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授课提要课时回忆往事回忆值得细细回味的点点滴滴,回忆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和同学分享令人难忘的集体活动、舍不得的人、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或者一两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学习“阅读材料”;用“编年体”或者“栏目式”的方式来制作成长纪念册。4依依惜别策划毕业联欢会;写一封信,可以写给老师或同学,可以写给母校,可以写给自己,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学习“阅读材料”。5教法与学法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难忘小学生活”。分成了两个板块,一个是回忆往事,一个是依依惜别。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在学习这一单元时,教师尽量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整理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授课方法探究回忆往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阅读、交流、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的美好时光,在说一说、写一写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依依惜别(1)阅读《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给家乡孩子的信》《毕业赠言》,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2)写毕业赠言,教给学生写赠言的方法。(3)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让学生小组交流,明确分工,并感受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表达对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典案回忆往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回忆值得细细回味的点点滴滴,回忆印象最深的人或事。2.和同学分享令人难忘的集体活动,舍不得的人,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或者一两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阅读、交流、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2.回忆小学生活的美好时光,在说一说、写一写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师生情、同学情及学生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围绕“难忘”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激发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的美好情感。2.了解收集资料的途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活动计划。3.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教学准备】收集班级及个人照片。【教学过程】一、谈话,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这六年来,我们感恩老师的教诲,感谢同学的朝夕相伴,我们一起郊游、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一起……在记忆中你们一定度过了难忘的时光,一定也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难忘的小学生活。2.播放歌曲《同桌的你》,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同学、老师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3.过渡:六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平安健康地长大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就让我们一起来记录这美好的回忆吧!二、读题,了解活动内容。1.学生自由读题目,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1)写写难忘的人或事。(2)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3)共同寻找成长的足迹。(4)制作成长纪念册。三、讨论,制订活动计划。1.教师:这么多项的活动内容,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必须进行合理的安排。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2.指名反馈。(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班级的照片,以及自己成长的照片,搜集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插图等。(2)写一写难忘的人或事。(3)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4)集体反馈寻找到的“成长的足迹”,然后合作制作成长纪念册。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例如: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主题设计,都要事先商量好。教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必要的话,印好后可以赠予家长或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四、课堂小结,鼓励积极参与活动。童年是一首优雅的诗,童年是一幅精美的画,希望大家多多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希望大家的友谊天长地久,希望你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五、布置作业。1.搜集活动中需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2.预习“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板书设计】回忆往事主题计划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感情。2.回忆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教学重难点】1.回忆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难点)【教学过程】一、检查、了解学生自读的情况。1.指名反馈:“阅读材料”中一共为我们提供了几篇文章?题目分别是什么?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师领进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老师是谁?老师领谁进什么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词语释义:娓娓动听: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经意插的柳枝,竟然长成了参天大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植树木需要十年,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2.检查词语:正月生涯桃李满门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戛然而止恭恭敬敬3.交流由课题提出的问题。(板书:田老师领刘绍棠进文学创作之门)4.主要内容: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了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和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三、研读课文:田老师讲故事。1.自学提示:同学们,田老师真有本事,培养了一名大作家!田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学生轻声读写田老师讲故事的那一段)2.交流:你觉得田老师讲的故事怎样?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3.“我”听得怎么样?(1)“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话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联系上下文,“我”为什么会入迷?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田老师讲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使人身临其境。“我”喜欢听田老师讲的故事,“我”被田老师的文学素养吸引了,感染了,从此“我”爱上了文学,心中有了从事文学的愿望。)4.过渡:一首小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粒文学的种子,播入作者幼小的心田。出示句子:“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1)“门下受业”是什么意思?(跟老师学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这是个比喻句,重点语句是“有如春雨点点入地”。)(2)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就让“我”获得了上千份知识。请你继续来说一说。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么上千个故事就让我懂得了上千个道理。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次快乐,那么上千个故事就让我获得了上千次快乐。如果说一个故事是一滴春雨,那么上千个故事就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3)你从动人的故事中读懂了什么?