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嫦娥形象探究11000字(论文)】_第1页
【西游记嫦娥形象探究11000字(论文)】_第2页
【西游记嫦娥形象探究11000字(论文)】_第3页
【西游记嫦娥形象探究11000字(论文)】_第4页
【西游记嫦娥形象探究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游记》嫦娥形象研究摘要:嫦娥是中国神话和传说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女性神仙形象,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嫦娥始终以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出现,但到了明代中后期,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嫦娥首次以职称的形式出现。在天庭中,月宫中的所有仙女都担任着嫦娥仙子的职务,这也就使嫦娥形象有所泛化,人物形象也更具有多样性。《西游记》中的天庭更像是人间的朝廷,玉皇大帝的身份像是人间的皇帝,而嫦娥仙子则像是侍女的定位。这也就使得神仙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的身上开始出现了人所特有的世俗性特点。嫦娥的形象在几百年间逐渐演变、丰富,直到《西游记》问世将嫦娥泛化,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密不可分,对嫦娥形象的研究能也要正确探究对其的时代意义。关键词:《西游记》;嫦娥;形象;神话目录1《西游记》神话体系中嫦娥群体界定 《西游记》神话体系中嫦娥群体界定1.1《西游记》中的神话体系《西游记》第三十二回中“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1]是全书中最能代表其探险精神的一句话。作为一本神魔小说,《西游记》为读者带来了一个奇妙瑰丽的神话世界,这个神话世界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在神魔身上折射出世俗的人性。《西游记》中的世界自盘古开天辟地开始,以元、亨、利、贞为四个阶段循环往复。三皇治世,五帝定论,世界之间分为了四大部洲。[2]这部小说中只讲述了东胜神州。故事以唐代高僧玄奘一路西行到古印度取经求法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加入了神魔元素,进行了再创造。因其故事背景使得这部小说天然带有宗教色彩,佛祖菩萨与天庭中神仙的联系实际上是佛教与道教间的一种融合。且在《西游记》的神话体系中,以盘古开天辟地为万物之始由此可见这个故事中同时融合了上古的神话传说。在这个瑰丽奇幻的神话体系中,神佛和妖魔并非是完全对立的群体,这三个群体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的许多妖魔例如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就来自于神佛,最后又收归于神佛。妖魔可以来自于对神佛体系的脱离,又可以脱离于妖魔的体系重新归于神佛。因而,《西游记》并非单纯描绘了一个充满惊险和想象的神魔世界,这个神魔世界实际上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书中所叙述的神魔之间种种的联系更像是对现实社会中上下勾结、姑息养奸、官官相护的旁敲侧击。1.2《西游记》中宗教与神话传说的融合《西游记》故事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最终目的就是到达天竺国的大雷音寺求得经文,宣讲佛法。所以《西游记》这部小说天生就带有佛教的色彩,而其中天上的神仙又来自于道教的体系,其中还有一些人物如嫦娥仙子等来自于民间传说,这就使得这部小说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嘉靖初年明世宗大力打击旧朝时的朝臣权贵,总揽内外大权,重视内阁以此牵制宦官权力,达到了高度集中的皇权。明世宗不问政事,大力推崇道教,迷信方士,极度沉迷于探寻长生不老之法,使得道教徒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朝廷上则由首相严嵩专政长达二十余年,此间,官吏腐朽,官场黑暗。所以,《西游记》中对于宗教呈现出的不是单纯的敬畏或迷信,而是一种调侃的态度,对道教甚至采取一种讥讽的态度。