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_第1页
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_第2页
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_第3页
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_第4页
九年级下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究二月革命19173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结果是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俄国出现了两种政权并立的场面。两种政权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十月革命1、缘由:必要性: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坚持参与一战,疯狂镇压无产阶级;可能性:①经济上: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②阶级根底:俄国无产阶级的壮大;③组织根底: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④群众根底:人民要求退出一战;⑤思想根底:列宁主义的诞生;2、时间、地点:191711月7日,彼得格勒;3、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4、革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5、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成功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6、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委员会7、意义:①对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由此诞生;②对帝国主义:十月革命的成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④对国际格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场面;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8、对中国的影响:①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②中国学习苏俄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③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1918~1921三国内斗争;②目的:为赢得斗争作打算,稳固政权;③内容:实行余粮搜集制;④作用:为三国内斗争的成功,奠定了物质根底;四、稳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①政治: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委员会;②经济:企业收归国有,公布土地法令等;③外交:同德、奥匈议和,退出一战;④军事:1918~1921三国内斗争粉碎外国武装干预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五、新经济政策1、时间:1921开始;2、背景:国内斗争完毕,苏俄进入和平建立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消费力的开展;3、目的:复原被斗争破坏了的经济;4、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搜集集制;②工业:允许私人、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③商业:复原自由贸易,废除生活用品配给制;5、作用:调动消费主动性,国民经济得到复原和开展;稳固了工农联盟。说明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比较苏联新经济政策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样之处。1、背景:经济困难,体制不适应消费力的开展。2、内容:都是从农村改革入手。3、目的:都是开展消费力,改革不适应消费力开展的消费关系。六、苏联的建立:1922底;全名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5个加盟共和国〕七、列举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的探究:1、十月革命后面对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干预,苏维埃一面加强红军建立,一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1921,为快速复原国民经济,苏俄开始施行新经济政策。八、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究〔1924开始〕A、有方案地建立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工业化:①时间:1928~1937,两个五方案;②内容:重点开展重工业;③作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根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防力气也大为加强;为以后获得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奠定了物质根底。消极作用是片面开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程度的进步。2、农业集体化运动:①方式:建立集体农庄;②背景: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工业化的需求;③作用:促进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开展,但损害了农夫的利益,导致苏联农业长期落后;B、斯大林形式:1、形成标记:1936新宪法的公布。〔新宪法的意义:标记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同时标记着苏联成为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2、特点:高度集中;3、评价:①主动: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主动作用;〔如在二战时为战胜法西斯和战后初期的经济复原起到了主动作用。〕②消极:具有严峻的弊端,成为苏联进一步开展的严峻障碍;※苏联优先开展重工业的缘由是什么?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中,优先开展重工业才能加强国防,打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逼。二战中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证明了苏联优先发陈胜重工业和国防力气是正确的。※苏联工业化及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点:1、苏联从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定开始;苏联的资金是依靠行政手段,高积累、高投资而来,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和剥削本国人民获得资金。九、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化:1、1918~1920: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1921~1927:新经济政策;3、1928以后:有方案地建立社会主义;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是: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形成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场面。