(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还教给作者做人的道理。)(4)小组讨论:田老师讲故事和“春雨点点入地”有什么联系?(田老师那上千个故事不仅把作者引入令人神往的境地,而且大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激发了他编故事的欲望,这样也就把他领入了一扇文学创作之门。田老师的教学方法真高明!)(5)田老师“春雨入地”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了孩子的心田,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一首古诗中的诗句(出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田老师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四、研读课文:感谢老师。1.同学们,田老师讲故事真是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使人身临其境,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因此长大后成了作家。(1)再见到老师时,“我”是怎样做的?(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2)这说明什么?(“我”深深地感谢田老师在“我”的幼小的内心深处播下文学的种子,培养了“我”对文学的兴趣,使我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为“我”打下了文学创作的基础。)2.想象作者会对田老师说些什么。3.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了。)4.面对学生的深深感谢,田老师是怎样做的?老师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1)理解“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学生交流后出示: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2)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反映了什么?①田老师谦虚。②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③田老师当年并没有刻意去培养一名作家。④意在说明“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5.齐读: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6.课件出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1)如何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2)如何理解“插柳之恩,终身难忘”?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7.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你读出了作者对田老师的什么感情?培养一个人才要花费很多的心血,即使田老师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为作者做过什么,但作者仍旧对老师当年的栽培深怀感激。8.有感情地朗读。当作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讲述着那娓娓动听的故事时,他不禁感慨万千;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时,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齐读最后一段)当作者功成名就,在文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时,他还时时想起这句话——(齐读最后一段)真是“师恩难忘,难忘恩师”啊!(板书:插柳之恩,终身难忘)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真是师恩难忘啊!有一天,当你长大成人,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正是由于当年的一位老师激发了你对某一专业的兴趣才决定了你今天的选择。当然,有句话说得好,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走进门只是开始,想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还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六、课外延伸。感念师恩的作品有很多,老师想介绍几篇给大家,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读读。毛泽东的《我的老师徐特立》,鲁迅的《藤野先生》。【板书设计】老师领进门田老师领刘绍棠进文学创作之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读懂《作文上的红双圈》,体会作者对小学生活饱含的怀念和感恩之情。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师对“我”人生的引领作用。【教学重难点】抓住“九十八个红双圈”,体会老师对“我”人生的引领作用。【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在《老师领进门》一文中,老师把作者领进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老师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又有哪些帮助。(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3)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栏里时,“我”有什么表现?(4)“红双圈”给“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自学并交流。3.教师点拨。(1)文章写了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作者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2)贴在报栏里—登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3)我很兴奋,立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到报栏前,傻乎乎地笑着。(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陆续发表了很多小说,最终成为作家。(板书:九十八个红双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4.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1)你觉得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的成就包含谁的功劳?母校创设征文比赛,让作者崭露头角——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给了作者鼓励——父亲的鼓励——作者自己不断的“折腾”。(2)“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该如何理解?“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多次遇到了这样的鼓励。三、总结归纳,体会手法。1.《作文上的红双圈》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作者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2.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文章以小见大,写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板书: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3.作文《补考》可以说是作者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作者文学创作的大门。可见,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一点小小的鼓励。四、拓展延伸。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提示:这样的故事可以是在田径比赛时意外跌倒,老师在身旁的一次鼓励,也可以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老师背着自己去看病的事例……抓住精彩的瞬间和让自己最感动的时刻。)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板书设计】作文上的红双圈九十八个红双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第四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意义,讨论成长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学习制作成长纪念册。2.掌握编排成长纪念册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3.回忆小学生活,搜集、整理资料,为制作成长纪念册作准备。4.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团队精神。【教学重难点】1.回忆小学生活,搜集、整理资料,为制作成长纪念册作准备。(重点)2.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团队精神。(难点)【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纪念册所需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纪念意义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成长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愿意吗?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为自己的照片写一段话,附在其中,好不好?二、练习口述,全班交流。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获奖证书、相关的习作等)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获得的、写成的)?