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专练50题)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答案版)_第1页
(选择题专练50题)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答案版)_第2页
(选择题专练50题)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答案版)_第3页
(选择题专练50题)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答案版)_第4页
(选择题专练50题)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答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答案速记123456789101112131415BCDABCAAADDBCBA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DCAABDACADDDCCB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ABAACBCDCCBABBD4647484950DAACD1.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局面,使国家重新统一,B项正确;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的陈朝才完成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的陈朝才完成统一,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公元589年,隋文帝消灭陈朝,完成了全国统一,所以②处完成统一大业中灭掉的政权是南朝陈,C项正确;灭亡南朝宋的是南朝齐,排除A项;灭亡南宋的是元,排除B项;南北朝是一个时期不同政权的统称,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解】依据材料“混南北为一区”分析可知,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实现国家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隋文帝执政后,锐意进取,隋朝迅速壮大,589年,随军南下灭掉了陈,南北重归统一,这是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为中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隋炀帝下令开通大运河,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从隋文帝即位到隋炀帝即位之间,隋朝的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统一之后,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题干可知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没有体现生产工具,排除B项;根据题干可知,人口和垦田增长,没有提到战争,排除C项;题干可见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5.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B项正确;隋文帝统一了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A项;宋高宗是南宋开国皇帝,偏安江南一隅,排除C项;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这五大水系又把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依据以上所述,C项正确;ABD项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7.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都城是长安,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从北到南分别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组成。隋朝时,从北京到长安,应先走大运河的永济渠到达洛阳,之后再到长安。A项正确;经上述分析,隋朝时,从北京到长安,应先走大运河的永济渠到达洛阳,之后再到长安,而不是走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排除BCD项。故选A项。8.A【详解】根据题干“引起了等级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士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使得“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士步入官僚队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A项正确;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提高了官员素质不是题干重点,排除C项;维护了门第权贵和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9.A【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所学知,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说法错误,不可能出现在图书中,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隋炀帝驱使百万人力营建东都,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隋炀帝曾经巡游江南,耗费巨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隋炀帝时开创科举,对后世影响深远,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根据材料中“运河所经之州,如汴州等,都成为繁盛一时的都会,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的地方。在运河沿岸一些新兴城市中产生了柜坊、飞钱等早期汇兑的新方式”,可以得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岸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南北方统一,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说运河沿岸经济繁荣起来,没有提到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运河沿岸经济繁荣起来,没有提到运河加速隋朝的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根据“隋朝大运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可得出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项正确;隋朝建立实现统一,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内交流,排除B项;彰显劳动人民智慧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在位时,不恤民力,奢侈无度,暴虐无道,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爆发,B项正确;修建大运河利于南北经济交流,促进国家发展,不是隋炀帝得到“炀”这个谥号的原因,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与隋炀帝无关,排除C项;渡江灭陈,完成统一,与隋文帝相关,与隋炀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属于浇水和施肥较好的,C项正确;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排除A项;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B项;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它为唐朝国力发展到顶峰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汉朝盛世,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更能体现盛唐气象,排除ACD项。故选B项。15.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反映出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发展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体现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唐太宗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6.D【详解】根据题干“公辈常宜为朕思炀帝之亡”并结合所学可知,炀帝指的是隋炀帝,因此说明唐太宗善于吸取隋朝灭亡教训,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增强国力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权力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17.C【详解】依据图片公式“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决策的出台”,结合可课本所学可知,唐朝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皇帝召集三省长官于政事堂讨论政务,议决后由中书省草拟政令并经皇帝签发,转交门下省审核,门下省有权批驳、打回再议。三省六部制将相权进行程序分工,实际上加强了皇权,皇帝批示的地位处于核心,C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排除A项;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分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排除B项;元朝推行行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推行建立行省,排除D项。故选C项。18.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用,他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亲自选拔地方官员,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朝的盛世,与农业的发展、衰落的过程、割据的结果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19.A【详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延续了115年的繁荣。这段时期唐朝兴盛的原因是发展生产,重用贤能,改革创新,A项正确;休养生息,尊崇儒术,凿空西域是西汉发展的原因,排除B项;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开发江南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巩固边疆,君主专制,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20.B【详解】根据材料“武则天颁布《求贤制》,表达了她求贤似渴的愿望”可知这是武则天重用人才,联系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B项正确;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是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实行的,排除A项;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与题干“表达了她求贤似渴的愿望”不符,排除C项;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是唐玄宗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21.D【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明皇李隆基”即唐玄宗。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盛世,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的盛世,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盛世,排除C项。故选D项。22.A【详解】从题干可知,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精简机构,选拔真正的人才,重视对直接管理百姓的县令的选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巩固国家的统治。这些措施为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有利于巩固统治,并不会导致专制皇权的衰弱,也不会致使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排除BC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唐玄宗在政治上的措施,并未对唐玄宗在经济上的措施进行叙述,整顿吏治并无法直接表明人民的负担减轻了,排除D项。故选A项。2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658年置东都洛阳,后又陆续增置北都太原,南京成都、凤翔等都城。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随后是五代十国。因此①618-907年对应是唐朝的史实,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属于这个时期,C项正确;北魏改革,民族交融属于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开凿运河,创立科举属于隋朝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西汉时期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4.