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梓潼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粉丝与知音余光中“粉丝”来自英文的fan,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粉丝”当然是多数,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做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极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所以欲理还乱。

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尽管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寂寞的寸心还是欣慰的。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销畅小说作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而歌德很早就告诉做母亲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莎士比亚死后七年,生前与他争雄的本·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国之宝。

此地我必须特别提出夏志清来,说明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慧眼独具,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胆识过人,敢畅言所见。四十五年前,夏志清所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美国出版,钱钟书与张爱玲赫然各成一章,和鲁迅、茅盾分庭抗礼,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坛的旧观,一直认为钱钟书不过是学府中人,偶涉创作,既非“进步”作家,也非“前卫”新锐;张爱玲只是上海洋场一位言情小说作者而已。夏志清不但看出钱钟书、张爱玲,还有沈从文的独创成就,更要在四十年前美国评论界左倾成风的逆境里,毫不含糊地把他的见解昭告世界,真是智勇并兼。有知音一锤定音,不愁没有粉丝,缤纷的粉丝啊,蝴蝶一般地飞来。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知音多高士,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

粉丝则不然。这种高速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

“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

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音译词的“粉丝”使用方便,既可表现出粉丝从者如云的声势,也可体现粉丝喜纠缠、善攀附的特性。B.知音的出现,不是在天才成名之前,就是要等天才死了之后。前者如歌德,后者如本?约翰逊。C.天才如果遇到知音肯定他的价值,那颗寂寞的寸心会感到欣慰;如果得知音而复失,则会悲伤不已。D.作者认为粉丝和知音都可爱,但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粉丝,缺少的是知音。作者期待更多的知音出现。16.根据文章内容,比较生活中粉丝与知音的不同。(6分)17.作者既说孔子“真可谓知音了”,又说他“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对此应当如何理解。(6)参考答案:15.B(“不是……就是……”错,夏志清就是例外。)16.①粉丝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为寂寞雪中送炭。②粉丝需要现场温度,知音总是默想独行。③粉丝是对偶像崇拜,知音是与天才会心。(每点2分)17.说孔子是知音,是因为他对音乐有深刻的体会和充分的理解;戏称他为粉丝,是因为他对音乐的痴迷至三月不知肉味,已类似于现代粉丝对偶像的狂热追逐。(每点3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固步自封。从早期外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音,到中国学者的“拉丁化新文字”,再到民国政府的“注音字母”“汉字简化”等方案,中国汉字在变革中步履蹒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这是汉语言文字改革力度最大、普及最快的时期。从此,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古老的汉字也在改革中获得新生。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际社会的汉语热随之升温。今天,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汉字的一路征程也曾走过弯路,比如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简化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但是一旦简单到无从认识或者误认,简化到瘦骨嶙峋,就失去了汉字结构的美、寓意的美。科技的进步,也曾让中国汉字遭遇考验。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是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

,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也沉渣泛起。如果汉字进入不了电脑,在信息浪潮惊涛拍岸的今天,中国航船就无法驶入国际航道;如果放弃汉字,中国文化将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何况失去汉字的国家还是中国吗?别无选择,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1956年,终于诞生了第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随后30年,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1985年,中国科学家王选领衔研制的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获成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古老的方块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神奇的生命力。中国的文化客厅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推杯问盏。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同样能丰富中国词库,但我们反对取之无度、用之过滥;我们不反对让流行的网言网语进入汉语的传统家庭,但要注意汉字的规范,不能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魅力。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今天的汉字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下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各种键盘消解了我们的书写技能,层出不穷的智能终端让我们患上输入法依赖症,提笔忘字;网络词典让我们在享受便捷轻巧的同时失落了追根溯源的乐趣和咬文嚼字的味道;网络俚语带来简明晓畅、通俗风趣的同时,削弱了汉字的美好。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坚守,呵护母语,就是留住民族文明的根。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述的“汉字变革”的一项是A.公元1605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1625年,金尼阁借鉴利玛窦的注音方案写成《西儒耳目资》注音书。B.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号部令,向全社会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简体字;还公布了《推行简体字办法》。C.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等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D.中考、高考中,语文学科成绩的比重在提高;语文测试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简化汉字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然而,简化要考虑汉字自身的特点,注意不要伤害汉字结构之美、寓意之美等。B.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汉字改革并让世界通过中国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应运而生。C.汉字输入输出方法、编码程序、智能终端、打印系统等难题的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成功,给汉字带来了神奇的生命力。D.我们有容纳各种文明的文化自信,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同样能丰富中国词库,但不能取之无度、用之过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汉字的简化对汉字的普及意义重大,它不仅使古老的汉字重新获得生机,而且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B.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汉语应该有接纳网络用语的胸怀,但是必须注意汉字的规范,不能允许它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魅力。C.当前,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人们与汉字的距离,使汉字面临着新的挑战。D.汉语是中华文明的根,汉字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坚守,因为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参考答案:1.D

