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军山铺联校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军山铺联校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军山铺联校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军山铺联校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军山铺联校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军山铺联校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共9分,每题3分)一般说来,人类创造的文化分为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大部分。但文化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多彩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被创造出来。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便是人类衍生和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即科普文化。它是人类在科普实践中创造的一类科学而先进的文化。科普文化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如同谈到人文文化就会想到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和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谈到科学文化就会想到天文、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对自然抽象和总结的成果一样,谈到科普文化,我们也会十分自然地想到包括科普讲座、展览培训、科技节、科普文章、科教影视等一切科普形式和内容在内的科普实践的结晶。在表现形式、内涵和功能方面,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从而形成交叉和渗透。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都追求真理普遍性。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文文化侧重于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科学文化侧重于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和物质世界的营建,而科普文化则致力于传播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互融合、协调和平衡发展。科普文化是“为人”和“人为”的文化,是调动并激发人们对科学产生兴趣的文化,是致力于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科普文化既提倡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又提倡有亲切人文情怀的科学精神,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引导人们奋发向上,并同时左右采撷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成果,从而使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交互融合,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珠联璧合,共同支撑现代文明大厦。5.下列对“科普文化”这一概念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科普文化致力于传播科学文化,是人类在科普实践中创造的一类科学而先进的文化。B.科普文化是人类衍生和创造出来的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C.科普文化侧重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D.科普文化具有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双重性,因而缺少独特的功能表现。6.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A.科普文化可以使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珠联璧合、融为一体、协调和平衡发展。B.在表现形式、内涵和功能方面,科普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是交叉、渗透的。C.科普文化是科普实践的结晶,包括科普讲座、科教影视等一切科普形式和内容在内。D.科普文化是一种传播人类文化并以探索人类物质世界为根本目的的文化。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普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发展,必将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B.科普文化的普及必能弘扬、传播和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C.科普文化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弘扬人文精神。D.在科普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科普文化将随着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参考答案:5.B(A应为“致力于传播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C“侧重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指的是科学文化而不是科普文化;D不是“缺少”,而是“具有”。)

7.C(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人类衍生和创造出来的。)略2.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19—22题。(17分)

两个陈面包

欧·亨利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当作响的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两千美元的存款。许多条件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可她还是独身一人。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发生了兴趣。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还打着补丁,但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想到这儿,玛莎的心不禁跳得更快了。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房中取来一幅油画,挂在柜台后面一个显眼的地方,这是一幅威尼斯的风景画。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看到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包一边答道。“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暗暗窃喜。“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玛莎把画摘下又拿回了房间。他眼镜后面的那双眼睛是多么柔和,多么亲切啊!他一眼就能看出透视画得不准,可却不得不靠吃陈面包过活!但玛莎明白,虽则不幸,可一个天才在成名之前,常常是不得不如此艰苦奋斗一番的。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柜台上任何一种美味糕点。他渐渐地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开始担心起来,她很心疼,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车喧嚣而过。这位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任何别人此刻也会这样的。玛莎灵机一动,立刻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这新鲜的黄油是几分钟前刚刚送来的。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对自己的大胆及慷慨的冲动感到高兴,但又不禁焦虑不安:是不是太冒失了?他会生气吗?肯定不会……那天玛莎久久地想像着当这位可爱的顾客发现她的小把戏时的情景。他把面包切开——啊,想到这儿,玛莎脸红了。当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黄油放进去的手吗?他会……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叹了口气,快步来到店堂,什么家伙弄出这么大的动静!两个男人已经站到了柜台前,一个是她从未见过的年轻人,另一个就是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可他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要知道,是向玛莎小姐啊!他声嘶力竭地吼着,像敲鼓一样擂着玛莎的柜台。“你毁了我!”他叫喊着,眼镜后面那双蓝色的眼睛燃烧着愤怒的火焰。“我要你知道,你是个多管闲事的混帐女人!”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放在她穿的那件蓝点丝绸背心上。这时,那个陌生的年轻人抓住了那位正在喊叫的顾客的衣领。“走吧,走吧,你已经说得够多的了。”他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们在同一办公室工作。他为一个新市政厅的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墨水笔描出了底线,您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可是,您知道,小姐,那黄油……巴姆勃格的设计图,全毁了……”玛莎走进内室,脱下蓝点丝绸背心,又换上了那件烟色斜纹哔叽的。然后回到柜台,坐下了……

(取材于欧·亨利的小说《巫婆的面包》,有删改)19、(4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面包小店的玛莎小姐对常来买陈面包的中年男子一见钟情,并推断他是一个艺术家。B.男子对油画“构图不够均衡”“透视也不太准”的评价,为最终揭开他的身份埋下伏笔。C.“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车喧嚣而过”这一细节,对情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D.小说构思巧妙,以两个陈面包作为线索,伴随着玛莎小姐的遐想,故事一步步走向高潮。E.小说蕴含深刻哲理,它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不可率性而为,否则会毁掉唾手可得的幸福。20、(4分)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玛莎小姐的形象特点。21、(4分)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写作手法与表达效果。22、(5分)欧·亨利短篇小说结尾的特点往往是戛然而止,余味不尽。有人说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就更能体现这一特点,你赞成这一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参考答案:19.(4分)A、E(A“一见钟情”与文意不符;