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巴黎和会:1、时间:19191~6月。由英法美三国操纵。帝国主义的冲突焦点是争夺地区和世界霸主。2、目的: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重新作出支配,是一次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会议。3、主要议题是对德和约。最终签订了凡尔赛和约4、评价:①主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欧洲和西亚的统治秩序;短暂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冲突。形成凡尔赛体系。②消极:加深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之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及帝国主义间的冲突,使体系不能许久;5、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起五四运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2〕、华盛顿会议:1、时间:1921~1922,由英美日三国操纵。2、背景:帝国主义争夺远东,使远东局势惊慌,美日冲突锐利。3、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4、结果:签订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5、评价:主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太平洋、东亚统治的新秩序;形成华盛顿体系。消极:加深了美日冲突;6、对中国的影响: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场面;②打破了一战时日本独霸中国的场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供应便利;③中国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收回了山东主权;〔3〕为什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互相妥协的结果,是根据战后帝国主义变更了的实力确立的。它虽然短暂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但是其本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没有从根本上消退帝国主义间的冲突,反而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及殖民地之间、战胜国及战败国之间的冲突。随着帝国主主义经济政治力气开展的不平衡,这种短暂的均势必定会打破,所以它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4〕评价催熟—华体系。1、性质:是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体系。2、主动:短暂调整了帝国主义间的冲突,为战后二十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复原和开展创建了相对稳定的环境。3、消极:不行能从根本上消退帝国主义间的冲突,不行能长期维持下去。〔5〕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一样点:1、都是由大国主宰的会议。2、性质:都是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会议。3、目的: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4、都是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根底上达成协议。5、影响:都确立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二、1929~1933经济大危机〔开始于美国〕1、根本缘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冲突〔即消费社会化及消费资料私有制间的冲突〕2、特点:涉及范围特殊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殊大;3、影响:①给人民带业了深重的灾难,激化了阶级冲突;②引发了政治危机;如各国阶级冲突锐利,工农运动高涨。③严峻破坏了消费力;④导致德日法西斯上台;推动了欧洲亚洲斗争策源地的形成,最终导致二战爆发。三、应付经济危机的措施〔两种道路〕〔1〕美——罗斯福新政(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整的功能)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美国社会政局动乱担心,社会冲突锐利;2、目的:消退经济危机,稳固资本主义统治。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内容:①工业:公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②金融业:大力整顿银行,复原银行的信誉;③农业:缩减耕地,屠杀家畜,进步农产品价格;④社会: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削减失业;5、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进展部分调整。6、评价:主动:国内:①新政获得显著的效果,抑制了经济危机,美国经济缓慢复原过来;②资本主义制度在美国得到调整、稳固和开展,防止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国外:①开拓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形式,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开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②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根底;消极:新政不变更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退经济危机。〔2〕德日——法西斯上台〔法西斯本质即:对内专制,对外侵略扩张〕1、德:背景:①1929~1933经济危机严峻打击了德国,激化了社会阶级冲突;②纳粹党权力的开展;标记:1933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影响:世界大战欧洲斗争策源地形成,威逼世界和平;2、日: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标记:1936日本军部少壮派发动兵变,法西斯上台;影响:世界大战亚洲斗争策源地形成,威逼世界和平;四、比较美罗斯福新政、德法西斯专政的异同。同:1、方式: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展调整;2、背景:都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3、目的:都是为了消退经济危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异:1、方式:美国坚持了民主政治,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2、影响:美国罗斯福新政具有进步意义,德国法西斯专政威逼世界和平。五、在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及德日两国走上不同道路的缘由是什么。由于它们的国情不同,所以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也不同。1、历史传统不同:美国是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民主型国家。德日具有军国主义传统,是具有侵略性的国家。2、经济实力不同:危机前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来缓解经济危机。而德日两国实力比美国弱,难以承受经济危机的打击。3、在凡—华体系中的地位不同:美国是凡—华体系的受益者,要求维护它。而德国是被严厉制裁的战败国,民族报仇主义心情严峻。日本受华盛顿体系的压制,要求打破束缚。六、德、日法西斯异同之比较。