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华文明在其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吸纳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风俗文化,滋养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华夏文明圈,甚至还在17、18世纪的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从美术考古的视野来看,这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全球文明演化进程。中国与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国家和民族,在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长时段、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首先是“衣”。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开辟打通了亚欧大陆间的交流渠道,把中华服饰文化的精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古代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际上,这个进程或许还可以往前追溯,根据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数百段,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这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了佐证。在着装传统与生活习俗上,华夏民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经常进行交流与借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引入胡服骑射,从而彻底改变了赵国在列国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窘境。有时这种借鉴是非常微观的,如衣服中的带扣。作为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带钩非常重要,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言,“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贵族们往往会不计成本地制作精美的带钩,带钩上面或鎏金、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他们甚至把目光投向匈奴服饰中的黄金带扣,汉代诸侯王墓中经常发现带扣仿制品,图案一致,但做工更为精良。秦汉期间,华夏结束列国林立的纷争状态,走向大一统,同期,北方宿敌匈奴也进入历史最佳发展时期,汉匈之间冲突频繁,然而即便如此,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也未曾中断。其次是“食”。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大国,数千年来不仅自己培植粮食作物,还从域外引进,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小麦。小麦发现于西亚,距今五千年左右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而水稻原产于中国,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宋朝时,中国又从越南引回占城稻,逐渐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到食物也是如此,中国的豆腐在宋朝时就传到朝鲜半岛,清代传到欧洲,广受世人喜爱。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以陶瓷为例,它们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当然,欧洲人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与启发下,也研制出了本土的陶瓷技艺。还需注意的是,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每一个别名都代表一段辉煌的历史,对应的是不同的物质文化交流与文明频繁互动的过往。再次是“住”。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所习用的“胡床”便已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高足坐具开始流行,此时跽坐仍是最为尊贵的坐姿,直到唐代,席地而坐的情况还是很常见,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直到宋朝才完全确立。新式坐姿还促使室内空间的升高,导致了建筑结构的改变,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建筑,屋顶的坡度越来越陡峭,而为了弥补陡峭带来的美感削弱,建筑的屋角开始起翘,且越来越高;室内空间的增加也导致柱子与斗拱高度比例改变;屋顶变陡使斗拱的作用变小,甚至明清之后完全成为了装饰。宋朝以后的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中国建筑自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最后是“行”。以交通工具为代表,它们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密切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在古代,马车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在世界交通史上,有些事物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它的出现对交通的发展却影响巨大,如被称为“中国靴子”的马镫便是这样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它的出现不仅对交通,而且对政治、军事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毫无疑问,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史,是一个不断地吸收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接纳新事物、创造新文明、贡献新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自夏商以来从未间断过。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之久,正是因为血液里的这种自我革新精神,这也使得中华民族在遭遇无数次劫难之后,依然能够浴火重生。(摘编自练春海《美术考古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互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圈,甚至影响到17、18世纪的欧洲。B.中华服饰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的时间,或许可以追溯到张骞出使西域、丝路开辟之前。C.中国先后从域外引进小麦、水稻,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奠定饮食文化基础。D.