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开发区实验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朔州市开发区实验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朔州市开发区实验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朔州市开发区实验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朔州市开发区实验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朔州市开发区实验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王国维:“道器合一”的文史治学周传家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发表文章批评旧史学的弊端,大声疾呼号召“创新史学”。1919年,毛子水发表《国故与科学精神》,批评“国故”和旧史学,引起张煊的反驳,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指出:“国故”即“国学”,涵盖“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他主张“打破一切的门户成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王国维深受梁启超新史学观点及胡适“整理国故”口号的影响,坚持从历史着眼,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他以专门史形式呈现出来的《宋元戏曲史》,“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拓展了传统历史学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成为新史学的典范,而且是公认的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坚持历史的观点,而且走的是“即器即道”的文化史路数,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绝非虚玄论道,同时也不停留于文化表象就事论事。他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使戏曲这一中华元素从文化事象娓娓道来的展示中得以昭显。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有“史识”——别具只眼,更重要的是有“史胆”——良知和担当。王国维幼年即喜读《汉书》,早年的《咏史诗二十首》不局限于个体的人生感慨和悲欢心绪,总揽全局,分咏相对完整的“中国全史”,“议论新奇而正大”。处在大厦将倾、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文物制度的崩溃、历史延裂的残酷现实,王国维“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怀着对中国文化灭绝的深度恐惧感,通过古器物、古文字以及古史研究,说明中国文物制度的真实性,表达中国文化复兴的理想。读王氏之《咏史诗二十首》,不由得使人想起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屈原有感于楚国的危机和忧患,叩天问地,在对有关天、地、人的某些传说质疑的过程中,体现出他的怀疑精神、思想观念及其为楚国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图;王国维在《咏史诗二十首》中,面对苍茫历史“呵而问之”,同样是通过卒章显志的惯常创作模式,试图从中发现中国文化的兴衰存亡之道,为风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一个历史根基。这绝非迷古恋古,而是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咏史诗二十首》就是20世纪的《天问》,王国维就是现代中国的“三闾大夫”,连他结束生命的方式也酷似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王国维具有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他在《殷虚书契考释·后序》中指出:“我朝学术所以超绝前代者,小学而已。”他以这种具有科学性质的小学工具来衡定历史存在之真伪,重证据,重事实,不肯在没有确凿证据时乱下结论,更不会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欺世盗名。对于“不通字例、来习旧艺”之“俗儒鄙夫”的“肆其私臆,无所忌惮”,他深恶痛绝,讥之为“鬼魅之易画”。但他不是迂腐学者、冬烘先生,他“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从而“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这种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手段,对于今天的“古史研究”也颇有超越之处,因而成为王氏之学所具有的重要现代学术特征之一,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吴梅是南派昆曲的著名学者,其曲学研究涉及度曲、制曲、曲史等众多领域,在曲学方面,钱基博先生甚至认为,吴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就治学而言,王国维和吴梅之间有许多共性,也各有其特色。两者走的均是“即器即道”、道器兼容的路子,窃以为王氏更钟情于“道”,而吴氏则偏重于“器”。(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减)【相关链接】①王国维吸收了西方输入的文学史观念,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线索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和分析,开创了“戏曲史”研究的新领域。他在研究中借鉴了中西诗学中的某些思想意蕴,提出了许多合理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念,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有理论上的重要突破。②《宋元戏曲史》中体现的研究方法,是王国维对戏曲研究的一个突出贡献,被人评其为“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王国维的胞弟王哲安将其兄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乾嘉学风的严密实证和西学的逻辑推演的相互制约和影响。(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随着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风潮,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其中梁启超、毛子水、胡适处于同一阵营,观点一致。B.王国维修治的《宋元戏曲史》,是一部专门研究宋元戏曲发展脉络及其演变逻辑的戏曲史专著,是新史学的典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把《咏史诗二十首》看做20世纪的《天问》,把王国维看做现代中国的“三闾大夫”,是因为王国维如屈原般具有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D.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现代学术特征,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为后代的“古史研究”提供了示范和准则,即便在今天也不落后。E.作者认为王国维偏重于“道”,而吴梅偏重于“器”,但后者曲学研究涉及众多领域,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2)结合材料,具体阐释“道器合一”的含义。(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国维治学的情感态度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材料,谈谈王国维在治学方法上有哪些独到之处?(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D解析: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观点一致”于文中无据。C项“王国维如屈原般具有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只是原因之一。E项“吴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并非作者观点。(2)①道”指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规律(事物变迁之迹与其因果)。②“器”指文化现象(史料)。③“道器合一”指通过文化表象探索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又用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证实文化表象(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每点2分)解析:“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文本中说王国维“以专门史形式呈现出来的《宋元戏曲史》,‘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治戏曲史“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结合“道”“器”的概念,即可得出本题答案。(3)①良知担当:他试图发现中国文化的兴衰存亡之道,为风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一个历史根基。②敢于怀疑:王国维在《咏史诗二十首》中,面对苍茫历史“呵而问之”,分咏相对完整的“中国全史”。③科学严谨:他治学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重证据,重事实。(每点2分)解析:分析人物的行为,从二、三、四段提取关键句。王国维“坚持从历史着眼”,“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有“良知和担当”,像屈原一样有着“怀疑精神”,具有“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4)①坚持了历史的观点: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②道器结合:主张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③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的手段: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④吸收了西学逻辑推演的方法。(每点2分)解析:理解题干中“独到之处”的意思,找出文中的提示语:“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新史学的典范”,“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等。结合上下文,即可得出王国维在治学方法上的独到之处。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6-18小题。你哪能“非美”美国

