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作物种植技术指南_第1页
大田作物种植技术指南_第2页
大田作物种植技术指南_第3页
大田作物种植技术指南_第4页
大田作物种植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田作物种植技术指南TOC\o"1-2"\h\u24458第1章种植前期准备 359861.1土地选择与整理 3260131.1.1土地选择 3186451.1.2土地整理 3265921.2土壤检测与改良 3228721.2.1土壤检测 3243421.2.2土壤改良 4116741.3种植计划的制定 462111.3.1品种选择 4136601.3.2播种时间 4265661.3.3播种方式 44246第2章播种技术 4323622.1种子质量鉴定与处理 4171132.1.1种子质量鉴定 4142682.1.2种子处理 537592.2播种时间与方式 5134262.2.1播种时间 584532.2.2播种方式 5267902.3播种深度与密度 5135432.3.1播种深度 5177022.3.2播种密度 623059第3章施肥技术 672263.1肥料种类与选择 674723.1.1有机肥 695993.1.2化学肥料 617073.1.3微生物肥料 6250443.2施肥时期与方法 7198433.2.1施肥时期 7264713.2.2施肥方法 7178153.3施肥量的确定 78032第4章灌溉管理 733724.1灌溉水源与水质 724984.1.1水源选择 7234874.1.2水质要求 73784.2灌溉方式与设备 893204.2.1灌溉方式 824794.2.2灌溉设备 841834.3灌溉时期与频率 8140364.3.1灌溉时期 8148974.3.2灌溉频率 86411第5章病虫害防治 964875.1常见病虫害识别 9314485.1.1常见病害 9174975.1.2常见虫害 977365.2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 9113075.2.1发生规律 9131995.2.2防治策略 9158305.3化学与生物防治方法 10248605.3.1化学防治 1017085.3.2生物防治 109922第6章田间管理 1059816.1间苗与定苗 1024126.1.1间苗 1011046.1.2定苗 1026556.2中耕与除草 1156826.2.1中耕 11210346.2.2除草 1150216.3生长调控与整形 11297256.3.1生长调控 1154386.3.2整形 115740第7章自然灾害预防与应对 1281647.1干旱灾害预防与应对 12277477.1.1预防措施 12236507.1.2应对措施 1270087.2水灾预防与应对 12171957.2.1预防措施 12103437.2.2应对措施 125237.3冰雹、风灾等其他自然灾害的应对 12152457.3.1预防措施 13216117.3.2应对措施 1312179第8章收获与储藏 1328228.1收获时间与方法 13223638.1.1确定收获时间 1397248.1.2收获方法 13287168.2作物后处理与初加工 13155108.2.1作物后处理 13119908.2.2初加工 1321258.3储藏条件与管理 1418458.3.1储藏条件 14217008.3.2储藏管理 142223第9章种植茬口安排 14258169.1轮作与间作 14162739.1.1轮作概述 1474159.1.2轮作方式 14190759.1.3间作概述 1413659.1.4间作模式 1531779.2种植模式与结构优化 1527569.2.1种植模式选择 15262089.2.2种植结构优化 15233429.3茬口安排与季节衔接 157179.3.1茬口安排原则 15253519.3.2茬口安排实例 1516774第10章种植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162334810.1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趋势 16579010.2绿色种植与可持续发展 16491510.3智能化种植技术展望与应用 16第1章种植前期准备1.1土地选择与整理在进行大田作物种植前,选择合适的土地并进行整理是保证作物生长良好的基础。以下是关于土地选择与整理的具体要点:1.1.1土地选择(1)应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需水量、土壤适应性等要求,选择适宜的土地进行种植。(2)优先选择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3)避免选择土壤盐碱度过高、地下水位过浅、土壤污染等不适宜种植的地块。1.1.2土地整理(1)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保证土地整洁。(2)进行深翻,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3)根据土壤质地和作物需求,进行适量施肥,提高土壤肥力。(4)对于排水不良的地块,应进行排水沟的开挖,保证雨后田间无积水。1.2土壤检测与改良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作物生长状况,因此对土壤进行检测与改良。1.2.1土壤检测(1)对土壤进行常规检测,包括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2)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等。(3)针对特定作物,进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检测。1.2.2土壤改良(1)针对土壤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改良措施。(2)调节土壤pH值,使之接近作物生长的适宜范围。(3)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4)对于土壤贫瘠的地块,合理施用化肥,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1.3种植计划的制定在土地选择和土壤改良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种植计划是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关键。1.3.1品种选择(1)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市场需求和种植技术水平,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2)选择具有抗病、抗虫、适应性强的品种,以提高作物生长的稳定性和产量。1.3.2播种时间(1)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作物生长周期,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2)避免因早播或晚播导致的生长不良和产量降低。1.3.3播种方式(1)根据作物特性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如条播、点播、撒播等。(2)合理控制播种密度,保证作物生长有足够的空间和光照。通过以上各项措施,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大田作物奠定基础。第2章播种技术2.1种子质量鉴定与处理播种前,首先要对种子进行质量鉴定与处理,保证种子质量,以提高发芽率和作物产量。2.1.1种子质量鉴定种子质量鉴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品种纯度:要求种子品种纯度≥98%,以保证作物生长一致性和产量。(2)种子净度:要求种子净度≥98%,以降低杂草和病虫害发生的风险。