与此同时,作者还在其中注入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体验,使得神仙的身上人性要比神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也就导致了其中出现的神仙形象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道教神仙形象有很大的出入。《西游记》第八回中明确提及猪八戒本是天河里的天蓬元帅,是一个班效力于天庭的神仙,那么他应该是属于道教体系中。后来因调戏了嫦娥仙子被贬投胎,而投胎是佛教中的一种说法。一个道教神仙被贬后投胎,体现出了道教与佛教的一种融合。另外,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途中曾多次陷入险境,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也多次上天庭求助。唐僧师徒四人前往天竺取经为求经传佛,唐僧是为佛教体系。而天庭上的一众神仙却是属于道教体系,天庭神仙对唐僧师徒的帮助也体现出了道教和佛教的融合。《西游记》中不仅有宗教间的融合,也有宗教与神话传说的融合。第一回有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渺渺茫茫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可见《西游记》遥承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上古传说。有在其中出现了“三皇”“五帝”“嫦娥”等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可见在《西游记》将宗教与民间的神话传说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极具现象,超于时空的艺术世界。1.3《西游记》中嫦娥群体定义《西游记》中嫦娥是对月宫中除了太阴星君以外所有女性神仙的职位称谓。在月宫中所有的仙女都担任着嫦娥这个职位。可见,在《西游记》中嫦娥不再是民间传说中奔月的姮娥,也不再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名字,而是月宫中的其中一个职位。所以,月宫中的所有仙女都可以被称为嫦娥仙子。至于奔月的姮娥有没有在其中担任着嫦娥仙子这个职位,书中没有明确提及。嫦娥仙子在《西游记》中只出现在了两处,一处是在瑶池,王母娘娘娘的蟠桃会上。另一处是在太阴星君收复付玉兔精之时跟随在星君身后。此外,在众多嫦娥仙子中只有素娥仙子和霓裳仙子两位仙子出现了具体的名字。所以,在《西游记》中嫦娥仙子就成为了月宫仙女的职位称谓,而不再特指某一个仙子。嫦娥仙子的人物形象也因而具有了广泛性。2嫦娥形象的演变及其原因2.1《归藏》中嫦娥的人物形象及原因《归藏》与《连山》《周易》并称为“三易”,是我国远古时代重要的文化典籍。但对于如今所广为流传的版本,有众多的学者对此真实性抱有怀疑的态度。据文献记载《归藏》最早出现于《周礼》以及《山海经》。《周礼》是西汉晚期时出现的古文经,由六国文字记录。所以,据学者推测《周礼》应出自战国至秦时的儒者之手。因此,最早的《归藏》应出现于先秦时期。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对当时的书籍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记录,其中包括《周易》等筮书在内,此书至今保存完整,但其中并未对《归藏》有任何的记录。且两汉时期易学家辈出,但却没有人引用过一笔《归藏》中的任何一文。唐代李善在所著的《文选》中对谢庄的《月赋》提及到嫦娥的地方进行了注释:“常娥,羿妻也。《归藏》曰:‘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3]李善所引用的流传版《归藏》中对于嫦娥的故事记载十分简单,只是客观叙述了嫦娥服用了“不死之药”奔月,并未掺杂记录者得主观情感。且《归藏》是一部易书,以占卜之用,但在李善所引中并未体现出。嫦娥服用“不死之药”是对长生不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同时嫦娥也是古人天人合一哲学观的一种体现。1993年,湖北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可证实嫦娥的故事早在秦朝甚至是先秦时期就已为世人所知。《秦简》中记载:“‘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攴占。’”[4]后经推测认为《归妹》卦辞的全文为:“《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5]在《秦简》的记载中,嫦娥奔月与占卜是紧密相关的更凸显了古人对宇宙星辰的好奇与敬畏。有学者将其称作秦简《归藏》,但是此版本是传本的《归藏》并非是最初的原本。