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助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选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有改动)材料二:2020年贺岁电影引发的争议,一直横亘在作家创作与读者接受之间,那就是:文学是“真实”的吗?在文学理论批评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纵观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那些饱蕴着深沉的现实情愫和生活哲理的文学作品总会引起读者强烈的精神共鸣。阅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们能够体会到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吟诵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们感慨作者的“当时只道是寻常”;阅读《巴黎圣母院》,我们仿佛听到加西莫多敲的那声孤独又深沉的钟声;品味舒婷的《致橡树》,我们也期待找到我们生命中的那株木棉或橡树……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真实性是文学深厚的底蕴,但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文学唯一追求的目标,我们追求的只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那部分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我们也希望,我们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选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其想象和虚构都是无法脱离现实的。B.文学想象需要真正的现实关怀,而现实关怀一般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是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C.文学理论批评认为,“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其内里蕴含着现实情愫和生活哲理。D.生活逻辑需要高度遵循生活的真实性,而艺术逻辑可以摆脱此束缚,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现实经验更多是指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因人民大众有更切身、更深刻的体验,故其更容易引起社会共鸣。B.文学想象必须遵循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等现实逻辑,不能超越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C.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采用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来反映社会生活,有时不需要体现充分的历史依据。D.要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的真实性”,既要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还要追求丰富、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逻辑。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A.窦娥被张驴儿设计陷害下狱,为护婆婆而屈认,临刑时向天发出三个愿望以示冤屈。B.秦王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身在被逐之列,写下《谏逐客书》,为秦王采纳。C.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痛苦,求卜得虫又被儿子弄死,儿子投井自杀化作蟋蟀。D.老人圣地亚哥连着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后经过三天两夜搏斗捕获一条巨大的马林鱼。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学的真实性,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答案〗1.B2.D3.B4.①材料一主要是从文学想象和虚构的角度,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来谈论现实即文学的真实性问题;②材料二主要是通过分析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区别来探讨文学的真实性问题。5.①《孔雀东南飞》的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鸟双飞;②这种处理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表现了人们对封建家长制的抗争,对婚姻自主生活的向往;③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现实关怀一般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错误,原文是“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更多”“更容易”错误,原文是说“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B.“必须遵循生活情理”错,遵循的是“一般生活情理”;“不能超越现实逻辑”错误,原文是说不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助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C.“有时不需要体现充分的历史依据”错,原文是说“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李斯写《谏逐客书》的例子属于历史真实,不属于“文学的真实性”。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材料一第一段“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主要是从文学想象和虚构的角度,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来谈论现实即文学的真实性问题;②材料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主要是通过分析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区别来探讨文学的真实性问题。【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对于作品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这一问题,首先考生要找到“文学的真实性”指什么,材料二有“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由此可见,“文学的真实性”可能不符合现实生活的“真”,但一定能够反映“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而《孔雀东南飞》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鸟双飞,这种处理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表现了人们对封建家长制的抗争,对婚姻自主生活的向往,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边城(节选)河中划船的决了最后胜负后,城里军官已派人驾小船在潭中放了一群鸭子,祖父还不见来。翠翠恐怕祖父也正在什么地方等着她,因此带了黄狗向各处人丛中挤着去找寻祖父,结果还是不得祖父的踪迹。后来看看天快要黑了,军人扛了长凳出城看热闹的,皆已陆续扛了那凳子回家。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她记起祖父嘱咐她不要离开原来地方那一句话,便又为自己解释这想头的错误,以为祖父不来,必是进城去或到什么熟人处去,被人拉着喝酒,故一时不能脱身。