(3)种子发芽率:要求种子发芽率≥90%,以保证播种后的出苗率。(4)种子含水量:要求种子含水量≤13%,以防止种子霉变。2.1.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晒种:播种前将种子晾晒23天,提高种子活力。(2)消毒: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30分钟,或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以防止种子带菌。(3)浸种:根据作物需求,选用适宜的浸种剂进行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和抗逆性。2.2播种时间与方式播种时间与方式的选择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2.2.1播种时间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和茬口安排来确定。一般原则是:(1)气温稳定在作物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内。(2)土壤湿度适宜,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出苗。(3)避开高温、干旱、寒潮等不良气候条件。2.2.2播种方式播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条播:适用于种子较大、生长周期较长的作物,如小麦、玉米等。(2)点播:适用于种子较小、生长周期较短的作物,如大豆、花生等。(3)撒播:适用于土壤肥沃、种子细小的作物,如蔬菜、绿肥等。2.3播种深度与密度播种深度和密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2.3.1播种深度播种深度应根据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来确定。一般原则是:(1)播种深度适宜,有利于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2)播种深度不宜过深,以免影响出苗和生长。(3)播种深度应考虑土壤湿度,保持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2.3.2播种密度播种密度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来确定。一般原则是:(1)合理密植,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和产量提高。(2)播种密度不宜过密,以免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3)根据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调整播种密度,以保证作物生长需求。第3章施肥技术3.1肥料种类与选择作物生长过程中,肥料是提供必需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肥料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有机肥、化学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三大类。3.1.1有机肥有机肥主要包括动植物残体、排泄物、农作物秸秆等。其优点是富含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选择有机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有机肥的质量,避免使用重金属和有害物质超标的有机肥;(2)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合理搭配不同类型的有机肥;(3)充分发酵,降低有害微生物和病虫害的发生。3.1.2化学肥料化学肥料(简称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等。其优点是营养成分含量高,易被作物吸收。选择化学肥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作物需肥规律,选择合适的化肥种类;(2)选用优质化肥,避免使用假冒伪劣产品;(3)合理搭配氮、磷、钾等元素,保持营养平衡。3.1.3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将土壤中不能被作物直接利用的营养元素转化为可利用形态的肥料。选择微生物肥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具有明确功能、适应性强、活性高的微生物肥料;(2)注意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条件,如温度、湿度等;(3)避免与农药、化肥等混用,以免影响微生物活性。3.2施肥时期与方法合理确定施肥时期和方法,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3.2.1施肥时期(1)基肥:在作物播种或移栽前施入,主要提供作物生长初期的营养需求;(2)追肥: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需肥规律进行,以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的需求;(3)叶面肥:在作物生长中后期,通过叶面喷施补充营养,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3.2.2施肥方法(1)撒施:将肥料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翻入土中;(2)条施:在作物种植行间开沟施肥,适用于追肥;(3)穴施:在作物种植穴内施入肥料,适用于基肥和追肥;(4)叶面喷施:将肥料溶液均匀喷施在作物叶片正反面。3.3施肥量的确定施肥量应根据作物种类、生育期、土壤肥力、肥料种类等因素综合考虑。(1)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确定施肥总量;(2)结合土壤肥力状况,调整施肥比例;(3)考虑肥料利用率,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4)参考当地农业生产实践和科研试验成果,确定适宜的施肥量。注意:施肥量不宜过高,以免造成土壤盐渍化和环境污染。同时避免施肥不足,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施肥量。第4章灌溉管理4.1灌溉水源与水质4.1.1水源选择合理选择灌溉水源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基础。应根据地理位置、水源分布、水质条件等因素,选择清洁、充足、稳定的水源。优先考虑利用地表水,如河流、湖泊、水库等,其次为地下水。4.1.2水质要求水质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灌溉水质应满足以下要求:(1)pH值:5.5~8.5,适宜作物生长;(2)电导率:小于1000μS/cm,防止土壤盐渍化;(3)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作物安全;(4)病原微生物:不得含有致病菌,避免作物病虫害。4.2灌溉方式与设备4.2.1灌溉方式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水资源条件,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主要包括:(1)地面灌溉:适用于大面积作物种植,如水稻、小麦等;(2)喷灌: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水资源较为紧张的地区;(3)滴灌:适用于水资源极度紧张、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区,以及设施农业。