宋朝以后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追根溯源,这与垂足而坐的新式坐姿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汉代诸侯王墓中发现了匈奴黄金带扣仿制品,图案一致,做工更为精良,这种微观的交流借鉴同样丰富了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B.秦汉时期,走向大一统的华夏民族,与处于最佳发展期的北方宿敌匈奴冲突频繁,但战争未曾中断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C.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由此可见海路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更为丰富多样。D.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由此可以推知汉代的疆域已囊括北方大草原地区。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1665年,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到中国传教,并在其书中第一次提到了豆腐,将其描述为一种使用大豆制作的“中式奶酪”。B.在建筑方面,屋顶是我们民族最骄傲的成就之一。《诗经》里有“如鸟斯革,如晕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C.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说:“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D.在“黑石号”出水器物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产的陶瓷器,这有力地证明了当时陶瓷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流商品。4.下列表格中观点(结论)与材料不对应的一项是()选项材料观点(结论)A汲冢竹书《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数百段。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佐证。B中国陶瓷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外国的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C《淮南子·说林训》有言,“满堂之坐,视钩各异”。带钩是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制作精美,成鎏金、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D《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马车制作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A.A B.B C.C D.D5.中华文明的“自我革新精神”在文中多有体现,请从“衣”“食”“住”三部分各找一例,进行简要概括。〖答案〗1.C2.B3.B4.D5.①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入胡服骑射,推行军事改革,振兴了国家;②中国从域外成功引进小麦,使之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③北方游牧民族习用的“胡床”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原,中原人由此改变坐姿,并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中国先后从域外引进小麦、水稻”错。“水稻”原产于中国。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种微观的交流借鉴同样丰富了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错。文中只是强调有时这种借鉴是非常微观的,如衣服中的带扣。C.“由此可见海路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更为丰富多样”错。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说明的是每一个别名都代表一段辉煌的历史,对应的是不同的物质文化交流与文明频繁互动的过往,并不能说明海路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更为丰富多样。D.“推知汉代的疆域已囊括北方大草原地区”错。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是为了证明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观点,汉代的高级马车借鉴了草原风格,并制作精美的饰物,并不能由此推知汉代的疆域已囊括北方大草原地区。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句是说中国建筑自有的民族特色,这与“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内容不相符。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D.“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前面材料不对应。前面材料说的是制造一种器物,使用工种最多的是车。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在着装传统与生活习俗上,华夏民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经常进行交流与借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引入胡服骑射,从而彻底改变了赵国在列国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窘境”可知,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入胡服骑射,推行军事改革,振兴了国家。②由“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大国,数千年来不仅自己培植粮食作物,还从域外引进,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小麦。小麦发现于西亚,距今五千年左右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而水稻原产于中国,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宋朝时,中国又从越南引回占城稻,逐渐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可知,中国从域外成功引进小麦,使之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③由“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所习用的‘胡床’便已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高足坐具开始流行,此时跽坐仍是最为尊贵的坐姿,直到唐代,席地而坐的情况还是很常见,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直到宋朝才完全确立。