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579-2021 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验收标准_第1页
DB34T 579-2021 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验收标准_第2页
DB34T 579-2021 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验收标准_第3页
DB34T 579-2021 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验收标准_第4页
DB34T 579-2021 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验收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安徽省地方标准J10902DB34/T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验收标准Standerfordesignandacceptanceofintellig2021合肥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验收标准DB34/T579-2021主编部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部门: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验收标准DB34/T579-2021*安徽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办公室组织出版发行(合肥市紫云路996号安徽省城乡规划建设大厦,邮编:230091)*开本:850×1168毫米1/32印张:字数:千字20**年9月第一版2021年9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500册3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批准“企业登记智能审批服务规范”等80项安徽省地方标准,现予以公布。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45序号地方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批准日期实施日期1DB34/T3942-2021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墙体技术规程2021-06-082021-12-082DB34/T3943-2021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标准DB34/T5044-20162021-06-082021-12-083DB34/T3944-2021静力触探应用技术规程2021-06-082021-12-084DB34/T3945-2021地铁盾构衬砌管片预制、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2021-06-082021-12-085DB34/T3946-2021钢板桩基坑支护技术规程2021-06-082021-12-086DB34/T3947-2021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2021-06-082021-12-087DB34/T3948-2021城市智慧杆综合系统技术标准2021-06-082021-12-088DB34/T3949-2021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工程技术规程2021-06-082021-12-089DB34/T3950-2021建筑幕墙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2021-06-082021-12-08DB34/T3951-2021地铁基坑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规程2021-06-082021-12-08DB34/T3952-2021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技术规程2021-06-082021-12-086续上表:序号地方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批准日期实施日期DB34/T3953-2021装配式钢结构预制墙板应用技术规程2021-06-082021-12-08DB34/T3954-202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2021-06-082021-12-08DB34/T3955-2021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技术规程2021-06-082021-12-08DB34/T3956-2021城市道路杆件综合设置技术标准2021-06-082021-12-08DB34/T3957-2021建筑墙式金属阻尼器减震技术规程2021-06-082021-12-08DB34/T3958-2021装配式钢-混叠合柱框架结构技术规程2021-06-082021-12-08DB34/T3959-2021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价技术标准2021-06-082021-12-08DB34/T3960-2021公共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效提升技术标准2021-06-082021-12-0820DB34/T1923-2021医疗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标准DB34/T1923-20132021-06-082021-12-0821DB34/T1470-2021金融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标准DB34/T1470-20112021-06-082021-12-0822DB34/T579-2021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验收标准DB34/T579-20052021-06-082021-12-087本标准是根据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8年第三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函》(皖市监函【2019】10号)的要求,由编制组在原安徽省地方标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验收规范》DB34/T579-2005和《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设计规范》DB34/T490-2005的基础上,经整合修订而成。在修编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了相关的国家、行业和周边省市的地方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标准,最后经审查定稿。本标准共分十二章,主要内容有:1总则;2术语;3一般规定;4信息设施系统;5公共安全系统;6建筑设备管理系统;7信息化应用系统;8机房工程;9智能化集成系统;10智能家居系统;11智慧化应用;12系统验收。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的规定,对标准的技术要求进行全面修订;2增加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3新增了“智慧化应用”和“系统验收”两章。本标准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归口管理,由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合肥永信科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给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8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永信科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中铁合肥建筑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合肥三川博雅自动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万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电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起草人:万力王小向刘启源祝健谢军汪军章维扬陈万胜孟磊周芳王宗青李保刘庆胡乔石汪腾姚康朱全胜王新宇王跃主要审查人:管清宝李扬胡先锋刘追胡少云陈奇梅王靖绚 2术语 23一般规定 44信息设施系统 6 64.2信息接入系统 64.3布线系统 74.4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 74.5无线对讲系统 84.6信息网络系统 94.7有线电视系统 94.8公共广播系统 104.9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5公共安全系统 125.2入侵报警系统 145.