在远古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缓慢,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发展,人们对于死亡始终抱有恐惧。死亡对当时的人们来时充满了未知,死后的一切也令人无法想象,所以人们对死亡也就满怀畏惧,也就更想追求永生。而嫦娥就是具体的体现。嫦娥服用了不死药得到了永生,不必再像平常人一样等待死亡的降临,也不必去面对令人畏惧的死亡。因此,嫦娥最初的形象就带有人们对长生不死的向往。古代哲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天人合一”,至于这一观点历朝历代的儒、释、道三家都有各自的阐述。《易经》中阐述:“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6]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归藏》与《易经》同属于易学,所以用《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来阐述最为合适。古人对天地自然始终怀有敬畏之心,依靠宇宙星辰进行占卜。嫦娥奔月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也体现了古人对宇宙星辰的一种向往。所以在《归藏》中嫦娥是对长生不死,天人合一的一种追求,这也是远古时期人们的一种本能地追求。2.2《淮南子》中嫦娥的人物形象及原因《淮南子》是我国西汉时期的一部论文集,由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在《淮南子·览冥训》的文末详细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7]其中提到了羿和嫦娥,但是却没有明确表明二人的关系。直到东汉时期高诱在对《淮南子·览冥训》中的这句话进行批注时明确提到了;“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8]因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人伦,也就使得当时的人们认识到了伦理之重。将嫦娥与羿明确定为夫妻关系,嫦娥独自飞升留下羿在人间,使得这个故事就带有了伦理的色彩。此后民间传说中的嫦娥奔月也大多由此改编而成。至于嫦娥的名字,也有众多的版本,通过《说文》可知:“‘恒,常也。’[9],‘恒’多作‘常’。‘我’与‘娥’音同而相通。‘从女我声’。又‘恒’通‘姮’,‘姮娥’即‘嫦娥’。”但因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所以将姮娥改为了嫦娥。据《淮南子·览冥训》及高诱对此所作注释记载,嫦娥得到不死药的方式是“窃”,这是首次对嫦娥得到药的方式进行了阐述。嫦娥吃下不死药一方面前是在前文所论述的古人对于死的恐惧、对于永生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逃离意识萌芽的出现。逃离是来自弱者的一种反抗,当弱者没有能力去为自己斗争时,只能选择逃离。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男性的力量,于是推翻了母系社会,建立起了父系社会。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之上,女性的地位开始处于底层的位置。被定义为弱者的女性只能选择逃离来反抗强者。后羿向西王母求来不死之药是想让自己获得长生,而嫦娥偷吃了此药奔向月球是一种潜在的逃离意识。至于与白日热烈夺目的太阳不同,月亮出现在黑暗的夜晚,散发着幽幽的光茫,给人清冷孤寂的感觉。再加之地理现象使月亮出现阴晴圆缺的变化,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就成为了一种“死而复生”,所以在先民的心中月亮就是不死的象征。所以,吃了不死之药的嫦娥最后会奔向月亮,得到永生。2.3唐诗《把酒问月》中嫦娥形象及原因同一个故事流传到不同的时代,人们都会因为时代背景、思想等主客观因素对同一个故事有不同的理解。“嫦娥奔月”的流传到唐朝时,已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古老民间传说。据统计唐朝诗人引用嫦娥形象高大八十余次,可见嫦娥的形象到唐朝时已经逐渐盛行。且唐诗中嫦娥曾以孤单寂寞、无人相伴的形象出现。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诗作《把酒问月》中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10]月亮中的白兔从秋天到春天的捣药,嫦娥孤单的住在月亮里无人为邻。