正因为这也是可能的事,她又不愿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再过一会,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鞶鼓弹月琴唱曲子。另外一些人家,又有划拳行酒的吵嚷声音。同时停泊在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吊脚楼上唱曲子声音热闹了一些,只听到下面船上有人说话,……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很不习惯把这种话听下去,但又不能走开。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慢慢的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的“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的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的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几声,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是谁人?”“我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这里又没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翠翠误会了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又过了一阵,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一面晃着一面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找寻她,到身边时翠翠却不认识那个人。那人说: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口信来告诉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听说是祖父派来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让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了城墙向渡口走去。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的问;“二老是谁?”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还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文本二:《边城》(话剧)第一幕湖畔初会[五月端阳,翠翠和祖父一同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人很多,很拥挤,祖父却挤得不见了。]翠翠(焦急地):爷爷怎么还不回来啊?他在哪里呢?(张望一阵,无奈地走到码头边,凝视着水中的白鸭)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水中的傩送敏捷地捉住了白鸭,湿淋淋地爬上岸,注意到岸上的翠翠]傩送:你是谁?翠翠:我叫翠翠!傩送:翠翠又是谁?翠翠: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傩送:你在这儿做什么?翠翠: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傩送(一笑):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醉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翠翠: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傩送(皱眉思忖了一阵):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手指远方)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翠翠(误会了傩送的好意,头一甩,生气地):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傩送(笑道);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不要叫喊!翠翠: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散漫的灯光下,翠翠和傩送四目相对,害羞地低下了头,含笑地走开了][不一会儿,有人打着火把走来]傩送家伙计(晃着火把,大叫着):翠翠,翠翠!翠翠(娇憨地嚷着):爷爷,爷爷,我在这里!你怎么现在才来,我等了你好久!(当看到举火把的人不是爷爷,不大高兴地)是我爷爷——碧溪岨撑渡船的让你来接我的?傩送家伙计:不是,是我家二老。翠翠:二老是谁?傩送家伙计(吃惊地):二老你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翠翠: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傩送家伙计(笑着):他从河边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看到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翠翠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不作声地随着火把走去]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渐黄昏,翠翠等不到爷爷,想到“假若爷爷死了”,表现出少女微妙的心理变化,希望有人能给自己依靠,又有点害怕成长。B.傩送捉到鸭子准备上岸时水手说“二老,二老,你真能干”,可以看出傩送因是船总的二少爷而深受当地水手的欢迎。C.翠翠与傩送见面时,傩送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既表现了少年之间的调侃玩笑,也隐喻了傩送对翠翠的爱慕。D.话剧《湖畔初会》与小说文本相比,总体上忠实于原著内容,但为有利于舞台表演而通过舞台说明简略地交代背景。7.下列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边城》作者不看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而是在看似散漫的叙述和描写中,自然而然地塑造人物形象。B.在《边城》中,作者较少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主要是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C.翠翠骂傩送“你个悖时砍脑壳的”时是用“轻轻”的语气骂出,这一细节充分表现了翠翠内心的羞涩与胆怯害怕。D.话剧“湖畔初会”重视矛盾冲突的设置,聚焦主要人物之间的相见与冲突,而对于如“黄狗”等细节内容则简化处理甚至删除。8.“误会”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手法。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其体现及作用。9.有人说,话剧“湖畔初会”里的画线句改编得不佳,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B7.C8.①翠翠误会了二老的好意,因此骂了他,而傩送笑对误解和狗吠,突出了二老的善良与宽厚。②翠翠“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通过误会写出了翠翠的纯真,为下文写“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做了铺垫。③翠翠误会了二老,因此骂了他,听到“那人”的解释,明白了二老是个什么样的人,“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这说明误会使翠翠心底生起了波澜,推动了下文翠翠与傩送二老未曾言明的爱情情节的发展。9.①画线句是写人两心相印、含情脉脉的情状。②前写两人初见,翠翠还在防备着对方,不可能一下就会两心相悦,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理③原小说写翠翠警告狗别白费口舌,而傩送放肆地笑着走开,这样情节衔接自然顺畅,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傩送因是船总的二少爷而深受当地水手的欢迎”错,水手夸赞傩送是因傩送捉到第五只鸭子,而不是因为船总儿子的身份。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胆怯害怕”错误,用“轻轻”的语气骂出,主要表现翠翠作为少女骂人时的羞涩。