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10课 苏武传》课件_第1页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10课 苏武传》课件_第2页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10课 苏武传》课件_第3页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10课 苏武传》课件_第4页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10课 苏武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武传第10课四层学习内容1——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2——强化关键能力四层学习内容3·4——浸润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课后素养评价目录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1一、文意疏通课文助读与拓展二、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史记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三、背景链接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汉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汉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一、辨识通假,疏通障碍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_____同_____,

____________2.与旃毛并咽之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语言建构与运用“畔”“叛”背叛“旃”“毡”毛织的毡毯“去”“弆”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5.信义安所见乎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6.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7.前以降及物故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以”“已”已经“决”“诀”辞别、告别“见”“现”显示“亡”“无”没有副词,相互“相与”连用,一起,一同代词,偏指一方,你名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名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动词,抵押动词,判处副词,应当动词,对等,比得上动词,派遣动词,发动,动手动词,调派动词,暴露、泄露副词,会同副词,恰逢动词,盟会副词,必定,当然动词,集聚动词,等到连词,以及,连同动词,牵连介词,替,给介词,为了动词,担任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不译代词,指苏武介词,凭借介词,凭借……身份介词,把介词,用连词,来,表示修饰关系连词,来,表示目的关系介词,在,于介词,趁机介词,趁机介词,通过名词作动词,下名词作动词,生子名词作动词,执、拄名词作动词,结网名词作动词,祭祀名词作动词,赠送礼物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状语,在夜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形容词用作名词,皇帝的亲近之臣相抵栽培,提拔对长辈的尊称年纪名词,皇帝的亲近之臣第二年对去世的委婉说法财物五、文言句式,辨清译准1.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翻译:(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也”表判断)翻译:(3)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非”表否定判断)翻译: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单于渐渐(变得)倨傲,不是汉朝所期望的。2.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翻译:(2)虞常生得。(无被动标志)翻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虞常被活捉。(3)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翻译:(4)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有被动意,意为“被杀”)翻译: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大臣没有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3.宾语前置句(1)何以复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以”,应为“以何”)翻译:(2)何以汝为见?(应为“何以见汝为”)翻译: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要见你干什么?(3)信义安所见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安……见”,应为“见……安”)翻译:(4)子卿尚复谁为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谁为”,应为“为谁”)翻译:(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您还为谁(守节)呢?4.定语后置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应为“送留在汉之匈奴使”)翻译: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5.状语后置句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应为“于前效死”)翻译:请结束今天的欢聚,(让我)在您面前死去!6.省略句(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没”后省略“于”)翻译:(2)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与”后省略“他”,“俱”后省略“往”)翻译: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中。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并在夜里得以见到汉使,(常惠)详细地陈说(这几年的情况)。六、积累常识,丰富文化(一)文化常识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等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和亲:指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使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二)文体知识1.《汉书》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马续和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内容、体例: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汉书》体例上继承了《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班昭、马续编写的。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文学价值:叙事详明,史实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群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2.史书常见形式编年体《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著)《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纪传体《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强化关键能力四层学习内容2一、理清行文脉络文本整体把握二、把握主旨大意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苦守北海,持汉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逐段赏析(一)

阅读第1~5段,完成下面题目。[语句翻译]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任务突破参考答案: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又趁机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2.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正好苏武等人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时,一向与(苏武的)副官张胜有交情,就私下拜访张胜说……3.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事情已经这样了,这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4.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呢!5.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你身为汉朝臣子,不顾朝廷恩惠和信义,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6.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裁决人的生死,你不主持正义,反而想挑拨汉天子和单于的关系,(从旁)观看祸败。

[文意把握]7.下列对本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写苏武正式出使匈奴,首先交代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历史环境复杂而严酷,暗示苏武之行一开始便充满凶险。B.苏武出使匈奴,恰巧遇上一次严重的谋反事件,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予支持,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苏武得知虞常事发,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因此,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当卫律“召武受辞”时,苏武再次“引佩刀自刺”,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D.卫律劝降是作者浓墨重彩描绘的一个场面。苏武指斥卫律不忠,居心不良,显示了苏武的坚贞与正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苏武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析: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应该是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8.“苏武自刺”场面的描写,其细节描写精彩至极。这些细节描写有何作用?参考答案:①这些描写使情节紧张,充满悲壮色彩;②精彩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逐段赏析(二)

