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教案教学设计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二、单元目标(一)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核心素养要求1.通过类比,经历用比值定义法建立压强概念的过程,理解压强,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2.经历用“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的思维方法,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经历实验探究过程。4.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实验归纳的研究方法。5.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6.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例相结合,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1.压强第1课时认识压强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实验,理解压强。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1节内容,主要由“认识压强”和“压强的计算”两部分组成。从知识学习的角度看,它前承运动和力学的知识,后启浮力的知识,既是本章的第1节,又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基础。在物理方法上,它是前面所学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比值定义法的进一步应用,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研究方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枢纽性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对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在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如何体现压力作用的效果?(2)如何改变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3)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哪些变量?为了让学生有真实深刻的感受,尽量给不同的小组提供包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在内的各种不同器材,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很好的探究器材。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也能类比速度公式的知识进行迁移。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观察,能说出压力与重力的关系,会画压力示意图。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师生互动,能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会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3.通过类比速度公式和阅读课本,正确描述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能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选择和使用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压强概念。难点:用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小实验——气球滚钉板把气球放在许多钉子和一个钉子上做对比实验。问题:气球为什么不怕许多钉子,反而怕一个钉子?学生观看实验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通过有关压强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压强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压强及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的思考。环节二:认识压力,明确压力的三要素以及与重力的关系1.认识压力的三要素。(1)引导学生认识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2)引导学生认识压力的大小。演示电子秤的使用;将重物放在电子秤上,缓慢倾斜电子秤,其示数逐渐减小。分别水平、倾斜、竖直放置带有重物的钢尺。(1)观察钢尺的形变情况。(2)明确只有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才等于物体的重力。(3)进一步明确压力与重力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压力,并区分压力与重力。环节三: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提出猜想。给学生提供气球,让学生通过气球的形变初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并提出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2)实验探究。提供实验器材:有钉子的小瓶、沙子、钩码、橡皮泥、粗绳、细绳、海绵、小桌、气球等,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总结、归纳,运用转换法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学生作出猜想。增强学生正确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使学生经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过程,正确运用物理方法去探究问题。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老师巡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改变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如何控制变量?(3)归纳总结。请小组同学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分析归纳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例1.如图所示,比较甲、乙可得,当接触面的大小相同时,压力越,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比较乙、丙可得,当相同时,接触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本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学生展示、交流,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学生思考、解答并交流。总结出正确结论;锻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他人意见,改进自己探究方案的意识。及时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环节四:介绍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计算压强3.压强的概念。(1)教师演示实验。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2)引导学生利用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在学习其他物理量时,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学导学案。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例2.请估测一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提供带有网格的纸和体重计,g取10N/kg)学生观看,引发思考。学生遇到问题,通过讨论、回顾已知知识:建立速度、密度概念时用到的比值定义法,建立压强的概念。通过计算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入压强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压强做铺垫。使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并会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堂练习课堂8分钟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板书设计9.1压强第1课时认识压强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2.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3.压强:p=FS,1Pa=1N/m2作业布置《七彩作业》第九章第1节第1课时教学反思

第2课时压强的应用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1节内容,本节为第2课时压强的应用。主要由“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和“压强的计算”两部分组成。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已学习压强这一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或增大压强的问题。通过对生产、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压强公式总结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以安全教育为目的的安全锤等事例,公路的路面被超载货车压坏的社会现象,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有自我保护及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压强的概念等知识,但对于生活中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的亲身体验感较少。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分析,能结合公式说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举出类似实例。核心素养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以及学会在社会领域、自然领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难点:提高思维方法的构建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分享科普知识——如何正确使用公交车的安全锤?安全锤的结构非常简单,一般由把手和钢制锤头组成。与普通的圆头锤相比,安全锤的锤头具有尖锐的头部。在使用安全锤破窗时,我们需要握紧把手,然后把安全锤抡起来,最后使劲地击打到玻璃上。问题:上述科普知识涉及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交流、回答问题。通过有关压强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压强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压强及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的思考。环节二: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观察图片——啄木鸟捉虫子、铁轨铺在枕木上、书包带很宽、载重汽车有很多轮子等。问题:请从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角度分析上述实例中的物理知识,并总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亲身体验:用手在木板上按图钉。进一步感受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学以致用:(1)分析许多公路的路面被超载货车压坏的原因。(2)分析当儿童掉入冰窟窿中的营救办法。例1.下列实例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学生思考、动手体验、交流,对现象进行分析、解释,总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通过观察、体验、归纳,使学生能够根据压强的公式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增大、减小压强的实例,学以致用。通过儿童掉入冰窟窿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压强的应用计算根据压强公式进行计算。例2.一个图钉帽的面积是0.8cm2,图钉尖的面积是5×10-4cm2,手指对钉帽的压力是20N,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的压强各是多大?计算并和同伴交流。通过计算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的压强,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的大小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并且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刻地理解压强及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课堂练习课堂8分钟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板书设计9.1压强第2课时压强的应用一、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2.减小受力面积。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二、减小压强的方法1.减小压力。2.增大受力面积。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作业布置《七彩作业》第九章第1节第2课时教学反思

