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6单元 观察与批判 14 促织 变形记(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6单元 观察与批判 14 促织 变形记(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6单元 观察与批判 14 促织 变形记(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6单元 观察与批判 14 促织 变形记(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6单元 观察与批判 14 促织 变形记(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6单元观察与批判14促织变形记(节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下册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6单元观察与批判14促织变形记(节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下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自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6单元“观察与批判”中的《促织》和《变形记(节选)》。《促织》部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从而激发批判性思维;而《变形记(节选)》则通过对比分析主人公的变化,让学生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掌握了基本的文本解读方法。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深入探讨文本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比分析《促织》和《变形记(节选)》,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从而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观察与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形成独立的观点。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从文本中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貌,提高对文化多样性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4.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观点阐述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清晰、有逻辑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经过前期学习,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

-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如文学常识、修辞手法、文本解读等,但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仍有待提高。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作品背后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认识不足。

-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的作品有所接触,但对文本中的社会现实问题关注不够,需要引导和激发。

2.能力层面:

-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部分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在表达与交流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口头表达清晰,书面表达能力较强,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相对较弱。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不同的角色特征,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而部分学生则较为依赖他人。

3.素质层面:

-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但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考不足。

-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表现良好,尊重他人观点,但部分学生在面对争议性问题时,可能存在从众心理。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广泛,但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动机存在差异,需要激发和引导。

4.行为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但部分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时较为依赖同学和老师。

-学生学习习惯良好,按时完成作业,但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投入不足,影响了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但部分学生需要提高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1.知识层面: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将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适时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能力层面: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表达交流等能力将决定他们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教师应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素质层面:学生的审美素养、道德素质等将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教师应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

4.行为习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行为习惯将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提前准备好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6单元“观察与批判”中的《促织》和《变形记(节选)》课文。

-提供课文相关的注释、背景资料和阅读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准备课文配套的练习册和写作材料,以便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写作练习。

2.辅助材料:

-收集与《促织》和《变形记(节选)》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生平介绍、作品创作背景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准备反映课文主题的图片、图表,如社会变迁的对比图、人物心理变化图等,以便学生在视觉上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源,如改编的电影片段、专家访谈等,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准备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词汇表,以及相关的文学术语解释,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工具。

3.实验器材:

-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

-将教室座位按照小组讨论的形式排列,每组配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讨论成果。

-设立一个中心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讨论成果、观点阐述等。

-在教室四周悬挂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名言警句,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准备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等,以便展示辅助教学材料。

-设立一个安静的阅读角,供学生课间阅读和思考。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过程:教师通过展示与《促织》和《变形记(节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同时,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文本解读(10分钟)

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本解读方法。

过程: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促织》和《变形记(节选)》,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解读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等。同时,指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小组讨论(2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过程: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变化,展开讨论。每组需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4.课堂展示与点评(10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过程: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陈述本组的观点和讨论成果。教师对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5.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课后学习兴趣。

过程: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变化,提醒学生关注课后作业和阅读任务。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相关问题,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6.课后拓展(课外)

目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程: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角度,对《促织》和《变形记(节选)》进行深入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文。同时,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学习效果1.知识与技能:

-学生深入理解了《促织》和《变形记(节选)》的文本内容,掌握了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分析作品中的社会现象、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表达交流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有逻辑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习惯,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促织》和《变形记(节选)》,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

-学生在课堂展示和点评环节中,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增强了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和关注程度。

-学生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在讨论和思考过程中,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道德判断力。

4.课后拓展与应用:

-学生在课后能够主动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课后作业中,撰写出观点明确、分析深入的论文,体现了较高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课后实践中,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了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在课后反馈中表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对《促织》和《变形记(节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能够结合作品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和修正。

3.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表达能力,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陈述本组的讨论成果。

4.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论文质量普遍较高。

5.学生在课堂氛围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习兴趣浓厚,课堂参与度提高。典型例题讲解例题一:

题目:分析《促织》中作者通过对比手法描绘出的社会现实。

答案:

在《促织》中,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社会现实。如描述促织过程中的繁忙与辛苦,与官员们的奢华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和底层人民的艰辛。

例题二:

题目:请从人物性格变化的角度,分析《变形记(节选)》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化。

答案:

在《变形记(节选)》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一位勤奋工作的职员变成了一个被家庭和社会抛弃的“怪物”。这种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利己主义,揭示了主人公性格从懦弱、顺从到绝望、反抗的过程。

例题三:

题目:请结合《促织》和《变形记(节选)》,谈谈你对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看法。

答案: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社会现实。《促织》和《变形记(节选)》分别揭示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以及这些问题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例题四:

题目:请运用文本解读方法,分析《促织》中作者运用的象征手法。

答案:

在《促织》中,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主题。如“促织”本身象征着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束缚,而“织女”则象征着底层人民的勤劳与善良。通过这些象征手法,作者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例题五:

题目:请结合《变形记(节选)》的内容,谈谈你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看法。

答案:

《变形记(节选)》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困境。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人际关系冷漠,导致个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补充说明:

1.例题一:此类题目要求学生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能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在解答时,要注意从文本中找到对比的依据,阐述其表达的社会现实。

2.例题二: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关注人物性格变化,分析变化背后的原因。在解答时,要注意从文本中找到相关描述,结合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3.例题三: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素养,能够从宏观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在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

4.例题四:此类题目要求学生掌握文本解读方法,能准确识别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在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具体描述,分析象征手法的作用。

5.例题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结合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在解答时,要注意从文本中找到与现代人生存状态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板书设计2.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

3.人物性格变化分析

4.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

5.课后拓展与应用

板书设计如下:

```

《促织》

《变形记(节选)》

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

人物性格变化分析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

课后拓展与应用

```

1.《促织》和《变形记(节选)》

-社会现实:对比手法、封建社会压迫、底层人民艰辛

-人物性格:勤劳善良、社会阶层差异

2.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

-《促织》:封建社会压迫、底层人民艰辛

-《变形记(节选)》:资本主义社会冷漠、个体困境

3.人物性格变化分析

-《促织》:勤劳善良、社会阶层差异

-《变形记(节选)》:从懦弱顺从到绝望反抗

4.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

-对比手法、象征手法

-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5.课后拓展与应用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实

-撰写论文,探讨文学与社会关系教学反思与总结在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策略和管理方面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文本解读、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文本解读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仍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