2.B

3.A1.试题分析:D项,为语文考试的改革,不涉及汉字本身的变革。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B项,“为了促进汉字改革”错,根据原文第3段。孔子学院的建立应是适应“国际汉语热”和“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根据原文第2段,“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的是“推出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汉字简化”是不恰当的。做此类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次是C级。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共12分,每小题3分)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春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守护中国知识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教育成功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明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贡献。7、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B、知识分子是与专家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独特含义。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专家。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8、下列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B、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C、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D、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9、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B、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参考答案:7.C

8.D

9.B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张释之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1),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爰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上者。”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就车,召释之骖乘,徐行,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繇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文帝崩,景帝立,释之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相,犹尚以前过也。年老病卒。其子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选自《汉书·张冯汲郑传》,有删节)注释:(1)汉时为郎者,须自备衣裘鞍马之饰,故有减产之语。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十年不得调

升迁B.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

观察C.具以质言

实情D.拜为中大夫

授予官职7.下列加点的各组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以赀为骑郎

不赂者以赂者丧B.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今其智乃不能及C.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D.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

苟以天下之大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张释之补谒者缺职后朝见文帝,陈说利国利民的方针大计,文帝嫌其迂阔,于是张释之就谈论起秦汉异代之际的兴亡得失,深得文帝心意。B.文帝游幸上林苑,欲越级提拔巧言令色的虎圈啬夫,张释之以周勃和张相如这两个反面例子来向文帝陈说提拔夸夸其谈者的危害,文帝欣然纳谏并作罢此事。C.张释之认为太子与亲王亦必须遵守朝廷礼法,不得乘车经过司马门,文帝因此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进一步提拔了他。D.张释之认为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准则,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而目无法纪随意量刑、定罪。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3分)(2)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亡恻隐之实。(4分)(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分)参考答案:6.B7.C8.B9.(1)现实一些,不要多说远古的事,要讲当前能够实行的。(卑1分,高论1分,语句通顺1分。)(2)况且秦朝因为任用那些舞文弄墨的书吏,书吏们争着拿办事急快和督过苛刻来互比高低,然而那样作的弊病只是照章行事罢了,一点也没有仁慈的实情。(刀币之吏1分,苛察1分,文具1分,语句通顺1分。)(3)况且燕赵正处在秦国灭亡别国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革灭1分,智力1分,诚1分)(赖1分,当1分,语句通顺1分。)6.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B观:显示。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A.介词,让。/介词,因为。B.连词,就/副词,竟然。C.介词,比较。D.代词,指代这件事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8.