E主旨概括不当)【评分参考】⑴答对1项得2分。⑵答案超过2项本题不得分。20.玛莎小姐是个开面包小店的中年女子(或中年未婚)(1分);心地善良,体贴细心,富有同情心(1分);渴望爱情,充满幻想,自作多情(1分);但仅凭主观想象办事,结果“好心办坏事”,反而害人害己(或自以为是,弄巧成拙)(1分)。21.通过人物肖像(或:“神态”)、动作、语言描写(1分)以及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鲜明地(1分)表达了巴姆勃格对玛莎小姐毁掉了他辛苦三个月绘制的设计图而产生的极其愤怒的心情(1分)。22.答案一:可以删去。因为小说倒数第二段已经交代了结局,玛莎的反应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不只局限于最后一段玛莎的行为。答案二:不可以删去。因为最后一段对玛莎的行为描写与前文的描写照应,前后行为的反差,突出玛莎的失望心情,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成理即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哪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间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总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了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哭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这么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13、宝玉给黛玉取字“颦颦”,说“岂不两妙”,这“两妙”指什么?(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宝玉骂“通灵宝玉”:“连人之高低不择……”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呼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摔玉”这一举动有什么思想意义?(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黛玉关于自己读书的事前后说法矛盾。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②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A.听了贾母话后,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小心更正。B.反映了黛玉的机警、聪明和细心。

C.对贾母之言出自亲情,对宝玉之言出自谦虚。D.反映了黛玉“步步小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参考答案:13、(1)和黛玉的名有联系(2)和黛玉的神态(眉间若蹙)有联系。14、“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不是个好东西。)15、体现了宝玉的叛逆精神,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和渴求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性格。(1)在他看来众姐妹没有这样的玉,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唯他有是不公平的,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2)这块玉是他的护身符,家人一定要他时刻戴着,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束缚,“摔玉”体现了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要求拜托束缚,争取个性的解放。16、答案:C

解析:该项分析没有说出“矛盾”。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师说》)(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水:游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B.而闻者彰(彰:清楚)

士大夫之族(族:类)C.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而绝江河(绝:横渡)D.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跟)

今之众人(众人:许多人)(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阐述,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4)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参考答案:1、D(“众人”解释有误。众人:一般人。)2、B(A项,之:代词,这/助词,处于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B项,而:连词,表转折,可是。C项,其:代词,指书/代词,他们。D项,于:介词,对/介词,向。)3、B(理解有误。四个经历无法阐明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4、略5.课内文言文(共13分)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待B.秦时与臣游

游:游玩C.约为婚姻

婚姻: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D.籍吏民

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7.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而幸生也何为B.不如因善遇之

因跪请秦王

C.夜驰之沛公军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D.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焉用亡郑以陪邻8.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即使是在项伯向他通风报信,告知项羽要大举进攻刘邦,劝他及早离开刘邦军队,不要与刘玉石俱焚时,他也没有动摇对刘的忠心.B.项伯在夜见张良、刘邦后,回到军营对项羽进行了劝谏。其中“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句话是有根有据的。C.刘邦关键时刻采纳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充分表现了他的笼络人心,巧舌如簧。D.西方作品习惯于用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心理,而中国古代作品如《史记》,

则擅长用极简练的动作与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在心理。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参考答案:6.D

A与...交好B交往C古今异义,儿女亲家7.B

A动词;语气词C动词;助词D介词;连词8.B

非有理有据9.(1)拒守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2分)

(2)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与意外变故啊。(2分)6.阅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文字,完成7一10题。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项是A.信可乐也

信:相信B.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C.终期于尽

期:至、及D.修短随化

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项是A.当其欣于所遇/而君幸于赵王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已为陈迹/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夫人之相与/耳得之而为声9.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B.选文第二段,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何拍出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本土特色的影片,这是摆在中国导演面前共同的难题。B.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彼岸奋勇前行。C.“二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起完全放开后,广大民众对这项国策很冷静,并没有扎堆生孩子的现象出现。D.战国时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个人的成长更具有启示作用。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A项“,如何拍出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本土特色的影片”成分残缺,在“世界眼光”前加“具有”;C项,中途易辙导致混乱,应将“二孩政策”放到“自”后。D项,“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个人的成长更具有启示作用”语序不当,应将“不仅”“而且”后的内容互换位置。点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8.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社会公信力”。(不超过45个字)(4分)

“民无信不立”,国家机关或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也应如此。国家机关或社会各种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公务中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问题,考虑其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与公益性,考虑公民的心理因素和利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