在李商隐的诗词《嫦娥》中也有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11]民间传说中,嫦娥曾是羿的妻子,因吃了不死药而飞向月亮。所以诗人从嫦娥与羿夫妻分离后的角度描绘嫦娥独身于月亮之上,从而更加突出嫦娥的孤寂。诗人带着人的世俗眼光看待嫦娥独居月宫,认为嫦娥对于飞上月亮成为仙子是一种悔恨的态度,对嫦娥深怀同情。因此嫦娥展现出一种失意落寞、满是悔恨、孤独寂寞、令人同情的清冷形象。在《归藏》、《淮南子》等文献中仅仅是对嫦娥奔月的故事进行了较为客观地记载,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但在唐诗中,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用世俗情感分析嫦娥的情感,借嫦娥仙子月中孤寂、无人相伴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且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大多是低沉向下的。3《西游记》中嫦娥的人物形象分析3.1嫦娥世俗化特征明显3.1.1嫦娥容貌风流,能歌善舞在《淮南子》等古籍记载中,并未对嫦娥的外貌进行详细叙述。但在民间流传的传说中,嫦娥的外貌被进行了高度的美化。在人们的心中,仙女一般都是长生不死、地位较高的神,拥有姣好的容颜,清新脱俗。而嫦娥仙子就是仙女典型代表之一。在《西游记》第十九回中写道:“见他容貌挟人魂,旧日凡心难得灭。”[12]此处的他就代指了嫦娥仙子,嫦娥仙子的容貌都达到了“挟人魂”的地步,可见嫦娥仙子的容貌是极佳的。猪八戒因酒醉后看到嫦娥仙子绝美的容颜而“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13]也是从侧面衬托出嫦娥仙子的容貌绝佳,但是这里的嫦娥仙子指的是其中一位嫦娥,就是霓裳仙子。书中并未直接详细描写嫦娥仙子的长相特征,但是句句都透露出了嫦娥仙子的容貌引人注目。在后世的传说当中,嫦娥的才艺也被后人进行了高度美化。在古籍记载中并没有对嫦娥的才艺进行叙述,只是客观描述了嫦娥因吃了不死之药而飞奔向月亮这件事。嫦娥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嫦娥奔月的故事被不断丰富,且嫦娥的形象也在被不断丰富。古人对月亮带有一种天生的向往,文人也常借嫦娥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到了明代中叶《西游记》中,嫦娥成为了天庭中一众仙娥的职位代称,每位仙娥都是多才多艺。3.1.2嫦娥形象侍女化《西游记》中所呈现的道教神仙并非是刻板印象中与世俗性相脱离,清心寡欲、无欲无求的神仙,而是将作者自己的世俗体验融入其中,对神佛的态度也并不单单是敬畏,而是带上了一种特有的调侃的态度。让神佛拥有了人性的特点,那么这里的神佛也就被拉下了“神坛”。所以《西游记》中的天庭更像是位于神界的朝廷。玉皇大帝的身份类似于人间的皇帝,玉皇大帝有掌管天庭中各路神仙的权力。而嫦娥仙子的身份更像是人间的侍女,充满世俗化的特点。嫦娥仙子在《西游记》中的设定是位于广寒宫的仙子,但是在广寒宫中还是由太阴星君掌管。《西游记》第十九回中描写了猪八戒调戏嫦娥仙子而被便下凡间。猪八戒本是天庭中的天蓬元帅执掌天河十万水兵,但是因调戏霓裳仙子而惹来了纠察灵官。在其禀奏玉帝后,玉帝本要将猪八戒立刻处决,是太白金星出言相劝才使得猪八戒保住了性命,被重责两千锤贬下凡尘。猪八戒在天庭中担任着重要的职位,但是在他调戏嫦娥后本要被立刻处决,保住性命后被贬下了凡尘。在人间的侍女相较于他们所服侍的人地位要卑微很多,一些侍女的命运也牢牢掌握在他们所服侍的人手中。但是从第十九回对猪八戒的惩罚可看出,嫦娥在天庭中的地位并不像人间的侍女那样卑微。嫦娥仙子的形象偏向于侍女化,但是她们在天庭中的地位相较于人间的侍女又高出了很多。且嫦娥仙子位于天庭上的月宫,月宫中的主管则是道教神仙体系中地位极高的女性神仙—太阴星君。所以,嫦娥仙子尽管在天庭中扮演着相当于侍女的角色,但是她们的地位也并不卑微。3.2宗教的相容与冲突在嫦娥形象的体现3.2.1佛教与道教融合在嫦娥身上的体现《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这就使得他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在这部小说中尤其以佛教和道教的融合和冲突为主。佛教和道教在几百年的发展之间既有融合又有冲突。他们之间的融合在嫦娥这个人物角色上也有所体现。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中有所体现,蟾宫中的素娥仙子因思凡下界而投胎在天竺国王后的腹中生下身来。据记载,中国历史上对于天竺最早的记录出于《史记·大宛传》,当时将其称之为身毒。后又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14]。