2.液体的压强第1课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固体压强之后设置的,第1节提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节学习液体压强提供了压强的判断方法,即观察物体的形变。液体压强属于压强概念的外延,不同于固体压强,又与气体同属流体,有着类似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为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因此设置此内容承前启后,不仅仅是对压强的拓展,更是对浮力的铺垫。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前已经学了压强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能通过观察物体的形变来判断压强大小,这为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通过对上一节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启发学生在本节的学习中利用液体压强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归纳出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3.通过观察和探究,总结液体压强的分布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实验归纳的研究方法。核心素养通过观察和探究养成关注生活中的现象的意识,能主动参与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会探究未知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现象。重点难点重点: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分析,认识和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难点: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帕斯卡裂桶实验。学生观察视频中实验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感受液体压强的力量。通过有趣的开场——视频中与学生认知冲突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环节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1.感受手受到的压强。2.观察试管底部橡皮膜的形变情况。戴上塑料手套后,将手放入水中,有什么感受?想一想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实验中橡皮膜的形变情况。根据现象认识液体压强的存在。总结:①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②液体的内部存在压强。通过真实情境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令学生有所感触,引发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的欲望。尝试结合已学习的压强知识,建立关于液体压强的认知模型。环节三: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1)提出猜想。深度——游泳时潜泳深度越深越难呼吸。方向——向上凸起的橡皮膜形变程度更大。密度——相同体积的液体密度越大,重力越大。受力面积——根据固体压强可知压强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教师通过归纳、演绎、推理、演示等多种方法排除部分无关因素。教师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同时也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思维排除部分无关因素,通过实验小心求证。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2)实验探究。提供实验器材:微小压强计、水槽等。老师巡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改变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如何控制变量?(3)归纳总结。请小组同学展示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分析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结论。总结: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深,压强越大。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例1.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某同学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放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根据下图所示的信息能够探究的是()A.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密度的关系B.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的关系C.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D.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是否都有压强学生分组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方案,运用转换法来显示液体压强的大小;运用控制变量方法设计实验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展示,交流,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学生思考,解题。通过该环节,展示出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物理学科特色,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基础。科学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既利于学生在合作中通过相互点评获得能力的提高,也利于教师在对探究活动的评价中发现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入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总结出正确的结论;锻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听取并思考他人的意见,改进自己探究方案的意识。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以及达标测试演练等方式来评价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法的掌握情况。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四:液体压强现象的解释与应用——学以致用,深刻发展液体压强现象的解释与应用。学生从生活中找寻与液体压强有关的实例。教师再补充,多媒体展示:不同深度处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大坝为什么建成上窄下宽型?为什么深海鱼类被捕捞上岸后会死亡?阅读以下资料,从液体压强的角度谈谈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为什么被称为“大国重器”?【资料】中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如图所示),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蛟龙号”的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海洋区域。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相互交流总结归纳答案。学生阅读,思考。结合课本内容,设计环节四是对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与升华,其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逐层递进,通过探究大坝横截面形状等,培养学生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同时结合压强与“蛟龙号”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了物理学习的热情。课堂练习课堂8分钟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板书设计9.2液体的压强第1课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一、液体的压强1.产生原因:由于液体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2.测量工具:微小压强计。二、液体压强的探究实验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2.实验结论:(1)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朝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2)同种液体,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在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作业布置《七彩作业》第九章第2节第1课时教学反思

第2课时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材分析本节是液体的压强的第2课时,在第1课时中研究了两个版块的内容,一是认识液体压强的存在,二是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这为本节进行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1课时中小组合作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定性分析了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再加上第1节对固体压强概念的理解,结合液柱模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定量认识液体压强的大小。教学目标1.通过建立液柱模型,能够利用固体压强计算公式推导得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2.会利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核心素养通过介绍核潜艇的发展史以及科学家的优秀品质,逐步养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液体压强的计算。难点:建立液柱的模型,利用固体压强公式进行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核潜艇发展史的相关资料。学生观看视频并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二:液体压强的公式推导带领学生推导液体压强公式。先回顾固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再查阅教材关于液柱模型的建立过程,自行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小组交流讨论后分组展示。尝试结合已学习的压强知识,建立关于液体压强的认知模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环节三:液体压强的简单计算1.对液体压强计算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理解。(1)深度h指的是哪段距离?(2)从公式看,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3)尝试推导液体压强的变形公式。2.液体压强的简单计算。例1.装有一定量水的细玻璃管斜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则此时水对玻璃管底部的压强为(g取10N/kg)()A.1.2×102PaB.1×103PaC.1.2×104Pa D.1×105Pa例2.“奋斗者”号深潜器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当“奋斗者”号潜至海面下10000m深处时,其外部0.1m2的水平舱面上所受的海水压力约为N。(海水密度近似为1×103kg/m3,g取10N/kg)