阅读第6~8段,完成下面题目。[语句翻译]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就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上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公羊生下小羊才能回来。2.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苏武出使匈奴,第二年,李陵投降了匈奴,不敢访求苏武。3.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你终究回不了汉朝,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4.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现在有机会贡献自己的生命,即使遭受斧砍、汤锅烹的极刑,也实在是心甘情愿。5.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于是就流下眼泪沾湿衣襟,和苏武告别离开。[文意把握]6.下列对本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陵劝降的方法不同于卫律。他是以老朋友叙旧,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层层进逼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B.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细节描写,如北海牧羊中“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的细节,突出体现了苏武的坚贞顽强。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人。C.在情感上,李陵陈述自己投降时的心情,想以此打动苏武,所以他是不赞同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因为汉武帝逼死了苏武的兄弟,使其家庭发生变故,尤其是皇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D.在北海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匈奴派汉降将李陵去劝降苏武,尽管李陵说得有情有理,但仍没改变苏武的意志,倒是李陵自己对苏武既赞叹,又羞愧难当。解析:在情感上,李陵是赞同甚至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只是自己已经投降匈奴,铸成大错,无法改变。√7.李陵与苏武的对话反映了二人所持的立场角度有何不同?参考答案:李陵更多考虑私情和个人利益,而苏武却是超越个人,从家国角度看待此事。逐段赏析(三)

阅读第9~10段,完成下面题目。[语句翻译]1.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并在夜里得以见到汉使,(常惠)详细地陈说(这几年的情况)。2.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单于看了看侍从,感到很吃惊,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3.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苏武在匈奴被扣留了十九年,出使时正是壮年,等到返回来时,胡须头发都白了。[文意把握]4.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最后苏武得以回归汉朝,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苏武这个人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事隔多年,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都对他很重视,从正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B.苏武经过了长期的、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之后,不仅完成了出使任务,还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情也显而易见。√C.苏武“强壮出”,归汉时已是“须发尽白”,最好的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如此执着的苏武更令人敬佩。D.文章最后叙述苏武归汉时,说他“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来时募百余人,而“随武还者九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苏武的坚贞、顽强,也给读者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解析:应该是“从侧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浸润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四层学习内容3·4语言建构与运用——名词活用现象[源于课堂]这篇课文中存在一些名词活用现象:如“天雨雪”中“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下”,“得夜见汉使”中“夜”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在夜间”。准确把握这些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翻译文言句子。学科素养统率下的探究活动[拓向课外]文言文中名词活用有以下类型:类型特点典例名词活用作动词文言句中的名词充当谓语。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王:充当谓语,名词作动词,称王。名词活用作状语文言句中的名词直接作状语修饰谓语中心词。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修饰谓语中心语“蔽”,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类型特点典例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句中的名词充当谓语动词,带有宾语,并且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味,通常理解为“使……怎么样”。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充当谓语动词,带有宾语“之”,使动用法,有“使……怎么样”的意味,意思是“使……为王”。类型特点典例名词的意动用法

文言句中的名词充当谓语,带有宾语,并且有“认为宾语该怎样”的意味,通常理解为“以……为……”“把……当作(看作)……”等。吾从而师之。(《师说》)师:充当谓语,带有宾语“之”,认为宾语“该为师”,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师”。判定方式判定“2步骤”第一步,划分句子成分,找出句子的谓语。第二步,根据名词在文言文句子中表现出的特点作出相应类型的判定。[贵在融通]1.请找出下面文段中的活用词,并翻译文段。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报更》)活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活用词:句中的第二个“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供养。“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第二个“王”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译文:国家虽然小,它的粮食足够用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足够用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足够用来礼遇天下的贤士。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的原因。2.请找出下面文段中的活用词,并翻译文段。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活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活用词:“儿”,名词作状语,像小孩一样。译文:子产是郑国的列大夫。他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后去世,青壮年放声大哭,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永远的苏武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历史涂上了浓重的一笔。开篇采用对比手法,热情讴歌了苏武的伟大精神。核心价值引领下的群文阅读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衰草之地;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热情讴歌了苏武为“汉匈和睦”,为民族团结作出的伟大贡献。哀叹,当汉使参与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敬畏,当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南望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运用排比,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与气节。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连续两段,“好一个永远的苏武”的强烈赞叹,高度概括了苏武的伟大意义与影响。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原野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着与信念诠释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一系列对比,把苏武放在历史的天平上进行衡量,弘扬了人间正气,彰显了英雄的高风亮节。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却!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却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结尾呼应标题,不但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品质,而且突出了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课后素养评价一、文言基础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畔主背亲B.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C.空自苦亡人之地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解析:A项,“畔”同“叛”;C项,“亡”同“无”;D项,“决”同“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