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唐玄宗即位后,他们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大力整顿吏治,这些合理制度的实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和平稳定的环境。排除B项;社会经济较快发展,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共同表现之一,不是原因,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贤臣能将的辅助,排除D项。故选A项。25.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分析可知,唐初200万户,到天宝十三年906.9万户,反映了唐朝前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不能体现“社会开放”,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26.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由此可知,曲辕犁是唐朝时期耕作工具,D项正确;石器是原始社会的工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骨耜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劳动工具,与唐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我国从春秋时期就有了铁农具,铁农具不是唐朝时期发明的,排除C项。故选D项。27.D【详解】根据题干“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青海文化具有多样性,“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表明青海文化具有开放性,D项正确;盲目性、排外性,封闭性、保守性,单一性、狭隘性均不是青海文化的特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28.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吐蕃赞府弃宗弄赞(松赞干布)”,可知,这真实见证了唐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C项正确;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与题干信息“吐蕃赞府弃宗弄赞(松赞干布)”没有联系,排除A项;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与题干信息“吐蕃赞府弃宗弄赞(松赞干布)”没有联系,排除B项;对外交往,与外交相关,与题干信息“吐蕃赞府弃宗弄赞(松赞干布)”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29.C【详解】根据材料“它既是大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结合所学可知,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安是当时唐朝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C项正确;洛阳不是当时唐朝的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排除A项;开封是北宋最重要的一座城市,排除B项;大都是元朝最为重要的一座都城,排除D项。故选C项。30.B【详解】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涉及“祖国大好河山、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描绘田园山水、边疆风光等”,由此可知,唐诗涉及面广,内容丰富,B项正确;材料强调唐诗内容的多样化,并未涉及具体的数量,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诗的内容丰富,而涉及作者,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唐诗的多角度内容,并未提及对当时或者后世的具体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31.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了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因此可知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项正确;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被誉为诗圣,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32.B【详解】依据题干时间轴,阶段③的时间是581年-907年,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B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应的是秦汉时期,即时间轴中的阶段①,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应的是时间轴上的明清时期,排除C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对应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即时间轴中的阶段④,排除D项。故选B项。33.A【详解】根据题干“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位置为东亚,因此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符合题意,①②正确,A项正确;③玄奘西行属于南亚与题干无关。④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期,与题干无关。排除有③④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34.A【详解】据所学解读材料可知,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交流,兼收并蓄的特点,比如材料中唐朝既从波斯吸收了马球运动,又向印度输出了围棋,还在吸收波斯马球时融入了自己的创造,A项正确;“恩威并重,怀柔为主”,“政策开明,和同一家”都是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的表现,属于本国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BC两项;社会风气充满活力是盛唐社会风气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5.C【详解】根据题干“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可知,材料反映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有强大吸引力,C项正确;日本主导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说法错误,排除A项;唐朝贞观时中日之间开始交流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唐朝的文化领导世界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36.B【详解】据所学可知,日本仿效唐朝典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不仅在政治上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文化等各方向都受到了中国先进文明的影响,图一“唐开元通宝”、图三“日本和同开弥”都是圆形方孔钱,反映了经济领域日本学习唐朝,题干图片二“日本奈良鉴真像”反映了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奈良在佛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可见,题干三幅图片总体反映了日本奈良城到处洋溢着大唐之风,B项正确;“回鹘衣装回鹘马”反映唐朝民族的政策,与题干所示三幅图片无关,排除A项;“一日看尽长安花”与我国唐朝科举制有关,排除C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反映的唐朝“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B项。37.C【详解】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C项正确;西游天竺、求佛取经的高僧是玄奘,排除A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武则天的评价,排除B项;主动请缨、征战海外是对李靖的评价,不是对鉴真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C项。38.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对玄奘西行取经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游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D项正确;《汉书·张骞传》与丝绸之路开通相关,与题干信息“对玄奘西行取经的评价”没有联系,排除A项;《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与题干信息“对玄奘西行取经的评价”没有联系,排除B项;《马可·波罗行纪》是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篇游记,与题干信息“对玄奘西行取经的评价”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39.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历经磨难,终于到达天竺,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材料描述的就是玄奘在去往天竺取经途中经历的困难险阻,C项正确;玄奘是去往天竺取经,不是西域,排除A项;玄奘是去往天竺取经,不是新罗,排除B项;玄奘是去往天竺取经,不是大度,排除D项。故选C项。40.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统治者屡次派遣专人往海外寻访医药。……外来药物、医生、验方、医术和医学著作等大量涌入唐朝境内,大大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C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与题干信息“唐统治者屡次派遣专人往海外寻访医药。……外来药物、医生、验方、医术和医学著作等大量涌入唐朝境内,大大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遣唐使来华学习,与题干信息“唐统治者屡次派遣专人往海外寻访医药。……外来药物、医生、验方、医术和医学著作等大量涌入唐朝境内,大大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的内容”不符,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与题干信息“唐统治者屡次派遣专人往海外寻访医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1.B【详解】依据材料“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有657部,为了保证译著的质量,他审选版本,遇到疑义,便校多本以定。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如译老子《道德经》传入印度等。”分析可知,这主要表明玄奘西行促进了文化交流,既把佛教文化传播到唐朝,又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印度,B项正确;传播了道家思想说法太过片面,排除A项;加速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统一与题目史实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42.A【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混战是导致东汉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口大量死亡或流徙,盛唐以后的人口数出现剧烈下降。因此,共同原因是频繁战乱,A项正确;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人口数量剧烈下降的原因是频繁战乱,B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43.B【详解】根据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忆昔”反映的是开元盛世,诗句“垂老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项正确;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唐朝中期以后的地方形势,不是材料所述两首诗句的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B项。44.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地方节度使势力不断膨胀,逐渐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结果节度使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等人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B项正确;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A项;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排除C项;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他就是宋太祖,排除D项。故选B项。45.D【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很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可知,材料内容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出现的原因众多,其中边防军事力量的壮大是主要原因,说明中央对边疆军务防务不得当导致,D项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