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三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_第1页
2025届新高三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_第2页
2025届新高三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_第3页
2025届新高三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_第4页
2025届新高三历史热点冲刺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三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部分:原始社会(约距今约170万年——前2070年)阶段特征经济上: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农业,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原始商业出现,进行物物交换。政治上: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反映“天下为公”的社会状况,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文化上:新石器时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近三年考查频率:原始社会阶段全国卷地方卷2021年无无2022年无无2023年新课标良渚文化等文化遗址贫富分化湖南卷:中华文明起源山东卷:私有财产的出现基础梳理文明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摘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判断文明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出现。国家出现的标志则是,阶级的出现、公共权力机构的设立。另外根据史学界的观点: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使用等等都是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基础梳理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代表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等。生产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活方式:群居、迁徙,用火取暖(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烧烤食物。社会生活:母系氏族时期,女性地位较高分布特点:沿河分布、分布广泛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概况:生产工具:磨制石器、使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生活,晚期出现私有制全国文化遗存:一万多处,分布广泛分布特点:中原核心、分布广泛、多元一体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出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代表遗址: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重要概念:多元一体

“多元一体”是中国考古学家从文化共同体角度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历程的重要理论创新。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但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多种文明互补、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频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B高考链接对点训练(2024年广州一模)1.考古发现,二里头陶质酒礼器中的鬻、盃与爵都是以大汶口一山东龙山文化的弩为原型创造出来的,玉璋等礼器也源自山东龙山文化。这些二里头文化的陶岙、爵等礼器,后来在长江流域、黄河上游等地皆有发现,玉璋也见于四川盆地、红河三角洲等地。这可说明()A.南北经济存在差异 B.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B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物。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源头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长江下游良渚文化新石器晚期社会变化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黄河中上游一带出现炎黄部落联盟。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通过“禅让”传承部落联盟首领。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出现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中华文明即将产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的出现氏族贵族下层平民早期贵族早期奴隶阶级分化加剧原始社会解体国家产生对点训练(2024年广东深圳一模)1.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早期文化诸遗址中的石钺(大斧)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而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钺往往无使用痕迹,甚至不开刃。据此可推知,良渚文化A.外部环境趋于稳定B.玉钺演化为权力的象征C.己产生了青铜工具D.存在明显区域文化特色B(2024年广东一模)1.粟是仰韶农业中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与热带早期农业的芋薯类作物不同,粟的播种、耕耘和收获都需特定时节,耕种者不得不观察四季、气候、日月、星辰等,以总结经验。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B.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C.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色D.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A对点训练真题链接(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2023年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C真题链接(2023年山东卷)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C真题链接材料一: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分布的良渚文化,影响了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物化特征以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刻画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为代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米(谷)、颖壳和小穗轴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稻米是良渚社会先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的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等模拟训练.(2023·辽宁一模)(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征。第一题参考答案特征:1、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2、已有高水平的手工工艺;3、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4、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5、社会成员存在等级差别;6、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模拟训练.(2023·辽宁一模)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璧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良渚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世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渚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80多年的良渚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历史意义。第二题参考答案

意义:1、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文明等提供了重要史料;2、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3、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知识点链接:选修二农业革命的意义(一)地位: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1.身份转变: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2.物质基础和人口变化: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二)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1.生活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2.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