其中有什么故事?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3.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4.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各自所选照片的特点。三、合作讨论,制作成长纪念册。1.教师简单介绍成长纪念册。明确:制作成长纪念册是为了记录下成长过程中值得纪念的点点滴滴,留住精彩瞬间,留下成长的烙印。2.说说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意义。师: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这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同学们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成长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们的情谊。3.根据需要,给收集的资料分类。(1)小组讨论,可以采用“编年体”“栏目式”。方法一:“编年体”。即把搜集到的资料按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顺序进行分类,给每个年级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如一年级——我上学了,二年级——我进步了,三年级——我长大了,四年级——我学会了,五年级——我做到了,六年级——我毕业了。每个年级内的资料也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分类。方法二:“栏目式”。即按照设定的不同栏目把搜集到的资料分成几部分,如可以设置以下栏目:“发展足迹”“多彩生活”“才艺集萃”“班级之最”“毕业赠言”等。(2)集中小组建议。预设:如,“师恩难忘”“同学情深”“个性特点”“集体荣誉”“运动场上”“艺术天地”“美好祝愿(离别赠言)”“依依惜别”……4.师述:制作成长纪念册是为了留下美好回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纪念册,都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用实物。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制作纪念册。四、编排成长纪念册。1.读读课本第100页,说说如何编排成长纪念册。2.学生交流编排成长纪念册的方法。(1)说说成长纪念册的组成部分。明确:成长纪念册一般分为封面、扉页、正文三部分。(2)了解编排成长纪念册的方法。制作成长纪念册注意事项:①给成长纪念册取的名字要贴切、新颖、有趣,设计的封面要有个性,能反映纪念册的内容,引起人们的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扉页的内容要图文结合,创作的文字可以自己写,也可以请老师或家长写。要与正文风格一致。③正文内容是纪念册的重中之重,首先要编排有序、体例鲜明,既要按一定的顺序编排,又要给每个部分取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其次内容要精当,慎重审查资料,确保内容准确无误、语言简洁;最后形式多样,力求生动形象,根据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总之,制作成长纪念册,最好能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创意。五、布置作业。1.上交一张照片,写上照片的特点(简明扼要)。2.有特色的照片要配上说明和故事。3.继续完成成长纪念册的制作,并在班级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惜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围绕活动主题,明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2.策划联欢会,写好策划书,做到主题鲜明,分工职责明确,活动流程清晰。3.与人合作,筹办毕业联欢会,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4.用书信、毕业赠言等形式表达情感,与人交流。过程与方法:1.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2.阅读《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给家乡孩子的信》。感受作者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表达这种情感的方法。3.写毕业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会表达对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与人合作,筹办毕业联欢会,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策划联欢会,写好策划书,做到主题鲜明,分工职责明确,活动流程清晰。【教学准备】1.读“阅读材料”中的三篇文章。2.写毕业赠言。3.为联欢会做好各项准备。【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围绕活动主题,明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教学过程】一、填写活动策划书,分工明确。活动策划书: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分工、节目统筹、主持与串词撰写。根据分工,认真准备,创编节目,以便在联欢会上有精彩的展示。注意事项:1.在活动分工时,尽量让每一个同学在这次联欢活动中都有事做,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要只当观众。一场精彩的、人人参与的联欢会,将是学生一生美好的回忆。2.总体设计毕业联欢会的流程,再具体编创和排练节目,活动流程一定要清楚。3.让同学们积极主动报名参加表演。表演形式:①把小学生活中令人难忘的事情改编成小品演一演;②朗诵临别赠言或与毕业有关的诗歌;③以歌舞的形式表达对校园的留恋。二、报名:提前一周,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表演。三、排练节目: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编排。四、写串词,全班一起讨论串词的编写要领。五、编节目单,节目前后连接,不能重复。六、举办联欢会。七、写毕业赠言——书信。1.进行写毕业赠言活动。回顾一下书信的格式。可以给老师或同学写一封信,共同回忆美好的时光,表达感恩之情;可以给母校写一封信,提出中肯的建议,展望美好的未来;还可以给自己写一封信,希望将来的自己放飞纯真的梦想。2.出示示例。给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您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感谢您的付出。给同学:我们曾是朝夕相处的伙伴,我们曾是风雨同舟的雨燕,我们曾是一张课桌的一对学友。朋友,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珍重!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写毕业赠言或书信需要注意的事项:(1)为纪念毕业而进行的活动,不能偏离主题。(2)写好的信或毕业赠言,得先争取主人的同意才能观看!八、布置作业。1.筹划毕业联欢会。2.给老师、同学或学校写一封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想象、精妙的修辞、朴实的语言。2.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3.通过反复朗读、比较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赞美与热爱,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因为我们都觉得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的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2.课题解说:“少男少女”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即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歌唱。3.作者:何其芳,中国诗人、文艺评论家,四川万县人。代表作有诗集《汉园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4.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和好友卞之琳等一道怀着对光明的渴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一种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作者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革命生活。那种快乐、充实、民主的全新生活,使诗人看到中国的希望。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革命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并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就是诗人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诗风的代表作。二、指导朗读。1.朗读指导:第一遍快速默读,要求读得流畅;第二遍出声朗读,要求读出节奏;第三遍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能读出感情;第四遍齐读或默读。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很明显: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读得有气势一些。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1.第一节,诗人要为少男少女们唱一支热情奔放的青春之歌。诗人爱国家、爱民族的热烈的思想感情,在字里行间流露。第二、三节,诗人充分发挥想象,以热切的语气,要让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归宿。第四节是第二、三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2.