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145.4出入口控制系统 17 185.6访客对讲系统 19 205.8商铺安防系统 21 215.10住户报警系统 226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24 246.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246.3建筑能效监管系统 267信息化应用系统 27 277.2公共服务系统 287.3智能卡应用系统 287.4物业管理系统 297.5统一身份识别系统 297.6住宅区健康服务系统 307.7物流快递服务系统 308机房工程 31 318.2信息接入机房 31 319智能化集成(平台)系统 33 33 339.3集成信息应用系统 3410智能家居系统 35 3510.2家庭设备监控系统 3510.3家庭安防系统 3511智慧化应用 37 3711.2公共信息平台 37 38 38 3911.6智慧物业管理应用 39 4012系统验收 41 41 41 42本标准使用词说明 44规范性引用文件 45条文说明 47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 23GeneralRules 44InformationFacilitiesSystem 64.1GeneralRules 64.2InformationAccessSystem 64.3WiringSystem 74.4IndoorSignalCoverageA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 74.5WirelessIntercomSystem 84.6InformationNetworkSystem 9 9 4.9InformationGuidanceandReleaseSystem 5PublicSecuritySystem 5.1GeneralRules 5.2IntrusionAlarmSystem 5.3VideoSecurityMon 5.4AccessControlSystem 5.5ElectronicPatrolSystem 5.6VisitorIntercomSystem 5.7ParkingManagementSystem 20 215.9ElevatorIntercomSystem 21 226ConstructionEquipmentManagementSystem 24 246.2BuildingEquipmentMonitoringSystem 24 267InformationApplicationSystem 27 277.2PublicServiceSystem 287.3SmartCardApplicationSystem 287.4RealtyManagementSystem 297.5UnifiedIdentitySystem 297.6HealthServiceSysteminResidential 307.7LogisticsExpressServiceSystem 308ComputerRoomEngineering 31 318.2InformationAccessRoom 31 319IntelligentIntegrated(Platform)System 339.1GeneralRules 339.2IntelligentInformationIntegration(Platform)System 339.3IntegratedInformationApp 3410IntelligentHomeSystem 35 3510.2HomeEquipmentMonitoringSystem 3510.3HomeSecuritySystem 3511IntelligentApplication 37 37 3711.3SmartServiceApplication 3811.4SmartManagementApplication 3811.5SmartCultureApplication 3911.6SmartRealtyManagementApplication 3911.7VisualManagementApplication 4012SystemAcceptance 41 4112.2ProjectAcceptance 41 42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44ListofQuotedStandards 45ExplanationofProvisions 471.0.1为保障城镇居民住宅的功能和质量,规范安徽省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和验收,使住宅满足安全、便捷、舒适、绿色环保等性能要求,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住宅区及住宅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1.0.3本标准根据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使用功能、管理要求及经济合理性,将住宅区智能化系统的配置标准划分为基本型、提高型和先进型三种类型。其中基本型适用于配置基本功能的智能化系统;提高型适用于配置综合功能的智能化系统;先进型适用于配置较高功能的智能化系统。1.0.4住宅区智能化系统的配置可采用基本型、提高型和先进型的其中一种类型或其组合实施,但不应低于基本型标准。1.0.5住宅区智能化系统设计和设备的选用,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先进性、标准性、开放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1.0.6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验收时,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住宅区智能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显示技术等,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全、住宅智能化系统集成、建筑设备管理组合为一体,为住宅区的现代化、智慧化的服务与管理提供科技、快捷、高效的智能化手段。以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智能化系统为基础,为满足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各类专业化服务、规范化运营及管理的需要,由多种类信息设施、操作程序和相关应用设备等组合而成的系统。为实现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物的运营及管理目标,基于统一的信息平台,以多种类智能化信息集成方式,形成的具有信息汇聚、资源共享、协同运行、优化管理等综合应用功能的系统。为满足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应用与管理,将各类具有接收、交换、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等功能的信息系统整合,形成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公共通信服务综合基础条件的系统。2.0.5智能家居smarthome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通过建筑环境、网络通讯、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达到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停车管理等设备或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综合管理系统。3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防范产品和其他相关产品所构成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或由这些子系统组合或集成的系统。为智能化系统的控制设备和装置等提供安装条件,以确保各系统安全、稳定和可靠地运行与维护的建筑环境而实施的综合工程。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社区场景下的人、事、地、物、情、组织等多种数据资源,提供面向政府、物业、居民和商铺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类应用,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管理模式的一种社区应用。