阿特·布奇沃德有一件事我要坦白承认,公开披露出去,越快越好。这件事就是:我不开汽车。美国人是宽宏大量的人民,哪怕是一个酒精中毒的家伙、吸毒成瘾的鸦片鬼、妻子情人的牵线人,以至品质恶劣的新闻记者,他们都可以忍受;可是,假如一个人不开汽车,那他倒是会有麻烦的。通过这些年来的感受,我已经发觉对任何人承认这件事,都是令人十分难堪的;连我那些最要好的朋友也投来怀疑与轻蔑的眼光。不过我真正陷入窘境的,是当我走进一家商店想用支票购买物品的时候。上星期这种事发生了。当时我在马里兰一座庞大的商业中心,想要买一架手提式打字机,推销员给我看了各种货样,态度很是亲热。我选了一种,当时我就说:“我开私人支票可以吗?”“自然,”他好意地说,“你有什么身份证明吗?”“当然。”我说。我出示了美国运送公司信托卡、电话记账信用卡,此外,还有我的一张白宫通行证。推销员检查了这些卡片,然后说:“您的驾驶执照呢?”“我没有。”我回答说,“你丢了吗?”“不,我没丢。我不开汽车。”他揿了一下现金登记账下面的按钮,这一层楼的经理很快就奔来了。推销员现在变得粗暴起来,他对经理说:“这家伙想用支票兑现,可他连驾驶执照也没有。我该叫商场侦探吗?”“等一等,我和他谈谈。”经理转过头对我说,“你是不是出了交通事故,驾驶执照给丢了?”“不,我从来不开车,我不喜欢开车。”“有人不喜欢开车?”经理叫嚷起来,“那是不能原谅的!你既然没有驾驶执照,你为什么又用支票兑现呢?”“我认为别的证件也就足够了,我这张白宫通行证是经过联邦情报局查明后才发给我的。”我怀有希望地说。经理轻蔑地看了看通行证和我所有的卡片,然后说:“任何人都可以由联邦情报局查明。嘿,等一等,要是你没有开车的话,你怎么外出而且又能到达这商业中心呢?”“我叫了一部出租车。”“好啊,那真是再妙不过了。”他说。就在这时,一群人已经聚拢过来了。“发生什么事?”“这家伙没有驾驶执照。”“甚至说他不开车,从来不开车。”“拷问他!”“给他涂焦油,叫他丢脸!”“你怎么搞非美活动?”人们指着我的鼻子问。这群人更加令人厌恶了,因此,我决定不买打字机了。“没关系。”我说,“我到别处买去。”就在这时商场的总经理来到现场。非常幸运,他知道我的名字,对我的支票也无异议。他对我所受的非礼深表歉意,他说:“来吧,我请你喝咖啡。”“我忘记告诉你,”我说,“我不喝咖啡。”这就太过分了,特别是对他来说——总经理把我推出门外。“出去!”他说,“不准再到这儿来!”16.简要分析画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4分)17.你认为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18.小说的结尾有鲜明的艺术特点,请选择两点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16.①美国人对不良现象能够容忍,但不能容忍一个不开车的正常行为。前后对照,突出了不开车的人受到的强烈歧视(或:揭示了这个社会荒诞的一面);(2分)②为后面写人们对“我”的强烈的厌恶(仇视、歧视)态度作铺垫。(2分)17.(1)小说揭示了与众不同的个性(行为),哪怕是正常的个性(行为),也会受到他人的强烈反感。(3分)不开车、不喝咖啡,是正常的行为,只不过与大家的习惯不一样,却受到了大家的歧视甚至攻击,这正是与他人格格不入的个性受到众人反感的表现。(2分)