到了唐朝初年统称其为天竺,唐太宗派玄奘和尚西天取经,这里的西天指的就是天竺。天竺是唐朝时期的大国,当时他不仅仅包含了当今的印度,也包含了其他印度次大陆国家,且宗教繁多。据相关记载记录,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于古印度创建了佛教。释迦牟尼出生于今尼泊尔境内,在青年时期就感受到了人生变化无常,于是领悟了人生的道理,探寻解脱人生苦难之道。在释迦牟尼出门修行,得道成佛后于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向大众传授自己的人生所感所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信徒,形成了一个组织进而以宗教的形式出现,成为了佛教。天竺国国内宗教众多,所以,这样的宗教背景使得天竺国天然就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前往西天取经就是前往天竺国,所以天竺国带有佛教色彩。而道教起源于中国,并由中国人创立,东汉后期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素娥仙子是天庭广寒宫中的其中一位嫦娥,应该属于道教体系。但是在素娥投胎时,却投胎到了天竺国王后的腹中,因而进入了一个佛教色彩浓郁的环境中。投胎本身就是佛教的说法而非道教,且在第九十五回中提到素娥仙子投胎的真公主因被玉兔儿报复被抛身野外,后被布金寺中的一位老僧所救,实际上这都是道教与佛教的一种融合,将道教置身于佛教的背景之中。道教极其注重生命,修道成仙为的就是长生不死使人得到永生,且主张以清净无为、不争寡欲的态度对待世俗生活。佛教主张四谛,认为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断灭了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方能够进入理想的境界。所以,道教和佛教的相同点都在于对待世俗都是一种淡漠的态度,但又有所不同。3.2.2佛教与道教冲突在嫦娥身上的体现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印度恒河流域,而道教雏形形成于中国东汉时期,是我们的本土宗教。不同的时代背景、地理差异使得佛教与道教的主张大不相同。佛教主张四谛,道教主张清静无为。佛教与道教的主张都是对于世俗呈一种淡漠的态度。但是这种淡漠的态度也有所不同。佛教认为应该彻底地断灭世俗的欲望,因为世俗的欲望是让人生痛苦的原因。而道教则认为面对世俗应是不争寡欲,道教提出的“寡欲”并非彻底斩断对世俗的欲望,而是尽量的减少,尽量达到没有的程度。素娥仙子投胎为天竺国的公主后被玉兔儿所变的假公主抛到野外,在布金寺装疯得以生存。一个道教的神仙以佛教所主张的方式投胎到一个佛教色彩浓郁的国家,且是帝王之家,尤其是投胎后并不顺利。《西游记》第九十五回写道:“那老僧人多知人礼,即将公主锁在一间僻静房中。惟恐本寺顽僧污染,只是说‘妖精被我锁住’。公主识得此意,日渐胡言乱语,讨些茶饭吃了;夜深无人处,思量父母悲啼。”[15]这也是佛教与道教冲突在素娥身上的一种体现。可见在其中,道教并未完全与佛教相融合,也存在着冲突。3.3嫦娥形象的泛化3.3.1太阴星君与嫦娥间的关系在许多的民间传说中时常将太阴星君与嫦娥仙子合为一人,但实际上并无直接资料显示太阴星君与嫦娥仙子是同一人物。太阴星君是中国道教神话体系中的地位极高的一位女性神仙,民间常称其为月姑或是太阴娘娘,在百姓心中,太阴星君就是月亮的象征。在《道法会元》中记载太阴星君的全称为“上清月府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皇君”[16]。古人对于日月星辰带有一种天然的崇拜,中国人民自古就有对月亮的崇拜习俗,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是《尚书·尧典》,文称:日、月、星辰为天宗,岱、河、海为地宗;天宗,地宗合为六宗。[17]后来道教吸收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民间传说另创造出一位月神,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太阴星君。在《西游记》中更是直接显示了太阴星君与嫦娥并非同一人,且是太阴星君是月宫的掌管者。在第九十五回中写到了:“太阴星君后带些姮娥仙子”[18],以及太阴星君在和孙悟空说话时自称为“老身”。以及在孙悟空对太阴星君和嫦娥仙子的称呼中也可以看出,孙悟空称呼太阴星君为“老太阴”、“太阴星君”而称呼嫦娥时则是“月里仙妹”。由此可见,嫦娥在月宫中应是偏向于侍女的设定,而太阴星君是月宫的掌管者。3.3.2素娥的人物形象分析素娥仙子是《西游记》中的其中一位嫦娥,主要出现在第九十五回中。古时人们常常将素娥用作月亮的代称,将月亮称为素娥。