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11课 篇目(一)过秦论》课件_第1页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11课 篇目(一)过秦论》课件_第2页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11课 篇目(一)过秦论》课件_第3页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11课 篇目(一)过秦论》课件_第4页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11课 篇目(一)过秦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篇目(一)过秦论第11课四层学习内容1——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2——强化关键能力课后素养评价目录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1一、文意疏通课文助读与拓展二、作者简介作者生平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文帝即位后,因吴公的推荐,被召为博士,掌文献典籍。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施行。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朝中权贵的不满、嫉妒和毁谤,不久,他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经常悲泣自责,一年后也忧郁而死。主要作品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辞赋《吊屈原赋》《服鸟赋》。[人物颂歌]西汉初年,朝廷奉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诚然,“无为而治”是适应时代需求的积极选择。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也埋没了不少才华横溢的能臣。他们极其富有预见性,洞察到汉帝国隐藏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可惜,因为时代的局限,这些人难以展翅高飞,不得不抱恨而终。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非贾谊莫属。唐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经慨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而另一位诗人李商隐则直接批评汉文帝: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位才华横溢的贤臣,只能怪自己生错了时代。直到汉武帝时,他的种种理论和措施才开始熠熠生辉,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国策。汉武帝用之,成就了千古美名;汉王朝用之,奠定了百年基业。三、背景链接贾谊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所谓的“太平盛世”时期,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明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爆发社会危机。一、辨识通假,疏通障碍1.赢粮而景从

_____同_____,

_________________2.锄櫌棘矜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非及乡时之士也 _____同_____语言建构与运用“景”“影”像影子一样“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乡”“向”名词,险固的地势副词,牢固地,牢牢地名词,坚固的屏障形容词,顽固动词,统率动词,控制,制服动词,控制,统治名词,规模名词,军队名词,兵器名词,军事,战争名词,士兵动词,丢失,丢掉名词,逃跑的人动词,使……灭亡动词,同“无”,没有动词,逃亡名词,规章、制度动词,量、计算动词,度过连词,来介词,凭借连词,因为介词,用介词,凭借动词,沿袭介词,凭借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因果,因而名词作动词,登上名词作动词,当帝王名词作动词,率领名词作动词,安置使有序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包裹一样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布袋一样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法,对内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法,对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使动用法,使……退却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名词作状语,在北边形容词作动词,缩小形容词作动词,变弱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把……作为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用来招致五、文言句式,辨清译准1.判断句(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翻译:(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表判断)翻译:正是子孙当帝王的万代基业呀。这是由于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为……”表被动)翻译:(可是)一个戍卒起事,秦王朝就被毁掉了,(秦王子婴)自己也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3.定语后置句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金人”的定语“十二”后置,正常语序为“铸以为十二金人”)翻译:熔铸成十二尊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4.状语后置句(1)余威震于殊俗。(状语“于殊俗”置于中心词“震”之后)翻译:(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置于中心词“尊”之后)翻译:他的余威在边远的地方还很有震慑力。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5.省略句(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威振”之后省略介词“于”)翻译:(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应为“以之为”)翻译: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在)四海。向南夺取百越地区,把它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委命”后面省略介词“于”)翻译:

(4)蹑足行伍之间。(“蹑足”后省略介词“于”)翻译: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系绳投降,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狱官。他置身于戍卒队伍中。六、积累常识,丰富文化地

名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简介和现代不同的地方。1.六合: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2.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荒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4.山东:崤山以东。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6.江左:长江以东。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强化关键能力四层学习内容2一、理清行文脉络文本整体把握二、把握主旨大意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劝汉文帝对人民施行仁义的政策,不要重蹈秦之覆辙。重点任务突破逐段赏析(一)

阅读第1段,完成下面题目。[语句翻译]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怀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统一四海的意图,吞并各国的野心。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就这样,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就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文意把握]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秦孝公时秦朝兴盛原因的一项是(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君臣固守以窥周室C.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D.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解析:A项是地利方面的原因,B项是人和方面的原因,C项是结果,D项是内政方面的原因。√4.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是说秦孝公在摄政之初仍“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B.“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实际上用一个“并吞”就把意思表述明白了,所以文意不够简洁。√C.本段用排比写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气势,突出秦孝公独霸天下的野心以及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同时也为后文写秦孝公之后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做了铺垫。D.本段先写秦国的地理位置及野心,次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富国强兵的政策,并由此达到了扩充疆域的目的。解析:B项,虽然用一个“并吞”能把意思表述明白,但就使文章没有了气势。逐段赏析(二)

阅读第2段,完成下面题目。[语句翻译]1.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他们)集会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贤士,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成为一体。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这四个人,都明达聪慧又忠诚守信,宽容仁厚又爱护人民,尊敬贤才又器重士人。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秦国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人,(可是)九国的军队,(却)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制服他们,追逐败逃的军队,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漂起盾牌。[文意把握]5.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诸侯国对抗秦国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