同:1、背景:国内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外部都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2、本质:都是对内专制,对外侵略扩张。3、影响:形成了斗争策源地,威逼世界和平。异:1、过程:德国通过合法的选举上台,日本通过政变上台。2、核心力气:日本核心力气是军部,德国核心力气是纳粹党。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1〕时间:1939~1945〔2〕交战国:法西斯国家〔德意日〕及反法西斯国家;〔3〕性质: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4〕爆发缘由:1、根本缘由: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开展的不平衡;2、1929~1933经济危机德日法西斯上台,欧亚斗争策源地形成威逼世界和平;3、英法等实行绥靖政策;4、凡—华体系为斗争埋下了祸根;〔5〕绥靖政策:1、缘由:①英法等国家实力减弱;②西方大国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锋芒引向苏联;2、本质: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3、顶峰:慕尼黑阴谋;4、影响:①使法西斯国家贪得无厌,侵略野心日益膨胀;②极大减弱了反法西斯的力气;③加速了二战的爆发;〔6〕慕尼黑阴谋:1、时间:19389月;2、地点:德国的慕尼黑;3、及会国:英、法、德、意4、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需在十天内将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5、以慕尼黑阴谋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恶劣影响。慕尼黑阴谋暴露了英法的懦弱,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不久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增加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战略上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加速了德国发动侵略斗争的步伐。此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苏德间签订苏德互不侵扰条约,使德国消退了发动斗争的后顾之忧,在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同时也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早日形成。〔7〕过程:1、全面爆发:1939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2、扩大:①1941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斗争爆发;②1941年珠港,太平洋斗争爆发;〔影响: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美国参战,斗争双方的力量比照发生变更,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太平洋斗争的根本缘由是一战后美日竞争猛烈,冲突激化〕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A、背景:①太平洋斗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②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激起世界人民的广泛生气;③英美苏等国为了应付共同的敌人,渐渐走向结合;B、标记:1942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结合国家宣言C、影响:①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战斗力加强,渐渐改变了战局;②加快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4、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月~19433月,欧洲战场〕;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阿拉曼战役〔非洲战场〕;5、第二战场开拓:1944英美联军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拓。〔意义:解放了欧洲各国,德国陷入两面夹攻,加速了其败亡。〕6、完毕:19455月8日,德国倒戈,二战的欧洲斗争完毕;1945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倒戈,中国抗日斗争成功;1945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倒戈书,二战完毕;〔8〕重要会议:雅尔塔会议1、时间:19452月;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战胜法西斯;3、及会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4、内容:①战胜德国后对其实行军事占据,彻底歼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②苏联承诺在德国倒戈后三个月内,参与对日作战;③成立结合国;5、评价:①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速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②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调,二战后美苏重新瓜分世界,形成美苏争霸的格局;〔9〕影响:1、对社会主义:壮大了社会主义力气;2、对帝国主义:减弱了帝国主义力气;摧毁了法西斯主义。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4、对世界格局: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5、对人类:给人类带来了宏大损失和深重的灾难;6、在客观上促进了战后科技的开展;※两次世界大战异同之比较。同:1、根本缘由:都是由于帝国主义间政治、经济开展的不平衡。2、影响:都带来了灾难和破坏。客观上都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异:1、缘由:一战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巴尔干半岛成为争夺的重点。二战是由于德、意、日法西斯的权力扩张;英法等的绥靖政策,经济危机引发的。2、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斗争,二战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斗争。3、目的:一战的目的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二战的目的是战胜法西斯。※诺曼底登陆的意义。1、开拓了欧洲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场面,加速了法西斯的溃败。2、有力支援了苏德战场及亚洲战场的战斗。第四单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开展变更一、美国:〔1〕战后美国经济开展的阶段时期表现〔特点〕缘由五六十头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经济持续旺盛,西部、南部开展尤为快速;1、市场:战后美国占据了广袤的国际市场;2、技术:大力开展科技教化,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开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3、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创建有利的开展环境;七八十头七十头出现危机,经济地位下降;八十头进展调整,开展受限;七十头:1、经济开展弊端显露;2、受到1974~1975经济危机的影响;3、西欧、日本的兴起;八十头:通货膨胀,债务沉重;九十头后持续稳定开展,进入新经济时代1、政策:改革社会经济;2、技术:加大开展教化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开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2〕战后美国经济开展的整体特征:①开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国家前列,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②过程:经验了旺盛—危机—调整—持续旺盛的过程;③主导产业:经验了由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的变更;④内容:高新技术特殊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开展的主要推动力气,经济开展的科技含量高;〔3〕美国经济的开展对美苏争霸的影响:1、20世纪五六十头,美国经济持续旺盛,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如美国。