这首抒情诗借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方式,以优美的语言、炽热的感情,为延安的“少男少女们”唱出了一支热情奔放的青春之歌,表达了自己融入新生活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四、精读诗歌。1.第一节中有一个排比句,歌唱了四种事物,是哪四种事物?它们和少男少女有什么共同点?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交流: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的力量。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少男少女象征着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生长的力量。2.你认为第一节中的“少男少女们”指的是谁呢?“我”又指谁呢?“少男少女们”指的是:(1)40年代延安地区的少男少女们;(2)代表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少男少女们。“我”是指:(1)作者;(2)与作者持有同样观点的人。总结:诗的第一节纵情欢歌,振起全篇——歌唱什么。(板书)3.朗读第二节,诗人希望歌声“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指引起年轻人的强烈共鸣。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却并不出现。全靠“飞”和“停留”这两个动词将喻体加以暗示,读着它,我们就会想到展翅飞翔的小鸟,形象生动而又隐隐透出几分含蓄,显出明白而含蓄、平凡而奇崛的特色,意境十分优美。4.朗读第三节。(1)诗人希望用什么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快乐或者好的思想。(2)“像草一样颤抖”是什么意思?歌声中蕴含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像“微风、阳光”一样让人感动。(3)“微风”和“阳光”代表着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一定要结合全句来理解。作者把自己比作一棵小草,“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曾使小草“颤抖”过,也就是说作者受到过“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感染和鼓舞。诗人也希望这些“快乐或者好的思想”传播开来,像和煦的春风吹拂少男少女的心灵,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少男少女,使他们意志坚强,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由此可见,这里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快乐或者好的思想”。(4)总结:放飞歌声,放飞理想——怎样歌唱。(板书)5.朗读第四节,联系背景,“成年的忧伤”有什么含义呢?为什么会“重新变得年轻”呢?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使作者缠绵忧伤。作者看到中国人民正处于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所以会有“成年的忧伤”。而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作者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再次恢复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作者歌唱充满活力的青春,同时也为火热的青年、火热的生活所感染,感到青春焕发,因此诗人“失掉了成年的忧伤”,重新为心灵注入乐观、向上的激情,对生活、对祖国、对民族充满希望,充满必胜的信心。作者热情地歌颂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歌唱充满朝气和希望的生活,必将影响和鼓舞一些忧伤、消极的成年人,使他们重新焕发青春。这一节内容是上一节诗意的拓展和延伸,体现了诗人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化了中心。6.第四节诗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对比。赞颂、歌唱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的力量。总结:极抒衷肠,极抒向往——直抒情怀。(板书)7.读完本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示例:旭日初升(朝气蓬勃)、空中云朵(洁白无瑕)、参天大树(生机勃勃)、雨后春笋(茁壮成长)等。8.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色?(1)形象鲜明,最富特征。创造了“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等特征鲜明的形象,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使抽象变形象,排比层层深入,慷慨激昂地表达诗人热爱青少年,热爱新生活,勇于塑造新我的情感。(2)语言生动,富于激情。第一人称“我”的构思,真情的独白,使人对真诚的诗人印象更加深刻。(3)节奏明快,讲究押韵。押“ɑng”韵,韵脚:唱、望、量、方、想、光、上、伤、望。(4)层次清晰,节节深化。四节诗,第一节写诗歌的内容,第二、三节写希望歌能激励青年人,第四节是前几节的深化,写诗人因他的歌在青年人心中得以扎根,心情激动,自己也对新生活充满希望。四节诗一气呵成,形成一个整体,表现出诗人完整、巧妙的艺术构思。五、拓展阅读。1.作者为什么要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明确:因为作者感到生活在延安的少男少女们是幸福的,他们充满青春的活力,显示着勃勃生机,使人想到他们就是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2.教师小结。在座的少男少女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人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通过反复诵读,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为新世界新生活歌唱的激情一次又一次地感染着我们,使我们认识到:生活在新世界中的感觉真好!【板书设计】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纵情欢歌,振起全篇——歌唱什么放飞歌声,放飞理想——怎样歌唱极抒衷肠,极抒向往——直抒情怀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努力,有上进的学习态度。2.明确我们如何对待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多积累才能提高自己。3.了解华罗庚,掌握文章内涵,理解积累与学习的关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要有耐性和韧性,不怕失败,要善于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已有的经验,继续努力。【教学难点】明确我们如何对待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多积累才能提高自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什么?(学生各抒己见)2.师述:是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无数的汗水和心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华罗庚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3.解释题目: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预设:我们通过那些天才的故事就会发现,没有一个人不是通过努力、勤奋、不断的学习,积累知识而获得成功的!“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不经过努力是不可能成为天才的!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读文,要求读通、读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自己解决。重点词语释义:仰慕不已:仰慕,指敬仰、思慕。不已,不停止,不停歇。一直敬仰思慕。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誉满天下: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预想不到:有所准备或者计划,但是超过了准备或者计划的范围。2.哪些自然段是关于学习的?哪些自然段是关于天才的?第1、2自然段写的是关于学习的;第3、4自然段写的是关于天才的。第5自然段总结。3.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指出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经验要更丰富更深刻。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指出成功在于坚持不断的努力。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4.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篇演讲稿,首先指出在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重要的是要善于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已有的经验。继而提出成功无捷径,只有靠坚持不断的努力,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演讲,阐明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三、感悟聪明与天才。1.出示自学提示:我们如何才能变得聪明?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天才?(学生自学批注、交流。)2.学习:要有耐性和韧性;失败后要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天才:(以自己为例)不断努力、加倍努力,才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你觉得这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预设:照应了文章的题目,进一步强调了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习、积累。四、拓展延伸。1.学完这一篇课文,你准备怎么做?