)①蒙故业,因遗策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③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④北收要害之郡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解析:①④属于秦孝公之后的四代君王为秦王朝统一天下采取的措施。√6.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等人对内继承先辈的旧业并沿袭前人留下的政策;对外向四方扩张领土。可见,这时期秦王朝的势力在进一步扩展并走向强大。B.诸侯国恐慌害怕,约从反秦。他们不惜钱财、不惜土地招致人才,集结上百万的军队在精锐将帅的带领下攻打秦国。结果是从散约败,割地赂秦。C.以九国之小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国轻而易举大获全胜。这是为下文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D.秦国击溃九国之师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可能在秦始皇之前就得以实现。解析:C项,“以九国之小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错,本段是以九国地大师众、来势凶猛来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逐段赏析(三)

阅读第3段,完成下面题目。[语句翻译]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到了秦始皇(即位),(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然后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的深渊,把这当作坚固的屏障。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又派好的将领手执强弓守卫着战略要地,可靠的大臣领着精壮的士兵携带锋利的武器,来盘诘查问过往行人。[文意把握]4.下列句子中,阐述秦始皇“攻”天下业绩的一组是(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③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解析:①③是秦始皇“攻”天下采取的措施,不是业绩。√5.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不仅消灭了各诸侯国,还吞并了西周东周,然后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B.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中国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在政治、文化、刑法、防务上采取了一系列愚民、弱民、防民之策,秦王朝从此由攻势转入守势。√C.作者肯定了秦始皇创建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的功业,但也义正词严地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D.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解析:A项,“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错,这里指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6.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分几步?参考答案:第一步,实行愚民政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第二步,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第三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然后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纵观秦始皇的愚民、弱民、防民这三个步骤,实际是在处处设怨,步步种恨,为以后人民的发难、反抗做了铺垫。逐段赏析(四)

阅读第4段,完成下面题目。[语句翻译]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农民,又是个被征发的卒子。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着,(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文意把握]3.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始皇余威,承上文先扬一笔,为下文形势蓄势,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B.陈涉出身微贱,没有社会地位,才能平凡,也不富有,没有锋利的武器,起义人数不多。C.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却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发人深省。D.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这也是针对秦朝“仁义不施”写的,而秦朝的灭亡是山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事的效果。解析:D项,“山东”在本文中是“崤山以东”的意思。√4.作者写陈涉起义一事突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目的?参考答案:①突出地写出了陈涉起义时的地位低微,才智不足,兵力弱少,武器简陋,这些内容表明了陈涉队伍的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一举灭亡了秦王朝。②这些内容是明显地针对“仁义不施”写的,为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提出做了准备。[语句翻译]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试着让崤山以东诸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相提并论了。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获得了强大的权势,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文意把握]3.下列各句中,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解析:A项是写陈涉与九国的对比,C项是陈述当时秦国的实际情况,D项是写秦国在陈涉起义后的结果。√4.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开始陈述了秦朝的灭亡并非由于力量的弱小。因为当时雍州的险固,崤山、函谷关的地势和原来是一样的。B.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的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却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队却战胜了秦朝,这说明九国之师不团结而农民军队团结。C.作者在本段进行了三方面力量的对比:秦国与九国实力的对比,秦国与秦朝实力的对比,陈涉与九国实力的对比。D.弱小的陈涉推翻了强大的秦朝,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中心论点,贾谊就是启示当代的君主要“施仁政,行仁政”。解析:A项,应为“当时雍州的地势,崤山、函谷关的险固和原来是一样的”。B项,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C项,应是四方面力量的对比,还有陈涉的弱小与秦国的强大的对比。√课后素养评价一、文言基础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C.外连衡而斗诸侯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解析:A项,“从”同“纵”;C项,“衡”同“横”;D项,“弊”同“敝”。√A.①④⑤⑦

B.①③④⑥⑦C.②③⑤⑥

D.②③⑤⑥⑦解析:②吝惜;③获得;⑥匹敌,相当。√√解析:A项,“而”都是顺承连词。B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兵器。C项,“于”,①介词,引出动作对象;②介词,表比较。D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把。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A项,恐惧:古今意义都是“害怕”。B项,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C项,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D项,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并做见证的人。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解析:①席、包: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②云、响:名词作状语,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③斗: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争斗”。④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削弱”。⑤景:同“影”,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影子一样”。⑥南、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南”“向西”。⑦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愚昧”。⑧帝王:名词作动词,译为“当帝王”。6.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A.铸以为金人十二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C.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解析:例句为被动句,“隳”应理解为“被毁”。A项,定语后置句,应为“十二金人”。B项,被动句,“为”表被动。C项,判断句,“……也”表判断。D项,介宾短语后置句。7.下列有关课文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解析:长的叫“扑”,短的叫“敲”。√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农民,又是个被征发的卒子。(2)于是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防,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