4.2.2灌溉设备选择合适的灌溉设备,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主要设备包括:(1)水泵:根据水源类型和灌溉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水泵;(2)输水管道:选用耐腐蚀、抗老化、强度高的材料;(3)喷头、滴头:根据灌溉方式,选择适宜的喷头或滴头;(4)控制系统:实现灌溉自动化,提高灌溉精度。4.3灌溉时期与频率4.3.1灌溉时期根据作物生长周期、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确定适宜的灌溉时期。一般分为:(1)播种前灌溉:保证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所需水分;(2)生长期灌溉:满足作物生长旺盛阶段的水分需求;(3)成熟期灌溉:保证作物产量和品质。4.3.2灌溉频率灌溉频率应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调整。原则如下:(1)保持土壤湿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2)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灌溉时间,避免水分蒸发浪费;(3)适当减少作物生长后期的灌溉频率,促进根系发展,提高作物抗逆性。第5章病虫害防治5.1常见病虫害识别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识别是防治工作的基础。以下为我国大田作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特征:5.1.1常见病害(1)稻瘟病:主要危害水稻,发病部位出现黑色或灰褐色病斑,严重时整株枯死。(2)小麦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麦,发病部位出现粉红色霉层,后期籽粒变黑。(3)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出现大块灰褐色病斑,边缘黄色。(4)棉花黄萎病:主要危害棉花,叶片出现黄色斑点,逐渐扩大至全叶,严重时整株枯死。5.1.2常见虫害(1)水稻螟虫:以幼虫蛀食水稻茎秆,造成枯心苗、枯鞘和枯穗。(2)小麦蚜虫:吸食小麦汁液,造成叶片卷曲、植株矮化,严重时影响产量。(3)玉米螟:幼虫蛀食玉米茎秆和果穗,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4)棉铃虫:以幼虫蛀食棉桃,造成棉花减产和品质下降。5.2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5.2.1发生规律病虫害的发生受气候、土壤、作物品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1)气候因素:高温、高湿、多雨等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2)土壤因素: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影响病虫害的发生。(3)作物品种:不同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不同,抗性品种可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5.2.2防治策略(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合理布局作物,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病虫害发生。(2)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生活习性,采用诱杀、捕杀等方法降低虫口密度。(3)化学防治:在关键时期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降低病虫害发生。5.3化学与生物防治方法5.3.1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具有快速、高效、广谱等特点,但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农药: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2)掌握防治时机: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防治,避免病情恶化。(3)合理用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严格控制用药量和次数,避免药害。(4)交替使用农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减少病虫害抗药性。5.3.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利用生物资源,降低病虫害发生,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1)天敌防治:引入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控制害虫数量。(2)微生物防治:使用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防治病虫害。(3)植物源农药:利用植物提取液,如苦参碱、印楝素等,防治病虫害。(4)性信息素诱杀:利用害虫性信息素,诱杀害虫,降低虫口密度。第6章田间管理6.1间苗与定苗6.1.1间苗间苗是指在大田作物生长初期,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和密度,适时拔除部分过密或病弱苗,以保证作物生长的均匀性和健康性。间苗应遵循以下原则:(1)间苗时间:一般在作物23叶期进行,此时能较明显地分辨出强弱苗。(2)间苗方法:手工拔除或使用间苗工具,动作要轻,避免损伤周围苗株。(3)间苗程度:根据作物品种和种植密度,合理控制间苗数量,避免过度间苗。6.1.2定苗定苗是在间苗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作物株距,使作物生长空间合理,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定苗应遵循以下原则:(1)定苗时间:一般在作物45叶期进行。(2)定苗方法: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和预期产量,确定合理的株距,采用手工或机械方法进行定苗。(3)定苗后管理:定苗后要及时浇水、施肥,促进作物恢复生长。6.2中耕与除草6.2.1中耕中耕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土壤进行浅层松土,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中耕应遵循以下原则:(1)中耕时间: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状况,适时进行中耕。(2)中耕深度:一般以35厘米为宜,避免过深损伤作物根系。(3)中耕频率:根据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中耕次数。6.2.2除草除草是指去除田间杂草,减少杂草与作物竞争养分和水分,保证作物生长。除草应遵循以下原则:(1)除草时机:杂草生长初期是除草的最佳时期,此时杂草较小,容易拔除。(2)除草方法:可采用人工拔除、机械除草或化学除草等方法。