(2)小说揭示了习惯势力(保守势力、教条主义)的强大。(3分)开车、喝咖啡是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没有这两种习惯的人被视为异类,受到歧视和指责,这说明习惯势力强大,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行为。(2分)

(3)小说揭示了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3分)开车、喝咖啡是工业社会里汽车文化和饮食文化的代表。不开车、不喝咖啡的人已经无法正常生活,甚至受到排挤,说明它们已经深入人心,统治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人已成为了它们的奴隶,丧失了人格(人的本质)。(2分)

(4)小说揭示了美国式的霸权主义。(3分)开车、喝咖啡代表了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开车、不喝咖啡的人脱离了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就受到排挤和打击。一句“你怎么搞非美活动?”点明了美国式的强权意识。(2分)(小说主题可多元理解,答出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18.(1)结尾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或答制造了新的转折。1分)前面的矛盾冲突刚刚平息,又突然产生了新的冲突,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1分)同时引人深思,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1分)

(2)结尾有“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1分)。经理请我喝咖啡,以为冲突已经解决,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不喝咖啡这件事引起了经理的强烈反感,而这种反感和和前面不能容忍不开车的人的现象联系起来看,二者如出一辙,所以经理的反感又是正常的。(1分)这也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1分)(3)结尾戛然而止,简短有力而耐人寻味。(1分)简短的一句“出去!不准再到这儿来!”表明了人们对不喝咖啡行为的强烈反感,和前面不能容忍不开车的现象联系起来,(1分)再次强化了主题(1分)。(写出特点1分,结合内容正确的分析1分,写出作用1分。答对两点即可。)