设备共用信息网络是住宅区设备智能化信息传输的承载工具,将功能独立的多个子系统相互连起来,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相互联系和协同处理的系统。承载住宅区内公共广播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访客对讲系统、停车场(库)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建筑能效监管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和智能家居系统等住宅区智能化系统设备信息载体的网络。43一般规定3.0.1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宜包括信息设施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机房工程、智能化集成系统、智能家居系统和智慧化应用。3.0.2新建住宅区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和验收,必须与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同步建设。3.0.3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应预留可接入智慧社区、雪亮工程、社保平台等上一级智慧城市级信息管理平台的接口,应可提供高效、便捷的住宅区智能化业务与管理服务。3.0.4住宅区智能化系统的设置应符合表3.0.4的规定。智能化系统的设置及其子系统功能的配置应充分分析最终用户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其中一级或其组合进行建设,但不宜低于表中的基本型标准。●●●●●●●●●△○○●●●●●●△○●○●●△●●●●●●●●5△●●访客对讲系统●●●●●●△△○●●●○○○△△●△△●△○○△○●△○●△○●△△○△△○△●●●●●△○○△○○△△△△△○△△△3.0.5住宅区智能化系统使用的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规定,不得对室内、外环境造成污染。64信息设施系统4.1一般规定4.1.1信息设施系统宜包括信息接入系统、布线系统、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无线对讲系统、信息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等子系统。4.1.2信息设施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50846、《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标准》GB/T50200和安徽省地方标准《住宅区和住宅建筑通信设施技术标准》DB34/T917等的相关规定。4.2信息接入系统4.2.1住宅区信息接入系统应采用共建共享的方式,遵循“资源共享、平等接入、用户选择、方便服务”的原则。4.2.2在公用电信网络已实现光纤传输的县级及以上城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通信设施应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建设。4.2.3光纤到户工程中,通信用户接入点的位置应依据不同类型、等级的住宅建筑形成的配线区以及所辖的用户数确定。4.2.4住宅区通信用户接入点应设置在信息接入机房或光缆交接箱处。4.2.5住宅区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的设计,必须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用户可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4.2.6住宅区内应预留移动通信设备间和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设施安装条件,并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通信业务接入的需要。4.2.7地下通信管道的管孔容量、用户接入点处预留的配线设备安装空间和信息接入间面积,应满足至少3家电信业务经营者通信业务接入的需要。74.3布线系统4.3.1住宅区布线系统应为开放式网络拓扑结构,宜满足住宅区通信网络、公共信息设施、公共服务系统、智慧化应用和智能家居系统建设的基本布线需求,应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业务信息的传输。4.3.2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光配线架和光分路器应在光纤配线架内分区域安装,光纤配线架应安装在信息接入机房内。4.3.3光缆交接箱宜设于室内的弱电间或信息接入机房内,并采用挂墙或落地方式安装。当因现场条件设置受限制时,可设置于室外。4.3.4光缆分纤箱采用明装方式时,可安装于建筑物弱电井(间)内;采用暗装方式时,可安装于单元入口处、楼道、管线引入处等公共部位的侧墙上,上述场所均应预留配线设备的安装空间。光缆分纤箱不应安装于人行楼梯踏步的侧墙上。4.3.5多层住宅的光缆分纤箱宜安装设置于单元楼梯间一层或地下一层。4.3.6高层住宅应分层设置光缆分纤箱,配线楼层数不宜超过7层,且覆盖住户数不宜超过48户。4.3.7每套住宅室内应设置家居配线箱,有线电视、通信(宽带、电话)等入户管线应通过家居配线箱引出。4.3.8布线系统的线缆在室外敷设时,应采用地下通信管道方式敷设,不同弱电系统之间的管线应同路由、同沟敷设,并在满足运行安全和维护管理的前提下共用电缆人(手)孔,共用时不同系统之间的线缆需要加专用的线缆标识牌。4.3.9布线系统的线缆在室内敷设时,不同弱电系统之间线缆可单独穿管或共槽盒敷设,共槽盒敷设时不同弱电系统线缆须有明显标识并分隔。既有住宅布线系统室内改造工程中宜使用原有配线管网。4.4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4.4.1住宅区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宜采用微基站、室内分布8系统方式。4.4.2室内分布系统宜设置在以下场所:1高层住宅内电梯、电梯间、地下室(停车场)等室内间隔较多的公共区域;2无法满足网络覆盖要求或网络质量指标达不到业务需求的其他场所。4.4.3通信基站、室内分布系统由电信业务经营者负责建设,住宅建设方负责配合并应预留移动通信设备间和提供安装条件。4.4.4住宅区宜预留移动通信设备间用房,单体建筑物内宜设置5G等移动通信设备间,移动通信设备间应满足移动通信设备的安装要求。4.4.5通信基站、室内分布系统天线发射电磁波的电磁辐射防护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制》GB8702的相关要求。4.4.6室内分布系统设备及天馈线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无线通信室内覆盖系统工程技术标准》GB/T51292的相关要求。4.5无线对讲系统4.5.1提高型、先进型住宅区宜设置无线对讲系统,基本型住宅区可设置无线对讲系统。4.5.2在住宅区室内停车库(场)、设备机房、电梯厅、走道及室外广场、道路等公共场所宜设置无线对讲系统,信号强度及覆盖范围应满足管理人员的通信联络需求。4.5.3提高型、先进型住宅区宜配置定位功能,可将各种联动信息发送给附近人员的对讲机中,可通过定位功能实现在线式巡更,在巡更途中,可实时送回巡更人的位置信息。4.5.4无线对讲系统宜具备远程控制和集中管理功能,应满足无线电行政部门的管理规定。4.5.5无线对讲系统在建筑内部使用的频段应具有信号穿透能力,9保证通话质量,同时应避免天线辐射源对建筑群内部的其他系统造成干扰,并应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和《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的有关规定。4.6信息网络系统4.6.1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应设置信息网络系统,系统宜包括住宅用户信息网和设备共用信息网。系统应根据住宅区的管理模式、居住性质、应用功能、环境条件和安全需求,规划系统的组网架构。4.6.2住宅用户信息网宜包括语音网、有线电视网、宽带接入网等,住户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组合使用。4.6.3设备共用信息网络应可传输住宅区内公共广播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访客对讲系统、停车场(库)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建筑能效监管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和智能家居系统等智能化设施信息。