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人物形象上,由“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翠翠误会了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可知,翠翠误会了二老的好意,因此骂了他;由“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可知,二老虽然挨了骂,但是依然笑着对待误解,对待狗对他吠,从中可见二老是一个善良宽厚之人。人物和情节上,“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通过误会写出了翠翠的纯真,为下文写“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做了铺垫。人物心理和情节上,翠翠误会了二老,因此骂了他,听到“那人”的解释,明白了二老是个什么样的人,“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这说明误会使翠翠心底生起了波澜,推动了下文翠翠与傩送二老未曾言明的爱情情节的发展。【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原文是“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通过狗、翠翠、傩送的语言、动作,写出了翠翠因为内心对陌生人的防备和其它原因误会二老,二老笑着对待误解的情景,比较符合生活中人物的心理和逻辑。而“翠翠和傩送四目相对,害羞地低下了头,含笑地走开了”写两人一见钟情,两心相印的情状,不符合当时翠翠防备人、误会人的心理。因此不好。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①、反坫②,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③,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节选自苏洵《管仲论》)〖备注〗①三归:齐桓公馈赏的三处家产。②反坫(diàn):周代诸侯宴会时,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③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驩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四维不张A国B乃灭C亡D下令E如流F水之原G令H顺民心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管仲,世所谓贤臣”与材料二“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两句句式相同。B.材料一“俗之所欲”与材料二“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两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不同。C.材料一“然孔子小之”一句中的“小”与材料二“管仲相桓公”一句中的“相”用法相同。D.材料二“顾其用之者”与“《项脊轩志》“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顾”意思和用法均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重视积聚财富,达到国富兵强,是因为他认识到只有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百姓才会懂得礼节和荣辱。B.管仲对齐国影响颇大。即使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家财富得可以跟国君相比,齐国人也不认为奢侈。C.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直到管仲去世,齐国国富民强,诸侯不敢叛乱。但管仲去世后齐国逐渐开始动乱不安。D.竖刁、易牙、开方是祸乱齐国之人。表面看是因为齐桓公重用他们,而根源在于管仲没有真正起到劝谏齐桓公的作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2)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14.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不同点。〖答案〗10.ADG11.C12.B13.(1)古语说“因为顺从君主的美德,纠正君主的过错,所以君主和臣子能够和睦相处”。难道这是在说管仲吗?(2)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14.①司马迁肯定了管仲的贡献(从其对管仲富国强国政策的记述可推知)。②苏洵认为,管仲不能举荐贤才。〖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四维不张”是主谓句,“国”是下句主语,故在“国”前A处断开;“国乃灭亡”是主谓句,“下令”是下句主语,故在“下令”前D处断开;“下令如流水之原”中,“下令”是主语,“如”是谓语,“流水之原”是宾语,主谓宾齐全,其后G处断开。故选A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判断句。句意: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不过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B.正确。助词,不译;结构助词,。句意:百姓想要得到的。/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C.错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小看;名词作动词,辅佐。句意:然而孔子小看他。/管仲辅佐齐桓公。D.正确。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只是,不过;动词,回头看。句意:只是重用他们的人。/每次移动书桌,我环顾四周,没有可以安置书桌的地方。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即使管仲逝世后”错误,“家财富得可以跟国君相比,齐国人也不认为奢侈”是管仲去世前的事情。时间错位。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匡救”,纠正;“相亲”,和睦相处;“管仲之谓”,宾语前置,应为“谓管仲”。(2)“声”,音乐;“色”,美色的人;“遂”,满足。【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由原文“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可知,司马迁肯定了管仲的贡献(从其对管仲富国强国政策的记述可推知)。②由原文“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可知,苏洵认为,管仲不能举荐贤才。参考译文:材料一: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懂得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它。管仲富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拥有齐桓公馈赏的三处家产和诸侯宴饮时反置酒杯的坫,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他诸侯国强大。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却不勉励他成就王业,而只称霸主吗?古语说“因为顺从君主的美德,纠正君主的过错,所以君主和臣子能够和睦相处”。难道这是在说管仲吗?材料二:管仲辅佐齐桓公,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直到管仲去世,齐国国富民强,诸侯不敢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得到重用,齐桓公最后在内乱中去世,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一定会有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他们本来是祸乱国家的人,只是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齐桓公是什么人呢?不过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心里认为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合人情、不能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也该了解齐桓公的为人吧?