所以在《西游记》中将这位嫦娥取名为素娥仙子。素娥仙子本是月中嫦娥因思凡下界而投胎成为天竺的公主,后被月兔精所变假公主抛身野外后,被布金寺的老僧所救在寺内装疯讨口饭吃,一到深夜就私念父母无声哭泣。可见素娥终日忍辱装疯,为求自保,最终被国王认回。在人间的素娥有着悲惨坎坷的命运,在布近寺中,素娥表现出忍辱负重,机敏的人物形象。至于玉兔精之所以报复素娥是因为十八年前素娥将玉兔儿打了一掌。这里面的素娥仙子不似一般的道教的神仙形象,而是更有人类的世俗情感。道教主张“清静无为”“不争寡欲”,那么道教的神仙应该是看淡世俗,清心寡欲的形象。但是素娥仙子的形象更偏向于人,有更多,更强烈的情感。且素娥仙子投胎是因为思凡下界,可见在素娥仙子的身上人性的特征要高于神性的特征。3.3.3霓裳的人物形象分析《西游记》中的众多嫦娥仙子中只有两位仙子出现了具体的姓名,一位是素娥仙子,另一位则是霓裳仙子。唐朝时《霓裳羽衣曲》描写了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由此有说法认为霓裳仙子的名字应以此为参考。根据《西游记》第九十五回:“猪八戒动了欲心,忍不住,跳在空中,把霓裳仙子抱住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19]由猪八戒所说的旧相识可推断出在《西游记》第十九回中“风流仙子来相接”“扯住嫦娥要陪歇”[17],这里的嫦娥指的是霓裳仙子。在猪八戒首次调戏霓裳仙子时,对于霓裳反应的直接描写只有“再三再四不依从”和“东躲西藏”。其后的内容都是在讲述事情发生后天庭是怎样处理猪八戒,以及猪八戒最后得到了怎样的惩罚。从霓裳的行为可推测出她当时并未进行呼叫,只是默默进行反抗。且在第九十五中,猪八戒抱住霓裳后,作者并未描写霓裳仙子的反应,反而是孙悟空上前“揪着八戒,打了两掌骂道‘村泼呆子’。”霓裳仙子的形象更加贴近于古代柔弱的女性形象,对于外在的伤害做出的自我保护只进行躲避而不是进行反抗。因而可见霓裳仙子的人物形象是较为柔弱且内敛的。可见,霓裳仙子的人物形象与素娥仙子的人物形象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可得出嫦娥仙子的形象得到了泛化。4嫦娥形象所具有的现实意义4.1时代思潮影响嫦娥形象的变化据推断,嫦娥的故事在商代甚至于在夏代时就已出现,直到汉代《淮南子》的出现使得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在时代更迭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最初嫦娥的故事记载于《归藏》之中,其记载也十分简单,只是直观记录了嫦娥服药奔月并未提及到西王母、羿等人物。到了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中明确提出了羿和嫦娥是夫妻关系,是嫦娥盗取了羿的不死药独自飞升。汉武帝治国期间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被历代的统治者推行,其影响十分深远。儒家思想注重人伦,使得在汉朝时百姓对于伦理道德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在高诱的注解中将羿与嫦娥补充为夫妻关系也是收到了儒家人伦思想的影响。到了唐代,思想发展空前繁盛,儒释道三教合一。嫦娥的形象逐渐演化成为一个独自居于月宫的孤独寂寞的形象。唐代诗歌发展繁荣诗人大多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据统计嫦娥在诗歌出现高达80余次。其大多诗人将嫦娥塑造为后悔远离人间,独身于月亮上的不死的神仙形象,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寥,无人能说的低迷难过。到了明代中后叶明世宗迷信方士,追求永生,推崇道教。在《西游记》中嫦娥由飞奔上月亮的仙子变为了月宫中的职位,且其定位更偏向于侍女定位。而天庭也更像是人间的朝廷,神仙也脱离了道教寡欲寡求的一般形象。不同的时代思潮下,嫦娥的人物形象也不尽相同。人们将最开始的简单记录不断扩充,嫦娥的人物形象也在不断被丰富。4.2嫦娥形象的变化反映时代思潮的传播嫦娥形象的变化也在是时代思潮传播的一种反映。在先秦时期,因为经济科技发展缓慢落后,使得人们对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认识片面,人们对于生病死亡带有原始的畏惧。因此嫦娥服用了不死药奔月,避免了死亡是古人的一种向往。在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人们对于自然规律逐渐有所认识,但不可避免的死亡仍让人们畏惧,而道家思想中的神仙是长生不死的,使得在历史变迁中道家思想被不断纳入。嫦娥的形象不断变得丰满,在民间传说中也逐渐成为柔弱娇美、地位较高的女性神仙形象。