3.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参考答案:1.B(依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可知,“评点”不分主与辅,选项说“通过……来辅助……”违背文意)2.C(原文“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即低劣的评论会影响艺术欣赏的完整性)3.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除了评论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运T”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选项“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一5题。万夫雄打虎传泾川有万姓字夫雄者,少负膂力,以拳勇称,初亦未尝事田猎也。一日,与夙所莫逆尔汝昆季范姓友,早行深山中。忽林莽出巨虎,搏范以去。范号曰:“万夫雄救我!救我!”万亦茫然不知所措,遂撼大树拔之,怒持树往追。经里许,震天一呼,虎为逡巡退步者三,范得以脱。因挺击虎,中其项。虎负狰狞欲迎斗,然项痛,竟不能举。万乘势一再击之,虎毙矣。母虎暨虎子相寻至。万度不能中止,且却且前,又奋鼓生平之勇,纵送格扑,而二虎复相继而毙于其手。嗟乎!万夫雄一乡野鄙人耳,素不识《诗》《书》为何物,亦不识交道为何事,而仓卒间不忍负异姓兄弟之意,卒毙三虎以救其友,其义岂不甚伟?万夫雄亦诚烈丈夫哉!余尝见世之聚首而处者,交同手足之亲,谊比金石之固,设有缓急,即蜂虿微毒,不致贻祸杀人,当其纷纷未定之时,虽夙昔周旋,密迩徒辈,靡不潜迹匿形,鸟飞云散,悄然而不一顾焉。其视万夫雄为何如也?或云:“一夕沌而毙三虎,颇似不经,殆属乌有子虚之谈。”嗯!诚有之矣!家九宣从泾川来,为余述其事最奇。亦曾亲见其人,短小精悍。与之语,意气慷慨,须眉状貌,殊磊砢①不凡,飞扬跋扈,犹可想望其打虎时英风至今飒飒云。盖义愤所激,至勇生焉;即后亦不自知其何以至此也。从古忠孝节义,蹈水赴火,为人之所不能为,并为人之所不敢为,往往以蚩愚诚朴而得之。万夫雄有焉。南村野史曰:余友苍略氏,闻其事而异之,太息曰:“士亦视所托身为贵耳!得交万夫雄,其人虽陷入虎口,猛虎不能害也.甚矣,人固不可无义烈男子以为之友哉!”(选自《虞初新志》,清代张潮辑)[注]①磊砢:形容仪态豪放洒脱。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亦未尝事田猎也