美国在争霸中占据优势地位。2、20世纪70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开展缓慢,加上深陷越南斗争,所以这一阶段美苏争霸中苏联实行主动的进攻战略,美国处于优势。3、20世纪80头,美国经济形势渐渐好转,重新对苏实行强硬的政策,提出“星球大战〞方案,打算在经济上拖垮苏联。但因为大规模的债务负担沉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所以这一阶段美国同意有限缓和。二、西欧:1、战后西欧经济开展的缘由:①资金:利用美国的救济;②劳动力:发挥高素养的劳动力优势;③技术:采纳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④政策:制定恰当的经济开展政策;2、战后西欧经济开展的表现:①50头初工业消费已大体到达甚至超过战前程度。②50~70头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开展。3、欧洲的结合:欧共体〔二十世纪六十头〕→欧盟〔1993〕4、欧洲结合的缘由:①经济:西欧经济的开展,西欧各国之间的联络日益亲密;②政治:为了维护自身的平安,进步国际地位;及美苏抗衡。5、欧洲结合的影响:①政治:进步了西欧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②经济:欧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共同体,促进西欧经济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日本:1、50~70头经济高速开展,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缘由:①资金:美国的救济;五十头后美国的军事订货;②政策:推行非军事化的政策,制定恰当的经济开展政策,大力开展外向型经济;③技术:引进西方最新的科技成就,开展教化和科学技术;2、70中期~80头中期:受经济危机打击,开展速度减慢;3、80头中期以后: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开展,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缘由即经济的开展〕4、日本崛起对当今局势的影响有哪些?①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出现美日欧三呈足鼎立的场面。②随着日本经济的开展,开始主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盼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引起亚洲邻国的担心。※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开展对中国的启示:1、要擅长抓住时机,留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络;2、大力开展教化,培育人才,引进先进技术;3、坚持改革开放;4、制订符合国情的政策;※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开展缘由的异同:同:1、美国的救济。2、实行非军事化的政策。3、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政策。4、发展科技和教化。5、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6、社会相对稳定。异:1、日本开展外向型经济,消退封建经济而开展;西欧加强联络合作而开展。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及演化一、苏联:〔1〕改革:1、改革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峻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开展;2、赫鲁晓夫改革:①时间:1953~1964;②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展改革;③结果: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形式,但并未从根本上变更斯大林形式。改革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①时间:1985②内容:首先进展经济改革,后转到政治上;③结果:失败了,激化了苏联各种冲突;苏联由一党制变成多党制,国家权利分散;4、苏联改革失败的缘由:没有从根本上变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解体:1、时间:1991底;2、本质:社会性质发生变更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并分裂为多个国家;3、缘由:①根本缘由:未能从根本上变更斯大林形式的弊端;②干脆缘由:八一九事务加速了苏联的解体。③历史缘由:苏联体制上的弊端、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解决,积累了很多社会问题和民族冲突;④外部缘由: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化〞政策;二、东欧:〔1〕匈牙利改革:1、缘由:斯大林形式的弊端,束缚开展;受苏共二十大的影响。2、目的:通过改革推动经济的开展。3、措施:①政治:改善党的指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②经济:优先开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用价格、税收等手段进展调整。在工业方面进展管理体制的改革。4、结果:没有彻底变更斯大林形式的弊端,改革失败。5、东欧各国改革的本质是:各国要求摆脱苏联社会主义形式的束缚,探究合适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2〕东欧剧变1、时间:1989下半开始。2、本质:社会性质发生变更:由社会主义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3、结果: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4、缘由:①根本缘由: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适应消费力的开展;②改革未从根本上变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困难严峻导致政治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限制;④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化〞政策;5、说明:社会主义苏联形式的失败。※斯大林形式对东欧各国的影响:1、主动:在战后初期复原、开展东欧各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主动作用;2、消极:这一形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开展,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经济恶化导致各方面冲突日益锐利,成为东欧剧变的最深入的社会根源。※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1、经济建立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动身,实事求是。