新式坐姿还促使室内空间的升高,导致了建筑结构的改变,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可知,北方游牧民族习用的“胡床”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原,中原人由此改变坐姿,并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①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道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头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②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等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捉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③。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巴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说得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甲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乙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丙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丁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的,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④一个儿!”众人方停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哪里夹得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不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看她笑。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箸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得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哪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少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活。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了一桌。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鸳鸯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刘姥姥忙道:“刚才那个嫂子倒了茶来,我吃过了。姑娘也该用饭了。”(节选自《红楼梦》第40回,有删改,这是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文本二: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份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我们屯乡里的人,不会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许愿,从不知道吃药的。我想姑奶奶的病不要撞着什么了罢?”平儿听着那话不在理,便在背地里拉她。刘姥姥会意,便不言语,那里知道这句话倒合了凤姐的意,扎挣着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你见过的赵姨娘也死了,你知道么?”刘姥姥诧异道:“阿弥陀佛,好端端一个人怎么就死了?我记得她也有一个小哥儿,这便怎么样呢?”平儿道:“这怕什么?他还有老爷太太呢。”刘姥姥道:“姑娘,你那里知道,不好死了,是亲生的;隔了肚皮子是不中用的。”这句话又招起凤姐的愁肠,呜呜咽咽地哭起来了。巧姐儿听见她母亲悲哭,便走到炕前,用手拉着凤姐的手,也哭起来。凤姐一面哭着,道:“你见过了姥姥了没有?”巧姐儿道:“没有。”凤姐道:“你的名字还是她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你给她请个安。”巧姐儿便走到跟前,刘姥姥忙拉着道:“阿弥陀佛!不要折杀我了!巧姑娘,我一年多不来,你还认得我么?”巧姐儿道:“怎么不认得?前年你来,我还和你要隔年的蝈蝈儿,你也没有给我,必是忘了。”刘姥姥道:“好姑娘,我是老糊涂了。若说蝈蝈儿,我们屯里多得很,只是不到我们那里去,若去了,要一车也容易。”凤姐道:“不然,你带了她去罢。”刘姥姥笑道:“姑娘这样千金贵体,绫罗裹大了的,吃的是好东西,到了我们那里,我拿什么哄她玩,拿什么给她吃呢?这倒不是坑杀我了么。”凤姐道:“求你替我祷告。要用供献的银钱,我有。”便在手腕上褪下一只金镯子来交给她。刘姥姥道:“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家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哪用这些?就是我替姑奶奶求去,也是许愿,等姑奶奶好了,要花什么,自己去花罢。”凤姐明知刘姥姥一片好心,不好勉强,只得留下,说:“姥姥,我的命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选文中的情节出自《红楼梦》第113回,抄家之后,贾府败落,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并看望病危的凤姐。)〖备注〗①篾片:旧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也叫“清客”。②敁敠[diānduō]:用手估量物体的轻重,引申为忖度。③不伏手:不顺手。④禽攮[càonǎng]:一种地方方言,粗话。意为吃饭,但姿态不雅。6.请依据人物形象判断文本一划横线处的甲、乙、丙、丁代表的人物依次是()A.史湘云林黛玉王夫人探春B.探春王夫人史湘云林黛玉C.王夫人探春林黛玉史湘云D.林黛玉史湘云探春王夫人7.下列与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姥姥在荣国府看似滑稽的表演,与贾府溃败时收留巧姐的情节相得益彰,使刘姥姥的形象丰满动人。B.文本一在细节处彰显匠心独运,通过箸、桌、漱盂、麈尾等餐饮用具,反映了贾府奢华、排场的生活。C.曹雪芹用白描手法绘了一幅“群笑图”,八位主子各具笑态,展现了人物的不同的处境、身份和性格。D.凤姐褪下金镯子,求刘姥姥替她祷告时用,被她拒绝了。刘姥姥没有见钱眼开,主要是因为此时贾府败落,凤姐也不似以前那样有钱。8.请概述凤姐对刘姥姥前后两次进贾府的不同态度,并据此概括其为人特点。9.《红楼梦》里有一位不属于大观园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刘姥姥。作者写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尤其是详写了她第二次来到荣国府的情景。第二次,刘姥姥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座上宾,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游览了大观园。这次刘姥姥接触到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都远远胜过了第一次。试分析作者在第四十回浓墨重彩地描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作用。〖答案〗6.A7.D8.①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凤姐高高在上,威风八面,和鸳鸯导演着让刘姥姥出尽洋相,为讨好贾母而戏弄刘姥姥。对刘姥姥的态度是轻视和利用。