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所以管仲应该趁着齐桓公询问的时候,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不说也罢。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晋文公的才能,比不过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而晋灵公(晋文公之子)暴虐,不如齐孝公待人宽容仁厚。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留下的威势,仍然能够成为诸侯的盟主(称霸)一百多年。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去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月下笛【南宋】张炎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时寓甬东积翠山舍。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张绪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恐翠袖天寒,犹倚梅花那树。〖备注〗①连昌:唐行宫名,这里代指南宋故宫。②张绪:南齐才子,丰姿清雅。作者借张绪自比。③杜曲:唐代都城长安的名胜,此处代指南宋故都杭州的高门望族聚居之地。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首词起笔突兀,凌空而起,以孤云自况,格调高雅而又凄怆渺茫,定下全篇基调。B.上片结句“拥衾谁语”极言词人的处境之孤寂,与前面的词句“故人何处”相呼应。C.“张绪归何暮?”写故家难归之苦。“半零落”两句直接点明故人已过世大半。D.下片结句化用杜甫《佳人》诗句“天寒脆袖薄,日暮倚修竹”,回应开头“故人何处”。16.词前小序言明“因动黍离之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黍离之感”的。〖答案〗15.C16.①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拟为漂浮万里的一片“孤云”,极言落魄状。②虚写梦境(虚实结合),“连昌”等句是梦境,字面上是唐宫,实际指宋朝的故宫。③采用象征手法,“无多柳”,写的是秋深叶落的季节特点,同时又象征南宋的衰败与覆亡。④借用典故,化用杜诗,佳人与凌寒冬梅,相互辉映,恰是遗民化身,写出一代遗民心声。〖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直接点明”错误。“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采用倒装句式,表面写鸥鹭,实则暗示故人已过世大半。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理解“黍离之感”,指亡国之痛,兴亡之感。①运用比喻手法,“万里孤云,清游渐远”万里长空飘荡着孤云一片,清寂地浮游着渐飘渐远,把自己比拟为漂浮万里的一片“孤云”,极言落魄状。②虚写梦境(虚实结合),“连昌约略无多柳”一句是借助想象来表现南宋故宫的荒凉残破,字面上是唐宫,实际指宋朝的故宫。③采用象征手法,“连昌约略无多柳”连昌宫的杨柳大概已所剩无几,“无多柳”,是秋深叶落的季节特点,同时又象征南宋的衰败与覆亡。④借用典故,下片“恐翠袖天寒,犹倚梅花那树”化用杜甫《佳人》诗句“天寒脆袖薄,日暮倚修竹”,写出一代遗民心声,意思是,恐怕她翠袖单薄,正当天寒日暮之际,还在梅花树旁斜倚。(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2)《离骚》一文中描写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答案〗(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娜拉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熏陶的青年妇女,一贯被人唤作“小鸟儿”“小松鼠儿”,实际上她性格善良而坚强,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甚至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她为挽救丈夫的生命,曾经瞒着丈夫借了一笔钱;同时想给生命垂危的父亲省却烦恼,又伪造了父亲的签字。正是由于这个具有牺牲精神的行为,使得她走投无路。更令她痛心的是,真相大白之后,最需要丈夫和她()的时候,她却发现自己为之作出牺牲的丈夫竟是个虚伪而卑劣的市侩。①,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于是,她()抛弃丈夫和孩子,离开了囚笼似的家庭,出走了。但是,娜拉出走之后会怎么样?这是读者历来关心的一个问题。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易卜生不能给他的主人公开辟出真正的出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娜拉要真正解放自己,当然不能()。娜拉觉醒之前之所以受制于海尔茂,②。因此,娜拉要摆脱海尔茂的控制,决不能单凭一点反叛精神,必须在经济上争取独立。她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妇女的解放,必须以社会经济关系的彻底变革为前提。18.请在文中括号中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同舟共济;毅然决然;一走了之19.实际上她性格善良而坚强,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20.①她终于觉醒过来②是因为海尔茂在经济上控制住了她〖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是说她需要丈夫与她一起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可用是“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②处语境是说娜拉出走的坚决,可用“毅然决然”。毅然决然:意志坚决,毫不犹豫。③处语境是对娜拉出走的否定,走并不能解决问题,可用“一走了之”。一走了之:以离开的方式逃避所面临的责任、难题等。【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成分残缺,“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前面缺少介词“为了”;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程度更深,应放在“甚至”后。【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是娜拉觉醒后的认知,应填:她终于觉醒过来。②处,前句“之所以受制于海尔茂”是果,此处填因,用“是因为”,而“娜拉要摆脱海尔茂的控制”揭示了原因,应填:是因为海尔茂在经济上控制住了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桩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鱼洋,鱼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天门两块!”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辣辣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辣辣,——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他睡着了。21.下列各项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A.这就是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B.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C.“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D.这个男孩学习很好——人却不怎么样。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赢了一堆洋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答案〗21.D22.①原句使用了排比,重在表现赢钱的过程;改句重在表现赢钱的结果。②原句使用顶针,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