2、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僵化的经济形式。3、要走合适本国开展的社会主义建立和开展道路。4、社会主义国家要以经济建立为中心,不断进步人民生活程度。5、坚持党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6、加强民主及法制建立。7、警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化。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及振兴一、亚非拉国家的兴起〔1〕亚洲:1、1947印巴分治,印度宣布独立。〔指导人:尼赫鲁〕2、影响:①主动:印度、巴基斯坦独立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是一沉重的打击;②消极:遗留下很多问题。如:宗教、领土争端,造成印度、巴基斯坦严峻对立,不利于地区和平及经济开展。〔2〕非洲:1、1952纳赛尔指导埃及人民获得独立;2、1956,埃及人民收回苏伊士运输河主权;3、1960非洲17个国家独立,称为“非洲独立〞;4、1990纳米比亚独立,欧洲殖民体系瓦解;〔3〕拉美:1、1959卡斯特罗指导古巴人民推翻美国傀儡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2、1990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输河主权;二、动乱的中东地区〔1〕中东问题出现的缘由:1、地理因素: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非常丰富;2、大国因素:列强从自己利益动身,在此进展长期角逐;〔重要根源〕3、历史因素:1948以色列建国,不断进展领土扩张;4、宗教因素: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看作自己的“圣城〞;加深了双方的裂痕;〔最麻烦的问题〕5、种族因素: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6、中东关键问题:巴以冲突;〔领土争端是其本质〕〔2〕人物:阿拉法特、拉宾等;〔3〕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二战后结合国通过阿以分治的决议,1948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至此巴以冲突不断,进展了四次中东斗争。※解决巴以冲突的最正确方法。1、尽快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人的国家。2、西方大国特殊是美国要站在公允、公正的立场上,不要偏袒以色列。3、巴以双方应放弃强硬看法,回到和平解决巴以问题的道路上来。第七单元;战后格局的演化※二战后的政治格局:1947开始冷战;1955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1991两极格局完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开展〔一超多强场面〕;一、冷战:〔1〕缘由: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膨胀,其称霸世界的野心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斗争。〔2〕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3〕冷战的本质:两种社会制度对立和国家利益的冲突。〔4〕冷战的表现:1、政治: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对美苏关系的影响: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裂开,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的本质即干预别国内政〕2、经济:马歇尔方案,扶植西欧各国开展经济有利于美国翻开西欧大门,限制西欧内政;3、军事:北约建立;〔1948〕〔5〕影响:1、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静。二、两极格局〔1955华约建立两极格局形成,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完毕〕,美苏争霸(重点在欧洲地区;方式为冷战和部分的热战;争夺对象为第三世界国家;本质是美苏在实力均势根底上,对世界权力范围的划分;)时期五六十头七十头八十头特点既缓和又惊慌,优势在美苏攻美守苏收缩,美同意有限缓和典型事例1962古巴导弹事务1979苏联攻占阿富汗1989苏从阿富汗撤军对华关系美对华孤立、反对、封锁、包围实现关系正常化时好时坏,台湾问题是关键苏对华推行霸权主义,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加紧对华压制,中苏关系严峻恶化同中国改善关系缘由美苏双方经济实力的变更。三、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场面〕1、形成根源:世界各国经济开展,经济向多极化开展;2、特点:动乱及惊慌、和平及缓和并存;3、当前国际冲突的缘由:地区冲突、民族冲突、霸权主义4、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斗争等;5、科索沃斗争的影响:是美国对多极化趋势的挑战,严峻减弱了结合国的权威,说明了世界多极化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6、促使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的有利因素:①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行为,遭到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反对。②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③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正在向世界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方向努力。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⑤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复原大国地位。美国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处于优势的缘由是:1、政治: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代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马首是瞻;2、经济:美国经济实力雄厚;3、军事:美国拥有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气,还拥有先进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美国战后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背景、目的及其表现〔1〕背景:两极格局完毕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目的:企图独霸世界,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3〕表现:1、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2、通过改造和重塑北约,借助北约进展干预,使北约成为美国谋求霸权的工具之一。3、以人权为幌子,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为其霸权主义行径找寻理论根据。4、奉行单边主义政策,部署国家导弹防卫体系,阻挡其它国家开展核武器。〔4〕影响:严峻干扰了世界和平及开展。四、二战后的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出现的缘由:1、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消费力的空前进步和消费社会化的快速开展,客观上要求扩大市场,2、二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主动寻求国际合作,争取维护民族经济主权和开展民族经济的双重目的;3、二十世纪八九十头,国际形式趋于缓和,和平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