4.6.4提高型、先进型住宅区宜设置设备共用信息网络,基本型住宅区可设置设备共用信息网络。4.6.5设备共用信息网络的核心设备宜设置在安防监控中心或智能化设备机房内。汇聚和接入设备宜设置在弱电(设备)间,主干线传输应采用光纤布线,终端设备可采用有线、无线或混合方式连接。4.6.6设备共用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架构应满足住宅区智慧化应用的功能需求、业务特征及信息传输的要求。4.6.7先进型住宅区的设备共用信息网络还宜设置住宅区无线局域网,满足住宅区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要求。4.7有线电视系统4.7.1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应设置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宜采用当地有线电视业务经营商提供的运营方式。4.7.2当有线电视接入分配网络采用光纤到楼(FTTB)和光纤到户(FTTH)的方式时,低层住宅楼每个光接点覆盖用户数不应大于48户;多层、高层住宅楼每个光接点覆盖用户数不应大于96户;户数密集型(小户型)住宅楼每个光接点覆盖用户数不应大于144户。4.7.3住宅区建筑用地红线内有线电视信息源接入住宅区时应具备两个不同方向的路由。4.7.4每套住宅的有线电视系统入户管不应少于1根。4.7.5住宅区有线电视系统的接入和建设应符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技术要求。4.8公共广播系统4.8.1基本型住宅区可设置公共广播系统,提高型住宅区宜设置公共广播系统,先进型住宅区应设置公共广播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宜包括业务广播、背景广播和紧急广播。4.8.2公共广播系统应结合建筑布局、景观和使用功能,宜设置在住宅区室外的广场、绿地、道路和室内的大厅、走道、停车库(场)等公共场所。4.8.3室外广播扬声器应具有防潮和防腐的性能。4.8.4公共广播系统宜采用定压输出,输出电压宜采用70V或100V。4.8.5公共广播系统的功率放大器应满足以下要求:1非紧急广播用的广播功率放大器,额定输出功率不应小于其所驱动的广播扬声器额定功率总和的1.3倍。2用于紧急广播的广播功率放大器,额定输出功率不应小于其所驱动的广播扬声器额定功率总和的1.5倍;全部紧急广播功率放大器的功率总容量,应满足所有广播分区同时发布紧急广播的要求。4.8.6公共广播系统应设有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连接接口,当火灾及其它紧急事件发生时,应能与消防中心联动切换至火灾报警广播或紧急广播。4.8.7公共广播系统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526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有关规定。4.9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4.9.1提高型、先进型住宅区应设置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基本型住宅区宜设置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4.9.2信息导引与发布系统宜由多媒体服务器、控制中心、信号传输、显示单元组成。4.9.3信息显示屏可根据观看的范围、安装的空间位置及安装方式等条件,合理选定显示屏的类型及尺寸。各类显示屏应具有多种输入接口方式,具备实时向公众提供信息告示、标识引导及信息查询等多媒体发布功能。4.9.4住宅区的主出入口宜设置显示屏,提高型、先进型住宅还可在住宅建筑的门厅、电梯厅、电梯轿厢等公共区域设置信息显示终端。4.9.5信息导引与发布系统应与住宅区智慧化应用平台实现信息数据的连接与共享。5公共安全系统5.1一般规定5.1.1公共安全系统应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组成。其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宜包括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访客对讲系统、停车库(场)管理系统、商铺安防系统、电梯对讲系统、住户报警系统及安防监控中心等子系统。5.1.2住宅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和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等的有关规定。5.1.3安全技术防范各个子系统宜采用网络(TCP/IP)传输方式,传输网络宜纳入住宅区公共信息网络系统。传输方式和布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的相关规定。5.1.4安全技术防范各个子系统应能实现相互联动的功能,并应预留接入住宅区智能化系统集成和智慧化应用平台的软硬件接口,实现智慧化应用平台对系统数据的整合和处理。5.1.5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配置等级与功能应符合表5.1.5的规定。△●●●●●●●●△●●○●●△○●●●●○●●△●●(可视)●●●○●●(可视)△○●(场)●●●△△○△●●△△○△△○●●●△●●△○○○●●●●●●●●△○●●●●5.2入侵报警系统5.2.1基本型住宅区可设置入侵报警系统,提高型、先进型住宅区应设置入侵报警系统。5.2.2入侵报警系统宜由入侵探测器、传输单元、控制设备、显示记录设备、控制设备等组成。5.2.3入侵探测器宜根据环境场地和使用需求选用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感应探测电缆、图像动态报警等类型。5.2.4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1系统设防应全面,无盲区和死角,防区划分应有利于报警定位;2探测器应具备抗不良天气环境干扰功能。当选用红外入侵探测器时不应有影响探测的障碍物,并应避免受热源干扰;3系统应具备防拆、短路和断路报警功能;4系统应能在安防监控中心通过报警控制器、模拟显示屏或电子地图准确地识别报警区域;5中心报警控制主机收到警情时能同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具有记录、储存、打印功能。5.2.5入侵报警系统应支持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联动,通过联网向安防监控中心发送报警信息。5.2.6当采用视频安防监控作为住宅区周界入侵报警时,周界入侵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时,报警区域的电视监控图像应能在夜间与周界照明灯联动,并能自动显示在监控中心的监视器上。5.2.7入侵报警系统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和《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技术要求》GB/T3581等的有关规定。5.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5.3.1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应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5.3.2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宜由前端设备、传输网络、处理/控制设备、记录/显示设备等组成。5.3.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前端设备摄像机的监控覆盖范围,应符合以下分级要求,且不应低于基本型住宅区标准。1基本型住宅区:应对住宅区出入口、住宅区主干道、室外广场、停车库(场)出入口、消防通道等位置实现监控覆盖;宜在电梯轿厢内、电动车充电区域等位置实现监控覆盖;可在住宅区会所、幼儿园、设备用房等公共建筑实现监控覆盖;其中住宅区出入口、非机动车出入口应选用人脸抓拍摄像机;2提高型住宅区:在满足基本型住宅区配置要求基础上,应在住宅区的周界、电梯轿厢内、单元出入口、停车库(场)、非机动停车库(场)及出入口、首层电梯入口等公共活动区域实现监控覆盖;宜在住宅区会所、幼儿园及设备机房等公共建筑实现监控覆盖;其中单元出入口宜选用人脸抓拍摄像机;周界、室外广场等公共活动区域部分摄像机宜选用高清智能分析摄像机;3先进型住宅区:在满足提高型住宅区配置要求基础上,应在住宅区会所、幼儿园、设备用房等公共建筑、多层及高层住宅楼的正面及背面设置防高空抛物摄像机,并实现对住宅屋顶平台及其出入口等关键位置的监控覆盖。其中电梯轿厢内和防高空抛物摄像机宜选用高清智能分析摄像机。5.3.4室外摄像机的选型及安装应采取防水、防晒、防雷等措施。