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综合规划方案_第1页
三农发展综合规划方案_第2页
三农发展综合规划方案_第3页
三农发展综合规划方案_第4页
三农发展综合规划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发展综合规划方案TOC\o"1-2"\h\u16731第1章总论 4299231.1三农发展背景分析 4192291.2规划目标与原则 424761.3规划范围与期限 53897第2章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5276662.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5147112.2农业产业链提升 5246182.3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6203122.4农业品牌建设 626666第3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312453.1农村交通设施改善 6166513.1.1道路建设与改造 62713.1.2交通枢纽建设 785063.1.3交通安全保障 76463.2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7127743.2.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781683.2.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7163023.2.3水旱灾害防治 7185393.3农村能源体系建设 7178453.3.1电力设施改造升级 7226003.3.2新能源推广利用 7200733.3.3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7150783.4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完善 7162623.4.1通信网络建设 8284993.4.2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848843.4.3信息技术应用推广 82505第4章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8198274.1农村教育资源优化 8250984.2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提升 8165654.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8240174.4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928627第五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9326945.1农村水环境治理 9144675.1.1治理目标 9261575.1.2治理措施 9247545.2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99065.2.1治理目标 9197055.2.2治理措施 9243785.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1039675.3.1治理目标 10290605.3.2治理措施 10151455.4生态农业发展 10303535.4.1发展目标 1012855.4.2发展措施 1014996第6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0200516.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0123556.1.1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服务保障等多方面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和效益。 10173096.1.2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络,及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提高就业匹配度。 10276486.1.3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10250146.2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10126436.2.1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 10306256.2.2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 11281676.2.3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地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11134786.3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引进 1150616.3.1制定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通过设立人才引进基金、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 1131076.3.2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到农村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助力农村产业发展。 1155736.3.3建立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农村创新创业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给予奖励,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11176316.4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 1199906.4.1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 11306876.4.2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1136706.4.3推广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农村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 1189856.4.4开展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继续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潜力。 1117100第7章农村扶贫与社会保障 11221277.1农村扶贫开发 11238707.1.1目标与原则 11301727.1.2扶贫开发措施 1136637.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1286387.2.1保障范围与标准 1215447.2.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278307.3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保障 12248577.3.1供养对象与标准 1281277.3.2供养制度 1243987.4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 12135477.4.1残疾人扶贫目标与原则 1284587.4.2扶贫措施 1222623第8章农村基层治理与组织建设 13312898.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3195328.1.1加强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13167988.1.2完善组织设置 13101688.1.3加强员队伍建设 13187298.2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 13142838.2.1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13185478.2.2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13165198.3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4233198.3.1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14164298.3.2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 14314938.4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构建 14130248.4.1加强农村法律服务机构建设 1477058.4.2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14658.4.3完善农村法律服务机制 146588第9章政策措施与制度保障 14192329.1财政支持政策 14175109.1.1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支出。 15234099.1.2调整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农业补贴制度,重点支持粮食生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15194989.1.3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税收减免,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15238449.1.4拓展农业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引导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投向农业领域。 15129879.2金融支持政策 15170479.2.1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扩大农村贷款覆盖面,降低贷款利率。 1588459.2.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开发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产品,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15204089.2.3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降低农业信贷风险。 15117739.2.4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为农业项目提供长期、低息贷款。 15151229.3土地制度改革 15206369.3.1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合理提高土地补偿标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15318269.3.2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1531039.3.3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延长土地承包期限,鼓励土地流转。 15235769.3.4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合理分配农村宅基地,规范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 1514089.4政策实施与监督 15140819.4.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职责,建立健全农业政策实施协调机制。 15277189.4.2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保证政策落地生根。 15139019.4.3强化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政策知晓度,增强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运用能力。 1613129.4.4加强政策实施监测评估。建立健全政策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及时发觉问题,调整完善政策。 1647689.4.5严格政策监督和问责。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发觉的违规行为,严肃查处,保证政策执行到位。 1614891第10章规划实施与评估 162293310.1规划组织与管理 162627310.2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 161364710.3风险防范与应对 1619310.4规划调整与优化建议 16第1章总论1.1三农发展背景分析“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村稳定及农民增收。我国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依然突出。在此背景下,加强三农发展综合规划,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和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规划目标与原则(1)规划目标本规划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4)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5)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全面发展。(2)规划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农民需求,保障农民利益;(2)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3)坚持绿色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4)坚持区域协调,发挥各地优势,推动特色发展;(5)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长期效应。1.3规划范围与期限(1)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包括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涉及的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事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等。(2)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23年至2030年,分为近期(20232025年)和远期(20262030年)两个阶段,以保证规划的连续性和实施效果。第2章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本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1)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区域资源优势,优化作物布局,提高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作物的比重,促进农业多样化发展。(2)优化畜牧业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提高肉蛋奶产量和品质,促进渔业、特种养殖业发展,提高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3)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4)发展休闲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结合文化旅游,发展休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2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链提升是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农业产业链:(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研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降低农业生产风险。(3)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4)促进农业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2.3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和效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农民合作社。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提高合作社服务能力,促进农民增收。(3)农业企业。鼓励农业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发挥产业链优势,带动农民增收。(4)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2.4农业品牌建设农业品牌建设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本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农业品牌建设:(1)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基础,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3)培育企业品牌。支持农业企业创建知名品牌,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4)加强品牌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加大农业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第3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1农村交通设施改善3.1.1道路建设与改造针对农村地区道路状况,加大农村道路建设与改造力度,提升道路通行能力。重点推进通村、通组道路硬化工程,提高农村道路覆盖率,保证农产品运输畅通。3.1.2交通枢纽建设加强农村交通枢纽建设,提高农村物流效率。规划期内,新建和改建一批农村客运站、货运站,完善农村交通网络,降低农村物流成本。3.1.3交通安全保障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农村道路安全水平。加大交通安全设施投入,完善道路标志、标线、护栏等设施,降低交通发生率。3.2农村水利设施建设3.2.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排水能力。重点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保障粮食生产安全。