(激励学生学习的信心。)2.拓展关于学习的名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宋庆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3.总结: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努力、勇敢、信心和坚持。即使在无数个黑夜对自己失望,第二天起来,我们依然要昂起头对着阳光微笑,在充满信心与勇气的日子里,努力奋斗,坚持下去,相信有一天,会迎来属于自己的璀璨星光。五、布置作业。搜集华罗庚的名言警句。示例:●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日积月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板书设计】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学习:要有耐性和韧性;失败后要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天才:不断努力、加倍努力,才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第四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给家乡孩子的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通过信中的点滴小事,体会巴金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学生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教学重难点】1.理解重点句的意思,感悟作者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期望。2.掌握书信的格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给家乡孩子的信》,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封信。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书信格式,概述书信内容。书信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和日期。称呼: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后边加冒号,冒号后不能再写字。正文:正文以问候语开头。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接下来写自己要说的话,分段写,主次分明。祝福语:正文写完写“此致”,转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敬礼”。署名和日期:在书信的最后,署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的日期。这是一封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回信。回信共有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孩子们的信给巴金爷爷带来了温暖,巴金爷爷表示感谢。第2自然段:写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巴金爷爷带病写了封回信,代替他与孩子们见面。第3自然段:写巴金爷爷无限热爱祖国和同胞,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仍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第4自然段:写巴金爷爷认为自己的时间有限了,他十分珍惜每分每秒。第5自然段:写巴金爷爷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第6自然段:是对孩子们的祝福。理解重点词句。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五险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不是……而是……”这一选择,能够看出巴金爷爷诗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我今年87岁,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在于享受。87岁老人对生命的看法,来教育家乡的孩子,从中也可以看出老人家不断追求,敢于奉献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要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这段话分两层。第一层运用排比句式说明了生命的意义,第二层是对孩子们殷切的期望。期望孩子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去实践,表现了巴金爷爷把一切献给人民的精神,表达了他对家乡的关心、热爱。三、写作特色。语言从容舒缓,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仁者的风范,恬淡而温情。四、布置作业。学生写信表达对老师的依依惜别之情或者感激之情。【板书设计】给家乡孩子的信巴金:让生命开花结果、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书信格式: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和日期。第五课时【课时目标】1.明确写毕业赠言的目的、毕业赠言的内容以及了解毕业赠言的特点。2.通过说、写毕业赠言,练习用简洁得体的语言表达心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综合表达的能力。3.在说、写毕业赠言的过程中感受同学间纯真美好的情谊,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教学重难点】1.通过说、写毕业赠言,练习用简洁得体的语言表达心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综合表达的能力。2.在说、写毕业赠言的过程中感受同学间纯真美好的情谊,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临近毕业,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或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你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为你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展示才情的平台。二、读毕业赠言。明确写赠言的目的及赠言的内容: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赠言的基本要求: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三、学生写毕业赠言。毕业赠言的内容有哪些?1.可以回忆我们在校园里发生过的难忘的事情。2.可以表达我们对老师、对学校、对同学的不舍之情。3.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得更生动。4.可以送上真挚的祝福。写毕业赠言时要注意:表达的情感要真挚,语言要简洁优美、通顺,饱含浓烈的情感。四、交换阅读。欣赏写得好的毕业赠言,评议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五、进行赠言评比。评比给老师的赠言,给同学的赠言。六、布置作业。将写好的毕业赠言赠予老师或同学。【板书设计】毕业赠言写毕业赠言:给老师的赠言给同学的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典案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背诵古诗词。2.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与古诗词产生共鸣。【教学重点】熟练背诵古诗词,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与古诗词产生共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0课时第一课时采薇(节选)【课时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背诵古诗。2.阅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有节奏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背诵古诗。(重点)2.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难点)【教学过程】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1.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的经典名句。(板书:采薇)二、读准诗歌,理解诗意。1.同学们自由诵读。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3.重点词语释义。昔:从前,指出征时。依依:形容柳丝轻轻随风摇曳的样子。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迟迟:迟缓的样子。4.理解诗意。昔日从军出征时,只见杨柳随风飘摇;如今我回来了,眼前是大雪纷飞之景。一路缓缓走来,已经是饥渴交加。我的心里充满了悲伤和哀痛,没有人能明白现在我胸中的感慨。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1.理解“杨柳依依”。(1)出示课件:杨柳依依。“杨柳”是什么样子的?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2)出示课件:杨柳图片。(板书:春光明媚)(3)读出你体会到的美。2.理解“昔我往矣”。(1)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出示:昔我往矣)(2)猜猜诗中人“往”哪里去了。(师补充介绍:“往”指当初去从军。)(3)为什么从军出征?(师介绍诗歌背景。)(4)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5)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示思乡之情。在送别时暗示无论远行者飘向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柳也象征着不舍的情感。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1.读“雨雪霏霏”,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2.