②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时,凤姐病危,处境凄惨,拜托刘姥姥替自己祷告祛病,还把自己的女儿巧姐儿托付给刘姥姥。对刘姥姥的态度是尊敬、恳求和信任。③据此可见凤姐善于逢迎,势利圆滑,洞察人情世故。9.①从叙述角度看,刘姥姥是旁观者,也是见证人。小说通过刘姥姥这个局外人的角度的眼光和活动写出大观园的美丽和富贵奢华,展现贾府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揭示官宦之家的生活状态。②从人物角度来看,刘姥姥是贾府众人的陪衬者,凸显贾府人物的形象特征。通过她写活了许多人物,如妙玉、凤姐、贾母、宝玉、鸳鸯、平儿等,鲜明地呈现出贾府中各色人等的身份、年龄和性情等的特征。③从情节上来看,与“一进”和“三进”情节遥相呼应;为日后贾家败落,刘姥姥挺身而出救巧姐埋下伏笔。④从主题上来看,通过刘姥姥在贾府的所见所感,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写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人情冷暖,侧面表现了封建家族衰亡史的主题。⑤从艺术效果上来说,刘姥姥具有象征意义,她代表着一种艰难却也自给自足的平民世界。这种生活对贵族之家的浮华奢靡是有新鲜感的,刘姥姥的到来,使贾母感受到一种遥远的真挚的情感,使贵族小姐们感受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乐趣。〖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写史湘云笑得“喷”饭,一个“喷”字毫无女儿矜持之态,展现了她天真烂漫、随性率直的性格(纵情爽朗的笑)。黛玉一笑便“岔了气”只是“伏着”桌子叫“嗳哟”,既体现身体娇弱,又展示其本真的性情,她的笑态正体现出她不张狂,有节制。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不仅写出了她的神情动作,而且还表现出她的心理状态。王夫人作为贾府当家人,是现场唯一能指责凤姐捉弄刘姥姥的人,但笑得太厉害“说不出话来”,只好“用手指着”,这很合王夫人身份、地位,正表现了王夫人的贤淑端庄。所以她笑得比较矜持。探春手里的茶碗甚至都没有来得及放回桌子上而“合在迎春身上”,形象地写出她笑得前仰后合的情态。探春是贾府三位小姐中的佼佼者,精明强干,性格外向略带几分泼辣,她笑得幅度很大,因而才有了“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刘姥姥没有见钱眼开,是因为此时贾府败落,凤姐也不似以前那样有钱”理解错误。结合原文“凤姐明知刘姥姥一片好心,不好勉强”可知刘姥姥拒绝凤姐的金镯子,主要体现了她善良淳朴的性格。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述情节、鉴赏文本艺术形象的能力。“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凤姐高高在上,威风八面,和鸳鸯导演着让刘姥姥出尽洋相,“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得出来”,为讨好贾母而戏弄刘姥姥。对刘姥姥的态度是轻视和利用。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时,“求你替我祷告。要用供献的银钱,我有”,凤姐病危,处境凄惨,拜托刘姥姥替自己祷告祛病,“姥姥,我的命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还把自己的女儿巧姐儿托付给刘姥姥。对刘姥姥的态度是尊敬、恳求和信任。第二次刘姥姥被贾母召见,凤姐态度就转变的比较亲热,而且捉弄她,和她开玩笑,逗大家玩笑,刘姥姥又很配合,两人算是同台演了一场好戏。第三次刘姥姥知恩图报,雪中送炭,救了凤姐的女儿,凤姐对她自然万分感激,也有些尊敬起她来据此可见凤姐善于逢迎,势利圆滑,洞察人情世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①从叙述角度看,刘姥姥是旁观者,也是见证人。借刘姥姥的眼睛介绍贾府大观园的奢华,展现贾府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揭示官宦之家的生活状态。节选部分写了贾府一次女眷吃饭的场景,“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头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等物”“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少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活。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了一桌。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仅仅是一次家常吃饭,贾府的排场就令人瞠目,从座次到吃饭的先后顺序,体现了大家族的规矩;使用的筷子都是镶金带银的,菜“一两银子一个”,可见贾府的奢华。②从人物角度来看,刘姥姥是贾府众人的陪衬者,凸显贾府人物的形象特征。通过她写活了许多人物,如妙玉、凤姐、贾母、宝玉、鸳鸯、平儿等,鲜明地呈现出贾府中各色人等的身份、年龄和性情等的特征。比如节选部分凤姐和鸳鸯商量着要捉弄刘姥姥,写出她们对刘姥姥的蔑视以及处处围绕贾母做事,性格促狭等,而李纨却很厚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曹雪芹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去介绍贾府中的人物,除了介绍贾府的主子丫环外,也介绍贾府的亲戚,比如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等,如林黛玉嘲笑贾母,让惜春画一幅“携蝗大嚼图”,写出林黛玉的伶俐与傲慢;还有居住在栊翠庵的妙玉。贾母在大观园款待刘姥姥,酒足饭饱之后,贾母提出去栊翠庵坐坐。正是在这里,刘姥姥见到了清高孤傲的妙玉。妙玉从心里是瞧不起刘姥姥的,她给贾母沏茶用的是贵重的成窑杯,结果贾母却把茶水给了刘姥姥饮用。为此妙玉差点丢掉价值连城的成窑杯不要,还是宝玉劝她把成窑杯送给刘姥姥。③从情节上来看,与“一进”和“三进”情节遥相呼应;为日后贾家败落,刘姥姥挺身而出救巧姐埋下伏笔。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除了受到贾母的款待外,还得到了丰厚的馈赠,除此之外还帮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取名。这虽然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第三个作用,却是最重要的,为日后刘姥姥救巧姐埋下伏笔。刘姥姥不光替巧姐取名,还在后四十回中救了被卖入烟花之地的巧姐,算是巧姐的恩人。④从主题上来看,通过刘姥姥在贾府的所见所感,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写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人情冷暖,侧面表现了封建家族衰亡史的主题。刘姥姥家境贫寒,因为日子过不下去,才“舍着我这副老脸”,到贾府去求援,所以刘姥姥是以一个下层社会贫困妇女的身份走进这“诗礼簪缨”的公侯世家,从一个终身务农的穷寡妇的角度观察这“钟鸣鼎食”的豪门巨宅,这一视角的选择,让我们更好地看清了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的腐朽、寄生、反动的罪恶本质,写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人情冷暖,侧面表现了封建家族衰亡史的主题。⑤从艺术效果上来说,刘姥姥具有象征意义,她是庄户人家,但也有自己的土地,能够自给自足,她的到来能够让贾府上下接触到一种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世界,因而她能得到贾母等人的欢心;同时刘姥姥身上所具有的淳朴感情,也让贾母感到久违的真挚,同时刘姥姥的略带粗鄙的言行使贵族小姐们感受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乐趣。