3.2.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3.2.3水旱灾害防治加强农村水旱灾害防治,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进农村河道整治、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保证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3.3农村能源体系建设3.3.1电力设施改造升级加大农村电力设施改造升级力度,提高农村电力供应能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提升农村电压质量,降低农村用电成本。3.3.2新能源推广利用推进农村新能源发展,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农村的推广力度,减少农村能源消耗,降低农民生活成本。3.3.3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引导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对农村环境的影响。3.4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完善3.4.1通信网络建设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农村信息传输能力。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推进光纤、4G/5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提升农村互联网接入速度。3.4.2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搭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助力农民增收致富。3.4.3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推广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第4章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4.1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优化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扩大幼儿园覆盖范围,提高保教质量。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农村教育事业。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针对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4.2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提升是保障农民健康的重要举措。,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保证农民就医需求得到满足。另,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老年健康等服务,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降低农民就医负担。4.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维护农民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保障。一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率,保证养老金发放。二是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三是推进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保证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关爱服务水平。4.4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对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另,大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完善体育设施,培养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第五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5.1农村水环境治理5.1.1治理目标围绕提高农村水环境质量,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实现农村水环境长治久清。5.1.2治理措施(1)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划分水源保护区,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2)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用分散式处理与集中式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等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污染。(4)实施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道自然生态,提高水体自净能力。5.2农村土壤污染防治5.2.1治理目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5.2.2治理措施(1)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监测,明确污染分布,为精准治理提供依据。(2)实施分类治理,针对不同污染类型,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进行修复。(3)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技术,改善土壤结构。(4)严格农药、化肥使用管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5.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5.3.1治理目标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5.3.2治理措施(1)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提高收运设施覆盖率。(2)推广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3)采用卫生填埋、焚烧、资源化利用等方式,提高垃圾处理能力。(4)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5.4生态农业发展5.4.1发展目标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5.4.2发展措施(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等工程。(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环境污染。第6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6.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1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服务保障等多方面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和效益。6.1.2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络,及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提高就业匹配度。6.1.3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6.2农村实用人才培养6.2.1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6.2.2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6.2.3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地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6.3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引进6.3.1制定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通过设立人才引进基金、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6.3.2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到农村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助力农村产业发展。6.3.3建立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农村创新创业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给予奖励,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6.4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6.4.1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6.4.2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6.4.3推广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农村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6.4.4开展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继续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潜力。第7章农村扶贫与社会保障7.1农村扶贫开发7.1.1目标与原则目标:实现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内源扶贫。7.1.2扶贫开发措施产业发展:扶持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教育扶贫: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康扶贫:完善贫困地区医疗保障体系,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7.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7.2.1保障范围与标准保障范围:覆盖农村低收入家庭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保障标准: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7.2.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申请与审核:规范申请、审核、审批、公示程序,保证公平公正。资金筹集与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资金监管,保证专款专用。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7.3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保障7.3.1供养对象与标准供养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包括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或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供养标准:根据特困供养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合理确定供养标准。7.3.2供养制度供养方式:采取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方式,尊重特困供养人员意愿。服务保障:加强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保证特困供养人员得到妥善照顾。7.4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7.4.1残疾人扶贫目标与原则目标:帮助农村残疾人实现稳定脱贫,提高生活质量。原则:尊重残疾人意愿,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发挥残疾人主体作用。7.4.2扶贫措施教育培训: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就业创业:扶持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来源。康复服务: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康复服务水平。社会参与:鼓励农村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社会地位和自信心。第8章农村基层治理与组织建设8.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于推动三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案:8.1.1加强组织领导班子建设(1)选优配强组织领导班子,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2)加强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8.1.2完善组织设置(1)根据农村实际,合理设置组织,保证的工作全覆盖。(2)加强村支部建设,发挥其在农村工作中的核心作用。(3)加强村民小组支部建设,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8.1.3加强员队伍建设(1)严把员发展关,提高员发展质量。(2)加强员教育培训,提高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3)发挥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开展。8.2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为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完善方案:8.2.1完善村民自治制度(1)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2)推进村务公开,保障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3)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8.2.2完善民主监督机制(1)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发挥其在村务监督中的作用。(2)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制度,加强对村务工作的监督。(3)拓宽村民监督渠道,提高民主监督实效。8.3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农村社会治安水平,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综合治理方案:8.3.1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1)加强治安巡逻队伍建设,提高治安防控能力。(2)推进农村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提高技防水平。(3)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秩序。8.3.2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1)加强平安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村平安指数。(2)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法治意识。(3)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8.4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构建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为提高农村法律服务水平,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构建方案:8.4.1加强农村法律服务机构建设(1)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工作站等机构。(2)加强农村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服务能力。(3)推进农村法律顾问制度,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法律支持。8.4.2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法治意识。(2)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法治氛围。(3)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宣传教育实效。8.4.3完善农村法律服务机制(1)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体合法权益。(2)加强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提高调解工作水平。(3)完善农村法律服务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第9章政策措施与制度保障9.1财政支持政策9.1.1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支出。9.1.2调整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农业补贴制度,重点支持粮食生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9.1.3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税收减免,降低农业生产成本。9.1.4拓展农业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引导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投向农业领域。9.2金融支持政策9.2.1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扩大农村贷款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