课件出示图片。如今我回来了,大雪纷飞。一路缓缓走来,已经是饥渴交加。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学生进行拓展想象,口语表达。)(板书:万物肃杀无限欣慰)(三)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短短16个字描写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的情景,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他复杂的心境。诗中没有一个字写到我们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融在了哪里?(景物)2.这就是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这也正是《诗经》的魅力所在。3.再读古诗,谈谈你对这一首诗有何理解。这位归来的戍边战士要走的路是那么遥远,似乎永无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中,戍边战士回忆起离开故乡时的种种经历,此时他的心中不免悲苦,又有谁明白呢?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采薇》是戍边战士在返乡途中抒发感慨之作,表现出戍边战士久戍难归,复杂的、难以言喻的心境。四、引导背诵。1.指名试背。2.全班试背。五、总结学习方法。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来学习诗歌的?小结: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板书设计】采薇(节选)第二课时送元二使安西【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确多音字“朝”“舍”的读音;明白“使”“浥”“更尽”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3.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用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难点】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2.感悟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注意朗读节奏:送/元二/使/安西)2.解释诗题。读了诗的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得很有节奏。)3.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二、读诗句,晓诗意。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流利。2.指名读,读出节奏。(读准字音,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舍”“更”“尽”。)3.重点词语释义。朝雨:天刚亮时下的雨。浥:湿润,沾湿。客舍:旅店。更:再一次。4.学生齐读古诗。5.初步理解诗意。说说你理解了哪句诗。(指名回答)三、以画解诗。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2.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请大家轻声读一读,结合注释和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1)(板书:朝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沾湿的意思。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2)(板书:柳色)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树不免蒙上了一层尘土,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新”字用得恰到好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3)(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晴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真是一番如画的景色啊!(4)这景真美,指名读前两句。谁还能有感情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王维的这首诗。4.请简要分析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从清新的朝雨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画,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四、品诗意,悟诗情。1.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友人元二要到哪里呢?(课件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位于渭水北岸,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到达“安西”,即唐代安西都护府。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是荒漠,陪伴好友的只有无尽的荒凉,这一段路即使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2.友人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同学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预设:(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安全。师:关心朋友。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2)元二,多带些水和干粮。师:王维如此善解人意。……3.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引生读后两句诗)(板书:依依惜别)4.思考:一个“更”字,一个“尽”字,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意蕴深刻,不仅写出临别时的依依不舍,千叮咛万嘱咐,而且不难使人想到此前的频频祝酒,殷殷话别。对于送行者来说,祝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一份情谊,而且是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彼此多待一会儿。不知道喝了几杯酒,酒喝完了,元二也该起程了。5.“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短短的劝酒辞是离情的骤然吐露,而这句话背后的深情厚谊,则是一切尽在不言中。6.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送别友人的千古佳话!读全诗(配乐)。7.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会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读诗句)播放《阳关三叠》。8.后人把此诗谱成了曲子——《阳关三叠》。9.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浓浓深情。五、明古风,体会别意。1.多情自古伤离别,同学们,古往今来的送别诗数不胜数。看,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相信:(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临近毕业,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诵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六、总结。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找来更多的送别诗读一读。【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第三课时春夜喜雨【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背诵古诗。2.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背诵古诗。(重点)2.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杜甫简介:杜甫的诗有着悠长的意境和忧国忧民的热忱,这使杜甫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2.解题:“春夜喜雨”的意思就是春天的夜晚下了一场雨,诗人的心里很高兴。二、初读,理解词意。1.学生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诗,评价。3.齐读。4.重点词语释义。乃:就。潜:悄悄地。润物:雨水滋润万物。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三、细读品味。1.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是处处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诗中哪一个字、哪一组词特别能体现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把这个字或词圈起来,在旁边注明原因。2.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抓住“好”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时。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滋润,正当这个时候,春雨就来了。这不是“知时节”吗?面对这场及时雨,诗人欣喜极了。“好”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板书:及时——好)3.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这一联写听觉。这场夜雨是随着风悄悄地来到人间的,它不声不响地滋润着万物。没有猛烈的声势,也没有凄苦的气氛,不扰人,不恼人,充满了温和、可亲之感。(板书:润物——喜)(2)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字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人知道。)(3)“潜”“润”“细”能体现诗人对春雨充满欣喜与敬佩的感情。