二、古代诗文阅读(2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六国论(节选)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则胜负之数(次数,数量)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11.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戍卒叫,函谷举C.终必不蒙见察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先从不赂秦的国家和赂秦的国家两个方面来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间接而含蓄地提出中心论点。B.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D.第二段段尾运用引证法强有力地证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既对上文进行了补充说明,又很好地收束了上文。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4.清人唐德宜评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作主,而又补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非利害,了然如指诸掌”,请结合《六国论》第②、③段的论证思路,谈谈你是否同意唐德宜的观点。〖答案〗10.A11.D12.A13.(1)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2)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14.同意。第②段先论述了“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魏国、韩国和楚国不思与秦作战,选择割地求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只能激起秦国的更大的侵略野心,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这一段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的意思。第③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齐国纵容秦国侵略其他国家,并没有去制衡和援助,所以当五国灭亡以后,孤立无援所以也迅速灭亡。燕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积极用兵抵抗,没有赂秦。但是赵国君臣有隙,被秦国成功离间以后,便也灭亡。燕国孤立无援,遂使荆轲刺秦,结果加速灭亡,于是六国全部被灭。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错误,“道”,原因。句意:这就是六国破灭的原因啊。②正确。句意: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③错误,“固”,本来。句意:本来就不在于战争。④正确。句意: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⑤错误,“数”,天数、命运。句意: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⑥正确。句意:等到李牧因为谗言陷害被诛杀。综上,错误的是①③⑤。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B.被动句,无标志,“举”意念被动,被攻下。句意: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C.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D.一般句式。句意: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从而间接而含蓄地地提出中心论点”错误,开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即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至”,等到;“以……为”,用……作为;“计”,策略;“始”,才;“速”,招致。(2)第一个“为”,治理;“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为……所”表被动;“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第②段,主要围绕第①段提出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进行论证,通过对比“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和“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即论述了“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不思与秦作战,选择割地求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只能激起秦国的更大的侵略野心,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第③段,主要围绕第①段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进行论证,如齐国“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在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赵国“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在于“用武而不终也”;燕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综上,应同意该说法。【参考译文】六国论(节选)①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②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③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为谗言陷害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④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其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盛唐边塞诗大多表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多把英雄的形象寄寓在伟大战争的胜利背景下来展现,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这一特点。B.王诗的次句写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着力表现了大唐军队出征时的迅猛凌厉,充分展现了唐军的气势和威力。C.李诗写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将军,首句写他经历了上百场战争,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D.李诗描写战争的过程时,只用“城南已合数重围”一句,就写出了战况十分危急,言简意丰,让人为将军面临的严酷考验悬心吊胆。16.