意王安石迁怒于自己,用自己的坚定意志让王安石能虚心纳谏,修正其错误政策。参考译文: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怀着惶恐的心情再拜于介甫参政谏议阁下: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但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之士,正在天天称誉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己遭到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恳诚。近来,藩镇大臣中有说青苗钱不适宜的,天子拿出他的奏议让执政大臣观看,您突然怒气冲冲很不高兴,托病躺在家里。您想辞职离开朝廷,这恐怕不符合英明主上提拔您而委以重任的本意,因此我在批答中直叙其事,用大义来责备您,本意是想促使您尽快出来治事,革除新法中不利于人民的措施,从而造福于天下。私下听说您对我的用意不能鉴察,大加责备,并且上书为自己辩解,以致逼使天子亲作手诏谦词致歉,又使吕学士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挽留之意,然后才出来办理公务。出来办事的确是对的,但应当立即修改过去错误的法令,使士子、庶民得到安慰,以报答天子的大德。您现在不是这样,而是心情更加忿怒,推行新法越发急迫。观察您的用意,一定是想努力奋战天下的人,跟他们分个胜败,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对您的这种做法)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我近来承蒙圣上恩德错听,准备委任为枢密副使。我现在所说,正好跟您的意见相反,明明知道不合您的心意,但是我与您虽然在政治上的趋向有别,但其总的目标却是相同的,您正欲得到相位以行其治国之道,使天下的人民受其恩泽;我正欲辞去官职,以行个人之志,使天下的人民得到拯救,这就是我所说的“和而不同”的涵意。因此敢于略陈我的志愿,亲自传达给您,以尽益友的情谊,至于是采纳或者拒绝,就全在您了。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终于不得好死。我常常不满意自己跟国武子相似,但始终不能改正。虽然如此,如果让有道德的人听到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对于书中所言)您是接受而听从,还是怪罪而拒绝;是责骂而加以侮辱,还是奏上皇上而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我等候命令就是了。言不尽意。我内心惶恐,谨再拜。15.D16.①赞扬李侯品性高洁,不随俗流。李侯虽然穿着粗布短衣,但他有自己的长处,不与俗人一样生活。②讽刺经学研究庸俗不堪,无才之人占据高位。批评当时的经学研究如狗尾续貂,无才之辈如瓦釜雷鸣。③以寒士自咏,表达坚守自洁,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驻守边关”错误,“抱关”指守门,这里有安贫乐道之意。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李侯短褐有长处,不与俗物同条生”,李侯虽然穿着粗布短衣,但他有自己的长处,不与俗人一样生活。这是赞扬李侯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品性高洁,一介平民身怀才华,不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经术貂蝉续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鸣”,当时的经学研究如狗尾续貂,无才之辈如瓦釜雷鸣。这是讽刺经学研究庸俗不堪,没有见地,相对原著来说,只能算是狗尾续貂;而无才之人占据高位。这是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古来寒士但守节,夜夜抱关听五更”,驻守边关的寒士夜夜难眠直到五更天亮,生活清贫却守节自持。这里作者以寒士自况,表达自己坚守自洁,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17.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