“潜”字透露出风很柔和;“润”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细”字说明了春雨极细小。4.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1)这一联写的是雨夜的环境。抓住“俱黑”“独明”,这时原野、小路、天空的云都是黑茫茫一片,唯有江上的船只灯火明亮可见。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衬托下,显得寂静、安宁,“俱”和“独”都是为烘托这种景象。而这种景象之中也饱含了诗人的惊喜。(2)天色阴沉得厉害,雨一时不会停,能够真正地“润物”了,可见真是一场“好雨”!5.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联写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第二天清晨,春花会带着充足的水分绽放,潮湿的花瓣看上去似乎沉甸甸的,整个锦官城都要被这艳丽的春色覆盖了。诗人“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6.这首诗除诗题外,全诗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见,处处流露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这首诗主题深刻,语言优美,诗意浓郁,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赞誉、传诵。7.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抒发了诗人对春夜细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四、指导背诵。1.引导背诵。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看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2.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3.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板书设计】春夜喜雨及时——好润物——喜第四课时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把握古诗主旨,体会本诗立意行文和遣词的独到之处。3.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古诗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古诗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初春时节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3.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其中著名的有《马说》《师说》等。4.本诗选自《昌黎先生集》。水部,唐朝工部的一个司,掌管水利方面的政令。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其乐府诗多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三、理解古诗,体会诗意。1.重点词语释义。呈:恭敬地送上。天街:京城街道。酥:酥油。最是:正是。绝胜:远远胜过。皇都:指京城长安。2.译文:皇城中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远望去有一片青草之色,可近看却又看不出什么。一年中最美好的春色就在这早春了,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暮春之景。3.“草色遥看近却无”写早春的草色极淡,草芽短小稀疏,这一道青色痕迹若有似无。这一句是全篇的绝妙佳句。4.学生读古诗。四、感悟诗情。1.试想:早春二月的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但下了一场春雨后,春就悄悄地来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2.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是早春,很自然地引出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五、合作探究。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在各句诗中是如何表现的?首句写早春的雨景,以“润如酥”来形容春雨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春雨的特点。(板书:早春雨景)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是全篇的绝妙佳句,描写了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这淡雅的青青草色,使人心中充满喜悦之情。(板书:春草初萌)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很自然地引出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为什么早春的草色比皇城的烟柳好呢?只因为春草蕴含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板书:早春胜暮春)把初春的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板书:喜爱早春)六、小结。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珍贵和美妙。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板书设计】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第五课时江上渔者【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学习古诗并背诵古诗。2.通过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激发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3.根据诗句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激发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重点)2.根据诗句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鱼”引出“渔”,区分“鱼”和“渔”的字形。2.师: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渔民”“渔夫”“渔人”,古人称他们为“渔者”。3.揭示课题:江上渔者。(板书课题)“者”是“……的人”,“渔者”就是捕鱼的人。4.齐读课题。课题的意思就是——在江上捕鱼的人。5.范仲淹简介。《岳阳楼记》里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人民的幸福出力。这句话表现出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二、读诗解意。1.读这首古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2.自由朗读。3.学生朗读,评价。4.学生齐读。5.解词连句知大意。(1)重点词语释义。往来:来来往往。但:单单,只是。美:鲜美。出没:若隐若现,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风浪。(2)了解诗句意思。江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大家都只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就要为了捕鱼而在风浪中出没。6.齐读古诗。三、自主体验,感悟诗文。1.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引导学生想象场景)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停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范仲淹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范仲淹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诗。2.前两句诗写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板书:鲈鱼鲜美)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3.捕鱼者是如何捕鱼的?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在风浪中出没。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板书:捕鱼危险)4.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却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描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悯农》。(师诵读《悯农》,学生跟着诵读。)5.你们都是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地诵读全诗。7.背诵古诗。8.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想着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险与艰辛。全诗语言质朴,言近旨远,饱含了对渔民的关切和同情,同时也带有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板书设计】江上渔者鲈鱼鲜美捕鱼危险第六课时泊船瓜洲【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难点)【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揭示诗题。泊:停靠,停泊。“泊船瓜洲”的意思是把船停泊在瓜洲。2.诗人简介。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自由读古诗,要求字音正确。谁来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字音?指名读。一水间(jiàn)数重山(shùchóng)照我还(huán)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集体交流:学生结合重点词语,逐句理解诗意。