试题分析:B此两人是正面例子。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翻译: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和哥哥张仲一起生活。他用家财买了个骑郎之职,事奉汉文帝,十年来未能升迁,没有名气。张释之说:“长久做郎官耗减哥哥的家产,于心不安。”想自动请求免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贤能,舍不得他离去,于是奏请调迁张释之,补谒者缺职。张释之朝见完毕,趁此上前陈述便国宜民的事.文帝说:“现实一些,不要多说远古的事,要讲当前能够实行的。”于是,张释之就谈论起秦、汉之间的事,讲起秦朝灭亡和汉朝兴起的原因。文帝称赞好,便提升张释之为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临观虎圈,皇上询问上林尉登记各种禽兽册子的情况,提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右瞧看,都回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问,很详细,想以此来显示自己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应舞一样无穷。文帝说:“官吏不应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行!”于是命张释之宣布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什么样的人物呢?”皇上答:“忠厚长者。”又再问:“东阳侯张相如是什么样的人物呢?”皇上仍答:“忠厚长者。”张释之说:“像那绛侯、东阳侯被称为忠厚长者,可这两个人谈论事情时竟连话也说不出。难道让人们去学这个啬夫如此喋喋不休的伶牙利嘴吗!况且秦朝因为任用那些舞文弄墨的书吏,书吏们争着拿办事急快和督过苛刻来互比高低,然而那样作的弊病只是照章行事罢了,一点也没有仁慈的实情。因为这个缘故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日益衰败,传至二世,天下便土崩瓦解了。如今陛下因啬夫日齿伶俐就越级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会随风附和,争相浮夸而不讲求实际。况且下面仿效上面快于影子随形和回响之应声,陛下办什么不办什么,不能不谨慎啊!”文帝答应说:“好!”于是不再提拔啬夫。皇上上车,召张释之陪乘。车子缓缓地前行,皇上问秦朝的弊病,张释之都如实作了回答。到了宫中,皇上授张释之为公车令。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追上去制止太子、梁王不得进入殿门。便检举他俩在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罪,汇报上去。薄太后知道了这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道:“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这才派使者传令赦免太子、梁王,他俩然后才得以进宫。文帝从这件事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任为中大夫。不久,皇上行经中渭胃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使皇上驾车的马受了惊。于是令骑士把那人逮捕,交付给廷尉治罪。张释之审问那人。那人回答说:“我是长安县乡下人,来这里,听到清道戒严,急忙躲到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上已经过去,便从桥下出来,见到皇上的车马和仪仗队就在眼前,立即转身跑了。”张释之据此上奏应得的刑罚,说:“此人违反了清道戒严的号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大怒道:“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脾性温和,假若是别的马,不早就摔伤我了吗?可廷尉却仅只处以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共同遵从的。如今法律是这样规定的却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况且在当时,皇上令人就地杀掉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交付给廷尉,而廷尉是天下公平的象征,一旦有偏,天下使用法律时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往哪儿安放他们的手脚?望陛下明察。”好久,皇上说:“还是廷尉办得对。”后来文帝驾崩,景帝即位,张廷尉奉事景帝一年多,被降为淮南王相,也还是因为从前得罪遇景帝的缘故。张释之年老得病去世。他的儿子叫张挚,字长公,官做到大夫,被免职。由于他不善于讨好当权者,所以直到身死再没有做官。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曰:“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耀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羸,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7.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太学,有声一时

声:声望B.更数医不效

数:屡次C.犹虞其复用

虞:担忧D.田法行,受牒按境内

按:巡视8.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①为鬻橐中装,代偿之

②未尝出一语于进③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

④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⑤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

⑥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刚刚当上殿中侍御史,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C.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D.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也仅吃点糙米。1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5分)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诡辞欺君,吾不为也。”(5分)