田:耕作B.忽林莽出巨虎,搏范以去

搏:捕捉C.万度不能中止,且却且前

度:估计D.仓卒间不忍负异姓兄弟之意

负:辜负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万夫雄“义愤所激,至勇生焉”的一组是()(3分)①少负膂力,以拳勇称②遂撼大树拔之,怒持树往追③虎负狰狞欲迎斗,然项痛,竟不能举④卒毙三虎以救其友⑤万夫雄亦诚烈丈夫哉⑥人固不可无义烈男子以为之友哉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④⑤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朋友身陷虎口的危急情况,万夫雄一时也不知所措,但最终还是勇敢地冲上前去,连毙三虎,使朋友虎口脱身。B.作者对万夫雄救朋友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世人对手足之情、金石之谊的珍惜,同时也批判了那些不能急朋友之难的人。C.作者讲到家九宣曾向他描述过万夫雄打虎的事迹,同时家九宣还与万夫雄有过直接接触,这有助于证实万夫雄打虎事迹的真实性。D.从古到今,忠孝节义之人,赴汤蹈火,做别人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常常因为愚拙朴实而能达得到,万夫雄就有这样的秉性。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虎为逡巡退步者三,范得以脱。(3分)译:(2)其视万夫雄为何如也?(3分)译:参考答案:2.A(田,同“畋”,狩猎。)3.D(①写万夫雄年少勇武;⑥是交义烈之友的重要性。)4.B(“肯定了世人对手足之情、金石之谊的珍惜”有误。)5.(1)(3分)老虎被(万夫雄的吼声震慑得)徘徊不前,多次后退,范才能够逃脱。(为,表被动,1分;逡巡,因有顾虑而排徊不前,1分;语句通顺1分)(2)(3分)他们跟万夫雄相比又怎么样呢?(视,比照,1分;何如,如何,怎么样,1分;语句通顺1分)【参考译文】泾川有一个姓万字夫雄的人,年少有力,以勇武著称,不曾干过打猎之类的事。有一天,和向来称兄道弟的莫逆之交、一个姓范的朋友,一早行走在深山中。突然,森林中跑出一只大老虎,捉了范就跑。范大声喊叫:“万夫雄救我!救我!”一时间,万夫雄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就晃动一裸大树把它拔了起来,抱着树愤怒地往老虎那儿追赶。跑了一里左右,万夫雄大吼一声,震天动地,老虎被万夫雄的吼声震慑得排徊不前,多次后退,范才能够逃脱。万夫雄趁机用树击打老虎,打中了它的脖子。老虎仗着自己凶猛,想要去跟万夫雄争斗,但是脖子剧痛,竟然不能抬起来。万夫雄趁机又打了它一下,老虎便死了。不久,母虎和小虎找了过来。万夫雄佑计这场搏斗尚无法停下,便忽进忽退,鼓足生平所有的勇力,来回搏击,两只老虎相继也死在了他的手中.真是令人感慨啊!万夫雄仅是一个乡下的粗人,从来不知道《诗》《书》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人际关系是怎么回事,但在事发突然的时候不忍心辜负异姓兄弟的心意,最终杀了三只老虎救了他的朋友,他的精神不是很伟大吗?万夫雄确实是一个大丈夫啊!我曾经见过世间亲密相处的人,情同手足,情谊跟金石一样坚固,但如果有一些急事,即使仅仅是一些好比蜜蜂虿蛰的小事,不至于带来祸患要人性命之类的,当一切都还没有定下结果的时候,即使是整日周旋在一起的亲近之人,没有不销声匿迹,鸟飞云散,悄悄离开连回头看一眼都不看的,他们和万夫雄相比又怎么样呢?有人说:“一人打死三只老虎,似乎很不合理,大概属于子虚乌有的事。”嗯!确实有这样的事啊!家九宣从泾川来这,给我讲述这件事最精彩。他也曾亲见万夫雄,矮小精壮。和他种天,意气风发,须眉仪态,磊落不凡,神采飞扬,从他依旧如飒爽秋风一般的风姿,还可以想象当年打虎时的风采。万夫雄大概是被义气所激励,生出极大的勇气,此后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境地。从古到今,忠孝节义之人,赴汤蹈火,做别人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常常因为愚拙朴实而能达得到,万夫雄就有这样的秉性。南村野史说,我的朋友苍略氏,听到他的事而觉得奇特,感慨道:“读书人也应该把托身于怎样的朋友看得很重要!能够与万夫雄交朋友的人,即使身陷虎口,猛虎也不能伤害他。人本来就不可以没有重义刚直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啊,这多么重要啊。”5.阅读材料,完成各题。又李西涯作诗三卷,次第咏古,自谓乐府。此文既不谐于金石,则非乐也;又不取古题,则不应附于乐府也;又不咏时事,如汉人歌谣及杜陵新题乐府,直是有韵史论,自可题曰史赞,或曰咏史诗,则可矣,不应曰乐府也。诗之为文一出一入有切言者有微言者轻重无准唯在达其志耳。故孟子曰:“不以文害词,不以词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节选自冯班《钝吟杂录》)1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20.“杜陵新题乐府”中杜陵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和《_______》。21.根据材料,概括“乐府”特点。参考答案:19.诗之为文/一出一入/有切言者/有微言者/轻重无准/唯在达其志耳