”的外交策略。

(2)在《过秦论》中,最能体现诸侯各国“合纵”政策失败的句子是“

”。

(3)在《过秦论》中,写出了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使得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复仇怨的句子是“

”。

答案:(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①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②,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③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⑤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⑦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注]

①元元:平民百姓。②顺权:顺应形势。③离:经历。④嚣嚣:怨恨愁苦的样子。⑤缟素:丧服。文中指秦二世为始皇帝服丧。⑥收孥:指一人犯法,妻子儿女连坐,没收为官家奴婢。⑦塞:满足。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相应位置的字母。虽A有B狡C害D之E民F无G离H上I之J心K则L不M轨N之O臣P无Q以R饰S其T智U而V暴W乱X之Y奸Z弭矣。字母:

解析:“有狡害之民”与“无离上之心”相对,且均为动宾结构,故F、K处均应断开;“而”虚词表转折,其前U处应断开。答案:FKU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B.“士民罢弊”的“罢弊”与《过秦论(上)》中“率疲弊之卒”的“疲弊”含义相同。“罢”同“疲”。C.“王天下”的“王”意为称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而不王者”的“王”含义相同。D.“利裋褐”的“利”意为有利,与《兼爱》中“故攻异国以利其国”的“利”含义相同。√解析:

“利裋褐”的“利”意为“以……为利”,“故攻异国以利其国”的“利”意为“对……有利”,两者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古以来已经很久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了,周王室和春秋五霸的势力又相继衰弱,秦国的统一上承天道,下顺民意。B.秦王只想施展自己的智慧,抛弃仁政王道,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C.假如秦二世能够顺着商、周的道路,制定御敌之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D.文章指出秦两代君主在治国理政上的一系列过失,以及他们应该施行却没有施行的正确做法,意在警示汉朝统治者。√解析:

“秦二世”错,应为秦始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它的路线没有更改,它的政令没有变化,这是它用来夺天下和守天下的方法没什么不同啊。(2)开仓放粮,散发财物,用来救济孤苦无依处境困难的人们。14.贾谊在《过秦论(上)》最后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本篇是从哪些方面劝诫秦二世实施“仁义”的?请简要概括说明。参考答案:①任用忠贤之人;②封赏功臣之后;③减少严酷的刑法;④轻徭薄赋;⑤赈济贫困之人。参考译文: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慕风向往。为什么会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能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灭亡,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借武力为政,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蹂躏人少的,战事不停,军民疲惫不堪。如今秦王称帝统治天下,这是在上有了天子啊。于是平民百姓希望能靠他得以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君主。在这个时候,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消除隐患安定国家的根本,就在这一点上了。(但是)秦王却怀着贪婪鄙陋的心胸,只想施展他自己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满足一己之欲,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武力放在前面,把仁德信义丢在后面,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吞并国土时推崇诡诈武力,安定国家时重视顺应形势,这是说夺天下和守天下要用不同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后统一天下,(但)它的路线没有更改,它的政令没有变化,这是它用来夺天下和守天下的方法没什么不同啊。(秦王)孤立无助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治国的先例,借鉴商朝、周朝延续的过程,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国家后,名号卓著美好,功业稳定长久。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天下人没有谁不充满期盼地想看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百姓怨恨愁苦,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对劳苦的百姓更容易施行仁政啊。如果二世有普通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担忧,为始皇帝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分割土地百姓来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并礼待天下的人才;放出牢中的犯人,免去他们的死刑,废除没收罪人家属为奴之类的丑恶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开仓放粮,散发财物,用来救济孤苦无依处境困难的人们;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来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罪人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千万百姓的愿望,以崇高的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就安定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各自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即使有奸诈为害的人,由于百姓没有背叛君主之心,那么图谋不轨的人也就无法弄巧欺人,暴乱的阴谋自然就消除了。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远见卓识往往“自绝”于当代。卓则必绝,远则自离。贾谊因他的

,自然而然地与他同时代的人离绝了。他藐视他们,他们也排挤他。他们根深而叶茂,藤粗而蒂固;他则一无所恃——他只能恃文帝的保护。但文帝也一样脆弱。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贾谊的,他未必就不是一个昏君。但他不能失去朝廷权力的平衡,他也不能为了一个贾谊而触犯众怒。一边是功高盖主的老臣,一边是

的后生,两边既已势不两立,

,文帝只能倾向前者:没有前者的拥立,就没有他的今天;没有前者的支持,也没有了他的明天。

贾谊的失败是时势所必然,同时也与个性有关:贾谊的性格太躁急,太傲慢,(甲)躁急则不能待人,(乙)傲慢则不能兼人,他嫌那一批老臣太愚拙无识,不屑于与他们为伍。更不能把他们拉入同一战壕,与他们一同作战,(丙)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