参考答案:7.B数应为几个8.B1说张汝明为县偿还债务

6说张汝明不想献出编钟谋求迁升9.C编钟不是“献给他”,而是先给皇帝10.(1),江阴尉贫穷有病,买东西的时候不能即时付钱,掌管督查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采分点:不时、直、绳)(2),安抚使询问缘故,众人想把这人推到下属官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情。”(采分点:故、委、诡辞省略“之”)译文:张汝明,字舜文,祖上为庐陵人,后移居真州。张汝明小时候喜欢学习,潜心致志撰写文章,下笔就能千言。进入太学,一时间很有声望。国子司业黄隐想把女儿嫁给他,张汝明与她约定好不能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要共同孝敬父母,然后才与她拜堂成亲。考中进士后,历任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亲生了毒疮,换了好几个医生都不见疗效,汝明刺出自己身上的鲜血调制药物,敷在母亲伤口上把病治好了。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华阴县修建岳庙,花费了巨额钱财,境况艰难。县令把这件事交给了张汝明。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其他的寺庙不是用祭祀,而是妖巫用迷惑百姓的,就毁坏并惩罚当事人,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所以没有人举荐他。大观年间,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被召入学制局,参与贡士的考试,录取与否都有品评。恰逢反对他的人诬陷他背离了王氏的学说,朝廷下诏追查这件事,得到了《去取录》,徽宗看了后说:“他考校这样用心,怎幺会有这样的事情?”特改为宣教郎。擢升为监察御史。曾经任殿中侍御史,当天上疏弹劾政府收买人心扩大权力,以蔡京为首。皇上夸奖他耿直。蔡京非常害怕他,改任司门员外郎,还是担心他再被重用,极力排挤他,张汝明出京担任宁化军通判。宁化和辽国交界,文书多次往,张汝明的名字触犯了辽国的忌讳,辽国通过檄文使朝廷知道了。安抚使询问原因,大家想把责任推到小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耕种之法施行,他接到文书巡视境内。当时主管的官吏多不亲自推行,张汝明让四方每天都准备好官吏所去的地方,而自己亲临现场审查核实,即使下雨下雪也不改变,因此官吏无法相互赠礼酬谢。晚年主政岳州,所管辖的城邑得到古代的编钟,请求献给皇上。张汝明说:“皇上让我管理千里之地,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希求奖赏呢?”张汝明对父母孝敬,行丧礼时,三天不吃不喝,后也只吃糙米,喝点水,饭中没有油盐酱醋蔬菜的滋味。染上疾病身体很弱,一走路就跌倒。张汝明学问精深,研究象数,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作不沿袭前人的说法,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流传于世间。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愿大王少假借之

少:稍微。B.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发:发放。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受。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B.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而乃以手共搏之。C.愿大王少假借之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D.而乃以手共搏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6.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秦武阳奉地图匣B.发图,图穷而匕首见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7.将下面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5分)(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分)参考答案:4.B5.A6.D7.(1)(他是)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2)荆轲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逃。左右大臣都惊呆了,由于事发突然出乎意料,一个个都失去了原有的风度。【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发”①<动>把箭射出去;发射。《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②<动>出发。《荆轲刺秦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③<动>派遣;派出。《赤壁之战》:“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④<动>征发;征调。《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⑤<动>兴起;发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⑥<动>生长;长出。王维《相思》:“春来发几。”⑦<动>发布;颁布。《殽之战》:“遂发命,遽兴姜戎。”⑧<动>发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发书至赵王。”⑨<动>发作;抒发。《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⑩<动>拨动;发起;起事。《张衡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苏武》:“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⑾<动>开启;打开。《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荆轲刺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⑿<动>启发;阐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⒀<动>表现;显露;泄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发于声。”⒁<动>开发;发掘。《促织》:“于败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记不施。”⒂<动>分发。《严监生和严贡生》:“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⒃<动>开放。《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⒄<动>点燃,燃放。《柳毅传》:“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⒅<量>⒈支,颗。《汉书·匈奴传》:“弓一张,矢四发。”⒉次;下。《柳毅传》:“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5.【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A项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A.中“武”通“舞”B.“见”通“现”。C.中“卒”通“猝”。【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2.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6.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7.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8.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9.古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7.【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全部打开时匕首现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就拿匕首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惊骇,耸身站起来,挣断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又怕又急,剑插得紧,不能立即拔出。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完全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站在大殿上陪侍君主的大臣们,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手执兵器的宫廷侍卫,都排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主的命令不能上殿。当时秦王正处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道怎样来杀荆轲,仅仅用空手来搏击荆轲。这时,秦王的随从医生夏无且将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逃跑,惊慌失措,不知怎么办好。他的左右侍臣提醒说:“大王把剑背在背上!大王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他的匕首投过去刺秦王,没有刺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刺荆轲,荆轲受了八次伤。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靠着柱子大笑,像簸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着说:“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活地挟持你,一定要你同我们订下条约回报太子啊!”秦王的左右侍臣上前,斩了荆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B.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C.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