5.3.5当采用图像人脸识别功能时,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1应能对过往人员进行图像监视、人脸抓拍、人脸特征的提取和分析识别等,可实现目标人员信息全方位采集和轨迹分析;2应支持通过《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第4部分:接口协议要求》GA/T1400.4规定的数据服务接口和采集设备接口与上一级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和在线获取人脸图像;3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安全人脸识别应用图像技术要求》GB/T35678、《安全防范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GB/T31488、《出入口控制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GA/T1093等的相关要求。5.3.6当采用高清智能分析功能时,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1应支持人流统计、人群聚集报警、移动侦测报警、周界入侵报警、遮挡报警等视频智能分析报警功能;2摄像机设备应满足《安全防范视频监控摄像机通用技术要求》GA/T1127的要求,接入联网系统的协议应符合《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的规定,视频分辨率宜不低于1080P;3应满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GB35114及《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等相关标准要求。5.3.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记录/显示应符合以下要求:1系统图像质量应满足在摄像机正常工作条件下按《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T7401的规定评价图像质量。图像质量不应低于4级要求,回放图像质量不应低于3级要求;2先进型住宅区摄像机分辨率宜不小于1080P;提高型住宅区摄像机分辨率宜不小于720P或水平分辨率不小于600TVL;基本型住宅区摄像机系统显示水平分辨率应不小于400TVL,图像画面灰度不小于8级,随机信噪比不小于36db;3视频图像应24小时记录,存储时间不应少于30天,重要公共场所的图像存储不应少于90天;4系统视频应选用监控专用监视器或其他组合,视频显示器数量应根据视频采集点的数量和监控模式配置;5安防监控中心应综合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的控制功能。在接收信号的同时,应能识别监视部位,并在屏幕上显示图像,记录报警时间和预案处置;5.3.8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供电电源除视频显示设备外,均应由UPS电源供电。5.3.9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设备接口协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技术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等的相关要求。5.4出入口控制系统5.4.1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应设置出入口控制系统,系统应满足不同的通行对象进出各受控区的安全管理要求。5.4.2出入口控制系统宜由前端识读装置与执行机构、传输单元、处理与控制设备以及相应的系统软件组成。5.4.3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前端识读装置与执行机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且不应低于基本型住宅区标准:1基本型住宅区:应在住宅区人行出口通道、非机动车通道等处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宜在单元对室外通道、车库进单元通道等处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2提高型住宅区:在满足基本型住宅区配置要求基础上,应在单元对室外通道、车库进单元通道等处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3先进型住宅区:在满足提高型住宅区配置要求基础上,应在监控中心、重要设备机房和楼栋屋面出入口等处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5.4.4出入口控制系统宜符合以下要求:1系统应能对受控区域的位置、通行对象及通行时间等进行实时控制,并可设定多级程序控制;2出入口控制的识读方式应适应各出入口控制要求,并应与访客对讲系统的读卡方式一致;3系统可支持刷卡通行、二维码认证通行及生物特征识别通行等多种通行方式,可具备人脸识别通行方式;4系统管理主机应对系统中的有关信息自动记录、存储、打印,并具有防篡改和防销毁等措施;5出入口控制系统应与智能卡应用系统集成管理,系统应能接入住宅区智慧化应用平台,实现对出入口控制系统数据的整合和处理。5.4.5出入口控制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等的相关规定。5.5电子巡查系统5.5.1提高型、先进型住宅区应设置电子巡查系统,基本型住宅区可设置电子巡查系统。5.5.2电子巡查系统可采用在线式或离线式。5.5.3电子巡查系统应按照预先编制的人员巡查程序,通过信息识读器或其他方式对人员巡查的工作状态进行监督管理。5.5.4电子巡查系统可在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周界、重要通道、各住宅楼出入口、停车库、水池、设备机房等公共区域重要部位及巡查路线上设置巡查点,可使用信息识读器、刷卡、扫二维码、指纹识别等方式进行巡逻打卡登记。5.5.5电子巡查系统设计应具备以下功能:1可通过计算机查阅、打印各巡查人员的到位时间,具有对巡查时间(包括年、月、日、时、分、秒)、地点、人员和路线等数据的显示、查询、归档和打印等功能;2系统巡查路线、时间应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和修改;3系统应具有对未巡查、未按巡查线路进行巡查、未按时巡查等违规情况进行记录和报警的功能;4在线式电子巡查系统应能通过管理主机向各识读装置发出自检查询信号并显示正常或故障的设备编号或代码;5系统软件应能编制巡查计划,应满足设置多条不同的巡查路线,应能对预定的巡查区域、路线进行巡查时间、地点、人员等信息设置,并有校时功能;6系统巡查信息在管理主机中保存时间不应小于30天。5.6访客对讲系统5.6.1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应设置访客对讲系统。5.6.2访客对讲系统宜由对讲主机、住户对讲分机、管理机、电源辅助设备及传输网络组成。5.6.3访客对讲系统配置等级与功能应符合表5.6.3要求。单元出入口设置访客对讲电控防盗门及语音对讲装●●●(用户接收机)●●●(访客呼叫机)●●●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库△○●△○●机房)△●●5.6.4访客对讲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1管理主机应能与小区出入口的管理副机、单元口的对讲主机、住户对讲分机之间进行双向选呼和通话;2住宅区出入口管理副机应能与户内对讲分机进行选呼和双向通话;3系统的通话语音应清晰,图像应能清晰显示人员的面部特征,开锁功能应正常,提示信息应可靠、及时、准确;4系统的对讲分机宜具有访客图像的记录、回放功能;5单元电控防盗门开启应可采用钥匙、识读式感应卡和室内对讲分机遥控等方式开启;6管理主机应有访客信息的记录和查询功能,以及异常信息的声光显示、记录和查询功能。信息内容应包括各类事件日期、时间、楼栋门牌号等;7提高型住宅区访客可视对讲主机内应置摄像头,宜具有逆光补偿功能或环境亮度处理装置;8系统应具有与安防监控中心联网的接口,用户接收机报警求助信号应能直接传至管理机,报警求助信号宜同时传至安防监控中心;9火灾和紧急情况下应能自动开启单元门口的防盗门锁。5.6.5访客对讲系统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楼宇对讲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72、《楼寓对讲系统》GB/T31070等的有关规定。5.7停车库(场)管理系统5.7.1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应设置停车库(场)管理系统。5.7.2停车库(场)管理系统宜具备道闸管理、信息显示、车牌自动识别、语音提示、语音对讲、收费管理、电动路障等功能。5.7.3住宅区停车场(库)与商业综合体合建时,宜设置车位指示系统。5.7.4住宅区应在住宅区车行出入口、住宅区直接对外的停车库车行出入口设置停车库(场)管理系统前端装置。5.7.5停车库(场)管理系统采用读卡方式时,宜与住宅单元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读卡方式一致。