到了明世宗年间,道家的修道者地位更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位,明世宗不问政事一心沉迷于长生不死之法,命令方士炼长生的丹药。而在《西游记》中对宗教呈现出一种调侃的态度,嫦娥仙子在民间的传说中是一个美丽的女性神仙形象,且在道教的神话体系中有着较高的地位,而在《西游记》中嫦娥成为了类似于侍女的职位。这也是对于当时时代风潮的一种体现。4.3反映特定时代下的社会风气从远古时期到当今社会,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社会风气。同一个人物形象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被赋予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嫦娥的人物形象从商朝到如今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嫦娥的形象在不断地变化着,嫦娥奔月的故事逐渐衍生出了众多的版本。受到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也有不同的发展。在经济科技发展落后的先秦社会,人们对死亡充满畏惧,嫦娥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向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有了人伦的思想嫦娥也从“得药”变为了“盗药”且与羿为夫妻关系。在民间流传的传说之中,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众多版本,但绝大说的传说都默认了嫦娥与羿为夫妻关系,可见儒家思想中的人伦主张影响之深远。嫦娥的形象也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反映。直到21世纪嫦娥奔月的传说还在继续,嫦娥的形象也仍在流传。如今,我们将一系列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也是对我们当今时代下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日月星辰的向往和探索。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人类已经逐渐走向了地球外的广阔宇宙空间,如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奔向月亮。如今的“嫦娥奔月”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探索,一种对于美的追求。结论《西游记》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神魔小说,对海内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西游记》以唐朝时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进行创作,使得西游记这部小说天然就带有了佛教的色彩,又在其中加入了道教系统,使得神仙频频出现。但《西游记》又不单单仅有宗教色彩,他又在其中融入了上古神话和民间传说,使得这部小说更加具有绮丽的、充满幻想的色彩。嫦娥作为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也被纳入到了《西游记》这本小说之中,成为了月宫中所有仙子的职位总称,这就与以往我们所熟知的嫦娥的形象大相径庭。古籍中对于嫦娥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的《归藏》,但是据考证,嫦娥的故事甚至在商代时就已经有所显现。直到汉代《淮南子》的问世使嫦娥奔月的故事开始流传于民间,百姓之间口耳相传使得这个故事逐渐变得广为人知。到了唐宋年间,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彻底的神话,并且大量运用于诗歌创作当中,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途径。到了明代中后期《西游记》的问世给了嫦娥新的界定。嫦娥由以往传统的个人形象转变为了一类人的群体形象。不同的时代嫦娥的形象都有所不同,其形象由最初的“以药奔月”,到身为后羿之妻子“窃药奔月”,再到被逄蒙所逼“无奈服药奔月”等都是在时代变化中将嫦娥的形象日益完善。在民间的传说中嫦娥的故事更是衍生出了很多的版本。所以对《西游记》中嫦娥形象进行正确的认识分析,探究其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