(1)京口瓜洲一水间(间:间隔,隔开。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长江相对。)(2)钟山只隔数重山(数重山:几座山。钟山也只在几座山外。)(3)春风又绿江南岸(又:再一次。绿:吹绿,染绿。春风吹过,江岸上的春草又变绿了。)(4)明月何时照我还(还:回家。那日复一日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返回我的家乡呢?)4.齐读古诗,领悟作者的感情。四、深入感悟。1.理解全诗。(1)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在长江南岸,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一水间”,“一水”指什么?“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多远的地方?(数重山)“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可以知道?(抓住“只”补充介绍。)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道长江水,数重山,可谓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却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2.想意境,悟诗情。(1)体会用词之妙。“绿”字是“吹绿”的意思,用得绝妙。从一个“绿”字你想到什么?(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遍了山冈,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一个“绿”字不仅写出春日代表性的色彩,更写出了春风吹过草木,送来一片生机的动态变化,甚至令人感到春风都有了人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补充:据说王安石在选用“绿”字之前,曾经改动了十多次,最后从“过”“入”“满”“到”等十多个字中选定了“绿”字。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2)悟诗情。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刚刚离开家乡,停在瓜洲,回首南望,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江南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置身于美景之中,你的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感情呢?(生答——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思,唯有问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3)主旨解读。①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内心充满遗憾。②诗人为什么不能还?让学生猜测几种可能,师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诗人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他当时肩负着宰相重任,正在全国上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他是虽到家门却不能回啊!因此从内心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表达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五、背诵古诗。【板书设计】泊船瓜洲一水只隔恋乡、思乡之情第七课时游园不值【课时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感受诗文的意境。4.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的感情。(重点)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难点)【教学过程】一、解题、作者简介。1.春天来了,人们总喜欢在春天里外出游玩、踏青。有一位诗人也乘着大好春光去游园,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游园不值》。(板书:游园不值)2.解题。诗题中的“值”是什么意思?(值:遇到)“游园不值”的意思是什么?(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3.作者简介:叶绍翁是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游园不值》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诗人的孤寂。二、读通古诗。1.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学生读通、读顺。三、理解诗意。1.重点字词释义。应:大概,表示猜测。怜:怜惜。屐齿:指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苍苔:青苔。小扣:轻轻地敲。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出:探出。2.指名逐句理解意思:大概是不想让青苔上落下木屐的痕迹吧,敲了半天门也不见有人来开门。可是满园子的春色却不是一道门能够关住的,正有一枝红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来。3.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四、感悟诗情。1.诗人趁着春意正浓,兴致盎然地来拜访一位友人。(板书:游园)可是乘兴而来,却吃了“闭门羹”,那么诗人的心情怎样?预设:失落、遗憾。(板书:遗憾)那么哪个字体现了诗人的“遗憾”呢?(“久”字)2.思考:“扣”能否换成“推”或“敲”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不能换,因为“扣”表现了诗人对园主人的尊重和对春天的怜惜。而“推”或“敲”表达不出这样的效果,所以不能换。3.的确,诗人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来诗人看到了什么呢?心情怎样?预设:一枝红杏出墙来,心情:惊喜。(板书:红杏—春色满园—惊喜)情感线索:失落、遗憾—惊喜。4.启发想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1)有柳树,有美丽的鲜花;(2)有蝴蝶,有蜜蜂;(3)有浓郁的花香。5.编儿歌或诗:春色满园绿青苔,鸟语花香蝶蜂缠。花红柳绿笑开怀,红杏出墙引客来。6.背诵古诗。7.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小诗写诗人在春日的所见所感,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切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新鲜事物,必定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一切新生的事物是无法被禁锢的,它必然冲破一切束缚,蓬勃发展。)8.小结。作者虽然没进入园中,但他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本诗,我们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板书设计】游园不值游园—未遇主人—遗憾红杏—春色满园—惊喜第八课时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课时目标】1.感受这首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表达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准确流畅地背诵,大体把握词意。3.体会词人对朋友前景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准确流畅地背诵,大体把握词意。(重点)2.体会词人对朋友前景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来学习由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1)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2)“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3.作者简介:王观,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二、初读词,做到正确流利。1.自由读。2.指名读。(字正腔圆)3.指名读。生评价。4.注意读出节奏,注意断句、押韵。三、理解词意,品读感悟。(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1.眼波横:眼波流动。眉峰聚:眉毛蹙起。2.意思:水像流动的眼波,山像聚拢的眉峰。3.这两句词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4.眼波流动,眼里有泪水,眉头紧锁。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有这样的感情?(离别)山水有表情吗?这些表情是谁的呢?(这是词人的表情,词人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接着往下看,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二)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1.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眉眼盈盈处”指的是山水交汇的地方。2.上阕讲了什么,或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上阕写景,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眉眼,顿时令景物也有了几分惜别的情意,同时暗合了词人离别的情绪。“眉眼盈盈处”既指友人此行的目的地——山灵水秀的浙东,同时也表达了无论朋友走到哪里,自己的目光都会一直追随而去,可谓一语双关,精妙绝伦。)(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1.才始:方才。(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又要送你走了。)2.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春天是美好的,词人刚刚送走美好的春天,又要送走友人,你们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