5.7.6停车库(场)管理系统宜采用车牌自动识别方式,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停车库(场)出入口应设置车牌识别摄像机及显示装置;2车辆通行记录数据存储周期应不小于180天;3应支持按《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第4部分:接口协议要4应满足《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范》GA/T833、《机动车号牌自动识别系统》GB/T28649、《道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7等相关标准要求。5.7.7停车库(场)管理系统宜符合以下功能要求:1出入口控制装置应具有稳定可靠、防砸车、防重入及防跟车等功能;2系统应设置手动控制装置,系统应能记录手动操作信息;3系统宜具备计费自动结算管理功能,宜支持第三方支付功能。可实现无感支付、扫码支付、面对面支付等形式,宜支持税控发票机,并可开具电子发票;4系统应支持使用临时卡,可实行人工收费与管理功能。5.7.8停车库(场)管理系统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40396等的相关规定。5.8商铺安防系统5.8.1先进型住宅区的商铺宜设置商铺安防系统,基本型、提高型住宅区的商铺可设置商铺安防系统。5.8.2商铺安防系统宜由手动报警装置、入侵报警探测器、摄像机、商铺报警主机及传输网络组成。5.8.3商铺安防系统宜具备以下功能:1在商铺的收银位置可设置摄像机,宜设置手动报警装置;2商铺的大门、窗户宜设置入侵报警探测器;3应配置非法入侵报警功能,并可将报警信息推送到商铺业主手机、紧急联系人和物业管理部门,且应具备记录和查询功能;4报警主机信号应与住宅区安防监控中心联网。5.9电梯对讲系统5.9.1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应设置电梯对讲系统。5.9.2电梯对讲系统可由电梯对讲管理主机、电梯轿厢对讲分机、电梯轿厢顶对讲分机、电梯轿厢底对讲分机、电梯机房对讲分机及传输网络等组成。5.9.3电梯对讲系统应采用一对多的总机-分机呼叫模式。住宅区安防监控中心内应设置电梯对讲管理总机,所有电梯的对讲分机均应接入管理总机。5.9.4电梯对讲系统可具备以下功能:1五方对讲功能:电梯对讲管理主机、电梯轿厢对讲分机、电梯轿厢顶对讲分机、电梯轿厢底对讲分机、电梯机房对讲分机可进行五方对讲;2免提对讲功能:总机、分机可实现不摘机通话;3分机报警显示功能:管理总机可同时显示多台电梯轿厢或机房分机的报警和存储;4分机状态显示功能:管理中心总机可显示每路分机的工作状态;5分机故障检测功能;6监听功能:可对电梯轿厢进行单个监听或循环监听。5.9.5电梯井道内应设置专用随行电缆;联网电缆宜采用屏蔽型电缆。5.9.6电梯与安防监控中心的联网可采用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5.10住户报警系统5.10.1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宜设置住户报警系统。5.10.2住户报警系统可由入侵探测器、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可燃气体泄漏探测器、防盗报警控制器、安防中心报警控制主机和传输网络等组成。5.10.3住户报警系统前端探测器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基本型住宅区:可在住宅卧室、客厅设置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可在住宅门窗设置入侵探测器,宜在厨房设置可燃气体泄漏探测器;2提高型、先进型住宅区:在满足基本型住宅区要求基础上,应在厨房设置可燃气体泄漏探测器;宜在住宅通向公共走道的门、窗、住户阳台、客厅和厨房的门窗处设置入侵探测器。5.10.4报警防区的设置宜符合以下要求:1每户的每个卧室、客厅(起居室)等区域可分别独立设置报警防区。住宅内相邻且同一层面的厨房、卫生间等可共用一个报警防区;2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可共用一个报警防区,串接数不应超过4个。5.10.5住宅内入侵探测器报警信号可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紧急报警信号宜采用有线方式传输。5.10.6住宅与安防监控中心的报警联网信号应采用专线方式传输。5.10.7住宅内防盗报警控制器应能通过操作键盘按时间、部位任意设防和撤防,紧急报警防区应设置为不可撤防模式,无线入侵探测器应有欠压报警指示功能。5.10.8当住宅内选用含有访客(可视)对讲设备的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时,其报警部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盗报警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的要求。5.10.9住户报警系统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10408.1的有关规定。6建筑设备管理系统6.1一般规定6.1.1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宜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建筑能效监管系统等子系统。6.1.2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具有建筑设备运行监控信息互为关联和共享的功能;2宜具有建筑设备能耗监测的功能;3应实现对节约资源、优化环境质量管理的功能。6.1.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预留接入住宅区智能化系统集成和公共信息平台的软硬件接口,实现智慧化应用平台对系统数据的整合和处理。6.1.4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有关规定。6.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6.2.1先进型住宅区宜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基本型、提高型住宅区可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6.2.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宜对公共区域的给水与排水系统、电梯系统、设有集中式暖通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供配电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等设备集中实时监视、控制和管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配置等●●●●●●△○●保存电梯24小时内的详细历△○●景观、泛光、单元/楼层大厅●●●○●●按设定的时间表自动控制照●●●○●●监视风机的运行状态、手/自○●●按设定的时间表自动控制风●●●CO浓度监测装置与地下停车●●●监视住宅区集中供冷/热源设备的运行/故障状态,监测蒸○●●热源设备与水泵进行节能方○●●△○●△○●△○●6.2.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JGJ/T334等的有关规定。6.3建筑能效监管系统6.3.1先进型住宅区宜设置建筑能效监管系统。基本型、提高型住宅区可设置建筑能效监管系统。6.3.2建筑能效监管系统宜对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公共区域的电量、水量、燃气量、集中供热耗热量等进行分类和分项的计量。可对有计量需求的住户和商铺的电量、水量、燃气量、集中供热耗热量等进行分类和分项计量。6.3.3建筑能效监管系统宜实现对住宅区内公共部位能耗的分类分项监测、统计和审计,商铺和集中供暖的住宅区,可具有对分户用能设备的控制功能。6.3.4建筑能效监管系统尚应符合现行安徽省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范》DB34/T1922的有关规定。7信息化应用系统7.1一般规定7.1.1住宅区信息化应用系统宜包括公共服务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统一身份识别系统、住宅区健康服务系统、物流快递服务系统等子系统。7.1.2信息化应用系统应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住宅区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实现智慧化应用平台对系统数据的整合和处理。7.1.3信息化应用系统配置等级与功能宜符合表7.1.3的规定。安全防范、家政服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健△○○出入口控制、楼宇门禁管理、●●●△○○△△○智能化系统管理、物业管理及△○●△○○△△△△△○7.2公共服务系统7.2.1提高型、先进型住宅区宜设置公共服务系统,基本型住宅区可设置公共服务系统。