思考、讨论、交流。推导后再交流总结。规范解题过程,解答,讨论交流。通过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准确理解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定量关系。通过规范解答计算题的过程,督促学生养成认真的科学品质,并检查学生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四:介绍科学家黄旭华的事迹通过视频介绍科学家黄旭华的事迹,鼓励同学们学习科学家的伟大品质。观看视频,引发思考,交流感想。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热情,勉励同学们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逐步养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堂练习课堂8分钟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板书设计9.2液体的压强第2课时液体压强的计算液体压强的计算:p=ρghρ:液体的密度(kg/m3)g取9.8N/kgh:从自由液面到该处的竖直距离(m)作业布置《七彩作业》第九章第2节第2课时教学反思

3.连通器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查阅资料,了解我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船闸是怎样利用连通器的特点让轮船通行的。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内容“连通器”是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突出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内容有两个探究活动:一是连通器中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二是讨论交流船闸是怎样工作的。学情分析本节之前学生经历了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了“理想液片”的概念,对于理解连通器原理有一定的帮助,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对于本节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能比较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2.了解连通器的原理。3.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核心素养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难点:用“理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时液面总相平的现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想在教室的南北两面墙上相同高度处分别挂上一幅画,如何做到高度一致呢?利用实际情境引发思考。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鼓励学生发现与物理相关的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环节二:连通器的构造连通器的构造观察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找出他们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问题。观察讨论后得出结论——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连通器,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其本质上的共同点。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连通器的原理1.连通器的原理。将染成红色的水倒入如下的连通器中,观察各容器中的液面特点。例1.解决引入中老师提出的具体问题。2.提出问题。为什么连通器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平的。假设在U形管底部有一小薄片,试分析薄片两端受到的压力、压强的大小关系。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液面还会相平吗?教师演示实验:液体密度小的那个容器中液面高。分组进行学生探究实验:利用橡皮管组装成一个连通器,尝试上下移动一端或倾斜一端,观察液面的特点。总结得出连通器内液面的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平的。利用软管和水,把老师提供的两幅画挂到墙上。学生分组讨论,试着推导思维过程,老师用屏幕展示,学生书写过程。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概况的能力。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既利于学生在合作中通过生生互评获得能力的提高,也利于教师在对探究活动的评价中发现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入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并引导学生联想装修师傅用同样的方法找同一水平线。根据已有的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再次研究问题,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四:生活中的连通器播放视频——船闸。问题: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吗?生活中还有哪些连通器?例2.如图所示,以下四个容器,不是连通器的是()学生观看船闸视频,增加感性认识,然后分组讨论,说一说船从上游经过船闸驶往下游的过程。学生思考并举例,如水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师生共同分析例题中所举事例是不是连通器。结合生活中的连通器,比如船闸等实例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物理学习的热情。将生活中的物品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实验室中的连通器,再到生活中的连通器,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U形管底部薄片所受压力、压强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液体的压强公式和平衡力。课堂练习课堂8分钟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板书设计9.3连通器1.连通器: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2.连通器的特点: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3.连通器的应用: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等。作业布置《七彩作业》第九章第3节教学反思

4.大气压强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内容分三个教学板块,一是大气压强的存在,二是大气压强的测量,三是大气压强的应用。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结合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先通过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再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既是对以往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压强知识的深化和提高。所以,本节课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大气压强的学习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等有广泛的意义。学情分析人们生活在大气之中,但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人们不易感觉大气压强的存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有许多错误观念。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通过一系列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应用,突破难点。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实验为基础、感性认识为依托,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并理解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类比液体压强说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及特点。3.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用等效替代的方法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4.知道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小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难点: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思考: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大气内部存在压强吗?回顾旧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引发思考。从已有的知识引发对新知识的猜想,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环节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1.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猜想大气内部存在压强,老师布置任务。(1)请选用桌上的试管、纸片、水、滴管、注射器、吸盘、吸管等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2)展示证明方法和过程。2.教师演示实验。当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时,试管中的液面下降,重新放入气体,液面再次升高。3.列举生活中能说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胶头滴管取药液、钢笔上墨、用吸管喝饮料、搬运玻璃、吸盘挂钩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4.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展示。根据实验现象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感受大气压强的力量。部分学生充当小助手,组装器材,并抽气,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举例。阅读教材,归纳总结:(1)大气压强的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观看演示实验,让学生观看结果,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在已有的力学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得到大气压强存在的结论。大气看不见,大气压强更加抽象,如何使学生确信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对演示实验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各小组的课前讨论准备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亲自设计证明大气压强的实验,进一步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估测大气压的值1.创设情景。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学生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两个规格相同的塑料挂钩吸盘。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视频并伴随讲解。通过语言和表情突出强调大气压强的“巨大”;说明该实验是历史上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最著名的实验。2.提出问题。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呢?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值呢?大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数值呢?请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用文字和实验设计图表达出来。3.归纳总结。(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步骤:把吸盘“压”在玻璃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吸盘,直到刚好把吸盘拉动,记下这时的拉力,再测出吸盘的受力面积即可算出大气压强。(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首先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L,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S,即可算出大气压强。(3)从演示的覆杯实验获得启发:利用水测大气压强的值。……4.大气压强可以托起多高的水柱?播放视频。学生实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上述实验说明了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大得惊人。学生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观看视频。总结出正确结论;锻炼学生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