(3)除草剂选择: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并严格遵循使用说明。6.3生长调控与整形6.3.1生长调控生长调控是通过调整作物生长环境、养分供应等手段,使作物生长符合生产需求。生长调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分管理: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2)施肥管理: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肥料,满足作物生长需求。(3)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病虫害,减少作物生长受阻。6.3.2整形整形是指通过调整作物株型、分枝等结构,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整形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形时间:根据作物生长特点,选择适宜的整形时期。(2)整形方法:根据作物品种和生长状况,采取相应的整形措施,如摘心、打顶、疏枝等。(3)整形程度:适度整形,避免过度整枝造成作物生长受阻。第7章自然灾害预防与应对7.1干旱灾害预防与应对7.1.1预防措施(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效率。(2)选择耐旱品种进行种植,合理调整作物布局。(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4)做好天气预报和土壤水分监测,及时掌握干旱动态。7.1.2应对措施(1)实施人工降雨,增加土壤水分。(2)调整灌溉制度,保证作物关键生育期水分供应。(3)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减轻干旱对作物的影响。(4)及时收获已成熟作物,减少干旱损失。7.2水灾预防与应对7.2.1预防措施(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2)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农田内涝风险。(3)加强气象预警,及时掌握降雨情况。(4)合理规划农田布局,避免低洼地区种植作物。7.2.2应对措施(1)及时排涝,降低农田积水。(2)加强田间管理,减轻水灾对作物的影响。(3)对受灾作物进行补救措施,如补种、追肥等。(4)加强病虫害防治,防止灾后病虫害的发生。7.3冰雹、风灾等其他自然灾害的应对7.3.1预防措施(1)加强气象预警,提前掌握灾害性天气信息。(2)选择抗风、抗雹品种进行种植。(3)合理规划农田布局,减轻风雹灾害的影响。7.3.2应对措施(1)及时清理农田内雹粒、折枝,减轻灾害损失。(2)对受灾作物进行田间管理,如修剪、扶正等。(3)加强病虫害防治,防止灾后病虫害的发生。(4)根据灾情,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第8章收获与储藏8.1收获时间与方法8.1.1确定收获时间收获是作物种植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时间。收获时间应根据作物种类、生长周期、成熟度以及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判断。通常,收获应在作物成熟、产量和品质达到最佳状态时进行。8.1.2收获方法收获方法的选择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作物种类和种植方式,选择合适的收获工具和设备。常见的收获方法有:(1)手工收获:适用于面积较小、劳动力充足的地区;(2)机械收获:适用于大面积种植,可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3)联合收获:适用于多种作物同时收获,提高收获效率。8.2作物后处理与初加工8.2.1作物后处理收获后的作物应及时进行后处理,包括去除杂质、分级、预冷等。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作物品质,便于储存和运输。(1)去除杂质:清除作物中的病残株、杂草、泥土等杂质;(2)分级:根据作物大小、品质等进行分级,有利于市场销售;(3)预冷:降低作物温度,减缓呼吸作用,延长储存期限。8.2.2初加工初加工是指对收获后的作物进行简单加工,提高其商品价值。初加工方法包括:(1)清洗:去除作物表面的污物,提高食用安全性;(2)切割:将作物切割成适当大小,方便食用或销售;(3)包装: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和方法,保持作物新鲜度,便于运输和销售。8.3储藏条件与管理8.3.1储藏条件合适的储藏条件有助于保持作物品质和延长储存期限。储藏条件主要包括:(1)温度:根据作物种类,控制适宜的储藏温度;(2)湿度: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作物失水或发霉;(3)通风:保持储藏环境通风,降低温度和湿度,防止病害发生。8.3.2储藏管理储藏管理是保证作物品质和延长储存期限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定期检查:定期检查作物储存状况,发觉问题及时处理;(2)防霉防虫:采用适当的方法,防止作物受霉菌和害虫侵害;(3)合理堆放:根据作物特性,进行合理堆放,避免挤压和损伤;(4)及时出库: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作物出库,保证新鲜度和品质。第9章种植茬口安排9.1轮作与间作9.1.1轮作概述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时间间隔,种植不同的作物。合理的轮作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9.1.2轮作方式大田作物轮作方式包括: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轮作、粮食作物与粮食作物轮作、经济作物与经济作物轮作等。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轮作方式。9.1.3间作概述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9.1.4间作模式大田作物间作模式包括: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间作、粮食作物与粮食作物间作、经济作物与经济作物间作等。应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生长周期、需肥规律等因素,合理搭配间作模式。9.2种植模式与结构优化9.2.1种植模式选择根据作物种类、生育期、产量目标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常见的种植模式有:单作、套作、混作、复种等。9.2.2种植结构优化优化种植结构应考虑以下因素:作物种类、品种搭配、播种密度、施肥方式、灌溉制度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光、热、水、肥等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9.3茬口安排与季节衔接9.3.1茬口安排原则茬口安排应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季节变化、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原则如下:(1)合理利用土壤肥力,避免连续种植同种作物;(2)避免重茬、迎茬,减少病虫害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