7.2.2公共服务系统宜包括安全防范、家政服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健康、养老、社团、物流、娱乐等社区服务功能。7.2.3公共服务宜实现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保障服务。7.2.4公共服务系统的各种应用宜基于家庭信息网络和住宅区信息网。7.2.5公共服务系统应为开放式架构,可通过开放接口扩展各项功能系统,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7.2.6住宅区公共服务系统可实现访客接待管理、公共服务信息发布等功能,并符合以下要求:1住宅区出入口宜具备提供访客扫码登记个人信息服务、访客对讲、向访客发送具有时效性的身份识别开门信息、访客统计等功能;2住宅区出入口及单元出入口宜具备面向居民的公共服务信息发布功能。7.2.7公共服务信息发布功能应可通过网站、APP、电子信息屏、触摸一体机等多种形式操作并展示。7.2.8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应能将数据传输至相关社会服务和管理机构的业务系统。7.3智能卡应用系统7.3.1基本型住宅区可设置智能卡应用系统,提高型住宅区宜设置智能卡应用系统,先进型住宅区应设置智能卡应用系统。7.3.2智能卡应用系统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基本型应具备出入口控制、单元门禁管理、停车管理和发卡管理等功能,可具备管理中心、电子巡查、考勤管理、消费管理、物业缴费、电梯控制等功能。2提高型在满足基本型住宅区配置要求基础上,宜具备管理中心、电子巡查、考勤管理等功能。可具备消费管理、物业缴费、电梯控制等功能。3先进型在满足提高型住宅区配置要求基础上,宜具备管理中心、电子巡查、考勤管理、消费管理、物业缴费、电梯控制等功能。7.3.3智能卡应包括持卡人的个人信息,应具有识别身份、门钥等功能。7.3.4提高型、先进型住宅区智能卡应用系统可实现手机APP在出入口控制、停车库(场)管理场所的出入。7.4物业管理系统7.4.1基本型住宅区可设置物业管理系统,提高型住宅区宜设置物业管理系统,先进型住宅区应设置物业管理系统。7.4.2物业运营管理系统宜具有对住宅建筑内入住人员管理、住户房产维修管理、住户各项费用的查询及收取、住宅建筑公共设施管理、住宅建筑工程图纸管理等功能。7.5统一身份识别系统7.5.1基本型住宅区可设置统一身份识别系统,提高型住宅区宜设置统一身份识别系统,先进型住宅区应设置统一身份识别系统。7.5.2统一身份识别系统宜具备以下功能:1宜与人行出入口控制系统、单元门禁等实现联动;2宜与停车场系统实现联动,统一身份识别停车识别和在线缴停车费;3宜应用于在线缴物业费;4可应用于社区消费、资料借阅、物品寄存等。7.6住宅区健康服务系统7.6.1先进型住宅区宜设置住宅区健康服务系统。基本型、提高型住宅区可设置住宅区健康服务系统。系统可与住宅区、社区的卫生服务设备实现对接,为住户提供健康服务。7.6.2健康服务系统可为住户提供日常健康服务管理。住宅区内可配备基础健康检测系统,可具备健康咨询、防疫和疾病防护宣传功能。7.7物流快递服务系统7.7.1先进型住宅区宜设置住宅区物流快递服务系统,基本型、提高型住宅区可设置住宅区物流快递服务系统。7.7.2物流快递服务系统应满足多家物流快递单位入驻模式,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快递储物、寄存功能;2物流信息通知查询功能;3快递发件预约功能等。8机房工程8.1一般规定8.1.1住宅区机房工程宜包含信息接入机房、安防监控中心、消防中心、智能化设备机房和弱电间(井)等。8.1.2机房工程宜满足装饰装修、消防、供电及照明、布线、机房空调及通风、机房电源、防雷接地等专业的技术要求。8.1.3机房的现场电磁场强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的有关规定。8.1.4机房工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有关规定。8.2信息接入机房8.2.1提高型、先进型住宅区应设置信息接入机房,基本型住宅区可设置信息接入机房,机房的面积应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接入要求。8.2.2住宅区应设置信息接入机房或光缆交接箱。8.2.3信息接入设备机房尚应符合安徽省地方标准《住宅区和住宅建筑通信设施技术标准》DB34/T917的有关规定。8.3其他8.3.1安防监控中心、消防中心和智能化设备机房宜采用合建方式。不同使用功能或分属不同管理职能的系统应有独立的操作区域,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8.3.2机房供电应满足各系统正常运行最高负荷等级的需求。8.3.3多层住宅智能化系统设备宜集中设置在一层或地下一层弱电间(井)内,弱电间(井)在利用通道作为检修面积时,弱电竖井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35m。8.3.4九层及以上的住宅智能化系统设备宜安装在弱电间(井)内,弱电间(井)在利用通道作为检修面积时,弱电竖井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6m。8.3.5安防监控中心应配置可靠的有线或无线通讯工具,并留有与接警中心联网的接口。9智能化集成(平台)系统9.1一般规定9.1.1智能化集成系统宜包括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系统、集成信息应用系统等子系统。9.1.2系统应以实现居住区绿色建筑为目标,应满足住宅区智能化功能和物业运营及管理模式的需求。9.1.3智能化集成系统配置等级与功能应符合表9.1.3的规定。操作系统、数据库、集成系统平台应用程序、各纳入集成管理的智能化设施系统与集成互为关联△○○公共安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设施△○○9.2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系统9.2.1提高型、先进型住宅区宜设置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基本型住宅区可设置智能化信息集成系统。9.2.2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宜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各纳入集成管理的智能化设施系统与集成互为关联的各类信息通信接口等。9.3集成信息应用系统9.3.1提高型、先进型住宅区宜设置智能化集成信息应用系统,基本型住宅区可设置智能化集成信息应用系统。系统可包括公共安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和机房工程等。9.3.2系统应能实现各集成系统之间的数据集中监测、数据分析、联动控制功能。9.3.3系统宜满足对智能化实时信息及历史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现的要求,宜满足远程及移动应用的扩展需要。9.3.4集成信息应用应符合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和专业化的业务运行程序。9.3.5集成信息应用应具有安全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10智能家居系统10.1.1智能家居系统宜包括家庭设备监控系统、家庭安防系统等子系统。10.1.2住宅内宜设置家居网关,前端设备可通过网络连接家居网关,并应采用标准的网络传输协议。10.1.3智能家居系统应具有安全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并满足居民与外界传送及获取图像、语音、文字信息即时性要求。10.2家庭设备监控系统10.2.1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可设置家庭设备监控系统。10.2.2家庭设备监控系统的配置等级与功能应符合表10.2.2的规定。△△△△△△△△△△△△10.3家庭安防系统10.3.1先进型住宅区宜设置家庭安防系统,基本型、提高型可设置家庭安防系统。10.3.2家庭安防系统的配置应符合表10.3.2的规定。△△○△△○△△○△△○△△10.3.3当配置智能家居系统时,住户报警系统应纳入智能家居系统。11智慧化应用11.1.1先进型住宅区可设置智慧化应用,智慧化应用可包括:公共信息平台、智慧服务应用、智慧管理应用、智慧文化应用、智慧物业管理应用、可视化应用等。11.1.2智慧化应用应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满足住宅区及住宅建筑智慧社区管理与服务为需求,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与住宅区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融合。11.1.3智慧化应用宜提供标准的数据及服务开放接口,充分考虑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应与上一级智慧城市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和共享。