“论”应为“判罪”的意思。√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D项,连词,即使。A项,第一个为介词,意为“凭借”;第二个为介词,意为“把”。B项,第一个为连词,意为“于是,就”;第二个为副词,意为“才”。C项,第一个为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为代词,意为“他们”。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都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②③⑥/①④⑦/⑤

D.①⑤⑥/②⑦/③④解析:①②⑤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④⑥⑦都是名词用作动词。√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D项,古、今义均为“传播名声”。A项,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等。B项,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C项,古义:侍卫人员;今义:大致范围,控制。√6.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B.子卿尚复谁为乎?C.何以复加?D.信义安所见乎?解析:A项为定语后置句。√7.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B.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C.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和干支兼用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D.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斥候,侦察兵。阏氏,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如同王后。解析: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错,应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武传》中写苏武被关在大窖中,为了活着吃雪吞毡毛的句子是“

”。

(2)《苏武传》中表现苏武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仍然保持节操,拄着汉节牧羊,汉节上的牦尾全部脱落的句子是“

”。

(3)《苏武传》中写丁令人偷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再次陷入困境的句子是“

”。

答案:(1)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3)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您一向交情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您,单于一心向往,想以礼相待。”(2)我料想(自己)已经是死去很久的人了!您(如果)一定要我投降,请结束今天的欢聚,(让我)在您面前死去!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李)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材料二:(李)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节选自班固《汉书·李陵传》)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相应位置的字母。又当A盛暑B以旃厚C衣并束之D日暴E武心意F愈坚G终不H屈挠。字母:

解析:“当”的宾语为“盛暑”,所以应在“暑”后面断开;“以旃厚衣并束之”是“日暴”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暴”后面断开;“心意愈坚”“终不屈挠”都是“武”的谓语,中间应该断开,即在“坚”后面断开。所以应在B、E、G处分别断开。答案:BEG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闻其家声”与“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两句中的“素”含义相同。B.“皆用为耻焉”与“则耻学于师”(《师说》)两句中的“耻”用法不同。C.“欲降武以取当”与“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当”含义相同。D.“我心匪石”的“匪”与成语“匪夷所思”的“匪”含义不同。√解析:A项正确。均为“平素”。B项正确。形容词,“耻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C项正确。均为“相抵、相当”。D项错误。含义相同,都是“不是”的意思。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受命统率五千射手步兵深入居延海以北,目的是分散匈奴兵力,以减轻贰师将军李广利所率部队的压力。B.李陵军在行军途中遭遇匈奴单于所率的八万兵马围攻,双方激战,匈奴军伤亡上万人,李陵军苦战力竭。C.李陵投降匈奴后,受到单于的赏赐和重用,但由于大阏氏的反对,单于又疏远了李陵,将其流放至北方。D.苏武在匈奴十多年,坚守节操不肯投降,汉、匈两方对他的忠义之举都有所推重,刘向也引《诗经》之语表示赞扬。√解析:C项,“但由于大阏氏的反对,单于又疏远了李陵,将其流放至北方”错误,由原文“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单于匿之北方”可知,是李陵派人杀了李绪,大阏氏想杀掉李陵,单于把李陵藏匿到北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遮”,拦截,堵住;“绝”,截断;“乏”,缺少。(2)“虽”,即使;“尊官显位”,显要的官位、显赫的地位;“荣”,以……为荣。参考答案:(1)匈奴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归路,李陵军缺少粮草而救兵又没有来到,匈奴发动猛攻企图招使李陵投降。(2)即使用酷刑诛杀我也不畏惧,给我显要的官位、显赫的地位也不会以此为荣耀。14.关于苏武在匈奴遭受的非人待遇,刘向在《新序》中的记载和班固的记载(即教材中的《苏武传》)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解析:由材料三原文“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可知,匈奴将苏武放在太阳下连日暴晒,以此摧残他的意志;由教材原文“乃幽武置大窖中……数日不死”可知,匈奴在大雪天将苏武幽禁在大窖中。参考答案:①刘向在《新序》中记载的是匈奴将苏武放在太阳下连日暴晒,以此摧残他的意志;②班固在《苏武传》中记载的则是匈奴在大雪天将苏武幽禁在大窖中。参考译文:材料一:几年后,天汉二年(前99)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的射手步兵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李陵已到预定期限打算撤兵,而此时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们杀伤的匈奴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归路,李陵军缺少粮草而救兵又没有来到,匈奴发动猛攻企图招使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脸面去回报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全军覆没,余下逃散能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加上李陵打仗时又很勇敢,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朝知道后,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曾为李氏门下的宾客,都以此为耻辱。材料二:李陵在匈奴待了一年多后,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迎接李陵。公孙敖之军无功而返,说:“捕获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练兵来防备汉军,所以我没有成功。”武帝听说后,便族灭李陵全家,李陵的母亲、弟弟以及妻子、儿女都被杀死。陇西郡的士大夫自此以李氏为耻。后来,汉朝派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为汉朝带领步兵五千人,在匈奴境内纵横驰骋,因为没有救兵而兵败,有什么对不起汉室的地方,竟诛灭我全家?”使者说:“汉朝听说李少卿教匈奴练兵。”李陵说:“那是李绪,不是我。”李绪本来是汉朝的塞外都尉,居住在奚侯城,匈奴攻打他,后来李绪投降,单于像对待客人那样对待李绪,常常坐在李陵之上。李陵痛恨自己全家因李绪而被杀,派人刺杀了李绪。大阏氏想要处死李陵,单于将他藏到北方去。大阏氏死后,(李陵)才回来。材料三:苏武是已故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汉武帝时,任命苏武为栘中厩的长官,派他出使匈奴。当时匈奴派到汉朝的使者有很多都归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以便自己和汉朝拉成平局。单于派显贵大臣归降的汉人卫律向苏武进言劝降,苏武没有答应。又用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重要的官职来引诱,苏武始终不答应。于是卫律停止苏武的日常供给,不给苏武吃的喝的,这样好几天苏武还不投降。又遇上盛夏酷暑,用几件厚毛毡衣服捆在他身上使太阳暴晒他,而苏武意志更加坚定,始终不低头。他说:“臣子为君主效劳,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义毫不动摇,即使用酷刑诛杀我也不畏惧,给我显要的官位、显赫的地位也不会以此为荣耀。”匈奴也因此而敬重苏武。苏武被拘留了十多年,最终不肯降服,可说是谨守节义的忠臣了。《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过来转过去;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过来卷过去。”说的就是苏武啊。匈奴欺骗汉朝朝廷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朝廷了解到苏武还活着,就派使者去要人,匈奴也有心归顺,就放还了苏武。汉朝推崇苏武,委任他为典属国,他的尊贵显荣远远超过别的大臣。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那时的北海,虽然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苍茫原野,无边无垠,地冻冰寒,人迹罕至,唯一和苏武做伴的是那个汉廷的旄节。在刺骨的寒风中,苏武命令自己,活下去,无论如何得活下去!他不能死,A.家园里不仅有待自己恩重如山的汉武大帝,更有白发亲娘和红妆佳人。刻骨铭心的牵念如同蚕丝,缠绕着七尺男儿的心,家国情怀让他战胜孤独,顽强生存。他仍心怀希望:总有一天他能回到家园,同亲人团聚,为汉室效忠。无数苦难过后,苏武没死,他依然选择顽强地活着。B.他开始周游北海,他的足迹走遍了北海湖畔。他慢慢了解身边的这片湖。他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贝加尔湖。贝加尔湖是由蒙古语转化而来,意为“富饶的湖泊”。(

),所以当地人又称其为“月亮湖”。湖水澄澈清冽,稳定透明,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心悦目……15.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①处,上句有“虽然”,表明此处应与“美丽的地方”形成转折;而下句“苍茫原野,无边无垠,地冻冰寒,人迹罕至”描述的是北海恶劣的环境,故此处应填:但人居环境非常恶劣。②处应填写“月亮湖”得名的原因,顾名思义应填:湖形狭长弯曲如一弯新月。参考答案:①但人居环境非常恶劣②湖形狭长弯曲如一弯新月16.文中画横线的A、B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解析:A处,“家园里不仅有待自己恩重如山的汉武大帝,更有白发亲娘和红妆佳人”语序不当,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更……”关联的分句需要按照由轻到重的逻辑调整顺序,应改为“家园里不仅有白发亲娘和红妆佳人,更有待自己恩重如山的汉武大帝”。B处,“他的足迹走遍了北海湖畔”中“足迹走遍”主谓不搭配,且“他的足迹”与上句“他开始周游北海”造成表述赘余。可删去“他的足迹”,改为“他开始周游北海,走遍了北海湖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