20.潼关吏

21.有音乐性,有固定的乐府旧题,内容与时事相关,表达作者志向情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诗之为文,一出一入,有切言者,有微言者,轻重无准,唯在达其志耳”,这段文字是说“诗歌作为一种文体,一出一入,有直言的,有含蓄而精微的,孰轻孰重没有固定标准,只在使意志通达”,然后根据句意、句式、语法等进行断句,如依据对称的句式断开“有切言者”“有微言者”,“无”意思是“没有”,宾语是“准”,即“固定标准”,且“唯”一般放在句首,所以在“准”和“唯”之间断开,“为”意思是“作为”,是动词,宾语是“文”,结构完整,应该断开。【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杜陵新题乐府’中杜陵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进行填空。解答本题,考生要先知道“杜陵”是指“杜甫”,然后再回顾杜甫的“三吏”包括哪些篇目,应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除此之外,还有“三别”,即《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概括‘乐府’的特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写“乐府”的句子,理解其意思,最后根据分值进行概括。语段开头说李西涯写了三卷诗,自称是乐府诗,作者紧跟着予以否定,考生可以根据作者这些否定的内容概括出乐府的特点。如“此文既不谐于金石,则非乐也”,意思是“这些文字既不合于钟磬发出的乐声,不是音乐”,这说明乐府应该有音乐性;如“又不取古题,则不应附于乐府也”,意思是“又不取自古乐府题,是不应该依附于乐府诗的”,这说明乐府应该有固定的乐府旧题;如“又不咏时事”,意思是“又不讽咏时事”,可见乐府的内容与时事相关;如“诗之为文,……唯在达其志耳”,意思是“诗歌作为一种文体……只在使意志通达”,这说明乐府要表达作者志向情感。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点睛】考生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误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参考译文:又有李西涯写了三卷的诗,依照次序写古事抒怀,自称是乐府诗。这些文字既不合于钟磬发出的乐声,不是音乐;又不取自古乐府题,是不应该依附于乐府诗的;又不讽咏时事,像汉代人的歌谣和杜甫的新乐府诗,只是押韵的史论,自己可以命名为史赞,或叫咏史诗,那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叫乐府诗。诗歌作为一种文体,一出一入,有直言的,有含蓄而精微的,孰轻孰重没有固定标准,只在使意志通达。所以孟子说:“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共9分)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诏加少保,乘传归。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也是“星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D.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对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参考答案:4.B5.C6.A7.(1)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边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2)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这时乞求退休,上了十三道奏疏。4.【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2.察对话:如“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必、皆”等。9.断文句通过找谓宾。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C项,弄混了殿试与典试,典试,主持考试。所以选C。【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易错警示】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命题人往往将此考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阅读命题中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题,考生往往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误区,即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例如本题选项C就属于科举考试制度的方面的文学常识。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原文是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前者皇帝同意免除,但后者并没有上报给皇帝。所以选A。【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选项A就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7.【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应将秩满(官吏任期届满)、至是(到这时)乞休(乞求退休)、疏十三上(上了十三道奏疏)等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参考译文】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疏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上报给皇帝。不久,巡视厂库。过去的惯例,让商人承办内府的器物,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叫作佥商。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张问达两次上疏争执,又极力论证程守训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提升礼科都给事中。万历三十年(1602)十月,星象发生变化,张问达又请求全部废除矿税。当时连年日食都集中在四月,张问达认为纯阳之月出现这一情况预示灾变尤其大,先后请求皇帝修身反省,语词极为不安而中肯,皇帝最终没有接受。不久调任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湖广。湖广境内发水灾,多次请求免除借债。皇帝正在营造三座宫殿,在湖广采集木材,共耗资四百二十多万两银子。张问达多方辛劳,使百姓免于多重困苦。一段时间后,征召授官刑部右侍郎,除在本部办公外,还兼理都察院的事情。天启元年(1621)冬天,代替周嘉谟成为吏部尚书。掌管朝内朝外的大事,处理公众的议论都很融洽。这时,万历年间上书提意见而受牵连遭到谴责的各大臣蒙冤已经很久了,大多都已死去。张问达等人规定:受廷杖刑、关进监狱、流放充边的人定为一等,追赠官职,封荫他们的后代;贬职流放、削官职为平民的人定为一等,只追赠他们的官职。(因此)受到保护的有七十五人。张问达屡担重任,持论公正,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此乞求退休,上十三道疏。皇帝下诏加封少保,乘着驿车回了家。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当政。御史周维持弹劾张问达极力引荐王之寀树立派系,搞乱朝政,于是剥夺张问达的官职。皇帝命令张问达捐钱十万两银子资助军事建设。不久,张问达去世。因巡抚张维枢的请求,减免捐款的一半。张问达家由此破产。崇祯初年,赠太保,荫封他的一个儿子做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马谡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也为诸葛亮出过一些好主意。但是刘备却看出马谡不踏实,认为此人不可大用。诸葛亮在伐魏时,派马谡守街亭。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不听众将领劝告,将营寨扎在了山上。结果被魏军断了水源,打得惨败,丢了街亭。想起先帝遗言,诸葛亮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入海才知天地远,出水才见两腿泥。

D.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参考答案:D(A.马谡只会纸上谈兵;B.马谡当局者迷;C.事实胜于雄辩。)8.下面是端午节来临之际征稿启事的初稿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