11.1.4智慧化应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GB/T36333、《智慧城市建筑及居住区综合服务平台通用技术要求》GB/T38237等的有关规定。11.2公共信息平台11.2.1公共信息平台应能对社区的各类公共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交换,宜满足社区各类业务和行业发展对公共信息交换和服务的需求。11.2.2公共信息平台宜具备政务服务接入能力。可通过智慧住宅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政府政务信息,并将信息推送到智能终端,实现政府与公众间的信息互通。11.2.3公共信息平台宜具备公共资源服务接入能力。可支持住宅区住户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多种设备访问智慧化应用服务平台,获取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医疗、养老、教育、文体、公共资源。11.2.4公共信息平台宜具备商业服务接入能力。可根据需求分级联系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及居住街坊内商户入驻智慧化应用平台,住宅区住户通过访问智慧化应用平台,可享受网上购物、订货、送货、预约等服务。11.2.5公共信息平台宜具备家庭应用系统入能力。住宅区住户可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设备访问智慧化公共信息平台,获取智慧化应用所对应的服务。11.2.6公共信息平台宜建立与社区相关的人口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建筑物基础数据库等公共基础数据库。11.2.7公共信息平台宜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实现对住宅区公共区域的设备设施的运行监控、设备设施运维、建筑和用户能耗监管等应用。11.2.8公共信息平台应保障网络和信息的安全有效性。11.3智慧服务应用11.3.1先进型住宅区可配置智慧服务应用,智慧服务应用可具备政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功能。11.3.2政务服务可实现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务服务体系功能。11.3.3基本公共服务可实现居家养老、智慧出行、劳动结业服务、社保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便民缴费、教育服务和弱势群体服务功能。11.3.4商业服务可实现家政服务、物流服务、一卡通服务、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便民服务功能。11.4智慧管理应用11.4.1先进型住宅区可配置智慧管理应用,智慧管理应用可具备社会管理、安全管理、安居管理等功能。11.4.2社会管理可实现人口管理、矛盾调解、社区矫正、治安防控、重点人群管控、综合执法功能。11.4.3安全管理可实现公共安防、智能停车、疫情防控、消防、应急响应等功能。11.4.4安居管理可实现家电控制、远程抄表、安全预警、门禁对讲功能。11.5智慧文化应用11.5.1先进型住宅区智慧化应用宜具备智慧文化应用,智慧文化应用可包括文体设施和文化活动。11.5.2文体设施可包括社区图书馆、体育设施、文化中心。11.5.3文化活动可包括党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创建。11.6智慧物业管理应用11.6.1提高型、先进型住宅区宜配置智慧物业应用,基本型住宅区可配置智慧物业应用。11.6.2智慧物管应用可实现对住宅区水泵、道路及景观照明、空调通风、电梯、充电桩、电话、电视、管网与布线、公用信息网络、机房等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维修和管理功能。11.6.3智慧物管应用宜具备房产基本信息和业主、租赁户信息和房屋租售信息的管理功能。11.6.4智慧物管应用宜具备住宅区大修基金、公共收益等收支情况公示及查询功能。11.6.5智慧物管应用宜具备物业评分、投诉建议、问题咨询等功能。11.6.6智慧物管应用宜具备安全防范管理和保安人员安全保障管理功能。11.6.7智慧物管应用宜具备清洁卫生管理和清洁人员管理等环境卫生维护功能。11.6.8智慧物管应用宜具备绿地、花木养护管理与人员管理功能。11.6.9智慧物管应用可具备水、电、气、暖用量的分类分项及分户的远程计量功能。11.7可视化管理应用11.7.1先进型住宅区可配置可视化管理应用。11.7.2可视化展示应用宜采用住宅区建筑二维模型、三维模型、GIS、BIM模型等技术,实现住宅区各类业务应用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展示。11.7.3可视化展示应用可实现智能卡应用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住宅区智能化软硬件系统数据的汇聚、分析和展示,实现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应用。11.7.4可视化展示应用可包括住宅区内人员管理可视化、安全管理可视化、设备管理可视化、能耗管理可视化、车辆管理可视化等功能。12系统验收12.1.1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验收应包括项目验收和系统检测。12.1.2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验收和系统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1工程质量验收前,施工单位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50606的规定完成相关系统的质量控制、系统调试、自检自验和质量记录;2系统工程验收前,系统试运行应连续进行不小于120h,并对试运行过程进行有效记录。试运行中出现系统故障时,应重新计时,直至连续运行时间达到120h;3完成技术培训,并出具培训记录;4工程竣工后,应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的有关规定组织验收,进行资料审查、系统验收,最终根据验收情况出具验收结论。12.1.3住宅区智能化系统竣工验收前,涉及安全技术防范、信息接入系统、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等智能化系统需已通过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检测和验收。12.2项目验收12.2.1工程验收人员组成及要求:1验收组中技术专家的人数不应低于验收组总人数的50%,不利于验收公正性的人员不得参加工程验收组。验收组应对工程质量做出客观、公正的验收结论;2建设单位宜根据项目的性质、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验收组成员,并由验收组推荐组长;3工程验收时,应组成工程验收组。工程验收组可根据实际情况下设资料审查组和系统验收组;12.2.2项目验收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标准规定执行,合同中明确规定需要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检验的,检测机构的资质条件和要求也应满足国家的有关规定。12.2.3工程资料验收宜包括下列内容:1移交清单;2竣工图纸;3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及洽商记录;4原材料和设备合格证、质量证明、说明书等;5原材料和设备进场检验记录和设备开箱检验记录;6安装技术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7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8试运行报告;9主要设备的检验检测报告;10系统安装报告、测试报告和使用说明书;11培训记录和培训资料;12开工报告;13竣工验收报告;14其他应该提供的资料。12.2.4系统质量验收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1检查观感质量;2抽检和复核系统检测项目;3系统联动检测。12.2.5验收结论分为通过、基本通过、不通过。验收通过的工程,验收组可在验收结论中提出建议或整改意见;验收基本通过或不通过的工程,验收组应在验收结论中明确指出发现的问题和整改要求。12.3系统检测12.3.1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作为工程质量验收的依据。12.3.2第三方检测应在系统分项工程试运行期满后进行,试运行正常期限应不少于2周。12.3.3系统检测前,设计、施工单位应向检测方提供以下技术文件:1系统设计文件。2设备材料清单及进场验收记录、设备使用说明书及技术文件。3隐蔽工程和有关施工过程的检查、验收记录。4系统调试、自检记录。5系统试运行报告。12.3.4系统检测分为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