同为盛唐边塞诗的杰作,这两首诗在刻画戍边将士的形象上却颇有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形象的表现类型不同:王诗刻画的是将士群体形象,李诗刻画的是将军个体形象。②背景条件不同:王诗是一场摧枯拉朽的闪电战,结果是大胜而归;李诗则是在一场败仗中来写将军的率队突围。③运用的技巧不同:王诗侧面描写,通过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暗示,并用战斗的结果来衬托,李诗是正面描写。〖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这两首诗都是这一特点的典范作品”错,李白的诗是把将军英雄的形象放在一场败仗的突围战的背景下来表现的,从诗里“已合数重围”“独领残兵千骑归”可以看出。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李诗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百战沙场碎铁衣”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独领残兵千骑归”中“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王诗则写的是支部队,“红旗半卷出辕门”,写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由此可见,李诗刻画的是将军个体形象,王诗刻画的是将士群体形象,两诗形象的表现类型不同。李诗“城南已合数重围”,写这是一场突围战。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选中敌军的一员悍将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王诗先写“红旗半卷出辕门”,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再写“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看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由此可见,李诗是在一场败仗中来写将军的率队突围,王诗则是一场摧枯拉朽的闪电战,结果是大胜而归,两诗背景条件不同。李诗正面描写战争过程,写将军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接着写“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像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像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王诗则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战争,先是环境烘托,“大漠风尘日色昏”,写风沙遮天蔽日连日色都看不出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由此可见,李诗是正面描写,王诗侧面描写,通过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暗示,并用战斗的结果来衬托。两诗运用的技巧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曾皙的疑问,孔子回答自己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洞庭湖的恢弘气象。〖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咫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子水也”,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可谓A。“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犹记每年的谷雨节,母亲都要去茶园摘茶。①茶叶摘回,放在锅里炒焙,母亲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叶,曰“谷雨尖”。②置热水浸泡于玻璃杯中,茶叶舒展,纤毫毕现,茶香四溢,B。③逢年过节,母亲就拿出这些茶叶招待客人,礼仪隆重。④谷雨这个词,就从母亲嘴中吐出,像是节气的痕迹还刻在时间的深处。夜晚,父亲肯定C,难以入睡。农事堆积在那里,把父亲拽向节气的深处。再过三个月,谷子就该成熟了。虽然它们还没移植到水田中,但它们的青苗正在垄间茁壮。然后,它们发芽、抽穗、扬花、结实,被阳光烤熟,接着收割、晾晒、净秕、入仓,滋养着我们的肠胃。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再不回去,他又该唠叨了!B.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C.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D.人家该咱们的,咱们该人家的……算一算,看看还能剩下几个钱。20.“母亲一遍遍地念着,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A.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理所应当)B.沁人心脾(令人垂涎/满室生香)C.辗转反侧19.B20.D〖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前文“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说明谷雨得名是很自然的,可填“顺理成章”(或“名正言顺”“理所应当”)。顺理成章:比喻写文章、说话、办事顺着条理或合乎情理,就能顺利地做好。名正言顺: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理所应当:指应该怎么做,而这件事还没做。B处,是“茶叶舒展,纤毫毕现,茶香四溢”的结果,可填“沁人心脾”(或“惹人垂涎”“满室生香”)。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惹人垂涎:引人羡慕。满室生香:香气充满着整个屋子。C处,突出父亲难以入睡,可填“辗转反侧”。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同词异境的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该”,表示根据情理或经验推测应该如此。A.表示强调。B.表示根据情理或经验推测应该如此。C.指示代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D.欠。故选B。【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母亲一遍遍地念着,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这句话强调的内容有:母亲、反复说、谷雨尖、谷雨茶。①介绍母亲“揉搓”茶叶,没有提到“母亲说”,排除①;②没有涉及这些内容,排除②;③是母亲用这些茶叶招待客人,排除③;“母亲一遍遍地念着,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和④后面的“谷雨这个词,就从母亲嘴中吐出”主语一致,内容衔接紧密,出现在这里最合适。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整个春节期间,电影《热辣滚烫》中贾玲一年时间内减肥100斤屡次登上热搜。②近日,贾玲公开了自己的日常食谱:大白菜、紫甘蓝、彩椒、鸡胸肉和糙米饭。③她现在的饮食少油少盐,“一天20克油5克盐”,并且尽量都在八个小时内吃完,④严格坚守着“16+8”规则。⑤贾玲还提到以前自己缓解压力的方法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就是吃饭和喝酒。⑥通过减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