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第10课 篇目(一) 劝学》课件_第1页
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第10课 篇目(一) 劝学》课件_第2页
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第10课 篇目(一) 劝学》课件_第3页
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第10课 篇目(一) 劝学》课件_第4页
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第10课 篇目(一) 劝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学习之道篇目(一)劝学第10课四层学习内容1——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2——强化关键能力课后素养评价目录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1课文助读与拓展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序列著数万言”,被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的门人的著作。二、背景链接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著书立说,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用自己的著作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便是他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碍1.以为轮,其曲中规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生非异也 _____同_____,_______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_____同_____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同_____,_______语言建构与运用“”“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生”“性”天性“有”“又”“知”“智”见识二、实词虚词,句中辨义1.绝动词,横渡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副词,极副词,非常动词,消失,终止形容词,强健名词,强劲有力的弓形容词,有余动词,借助动词,借动词,假装动词,向远处看名词,声望,名望动词,听见名词,见闻,见识动词,听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见动词,嗅到形容词,劲疾名词,轻微的病形容词,快,迅速连词,表并列,不译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假设,如果

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引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不译

介词,在

介词,向介词,对介词,给介词,到介词,从名词作状语,每天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状语,向下名词作动词,游泳数词作形容词,专一动词作名词,水流形容词作名词,善行形容词作名词,高处形容词作动词,变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爪子和牙齿把……做成……地下的泉水安身金属制的刀斧等五、文言句式,辨清译准1.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翻译:即使又晒干了,它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因为)用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啊。(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翻译:螃蟹(虽然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但如果)离开蛇和鳝鱼的洞,它就没有可以寄居存身的地方,(这是它)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啊。2.省略句

以为轮,其曲中规。(“以”后省略了“之”)翻译: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圈)。3.状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于蓝”“于水”后置)翻译: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比水寒冷。(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乎己”后置)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4.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利”“强”后置)翻译: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5.固定句式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为固定句式)翻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之外的办法。六、积累常识,丰富文化(一)文学常识《荀子》《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现存32篇。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认为人不能决定自然规律的存亡,天也不能决定人类的治乱、吉凶和命运。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2)“隆礼重法”学说。这是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基础,强调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强调并用刑罚来制服性情顽劣之人。作品评价:《荀子》一书的思想,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其处于进步和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礼义伦理思想对于封建基础的巩固以及封建上层建筑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出的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强化关键能力四层学习内容2一、理清行文脉络文本整体把握二、把握主旨大意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取譬设喻,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说明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以及学习必须勤于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道理。逐段赏析(一)

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下面的题目。[语句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

参考答案: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比水寒冷。重点任务突破2.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译文:

参考答案: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圈)。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译文:

参考答案: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变直,金属制的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

参考答案: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也没有过错了。[文意把握]5.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既表明学生可以超过老师,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能力可以变强。√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解析:B项,青“胜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6.第2段,作者认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第2段,作者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逐段赏析(二)

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下面的题目。[语句翻译]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文:

参考答案:登上高处来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远处的人也能看到。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译文:

参考答案:借助马车行走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

参考答案: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文意把握]10.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B.登高而招手和顺风而呼喊这两例,从见、闻两方面证明了借助自然条件的重要作用。√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比喻,从陆、水两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工具的重要作用。D.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了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假物,才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解析:A项,“形象地说明了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错,文意是强调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11.第3段“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参考答案:①强调这四者也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借助了外界条件。②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即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逐段赏析(三)

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下面的题目。[语句翻译]1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

参考答案: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心怀。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

参考答案:(这正像镌刻东西,)刻一下,就放弃它(不刻),(即使是)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器)。1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

参考答案: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但它向上能吃到地上的泥土,向下能饮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呀。[文意把握]15.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开头作者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B.本段作者用“骐骥”“驽马”两个比喻,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C.本段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从反面、后从正面设喻论述的。√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松懈,不可半途而废。解析:C项,“是先从反面、后从正面设喻论述的”错,应是“先从正面、后从反面设喻论述的”。课后素养评价一、文言基础落实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以为轮 B.君子生非异也C.吾尝跂而望矣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解析:A项,“

”同“煣”;B项,“生”同“性”;D项,“有”同“又”。√解析:疾:劲疾。√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项,均为介词,比。B项,助词,表陈述语气/兼词,相当于“于此”。C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用心一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解析:A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C项,“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微斯人,吾谁与归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甚矣,汝之不惠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C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及其门人弟子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门人弟子之手,现存32篇。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C.“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解析:D项,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7.名句默写。(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

”。

(3)在《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

答案:(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译文: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译文:

参考答案:(1)我曾经整天苦苦地思索,比不上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2)骏马跳跃一次,(毕竟)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行千里),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二、文言文阅读增分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劝学(节选)荀

子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注]

①数: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同“著”,显明。⑤蝡:同“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形容言语琐碎。⑧向:同“响”,回音。⑨方:仿效。9.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选出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君子A之学B也C入D乎耳E箸乎心F布乎G四体H形乎I动静字母:

解析:“君子之学”句式完整,“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应断开,“也”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句式对称。答案:CEFH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今只剩下五经。B.“《诗》《书》之博也”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课文《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不一致。C.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层面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多了“有德行的人”之意。D.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解析:学者,求学的人。√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B.学习不应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而应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解析:C项,“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错误,原文说的是“终乎读《礼》”,意思是“到阅读《礼记》为止”。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译文: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译文:

参考答案:(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舍弃的。(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使自己的身心(变得)完美;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13.本文在分析说理方面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理有据,说理透彻。②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思维严密,观点给人以启迪。参考译文: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尚书》《诗经》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死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舍弃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为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中和之声的归结;《礼记》,是行为规范的大的原则,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记》就停止,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记》肃敬而有文饰,《乐记》中正而又和谐,《诗经》《尚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使七尺长的身躯(变得)完美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使自己的身心(变得)完美;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浮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浮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音应和原声一样。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礼记》《乐记》虽然记载了法律制度,却没有详细阐明其中的道理;《诗经》《尚书》虽然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字简约,因而不能使人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仿效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学到广博的知识,通晓天地人间的事理。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三、语言文字运用保分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

,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

,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

。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

1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